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国古代戏剧中的即兴表演

2016-02-03鞠月斌

黄河之声 2016年9期
关键词:南戏元杂剧杂剧

鞠月斌

(广东省话剧院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000)

浅谈中国古代戏剧中的即兴表演

鞠月斌

(广东省话剧院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000)

即兴表演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舞台表演形式,它的起源可以说来自于戏剧表演,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表演形态。笔者通过对中国戏剧舞台的即兴表演的发展历史的梳理,以便于把中国即兴表演的发展脉络整理清楚,从而掌握其演变的轨迹及其规律与特征,为现代戏剧即兴表演建言献策。

古代戏剧;即兴表演;发展历史

即兴表演,指表演者不局限于剧本或演出前未经设定而进行表演的形式。它的表演形式的一种随性的,自由的发挥,是表演者凭借个人经验与应变能力而表现出的一种舞台魅力。中国古代的即兴表演发展大概经历了六个阶段。

一、即兴表演的初始阶段

从最原始的娱神娱人仪式,和戏剧的替换词“优孟衣冠”或“俳优”开始,中国的传统戏剧已经在用滑稽的即兴表演逗乐观众了。因此,即兴表演与巫舞的表演、拟人的幽默、优伶的立说和假面的运用一样有着深远的渊源。

即兴表演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经历了一次主从关系的角色地位转换。在没有故事、没有脚本的时代,留给即兴表演的发挥空间大。进入“百戏”争鸣时代,配上故事和剧本,即兴表演则从主角退居演绎故事和表现剧情的次属地位,默默等待机会、蓄能待发。即兴表演的脚步并没有停滞,随着时间由单薄走向丰富,从青涩走向成熟。

二、北宋时期杂剧中的即兴表演

宋杂剧对即兴表演的意义异常重要。瓦舍作为演出场地,首次把数量较多的表演者和观众聚集到一起,一定程度上推动戏剧向前发展。宋杂剧除了在“瓦舍勾栏”表演外,还在宫廷中进行。宋杂剧的表演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将演出作为调侃社会和官场的消遣方式,讽刺现实生活中的重大症结,甚至直指统治阶层弊端;其次,表演的内容只有一个大纲,而具体的表演内容是由演员即兴发挥来完成;还有,这种表演形式短小、滑稽,其具体表现在现场的的即兴问答表演环节。

王国维将宋杂剧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艳段”拥有机智灵敏,插科打诨的特色;第二部分正杂剧,一种表达方式以唱为主,以大曲的曲调来演情节;另一种以滑稽戏为主,不需要曲调,主要靠演员的即兴表演;第三部分,杂扮是跟在“正杂剧”后面的娱乐段子,灵活简洁,却恰恰为演员的自由发挥提供了机会。

三、宋金时期金院本中的即兴表演

有种观点询问既然即兴表演在无剧本时代大放异彩,那么在院本时代就该收到阻力了吧?结果并不是这样。虽然金院本剧目数量众多,但即兴表演形态也有不小进步。理由如下:一,在金代杂剧、院本是一个内容,只是叫法的区分;其二,在院本保留下来的剧目中,大多是杂剧艺人所写的表演提纲,亦或是演员的即兴表演作品;其三,从现存院本的标目上看,在表演不同作品时,更侧重的是以幽默风趣的节目为主;其四,是由后来的宋杂剧,金院本加以推动了的幽默表演,对北杂剧表演艺术的形式有重大影响。

四、南宋时期南戏中的即兴表演

数据显示,目前可以查到的的南戏剧本多达两百多本。中国现存最早的戏剧剧本是《张协状元》,它是一本完整的南戏剧本,其中不乏诙谐搞笑的内容,即为即兴表演。这些片段在舞台上不仅表现手法上增色添彩,更发挥了戏剧表演活泼、生动形象的特点。对即兴表演的论述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第一,即兴表演与宋杂剧中的插科打诨不同,具有鲜明的民间喜剧特色;第二,南戏是各路、各种即兴表演类型的大融合、大交汇载体。第三,南戏中的即兴表演形态是丰富多样的,里面不仅有说唱,还包括念、做、打等多种手法。可以说,南戏树立了中国传统写意式即兴表演的先例。

五、元朝时期杂剧盛行下的即兴表演

步入戏剧人才辈出的元代,即兴表演被以创作严谨著称的元杂剧抢占位置,从原来的主角位置上,贬到从属的次要地位上。贞元和大德年间是元杂剧的繁荣期,也是即兴表演由胜而衰的转折期,杂剧演员表演的自由度大大受限。特别是即兴表演在元杂剧“四折一楔”结构制度约束下,难以自由发挥。因此,即兴表演不断在严肃的戏剧场面中消沉。

经过分析可能有如下原因:一是元杂剧形式精简,体制严谨,对行当的分工也比较清晰,舞台演员并没有即兴发挥空间;二是元杂剧一人主唱,其他人物只有对白设计,限制非主角人物的自由发挥;三是内容都侧重于较严肃、庄重的主题,难以加入戏弄、插科打诨;四是在元杂剧璀璨光环的照耀下,即兴表演确实显得暗淡无光。但是深受观众喜爱的即兴表演是无法消失的。一部分在宋杂剧、金院本中常常见到的对社会职业如医生的幽默戏弄,被元杂剧传承。所以在现存论述元杂剧的一些学术著作中,我们仍可以搜寻到即兴表演的痕迹。

六、明清时期的即兴表演

南曲自产生后,到明朝中后期出现了“四大声腔”,史称明清传奇。在演出剧目中,来自民间的随和、自由、世俗的即兴表演形态倍受到百姓欢迎。从观众看戏的人数来看,堪比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描述的热闹情景。明清传奇的群众参与性极高,大力推动了流派的发展,这些流派推动中国戏剧走向下一个光辉时代。

徐渭竭力提倡戏剧创作的“本色”,主张使用通俗的话语,运用浅显、质朴、通俗的创作方式,这样使得其戏剧创作接近群众特色。明朝诸代皇帝与官员对民间演剧的严厉禁止反而加深了民间跟官府禁令的斗争,民间的戏剧创作运动,助推了地方戏曲剧种的诞生与发展,也助推了清末江南一带“幕表戏”的产生。

总之,中国古代戏剧的历史中经历了即兴表演的发展历程,这种即兴表演在各个历史时期表现出了不同的背景与特点,是中国古代戏剧表演的独特之处。■

[1] 唐文标.中国古代戏剧史[M].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

[2] 余秋雨.中国戏剧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南戏元杂剧杂剧
赵琦美钞校本古今杂剧的戏剧学阐释
南戏《张协状元》中古庙和鬼神的功能探析
对“京都学派”元杂剧曲词评点的诠释
“唯以杂剧为正色”年代考
元杂剧勃兴之演剧根源探论
英语世界元杂剧家地位的定量分析
薪火相传 以启山林——“钱南扬学术成就暨第八届南戏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南戏遗响”莆仙戏:从“草台”到课堂
朱有燉杂剧版本新探
浅析《拜月亭记》中所体现的“南戏”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