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济棠主粤与广州城市近现代化

2016-02-02司徒尚纪许桂灵

岭南文史 2016年4期
关键词:广州广东

司徒尚纪 许桂灵

陈济棠主粤与广州城市近现代化

司徒尚纪 许桂灵

广西防城人陈济棠,曾经是统治广东的“南天王”,治粤八年(1929—1936),成就斐然,获得广东人认可,被誉为“陈济棠时代”。并且在其离世半个世纪后,仍能得到邓小平的肯定和称道。1980年9月10日,邓小平对陈氏之子陈树柏说:“令尊治粤八年,确有建树,有些老一辈的广东人还在怀念他。”[1]显示陈济棠为国为民做了不少好事,在旧中国广东地方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本文力图从广东省会城市广州在20世纪20—30年代的城市性质、产业结构、功能、对外辐射和影响等向近现代化城市转变上与陈济棠治粤业绩相联系,以期证明,正是陈济棠主粤的政策、胆识、魄力、勇气、谋略和科学合理规划与实施,在当时广东相对稳定局势中,建设了一个近现代化广州,既能前承,更可启后,这是广州城市建设发展第一个黄金时期,非常值得反思和总结,当有助于当今广州城市规划发展。

一、广州城市原型

广州自秦汉建城,经2000多年不断发展,至清末民初,已建成为一座遐迩闻名传统大城市。这当时广州城市的原型,包括:

(一)政治中枢

广州历为岭南政治中心城市,至明代为广东布政使司和广州府治,以及南海、番禺县治。清因之,故方志称:“五岭以南,郡以十数,县以百数,幅员数千里,咸执秩拱稽受治于广州之长”。[2]民国成立后,广州为广东省省会。1918年10月,成立广州市政公所,1920年成立广州护法政府,编定广州市区。1921年2月15日成立广州市政府,直隶广东省,孙科为首任市长。1925年,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故广州又有穗京之称。1930年1月,广州升格为特别市,直隶于中央,政区级别相当于省级。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设置的建制市,反映了近代气息,不但强化城市本身的治理,促进了市政建设和经济发展,而且改变了广东政治空间结构,形成了高踞于其他政区之上的政治中心,加快了行政指挥的空间进程,提高了办事效率,也推动了地区之间的政治结合。广州一经确定为全省行政中枢,对加速全省政治统一起了很大作用。另外,广州也由此成为各种政治力量活动中心。30年代以前,广州不断发生各种政治、军事力量反复较量事件,即因其为广东乃至华南,甚至一度为全国最大政治中心。故广州这种政治地位,无疑为后来崛起的的陈济棠独霸广东、主政一方奠定了坚实的政治舞台,陈氏即借此充当了一个威武雄壮的政治角色,撰写了治粤8年的政绩篇章。

(二)广州城建设和布局

明清不断修筑和扩大广州城,时广州城分属番禺和南海县管,无统一管理机构。据清同治《番禺县志》记载,全城属番禺县辖的街道有48条,而同期《南海县志》载,属南海县辖街有44条。两县共辖92条街,全分布在城内,并形成以今北京路为城市中轴线,奠定了广州城市发展基础。

明清以后,广州城市经济不断发展,广州地区在明代已扩展到城外,即今西关一带,后又开发海珠岛(河南)和东山一带,形成新街区。据载,清代有街道55条,番禺县属24条,南海县属31条,新城区为新兴商业区,[3]为富商居住,故时谚“东村西富,南富北贫”反映了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这些街道皆按中国城市传统方格状布局,浅窄狭小,广州虽为商业大都会,但仍不能摆脱封建经济下城市形制和风貌。这也成为旧城改造的基础。

(三)工商业发展

组织内外贸易和商品流通是广州城市最基本一个性质、最重要一项功能,也是它的基本活动。1921年,孙中山在《建国方略·实业计划》中提出把广州建设为“南方大港”,也是世界性港口,广州不仅有集散国内外商品功能,而且也是一个巨大商品生产中心城市。1912年,广东有工业企业2426家,大部分集中在广州,不少是新兴工业,如机器缫丝、织布、橡胶、水泥、冶炼、火柴、机器制造、造船等,处全国先进地位。这不仅有官营,更多的还是民族工业,且工业往往与商业相互依存。商品零售业也很发达,与旅业相互关联互动。珠江河上疍艇,既捕鱼、运输,又从事餐饮、住宿,甚至色情业,造成广州畸形繁华。

(四)交通网络

广州得益于三江交会、(珠江)八口入海地理优势,水陆运输非常便捷。1903年广三铁路通车,1911年广九铁路全线通车,广州与香港联成一体,极大地促进珠三角这两个经济中心发展和互补;1900年开始筹办粤汉铁路,经30年反复和努力,后在陈济棠时代结束前全线通车。此外,以广州为中心水上交通在清末民初也呈良好发展态势。与广州有直接联系的珠江水系干支河流近600条,通航里程1.3万公里,在梧州西江中下游和珠三角地区,可通行500—1000吨驳船,这对无论民用还是军事运输都非常有利。至于海上交通,虽然战后广州港地位由于上海港、香港崛起而丧失战前地位,但仍不失为华南区最重要港口之一。

在民初社会动乱、军阀混战,外忧内患背景下,广州政治、经济动荡不安,民生困苦,始终不能摆脱衰微破败局面,广州仍是一座传统意义上的大城市。

二、陈济棠执掌广东

陈济棠在20年代以广东为舞台的一系列政治、军事斗争中出奇制胜,施展拳脚,扩大势力,夺取地盘,最后登上执掌广东军政大权的宝座,成为“南天王”,为治理广东、建设广东、造福广东奠定了强大的政治基础。

1929年初,陈济棠在国民党广东省第三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执行委员。同年3月,国民党广西军阀李济深在南京被蒋介石软禁,随同李济深出发的陈济棠却抵达上海,接受蒋介石的任命,担任广东编遗区特派员,掌握了广东军权;并于同年6月担任国民党广东省党部组织部部长,掌握人事大权。这样,陈济棠一步一步掌握国民党在广东的党权、军权和广东省、广州市议会的控制权,从而完成了他政治上的南天霸业,直到1936年倒台。

陈济棠执掌广东之初,到处破败不堪,百业凋敝,人心浮动,是一个大烂摊子。陈济棠出于维护他统治广东的根本利益,采取一系列稳定政局、恢复元气的政策和措施。1929年,陈即提出“速谋建设,以回复地方元气”[4]的设想。但因其时粤桂战争和中原大战未止而未赴诸于行。直至1932年9月27日,陈济棠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基础上提出并经西南政务委员会通过《广东省三年施政计划提议书》,包括建设“模范新广东”口号。“提议书”指出:“国民革命事业,策源于百粤。二十年来,百粤人民自献其生命财力,以效忠勤于革命运动者踵趾相接,其有造于党国,确为不可磨之事实”。如果今日仍“若非预先步骤,严厘方针,各本其牺牲奋斗之精神,一致努力,则所谓革命建设、人民权益,无所寄托,甚非本党革命建设之本旨”[5]。陈济棠希望通过经济建设以增强政治生机,“做成三民主义新广东”。[6]提议书内容涉及政治、财政、乡村、城市、教育、交通等方面,其中与广州城市相关者,提出“乡村建设、城市建设,须平衡发展,不宜偏重城市建设。”“物质建设、精神建设,须平衡发展,不宜偏重物质建设”;“为收容失业人员,在乡村应发展农业矿业,在城市应发展工业”;另对城市教育,提出广设职工补习学校,扩充平民学校,增设职业课程,教育职业化,学生劳动化,扩充大学文、法、政、经等学科,以及农矿工商等应用门类;在救济事业方面,提出多设平民医院,广设养老院、托婴所、收容乞丐,设义仓、公共饭堂、平民寄宿舍,设立公共坟场等;在交通方面,提出建设省道,整顿水运,经营航空业、长途电话,以及修筑江门至饮廉、广州至潮梅铁路,以及三水至梧州铁路等。[7]在实施这一施政计划过程中,陈济棠作过多次检查,并发表相应讲话。如1933年《三年施政计划是准备建设新广东的计划》,同年《林云陔在联合纪念周作关于广东省三年施政计划的报告》,同年5月30日《关于扶植商务以吸引侨商投资实业提案》;1934年2月4日《党员应切实协助政府实施三年施政计划》,同年7月《唤起民众协助政府推行三年计划》、《整理广州市政要抓人和法两要点》,同年8月《三年来本省施政状况》;1936年3月《绥靖、整理警卫队与三年计划执行情况的回顾》等。[8]这些讲话,清楚地说明陈济棠在统治广东期间,确实为改变广东政治、社会经济面貌作出不懈努力,并在这方面产生积极效果,特别在广州城市建设方面。

三、建设广州城市的成就

马克思认为“商业依靠于城市的发展,而城市的发展也要以商业为条件,这是不言而喻的”。[9]商品经济的活力,将到达它所发挥作用的一切地方,推动卷入商品生产地区的发展。列宁指出:“城市是经济、政治和人民的精神生活的中心,是前进的主要动力。”[10]一座近现代化城市应具备这些条件,即商品经济发达,文化事业发达,还有“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要的集中”。[11]这些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述,为评价广州是否达到近现代城市指明了方向。

陈济棠建设“模范新广东”最重要一项内容,即致力于使广州进入近现代化城市之列。1934年7月23日,陈济棠在《市府纪念周的讲话》中指出:“广州是革命策源地,中外观瞻所系,办理广州市政,不独应为全省政治的模范,而且应进而建立全国的模范,所以我们必须努力前进,实施三年计划。”他强调,“整理广州市政要抓人和法两要点。”对于前者,政治人格“必须操守好,态度好,养成廉洁的态度,亲民的态度。一切工作都为人民着想、事事设身处地,明白人情,才能熟揣人民利害,关切人民痛痒,替人民做兴利除弊的事情”。“第二是法的问题,政治制度不是死板的,如制度有未臻完善,自然要设法改良,总以便民为依归。比方办理自来水、电力的,必须注意供求适应,对于用户请求安装水管或电表,应迅速办理,不敷供应的时候,应设法补救。其他如土地局对市民声(申)请登记及工务局对于市民请领执照,均须设法迅速办理,使市民感觉快意便利。又如公用局对于发给司机执照等事项,应要慎重与敏捷,以免市民生命危险,及领照者有久候的麻烦。总而言之,政府和人民间一切办事的手续,如有不便利于人民的,都要使到便利于人民为止,否则令到市民失望,便失了为人民谋福利的宗旨。”[12]即使从文字上看,陈氏对广州市政府公务员操守要求,对市政设施的建设和运作等事无巨细,都了如指掌,由此可窥在其治理之下广州城市改革改变化之一斑。这主要反映在如下方面:

(1)制定广州城市建设计划。

1918年广州市政公所成立,即开始大规模拆城筑路,历时三年,完成了这一巨大工程,开辟了城内主要马路,广州开始达向近现代化城市。但一座近现代化城市不能没有科学合理的城市发展建设规划,故1929年,也就是陈济棠主政广东第一年,广州市政府即公布《广州市施政计划书》,可视为广州第一个城市规划方案雏形,虽然它还有很多不完善之处。1930年,由广州市工务局局长程天固编制《广州工务之实施计划》,提出广州城市建设计划,比前一个计划书更全面、详细地阐明广州的地志、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以及道路、港口、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等内容。1932年8月,广州市政府公布《广州市城市设计概要草案》,这是广州城市规划的第一部正规设计文件,包括广州功能区划分、市区道路干线,粤汉、广三铁路在广州桥梁、车站,以及机场、水厂、电厂、黄埔外港、白鹅潭内港、轮渡码头及仓库选址、布局等。1932年11月,又公布广州市道路系统图,确定道路系统为棋盘式,由此奠定了广州城市基本格局,并为后来继承、发展至今。

(2)扩宽或新开辟主要街道。

广州完成拆城墙后,即开展拓宽取直街道工作。结果是路网结构合理,街道宽阔,交通方便,全市面貌焕然一新,近现代广州街景得以形成。1929—1936年,拓宽或新辟街道凡42条,[13]约为清末广州92条街道的46%。据统计,至1936年,广州修建马路总长度达134公里。而同期广州全市内街街道有6000多条,皆纡曲狭隘,房屋极不整齐,有碍消防、交通和卫生。1930年开始整顿,规定最窄是2.2米,最宽是11米,先后完成整治、拓宽内街1350条。[14]这是一项巨大城市建设工程,为此付出资金、技术和劳动以至精神,难以估量。

这些街道建成,广州城区范围进一步扩大。作为城区扩大最明显的标志是骑楼马路分布变化。按骑楼为地中海式建筑,由欧洲人传入南洋,继在广州拆城时传入广州,因适合广州气候和商业环境,很快获得推广,成为广州标志性建筑,成为广州城市名片;并在广东一些城市推广,成为岭南建筑文化最有特色一部分。另外,这时竣工的中山纪念堂、中山图书馆、广州市府大楼、海珠桥等,都是广州著名建筑,今已成为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与陈氏和一批城市规划专家大胆吸收海外先进文化是分不开的。

经过30年代前后建设,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已经形成,即北自越秀山中山纪念碑开始,南下山麓有中山纪念堂、经广州市政府、中央公园、维新路(今广州起义路)、延至海珠桥通河南区,纵贯广州南北,将广州城区划分为东西两部分。且与广州今北京路传统中轴线一起,构成广州第二条中轴线,一直保护持到近几年广州天河区兴起,以广州大道为骨架广州第三条中轴线出现。它们构成广州三条南北向城市中轴线,代表了广州城市发展所经历的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历史时期。中轴线沿线文化遗址,成为广州城历史沧桑的见证。

(3)广州近现代产业兴起。

陈济棠时代,广州制造业和商业贸易成为广州经济支柱,是广州城市走向近现代化的基础和标志,也是陈氏主粤最灿烂一笔。

陈济棠利用1929年爆发世界经济危机和广东半独立、相对安定的社会条件,广开门路,发动华侨,广泛筹集资金,吸收先进技术,网罗人才,大力振兴以广州为中心的广东近现代产业,主要是工业、商业贸易和交通运输业成就卓著,留下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可供后人借鉴和参考。

在工业方面,广州新兴行业和产品不断涌现。据有关统计,至抗战前夕,广州新建工业部门就有非金属加工、燃料加工、有色金属冶炼、金属加工、化学加工、建材、玻璃、陶瓷、橡胶、木材加工、纺织、缝纫、皮革皮毛加工、油脂加工、食品、食盐、印刷、文教艺术等159部门,产品有数十种。比较著名有西村水泥厂、广州泥城发电厂、增埗自来水厂、广州硫酸厂、协同和机器厂、市头糖厂、新造糖厂、冯强胶厂、西村肥田料厂、河南纺织厂、省营造纸厂(南石头造纸厂)等,皆达当时先进技术水平,形成旧中国广州发展的高峰时期,很多工厂保存到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广州现代工业更新改造的基础。

商贸是广州城市基本活动。陈氏利用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带来的冲击机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发展对外贸易,刺激了广州工商业发展。据统计,1928—1932年,广州口岸对外贸易约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5%左右,[15]多数年份入超,且平稳地发展,平均年增长157%,[16]远远超过前代。

外贸与商业相互促进,广州市场一片繁荣兴旺。1933年,广州民营商业银号达498家,分早、午、晚三市交易,其兴旺景象超过香港。至茶楼酒肆、商业网点、旅馆、戏院等遍布全市。1933年广州各行商店达2.2万多家,平均每50人一家。仅旅馆一项,1933达291家,广州成为中外商旅云集之地。1929年广州人口为81.17万人,1932年增长到112.26万人,三年间增加了38.3%。广州跻进百万人口城市之列,成为大城市。时有评论说:“外人初到广州游览,常叹广州近年物质之进步。盖高楼大厦、车水马龙,颇足眩人耳目。”[17]梁漱溟也大加称赞:“民国十六七年,兄弟曾到广州,现已隔七八年。现在之广州,与以前之广州又不同,码头增多,市面扩大,建筑物、汽车都日有增加。”[18]1934年,广州已有长途汽车线路15条,长途汽车公司15家,营运汽车121辆;市内公交线14条,总长124公里,客车532辆,脚踏车9380辆。广州呈现一派近现代城市景观,令外地人刮目相看。

陈济棠在戎马倥偬生涯中,深知交通运输作用,故十分重视广州交通网络建设。他说:“建设之要首重交通。欲现地方经济之盈虚,文化之隆替,民生之丰歉,莫不以交通之便否为衡。”[19]1928年,广东公路总长仅3850公里,至1934年已上升到1.34万公里,增长2.48倍,无论总长度和密度,都居全国第一,超过交通发达的山东和江苏。[20]这一公路网络,以广州为中心,其中东路分第一、二、三干线,打通汕头、潮州、梅州、惠州等地县交通;南路第一干线和琼崖环岛公路,使广州湾(今湛江)、茂名、徐闻、合浦、饮州等地公路增多,海口至三亚公路畅通;西路则建成三(水)四(会)公路、三(水)高(要)公路、高(要)德(庆)公路与德(庆)封(开)等公路;北路则修筑南(雄)韶(关)公路、韶(关)坪(石)公路、韶定(南)、韶(龙)南公路等。至1937年,广东省内有17条主干公路,326条支线,总长2.2万公里,[21]连结福建、江西、湖南、广西,广州成为省际公路总枢纽。铁路交通也步步逼进,1936年,粤汉铁路全线通车,并与广九、广三铁路连网。加上已投入使用潮汕、新宁铁路,广州在华南铁路网上处枢纽地位。

内河向为广州主要交通方式,无论长行渡或是横水渡都辐辏广州。1932年广州港务局成立,改善河道管理;至1935年,省内各江通航里程达3000多公里,广州是最大客运中心,通西江、北江、东江和三角洲网河各埠,全省有17640艘民船日夜穿梭于各水系河道,加速城乡物资交流。

航空运输兴起较晚,但甫一起步,即呈良好势头。1932年,陈氏成立民国航空公司,次年设广东民用航空公司,后联合广西发起西南航空公司,开通广州至海口、梧州、南宁、桂林、柳州、龙州、北海国内航线,以及广州至河内国际航线,促进各地物资和商务往来。

(4)奠定广州现代教育基础。

陈济棠作为一位军政人物,同样致力于教育事业。他说:“教育是立国张本,是永久的事业。……今日的教育问题,是我中华民族的生死问题。”[22]又说:“世界上没有教育不发达的国家,能够进步的。”在他制定“三年施政计划”中即体现了这一教育思路。这包括:一是推广义务教育,拟三年内解决200万名失学儿童复学问题;二是扩充中等教育,在广东增设省立中学,各县也增加中学班数;三是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就业素质,解决就业问题;四是推广师范教育,培养各类师资;五是增加高等教育,“以造就专门人才”。除在广州东郊新建中山大学校园外,决定设立广东勷勤大学的工学院、师范学院、商学院,筹办省立农业专科学校、水产专科学校、美术专科学校、音乐院和编译馆;补助私立大学;选派优秀学生出国留学等;六是推行社会教育,提高人民知识、道德,补学校教育之不足。这些教育政策和措施,很快见效。在陈氏主持期内,全省普通小学由18964间增加到22754间,增长19%;学生人数由109.8965万人增至146.9406万人,增加33%;中学由205间增加到299间,增长46%,学生由4.5万人增到6.1423万人,增长36.5%;高校学生从4000人增加至5000人,增长25%。此期间,广州即有中山大学、广东法科学院、岭南大学、国民大学、广州法学院、广州大学、光华医学院、夏葛医科学院,以及美术、铁路、中医学校等,广州成为南中国一个教育重镇,在近现代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一席之地。

(5)延揽人才,保障广州经济社会发展。

在陈济棠时代,广州即汇集了一大批各个领域时代精英,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为建设广州大城市,功不可没。

陈济棠面对广州建设各项难题,除筹措资金、技术外,同时十分重视人才,果断地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延揽、重用知识分子,使之有职有权,并获得优厚生活待遇,从而保障他建设广东的三年施政计划落实在坚实的智力基础上。而从实际效果看,陈氏这种理念和决策,他的前任主粤者无一人出于其右。恰如留英美硕士、博士学位获得者,时任韶关飞机厂副厂长兼总工程师、新中国成立后任华南工学院院长的罗明燏说,陈氏“治粤期间,很重视知识分子,只要是专家或有一技之长者便提拔重用”,让他们“掌握工业中各部门的经营管理大权,使他有职有权,充分发挥才干”,“并在生活上给予优厚的待遇”。[23]在这些政策吸引下,大批留学生远涉重洋,回归广东效力,包括石井兵工厂副厂长邓演存,留美硕士南石头造纸厂总工程师陈丕扬,成为广州硫酸厂、饮料厂、新造糖厂技术骨干的留美专家谢吴明,留法建筑师林克明负责设计了中山图书馆、广州市政府大楼、中山大学石牌校区多座教学大楼及任中山纪念堂建设委员会顾问、海珠桥设计监理等。从美国学成归来林士祥,不依靠外国技术人员建成广州电解厂,另有水泥厂工程师黄肇翔、邓鸣仪、刘鞠可、林业,硫酸厂黄炳芳,肥料厂陈宗南、方宁赞,饮料厂陈国机、余骥,无烟药厂梁卓严、司徒灼,纺织厂王福卫,造纸厂刘宝琛、赵帝森,以及省建设厅、市公用事业局、省农业局等都有一批这样技术精英,支撑着这些新兴企业事业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番禺黄埔村人冯锐,在内地多所大学毕业,留学美国获农业经济学博士学位,在陈氏时期出长广东省农林局,在发展广东甘蔗种植、加工等方面甚有建树,为陈氏赏识和重用。也因为如此,在陈济棠倒台后,冯锐为蒋介石下令捕杀,成为蒋陈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此外,陈济棠还巧妙地利用世界经济危机机会,大量引进外国(区)工业设备和原材料,装备落成企业,使之很快投产,效果斐然。如陈氏从菲律宾、爪哇、台湾地区引进多个优良甘蔗品种,广种于广东,甘蔗和糖产量大幅度增加,民受其惠。陈氏又引进机器榨糖,时属创举,以后使用不辍。

(6)尊重传统文化,提倡尊孔读经。

在广东局势相对稳定、社会经济逐步发展背景下,陈济棠也十分尊重传统文化,认为“中国有数千年的历史,有独立的文字,重和平,崇仁让,有历来相传的美德。”[24]在行动上,大力提倡尊孔读经,掀起“广东复古运动”。但抵制行为也不在少数,故这一运动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同时,陈氏又积极支持“国有文化”研究,在广州成立“明德社”学术研究机构,以阐扬国粹,改造人心。为此,办报刊、开演讲、设研究班、出版各类丛书等,轰动一时。不管其目的如何,这对梳理、保存传统文化,也有积极一面。当然,陈氏在这一运动中,还以文化判官面孔,干预妇女服饰和涉及男女公共活动,批评工农商学政军界病态心理,以达到改造心理之目的。这在某种意义上说,也不无进步意义。这对活跃广州等城市文化氛围,也有促进作用。陈氏也深知利用广播来达到教化、宣传和娱乐目的。广州自1927年起筹备广播电台,1929年5月6日正式播音。1934年8月,广州广播电台工作人员多达348人,每天播音6小时,使用广州话、国话和英语播音,[25]这在全国城市并不多见,这也标志着广州不仅在物质文化上,而且在精神文化各方面,正一步步地向近现代化大城市迈进。

认真梳理、总结陈济棠治理、建设广州城市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对今天制定广州城市发展规划和战略,实施城市建设、布局有关项目,都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同时,这些历史事实,也是正确认识和评价陈济棠主粤其人其事的一个不可或缺的事实。

注释:

[1][17][18][19][24]《羊城晚报》1982年9月22日报道,转见肖自力:《陈济棠》第297、343、322、366页。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2]清光绪《番禺县志》卷10。

[3][13]陈代光:《广州城市发展史》第119-120、133-140页。暨南大学出版社,1996。

[4]陈济棠:《敬告民众书》(1929年5月),《广东党务》第8期。转见钟卓安《陈济棠》第156页。暨南大学出版社/广东省地图出版社,2000。

[5]陈济棠:《广东三年施政计划提议书》(1932年9月27日),转见同[4]第157页。

[6]陈济棠:《三年施政计划是准备建设新广东的计划》转见同[4]第157页。

[7][12]广东省档案馆:《陈济棠研究史料》(1928—1936)第139-141、274-275页。广东省档案编印,1985。

[8]参见[7]第137、155、158、222、274、281、347页。

[9][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德意志意识形态》第57页。人民出版社,1965。

[10]《列宁全集》第19卷和第264页。人民出版社,1959。

[14][15]丘传英主编:《广州近代经济史》第309、290页。页。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

[16][20][22][23][25]钟卓安:《陈济棠》第185、181、161、173、187页。暨南大学出版社/广东省地图出版社,2000。

[21]广东民国史研究会:《广东民国史》下册第749页。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中共广东省委党校)

猜你喜欢

广州广东
Gardening is popular in schools
《广东电力》简介
没有叫停!广州旧改,还在稳步推进……
117平、4房、7飘窗,光大来惊艳广州了!
9000万平!超20家房企厮杀! 2020年上半年,广州“旧改王”花落谁家?
多彩广州
不煲“仔”的广东煲仔饭
广州路壹号院
我与广州这些年
广东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