APP下载

宏观与微观的转换,历史与现状的对撞
——评《中国音乐国际传播的历史与现状》

2016-02-03

黄河之声 2016年22期
关键词:民族音乐历史音乐

山 鹰

(四川音乐学院,四川 成都 610021)

宏观与微观的转换,历史与现状的对撞
——评《中国音乐国际传播的历史与现状》

山 鹰

(四川音乐学院,四川 成都 610021)

《中国音乐国际传播的历史与现状》是一部系统论述中国民族音乐在国际传播的重要学术著作。该书材料丰富,内容详实,视野独特,特别是采用传播学、民族音乐学等研究方法,使其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体现出因地制宜和多元化思维的特点。其研究成果具有独创性和启发性,为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播和推广提供宝贵意见。书中既涉及音乐传播的研究,也分析了大量田野调查的案例。本文对其学术视野的独特性,研究方法的多元性,及其提出的合理化建议进行了探讨分析与总结思考。

《中国音乐国际传播的历史与现状》;全球视野;国乐改良

一本好书,如音乐般动听,不仅令人于无声处共鸣,更似明灯,指引着求知路上虔诚叩行的人们。《中国音乐国际传播的历史与现状》这本书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国际传播与推广》研究的中期成果,由王耀华先生担任主编。研究者们以当代学者身份出任历史研究的使命,以其新颖而独特的全球化视野和详实细微的案例分析,在中国音乐史卷上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该书内容涉及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在各地区的历史、传播、教育、推广等问题,论述严谨,逻辑性较强。在整体构架上,它以历史为脉络,以个案筑灵魂,做到了宏观与微观的转换,历史与现状的对撞。在研究方法上,不同地域采用不同的分析路线,用科学的方法论为中国民族音乐国际传播的探究指引方向。使国内外读者了解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在国际传播的历史、路径与现状,并给如何推广民族音乐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同时也为中国音乐史的研究增添了新的一页,具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一、独特视野——全球化,双向性

民族音乐传播的研究在我国一直属于较薄弱的环节,大部分成果以对个案、小范围、地域性或者单一体裁的音乐传播分析为主。在本书中,作者突破性地放眼全球,以地域进行划分,分别陈述了中国民族音乐在亚洲、美洲、欧洲、澳洲等地区的传播现状与历史源流。其优点在于能通过了解世界各地中国民族音乐传播的现状与历史,分析出传播效率高、受融程度广的最优化传播途径。再者,书中大量的案例及数据,可为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分类依据和参考资料。

通过全球化的对比分析可清晰的呈现问题,例如;

关于传播途径,在书中的大部分篇章都提到了“移民”传播往往是中国民族音乐在新地域大规模传播的开创方式。书中提及:“东南亚的华人音乐文化随着中国移民和各种交流活动流入东南亚。”①美洲篇中谈到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主要由当地华人传入并传播。澳洲篇中指出,随“淘金热”进入澳洲的移民传入“粤剧”及部分民族乐器等等。

关于传播过程,通过对各个篇章的梳理,笔者认为可以用“事物的发展过程总是曲折的”这句话简单概括。在日本地区的介绍中作者说道:“可以说,在明代以后,日本基本上停止了对当时中国文化的重视。”②欧洲篇也提到:“从欧洲音乐中心论到多元音乐文化的观念,意大利人对中国音乐的观念也同样发生着巨大的变化。”③再者,中国民族音乐进入其他国家后,当地居民对其的接受程度是不同的。如作者将琉球对我国民族音乐按接受的程度分为“原样受融”“变体受融”及“部分因素受融”。同样,在介绍东南亚地区的传播方式时提到了“完整式传播”“融合式传播”“吸收式传播”“创作式传播”等。

综上所述,这种全球化的视野,既直观又客观的反映了中国民族音乐在不同地区传播时遇到的各类问题。读者能较为便捷地提取成功案例的共同特点,使其成为宝贵的经验。

通过历史与现状的双向性探索能够得出更全面的结论,例如;

介绍二胡在日本的传播时,作者除了提到二胡是由20世纪80年代的留学生群体带入,以及通过田野调查搜集个案,分析其目前的发展状况。还以历史的角度分析到:“与武士道精神有关……日本人比较喜欢带有哀愁情绪的曲调。”“温和的风土和气候以及自然风景,造就了日本人对带有自然性音乐的执着,悠然的二胡旋律犹如对大自然的叙说。”④澳洲部分则将中国民族音乐从开始遭受歧视到最后受到理解和包容的过程完整叙述。并且分析了新西兰地区我国民族音乐从华裔个体性传播到社团传播最后被社会普遍接纳的过程。

与传统的中外音乐交流史不同,书中除了对音乐形态学进行讨论,还涉及音乐史和民族文化的研究,不仅有历史的依据,也有现实的调查。做到以史说话,有理有据,以案分析,依法可循。

二、研究方法——因地制宜,多元思维

2011年,王耀华先生在研究音乐的历史形态等方面就提出过“因地制宜”的研究方法,他也指出:“因地制宜,就是要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国情,按照各个国家与中国在地理位置、历史渊源、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差异,将其分为几类”。⑤《中国音乐在国际传播的历史与现状》一书,采用了该研究方法,以地域分篇章,因地制宜分别探讨。通过历史研究法、案例分析法、调查法以及文献研究法对中国民族音乐在国际的传播这一课题,既做到宏观把握又做到微观关照。

历史分析法是以史为据的研究方法,直观且真实。在亚洲篇与澳洲篇的撰写中,历史的研究法处于尤为突出的地位。例如,亚洲篇日本地区,作者先由日本历史文化的变迁入手,再谈其音乐风格的形成,而后研究华人在日本的动向,最后才谈到中国民族音乐的传入。再如,欧洲篇的法国地区,主要讲述18世纪中国音乐文化在法国的传播。

案例分析法同样贯穿全书,通过个体案例分析,以小见大。让真实并富有依据的故事直接陈述事实,增加可读性与连续性。行文中作者精选了各个案例,如亚洲篇日本地区,作者用实例来说明中国移民是在跨国文化中扮演的什么角色,而后将实例分析、延伸,以表达自己的观点。美洲篇,多以民乐社团为调研对象,并对美国地区民族乐器的教学进行研究分析。值得注意的是该章节的作者之一韩国鐄,一直再美从事音乐教育与研究四十余载,他以传播人的第一角度叙述了中国民族音乐在美国传播遭遇的各类问题。澳洲篇和其他篇,则是对于民族音乐传播比较成功的一些地域,通过案例进行了分析。历史的构建如同人体的骨骼脉络,而这些真实的案例则以“血肉”筑造了一个具有生命的“人”。

另外,由于每章作者不同,田野调查工作的方式也不尽相同。部分是由访谈而来,部分则以现代通讯方式进行采访。例如,在亚洲篇中,所得到的实例均由实地访谈得来。日本地区,列举了三个成功案例,其一,祖籍上海的在日华侨成功举办二胡学校。其二,祖籍辽宁的华侨在日创办的二胡团队受到了当政府的认可。其三,西泉流二胡协会会长成功在日推行了二胡考级考试。而在欧洲篇中则是由电话和邮件的形式采访。调查法的使用,使得内容陈述直观生动并且具有事实依据。对于读者而言,这些一手材料和数据,揭示出现实中所存的诸多问题,便于今后的进一步研究。

最后,在文献研究的方面,该书以中国民族音乐在国际的传播为核心,另涉及宗教文化研究、中外音乐交流史研究以及人类学研究等等。从书后附录的92条参考文献来看,约80%的资料属于对亚洲日本、朝鲜、韩国,三个地区的专题研究,其中约1/4为外国学者研究音乐史的成果。相对而言,美洲、欧洲、澳洲地区使用的参考文献较少,外国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陈列稍显不足。双向、客观、公正的文献资料搜集,有助于提高研究成果的真实性与学术性。

三、合理化建议——国乐改良,官方传播

《中国音乐国际传播的历史与现状》所呈现的观点并非是单一的,由于该书为众多学者参与研究的成果,由王耀华先生汇总编辑。因此,呈现出众彩纷呈的情况,这也使其涵盖众多学者不同的研究视角和观念,并具有高度的学术价值。特别是本书中几乎每篇的写作都会为中国音乐在世界的传播与推广提出几点建议,也使该书成为指导中国音乐未来的发展,尤其是海外传播的重要参考文献。

(一)国乐改良

正如作者所言:“常可以听到: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对这句话不能做过头的理解……如果距离今人美感要求甚远,就很难强求各处的人们都喜爱。”⑥每个地域有每个地域的文化,若是不加以改变,即是是像日本这样的“近文化圈”也很难传播进去。例如,在日本,“女子十二乐坊”,正是因为其加以改良,迎合了日本国民的喜好,所以在当地的知名程度颇高。在朝鲜半岛,中国音乐的流行除了政治原因,还得力于传入后的音乐被不断创新与改良。东南亚地区,出现用印尼语演唱的《美人计》。新加坡则出现了英语演唱的粤剧。美国的古琴学习者将古琴改良成为电音乐器,在当地反响颇好。唐世彰在美国教授琴曲《酒狂》时,改编谱例,并进行翻译,受到了当地学生的认可,等等。综上所述,这些案例,无一不是国乐经过改良后受到认可的证据,充分说明了,国乐需要改良才能更好的在海外发展。

(二)官方传播

历史中,除了移民传播外,另一个重要的传播方式就是使节传播,由官方派遣使者前往友好建交的地区进行文化交流。公元5世纪到8世纪中国民族音乐在日本的传播由日本僧人与遣唐使完成。中国音乐对琉球国的传播也以官方为主。在欧洲地区,则主要由当时的传教士进行双向传播,马可波罗、白晋、钱德明等人,为中西方音乐文化交流做出重要贡献。

到了近现代,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播遇到了难关。例如,海关、运输等原因,使传统乐器的海外传播受到制约。另外,由于传播者个体化倾向严重,导致传播资金不足,传播资源缺乏,传播面过窄,受众群体太小等问题成为了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在其他国家传播的桎梏。想要民族音乐文化有效的传播,政府需要大力扶持民族音乐事业的海外推广,并从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上,有效的拓宽传播面和受众群体。例如,中韩建交对于两国音乐文化交流有着积极影响。在东南亚地区福建戏发展较好的原因,主要得力于政府的组织。此外书中还记录了反面案例,一份关于对意大利民众的调查显示:“意大利民众对中国音乐如此陌生,主要是因为作为传媒巨头的意大利电视台Rail1、Rail2基本上没有介绍我们中国音乐的节目……还大多都是报道负面新闻。”⑦由此看出,政治风向对群众的态度有着指导性作用,只有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才能快速的打开交流通道,才能更好地向海外传播中华民族音乐文化。

四、结语

全书通过对大量历史资料和发展现状的研究与分析,呈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传播的各个方面。使读者对不同的音乐类型在不同地域的传播程度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同时,部分篇章对现存的困难和问题进行分析,给出合理化的意见,这将对中国音乐的海外传播起到积极的作用。

然而,本书在构架上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例如,书中亚洲篇的内容几乎占了本书的一半篇幅,其他篇章相比则稍显单薄。参考文献中除了亚洲篇以外,其他地区的外国参考文献甚少,是否因为当地学者对该领域研究的缺失造成?书中的田野案例虽然丰富,但是这种以点概面的分析方式能否概括整个地区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播状态?当然,作者也提到,此书为中期研究成果,存在瑕疵也属情理之中。拜读此书,令人有豁然开朗之感,着实期待该项研究的最终成果。

最后,笔者略谈阅读本书后的一些思考。要传播中国的文化,首先,国人要自食其精髓,通其灵魂,以虔诚和崇敬的态度待之。其次,需要传播者有传教士般的精神和勇气,摒弃对利益的追逐,将文化传播视为自己的使命和天职。如同G20峰会中,习主席提到的“司徒雷登”那样的精神,将传播中西方文化作为毕生乃至死后追求的事业。再次,杨荫浏先生说过:中国音乐必须经过世界音乐的比较后才能得到正确的估价⑧。中国音乐的传播确实需要改良助推,由于文化的差异,常使两地审美的规则完全背离,国乐的传播,至少需要符合当地音乐审美的基本规则。引用王耀华先生在他的另一本书《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在当代海外有限传播》中提到的“五步骤”来总结:“调查研究,知己知彼,选择恰当的传播内容、传播策略和传播方式;选准良好的合作伙伴;以权威人士和权威媒体的权威宣传,激发传播对象心理倾向的权威性;精心组织受众,创设温馨的传播情景;伸延宣传,扩展传播效果。”

冯文慈先生在《中外音乐交流史》中说过:“我们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在历史上就曾经远播域外,给其他民族和国家带去‘福音’,从而赢得尊重和喜爱。”⑨中国民族之音乐,如埋于砂砾中的黄金,待人们知其价值,必然能重新崛起,于世界各地蓬勃生长。

(指导教师:四川音乐学院教授 包德述)

注释:

① 王耀华.中国音乐国际传播的历史与现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9:165.

② 王耀华.中国音乐国际传播的历史与现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9:68.

③ 王耀华.中国音乐国际传播的历史与现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9:298.

④ 王耀华.中国音乐国际传播的历史与现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9:27.

⑤ 王耀华.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音乐中国》——向国际社会传播什么样的中国音乐文化[A].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2011.

⑥ 王耀华.中国音乐国际传播的历史与现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9:84.

⑦ 王耀华.中国音乐国际传播的历史与现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9:301.

⑧ 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⑨ 冯文慈.中外音乐交流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3,7:引言.

[1] 王耀华.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音乐中国》——向国际社会传播什么样的中国音乐文化[A].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2011.

[2] 李冉.明清中乐西传欧洲的初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

[3] 陈孝余.宜传天下、咸使知闻:全球视野的中国问题考察——《中国音乐国际传播的历史与现状》读后[J].人民音乐,2015,09:91-94.

[4] 阴法鲁.古代中外音乐文化交流问题探讨[J].中国音乐学,1985, 01:39-48.

猜你喜欢

民族音乐历史音乐
在高一年级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的实践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新历史
音乐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