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贝多芬三时期钢琴奏鸣曲创作风格特点

2016-02-02夏卓蕾

黄河之声 2016年16期
关键词:奏鸣曲贝多芬乐章

夏卓蕾

(海南师范大学,海南 海口 571158)

浅谈贝多芬三时期钢琴奏鸣曲创作风格特点

夏卓蕾

(海南师范大学,海南 海口 571158)

贝多芬是维尔纳古典乐派大师中造诣最深的以为音乐家,在其创造出的所有作品中有32首钢琴奏鸣曲充分地体现了其毕生的音乐创作过程,西方钢琴家将这32首称作钢琴音乐中的“新约圣经”。本文以情感为切入点分别针对贝多芬的早期、中期、晚期钢琴奏鸣曲的创作风格特征展开具体地比较性分析,从而更深入地了解贝多芬的作品。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情感;风格特点

众所周知,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是18世纪中后期知名度最高的德国音乐家。1770年,贝多芬在波恩城出生。他的人生是一条坎坷不平的道路,童年起便在严父的威逼下学习小提琴和钢琴,从小丧母;青年时期又遭到耳疾的困扰,并且在日后加剧以致失聪;在爱情的道路上,他不断追求幸福,一心向善,却又一次次地被爱情所抛弃;最终他将心底洋溢的全部热情投入在爱侄身上,得到的却是无情的回报。尽管其人生充满磨难,坎坷不断,但是贝多芬从来都没有停止实现理想的脚步。一直以来,他都用自己刻苦钻研的精神以及不懈的努力和命运抗争,其情感与内心的冲突在他的音乐作品中得到了全方位地展现。

依据作品问世的时间点可知,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大致经过了早期、中期、晚期三个发展时期。其中,在早期(1974年至1800年)阶段,贝多芬总共创作了13首奏鸣曲。通过对这部分作品的分析可,不难发现,贝多芬所采取的创作方式是对莫扎特、巴赫等人的创作手法的进一步创新与发展,并逐步形成个人风格;在中期(1801年至1814年)阶段,贝多芬共创作了14首奏鸣曲,这一时期它的作品更注重的是人的内心活动与主观情感的描绘,这是其涉足于古典名曲式的创作的一大进步;在贝多芬晚期创作阶段,其只创作了5首钢琴奏鸣曲,但这些作品是对贝多芬晚期的音乐风格的实际特征地充分反映,这5首奏鸣曲写于1816至1822年间。这个时期贝多芬的耳朵已经全聋,疾病不断缠身使他陷入了孤独和多疑之中,靠着顽强的意志力,才能使他在困境中继续创作。下面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三个时期进行详细阐述。

一、早期(1794-1800年)

当法国大革命的战火快蔓延至波恩时,1792年11月份贝多芬迫于无奈只得背井离乡,来到维也纳(音乐之都)。年纪轻轻的贝多芬刚踏入其贵族交际圈,灵感如似泉涌,他将自己全部的思绪都倾诉在作品里,一经发表整个维也纳上层社会都为之震撼。我们很容易从初期的作品里看出,他初期的钢琴鸣奏曲不论是技巧或者风格,都有着前人,例如莫扎特、海顿的影子,但尽管如此也丝毫无法掩盖他自己独有的创作手段,他早就把鸣奏曲一般采取的三个乐章转换为了四个乐章,特别是第三乐章中,小步舞曲换成成了谐谑曲,同样轻松幽默,但从本质上而言其同海顿的小步舞曲的情调完全不一致。贝多芬创作理念一直在变换,上承古典传统,却又不失其创新与个性发展。在演绎他初期的作品时,需要着重展现出贝多芬积极向上、自信蓬勃、无所畏惧的精神面貌。

显而易见,在贝多芬初期的作品里基本看不出有任何悲痛决绝的感情,例如《悲怆奏鸣曲》,此作品算是贝多芬创作初期最具隆重色彩的一笔,它是在贝多芬第一次感受到耳聋的危机创作的。作品还包含了Allegro-Adagio-Rondo,共分为三章,第一章描述了年少时期的热情冲动;第二章的情绪似乎平静下来,沐浴在安静的气氛当中;到了第三章,激动的情绪又重新出现,仿佛象征着光明与黑暗的交替。

贝多芬早期的钢琴奏鸣曲近乎一半都有四个乐章,不同于传统古典主义钢琴奏鸣曲常用的三个乐章,贝多芬吸取了一些同时代的作曲家的创新技巧,并将它们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早期的最后一首作品第22号奏鸣曲当中,贝多芬用尽了一切可以运用的钢琴语汇来构成他的主题,大量地运用了震音,八度分解等作为素材,充分表现出了这个时期作曲家信心百倍的精神面貌。

二、中期(1801-1814年)

在贝多芬创作的中期,逐渐脱离海顿与莫扎特古典乐派的影响,进一步摆脱了传统创作手法的影响和旧有的形式束缚,从人的主观情感出发进行创作,对古典奏鸣曲式进行了大胆的突破,无论是从演奏技术上、曲式规模上还是从主题动机、和声功能、伴奏织体上都远远超越了前辈作曲家们的传统手法。之所以贝多芬的创作手法有如此重大的突破,是与他所处的时代密不可分的。17、18世纪的欧洲正处于政治大动荡时代,受到欧洲启蒙运动所倡导的思想自由、个性发展思想和反对封建传统、宗教束缚的思想,贝多芬开始向往着自由、平等、博爱的民主思想,憎恨封建专制的压迫。贝多芬不可能像“佣人音乐家”海顿般对贵族主人卑躬屈膝,也不会像莫扎特般受人之托写下“预约作品”,贝多芬是一位自由音乐家,是为自己情感表达的需要而创作的。

贝多芬创作了“幻想式”奏鸣曲,他为作品27号《降E大调奏鸣曲》和《升c小调奏鸣曲》(月光奏鸣曲)题上了“幻想曲似的奏鸣曲”的副标题。这两首奏鸣曲采用了新颖的创作手法,与传统奏鸣曲的曲式有所不同,第一乐章并非按照通常的奏鸣曲曲式进行创作,采用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形式;第二乐章类似舒伯特风格的即兴形式进行创作。在两首幻想奏鸣曲中,各乐章之间都有密切的联系,于是使得作品构成了完整的叙事结构,并且都在末乐章达到全曲最高潮。

《月光奏鸣曲》(作品第二十七号之二)是贝多芬32首奏鸣曲中的第14首,也是最具有独创性、最感人的、最著名的作品之一。相传这首作品是贝多芬写给盲人姑娘的,这种说法毫无根据。常用奏鸣曲套曲的结构在《月光奏鸣曲》上并不适用,贝多芬改变了奏鸣曲式在第一乐章的领导地位,开篇便是冗长无尽的独白,吐露出了深刻的悲痛。由第一乐章的柔板到后乐章的快板和集板,充分地表现出了作曲家先是由痛苦、沉思的内心到末乐章心灵的力量最终镇服了痛苦,他出色地操控了全局,充满戏剧性的情节一步紧接一步,不间断发展综合在了一起。这种复杂的痛苦体验和内心矛盾的冲突,是在失望和期待之间斗争的一种沉痛的思想倾诉。贝多芬作此曲时并非出于即兴,而是经过苦心研究,深思熟虑而成。

三、晚期(1816-1822年)

1815年起,贝多芬的耳朵全聋,他的健康也一天不如一天。从1816年至1821年,贝多芬先后患上了肺病、关节炎、黄热病和结膜炎,加之当时与爱侄之间的矛盾和经济困境都不断地折磨他。贝多芬远离了朋友,隐遁在自己的内心活动里,进行了越来越深刻的自我反省和沉思,在大自然中寻觅慰藉。在这个时期里,他的5首音乐作品风格发生改变,发生转折点的是作品第101号奏鸣曲,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作品第106号《降B大调奏鸣曲》。贝多芬写下第106号这支乐曲时是为了生活所迫,还因为爱侄的事弄得焦头烂额。乐曲由三个粗犷的和弦开篇,中间发展的部分运用了赋格曲体式,随后又是以变奏曲的形式铺叔,最后在悲痛欲绝之际,又引进了一段赋格曲,仿似在陈诉内心的苦闷。晚期的作品大部分不像早中期那般有着激烈的情绪与内心的矛盾对比了,和他的同期四重奏一样,此时的创作逐渐从个人戏剧性的内心情感上升到对人类终极价值的关切,对上帝、宇宙、自然和人世哲学的思考以及憧憬。

贝多芬最突出的贡献就在于其毕生都在不断地创新发展奏鸣套曲的结构形式,并在多样套曲和体裁的乐章中大范围地运用奏鸣曲式,不断拓展奏鸣曲式的内涵与篇幅。32首奏鸣曲体现了他命运多舛、历经磨难的一生以及依然依靠超人的意志力量、秉持着“在任何情况下,绝不背叛真理”原则开展创作。因此,要想更完美地演奏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就必须全面而又深入地认识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风格特点。

[1] [法]罗曼·罗兰.贝多芬传[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3.

[2] 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5.

[3] 周薇.西方钢琴艺术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5.

[4] 郑兴三.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

[5] 赵鑫珊.贝多芬之魂[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6] 王希.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早、中、晚三个时期代表作品的风格比较[J].艺术科技,2013.

[7] 梁婷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三个时期的风格比较[J].科教文汇, 2009.

[8] 高丽欣.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三个时期的比较研究[J].北方音乐, 2012.

猜你喜欢

奏鸣曲贝多芬乐章
手机上的奏鸣曲
什么是“中华第一乐章”? 等
谱写肌肤新乐章
亦远亦近贝多芬
交响乐之王——贝多芬
贝多芬
贝多芬·丁
春天的奏鸣曲
饥饿奏鸣曲
祭献奏鸣曲(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