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文选》校勘述略

2016-02-02

殷都学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文选

刘 锋

(河南科技学院 文法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清代《文选》校勘述略

刘 锋

(河南科技学院 文法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清代《文选》校勘可分初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而以中期成就最高。清代的《文选》校勘方法多样,或重视保存古本原貌、坚持版本对校,或综合各种校勘成果、旁证众多文献,或精于小学、深于考证。特别是清代学者已经逐渐认识到《文选》在传抄版刻过程中产生的羼乱问题,并试图通过总结李善注义例、详辨《文选》删削合并的痕迹,以恢复李善注原貌,在《文选》校勘史上尤为可贵。清代《文选》校勘的缺失一方面是学者所见版本有限,另一方面由于对《文选》文献流传的特征缺乏深入的认识,其校勘或局限于个别字句,拘泥于细枝末叶。

文选;校勘;清代

《文选》在清代很盛行,无论是刊刻、阅读、学习、研究都非常普遍,清代的《文选》学在隋唐之后又达到一个高峰,研究的方法多样,领域广泛,成果丰富,并初步具备了现代《文选》学研究的雏形。阮元《文选旁证序》曰:“《文选》一书,总周、秦、汉、魏、晋、宋、齐、梁八代之文而存之,世间除诸经、《史记》、《汉书》之外,即以此书为重,读此书者,必明乎《仓》、《雅》、《训纂》、许、郑之学,而后能及其门奥。渊乎,浩乎,何其盛也!”[1]这一评价代表了清代学者对《文选》的高度重视。张之洞《輶轩语》说:“《选》学有征实、课虚两义。考典实,求训诂,校古书,此为学计。摹高格,猎奇采,此为文计。”[2]大致概括了清代《文选》学的两个主要方面。而清代《文选》征实之学又可概括为两大方面:一方面继承隋唐的《文选》注释学,或是在文字、音韵、训诂等方面补正、深化、扩展,以小学治《文选》学,或是考证典故、史实;一方面则是校勘文字,研究版本,考订异文,属传统校雠学范围。当然,两个方面是互相渗透、互相藉助、互为补充的。

校雠学是清代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清代的《文选》校勘也是清代典籍校雠的重要成果。整体来看,清代《文选》校勘发轫于清初的钱陆灿、潘耒、何焯、陈景云等人,兴盛于朴学全盛的清中期,其后随着社会现实和思想学术的激变,《文选》校勘未取得更大成就,但随着中外交流的增加,一些海外的《文选》版本文献传至国内,无疑对《文选》的校勘意义重大。

一、清初的《文选》校勘

清初的《文选》学主流仍是沿袭明代以来的评点之风,在评点中间有注意及校勘者,可称之为批校。批校因多以批评为主,以校勘为辅,故在校勘上用力不大,校语一般也比较简略,甚或只是圈点误字,写出正字,不出依据。批校的形式一直在清代延续,今天各地图书馆还存有许多附有批校的《文选》版本,一些至今仍有参考价值。当然,清初也有学者专门对《文选》作全面的校勘,如陆贻典、冯武据宋本校勘汲古阁本,陈景云亦撰有《文选》校勘专书,开启了后世《文选》校雠的盛况。

明清之际的著名学者傅山(1607-1684)曾评点《文选》,其在《霜红龛集》卷二五《家训》中曰:“记吾当二十上下时,读《文选》京都诸赋,先辨字,再点读三四,上口则略能成诵矣。”[3]可见其曾对《文选》用功。傅山对《文选》的评点尚有一些内容保存在《傅山全书》中,其中有少量校语。其所批点之《文选》为汲古阁本。

钱陆灿(1612-1698),字尔韬,号湘灵,又号圆沙,江苏常熟人。钱氏喜藏书校书,于晚年批阅《文选》,流传颇广,在清代前期影响较大,至今尚存过录其批语的《文选》多部。[4]

陆贻典(1617-1686),一名陆典,字敕先,江苏常熟人。冯武(1627-?),字窦伯,别字简缘,江苏常熟人,冯舒之侄。冯、陆皆为清初著名的藏书家、校雠家,二人曾合力校《文选》,后顾广圻曾借阅二人校本,复加雠校。

潘耒(1646-1708),字次耕,一字稼堂、南村,晚号止止居士,藏书室名遂初堂、大雅堂,吴江人,师事徐枋、顾炎武,博通经史、历算、音学。潘氏曾批校《文选》,有一定影响。

何焯(1661-1722),字屺瞻,学者称义门先生,江苏长洲人。何氏博学强识,蓄书数万卷,凡经传子史诗文集、杂说、小学,多参稽互证,以得指归。于其真伪、是非、密疏、显隐、工拙、源流,皆各有题识,如别黑白。及刊本之讹阙同异、字体之正俗,亦分辨而补正之。何氏曾批校《文选》,被广为传抄、过录,乃至版刻以行,无论其评点还是校勘,皆深受推崇,黄侃称清代治《选》学者简要精核未有超于何氏。

陈景云(1670-1747),字少章,私谥文道先生,江苏常熟人,博闻强识,能背诵《通鉴》。少从何焯游,焯殁,独系吴中文献几二十年。陈氏有校勘《文选》之专书,然未付梓,以抄本行世,故称名卷数皆不一。今国家图书馆藏有清咸丰间周镇抄本《文选举正》两册,不分卷。孙志祖《文选考异》于陈氏校语有所征引,而顾广圻撰《文选考异》征引尤多。

二、清中期的《文选》校勘

清代中期尤其是嘉道之间,是《文选》学最为兴盛的阶段,《文选》校勘成果众多,著述方式也从批校发展到专著。

姚范(1702-1771),初名兴涑,字已铜,后改名范,字南菁,号姜坞,晚号几蘧老人,安徽桐城人。姚范是桐城派的著名文人、学者,能诗文,颇用力治学,博闻强记,于书无所不窥。生平论学大旨以骏博为门户,以沈潜为堂奥,而议论笃实,粹然一轨。然不希著述,多将心得记录于书上,后人整理摘录成《援鹑堂笔记》五十卷。姚氏亦曾批阅《文选》,《援鹑堂笔记》录有姚氏批阅《文选》文字三卷,其主要内容是抄录何焯批点,并附以己说,于保存何焯批点颇有价值,同时亦多有发明。

汪师韩(1707-?),字抒怀,号韩门,又号上湖居士,浙江钱塘人。汪氏著有《文选理学权舆》八卷,据其自序书成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书目答问》列之为“文选学家”。此书亦偶有涉及校勘的条目,其中卷三“选注补阙”门数条汇集李善注中对《文选》作品的考异之语,卷八《质疑》为考证《选》文《选》注的条目,其中亦有关涉校勘者。

卢文弨(1717-1796),字召弓,一作绍弓,号矶渔,又号檠斋,晚年更号弓父,人称抱经先生,浙江仁和人,清代校雠学家的杰出代表。卢文弨曾于乾隆丁卯(1747)、乾隆甲戌(1754)两次受诏参与校勘《文选》,其于乾隆辛未(1751)为钱在培撰《丽景校书图记》,详细记载了乾隆丁卯参与校勘《文选》的经过,可知当时有专门的校勘成果别录为册。陈康祺《郎潜纪闻初笔》卷三则记录了卢文弨参加的另一次校勘:“乾隆甲戌夏,命翰林工楷书者梁国治、秦大士、梁同书、庄培因等,缮录昭明《文选》。又命朱珪、戈涛、卢文弨、翁方纲等,校对于翰林院后堂东宝善亭内。发出宋版《文选》一部,纸墨精好,古香袭人。每册有前贤手题墨迹,第一册前有御笔题云:‘此书在天禄琳琅中,亦不可多得。’”[5]翁方纲《复初斋文集》卷一二《送卢抱经南归序》亦曰:“予同岁进士二百三十一人,予尝自谓抱经校雠之精,用力之笃,惟予知之最详。……君所校正书目甚繁,予初成进士时,喜读迁、固之书,则借君所校三史录之。甲戌授馆职后,借所校《文选》录之。”[6]卢文弨对《文选》的校勘似在其早年于京师任职内阁中书、翰林院编修时,其后未再着力于此,翁方纲称其曾过录卢氏所校,但之后未见学者征引。

这里顺便略述乾隆年间的几次校录《文选》。乾隆颇留意《文选》,天禄琳琅所藏《文选》版本甚多,里中多有乾隆御批。他还曾多次召集馆阁学者校录《文选》,今尚存多种当年御藏的《文选》写本,其中即有卢文弨参与校勘的《文选》写本,分别由欧阳正焕、梁国治等人誊录。这些校勘有利有弊,有利之处是人力充裕,条件优厚,如卢文弨《丽景校书图记》称当次参加校勘李善注《文选》的翰林、中书各十人,且赏赉优渥,而陈康祺所记一次则虽人数较少,但校勘者学识更高,且称发出精良的宋版《文选》一部,这在当时宋版《文选》非常难得的情况下,无疑十分利于校勘。但相较利处,弊处亦大,一方面众人合作,往往不易统筹,另一方面,此类奉旨校书往往时间有限,难以深加研讨,翁方纲《坳堂集序》记与戈涛同校《文选》,而其校勘时间不过匝月。再者,此类校录之本呈进之后便成御玩之物,不得流传,故其校勘成果亦难以公开。《四库全书》所收李善注《文选》,提要称“乾隆四十六年十一月恭校上”,在乾隆时多次校录《文选》之后,所收为汲古阁本,书后亦未附考异,显然对之前的校录成果完全未加利用,不能不说遗憾。

许巽行(1726-1798),字六葵,号密斋,华亭人,著有《文选笔记》八卷,为清代一部重要的《文选》学专著。据书前所附《密斋随录》称书成于嘉庆戊午(1798)。许氏先后十数次校勘《文选》,用功颇巨,《笔记》内容即以校勘为主。许氏校勘注意版本之间的羼乱情况,是在胡氏《考异》之前认识较为深入的。又能注意辨别五臣阑入李善者,凡正文用字及注文混杂,多所校正,较之前各家校勘更进一步。许氏详细记录了校勘曾使用的具体版本,这较前人往往不明其所用版本也无疑进步了不少。其校勘所用版本,据《随录》所记主要是通行的汲古阁本,又有钱士谧重校本,叶氏海录轩本,在当时亦属较好的李善单注本,所见又有张伯颜本、养德书院本,为尤刻本系统的元明刻本,虽非宋本,亦差强人意。《文选笔记》虽然版行较晚,但从许巽行校勘工作的实际时间看,应是当时成果最重的。

余萧客(1729-1778),字仲林,别字古农,长洲人,撰《古经解钩沉》三十卷,采掇旧诂,最为详核。余氏撰有《文选音义》八卷、《文选纪闻》三十卷两种《选》学专书。《纪闻》集前人关涉《选》文之说,与汪师韩《权舆》一书之《前贤评论》门类似,而十数倍之,生前未刊,由其门人朱邦蘅校录,收于方功惠《碧琳琅馆丛书》中。余氏著书多以钩沉钞撮为主,《音义》多录何焯校语,《纪闻》所录部分考证文字,皆关涉校勘,虽发明不多,要亦省却学者搜讨之功。

孙志祖(1737-1801),字诒谷,或作颐谷,号约斋,浙江仁和人,生而颖悟,自云读群经及《文选》等书,一似素所熟习者。孙氏撰有《文选理学权舆补》一卷、《文选考异》四卷、《文选李注补正》四卷,诸书初刻于嘉庆戊午(1798)。《考异》四卷,为校勘专书,所校以《文选》正文为主。孙氏颇注意征引前人时贤之说,孙氏自序所谓借阅三家校本,参稽众说,即是此意。《考异》以征引何焯最多,故亦于保存何氏批校甚有价值。所征引钱陆灿、潘耒二人虽不过十数条,但两家批校本不易见,尤其潘氏校本,后世似并无传抄,故唯据此窥豹一斑。《考异》广泛征引前人之说,并与各种典籍旁证曲通,校记每能考证发挥,较之前人的简单批校不可同日而语。

张云璈(1747-1829),字仲雅,号简松居士,浙江钱塘人。博学雄才,颇工于诗,著《选学胶言》二十卷,据自序知书成于道光壬午(1822)。骆鸿凯称其书“自经说史评,山图水注,以及名物象数,声音训诂,罔不旁搜博引,以助多闻”[7],允为一部博洽的札记式考据著作。全书一千二百余条,涉及校勘者十之一二,虽不算多,但因不必受校语简明之限,能博引深究,颇有益于《文选》之校勘。

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芸台,谥“文达”,江苏仪征人,清嘉道间名臣,被尊为一代文宗。阮元提倡骈文,推崇《文选》,与桐城派相抗。阮元藏尤刻本《文选》一部,以之镇文选楼,当时学者惟知尤刻本有两部*阮元《文选旁证序》曰:“尤本今有两本:一本余所藏以镇隋文选楼者也,一本即嘉庆间鄱阳胡果泉中丞据以重刻者也。”莫友芝《郘亭知见传本书目·总集类·文选注六十卷》曰:“宋淳熙本有二,一胡果泉本,一阮相国本。”,一部即胡克家据以翻雕者,另一部即阮氏所藏。阮氏自称时时校及《文选》,序中复举此本与汲古阁毛本、翻张本、晋府本等对校,所得脱文、异文十数条。其在《文选旁证序》中说:“余昔得宋本,即欲重刻之,又欲汇萃诸本为校勘记,以证晋府、汲古之误,而胡中丞已刻尤本,是以辍作。今又读梁中丞此书刻本,得酬夙愿,使元为校勘记,亦必不能如此精博也。”[1]今国家图书馆藏有一部阮元过录冯武、陆贻典、顾广圻批校本,为儒缨堂重刊汲古阁本,书中过录文字一笔不苟,并记校录起讫时间,历时两年始完成。

顾广圻(1770-1839),字千里,号涧蘋,别号思适居士,江苏元和人,清校雠学家的杰出代表。彭兆荪(1769-1821),字湘涵,又字甘亭,晚号忏摩居士,江苏镇洋人,工诗、骈文。彭、顾二人于嘉庆戊辰(1808)、己巳(1809)间为胡克家校勘尤刻本《文选》,翻刻以行,并撰《考异》十卷附后,世称胡刻本,成为之后最通行的《文选》版本,至今不废。《文选考异》代表了清代《文选》校勘的最高成就,是清代《文选》学的经典之作,学者多有评价研究,兹不赘述。

朱珔(1769-1850),字玉存,一字兰坡,安徽泾县人。珔爱书如命,学有本原。主讲席几三十年,教士以通经学古为先,与桐城姚鼐、阳湖李兆洛并负儒林宿望,盖鼎足而三云。撰《文选集释》二十四卷,自序于道光十六年(1836),然生前未刊,书稿在太平天国战乱中散佚,后经其子葆元搜集刊于同治十二年(1873),然部分已非最终定稿。《书目答问》列朱珔为“文选学家”。《集释》内容以地理、名物考证为主,亦间及校勘。

俞正燮(1775-1840),字理初,安徽黟县人,一生游幕,佣书为业。俞氏学问博洽,尤精考证,撰《癸巳类稿》、《癸巳存稿》,为清代学术笔记名著。俞氏曾批校《文选》,《癸巳存稿》中收有《文选相沿误字》、《文选注引书字识语》、《文选自校本跋》、《校文选李注识语》等文,另有多条涉及《文选》作品的考证文字。王立中称其曾购得一部俞正燮批校汲古阁本《文选》,有朱笔点勘,一至十八卷眉上行间烂然殆遍,余卷亦始终不懒,校补夺文误字甚多。[8]可知俞氏对《文选》曾做过比较全面的校订。国家图书馆藏有一部邓传密(1795-1870)过录俞正夑批校汲古阁本《文选》,邓氏于卷一题曰:“道光乙未三月十八日丁丑,在杭州借得黟俞正燮理初孝廉手校本,依式录之。”俞氏校勘有两个特点,其一是他校,《文选自校本跋》曰:“《文选》见于史策者极多,一一校存之,备异同斟酌耳。”这与王立中所见俞氏校本卷一至卷十八批校尤多可以印证,盖前十八卷为赋,多载于史策,故所校处多。通过《选》文与“史策”比对,俞氏在跋文中举出十数例《文选》不同于“他本”者,对这些不同之处,俞氏多以之为昭明所改,所谓“选家例有甄别增删”也,其说颇具启发性,然稍嫌武断。但又称“校者详其异同,以见古人之趣,非有彼此是非之见,凡校书皆然,况其为文辞选集本也”,所校“非改《文选》也”,亦可见其谨慎。[9]俞氏校勘的另一特点是通过精读本文、深入考证,以辨文中之误,虽无版本依据,然立说精审。另外,俞氏亦通过校勘对李注版本有所考辨,能够注意利用前人引文以探究《文选》版本,颇具启发性。总之,俞氏学问渊博,校勘精细,其成果颇值得参考。

梁章钜(1775-1849),字闳中,一字茝林,晚年自号退庵,祖籍福建长乐,清初迁居福州,故又自称福州人。梁氏著述宏富,撰《文选旁证》四十六卷,以校勘为主,兼及训诂考证,是清代《文选》学专著中卷帙最多的一部。所谓“旁证”,主要是据其他文献、学说来考订本文,梁氏既以此署书名,故其校勘亦着力在此。《文选》中往往存在一些各本皆误的地方,须据他书方能订正,《旁证》一书在这方面的校勘成绩较为突出。《旁证》校勘长处在于广泛参据各种典籍以及各家学术成果,如果说李善注是征引式训诂,《旁证》则可称之为征引式校勘,故前人所谓“渊海”、“集大成”,盖就此而言,评价虽嫌过誉,但这些内容还是颇可供后人阅读、校勘《文选》以作参考。其阙失则嫌因袭多而创获少。

胡绍煐(1792-1860),字耀庭,一字药汀,号枕泉,安徽绩溪人。胡氏著《文选笺证》三十二卷,是清代《文选》学专著的代表作之一。胡氏在序中高度评价李注之价值,但亦指出李注有失当之处,“择焉不精,往往望文生训,转失本旨”,故此书名为笺证,盖即本之李注而为之作笺证也。《笺证》以声音训诂为主,考证之间亦多涉校勘,考订《文选》足资参考。

三、清代晚期的《文选》校勘

清代晚期《文选》校勘有所低落,一方面受社会学术风气转变的影响,一方面就当时条件,很难超越前人,可谓兴盛之后的余绪。当然,此时目录版本之学愈趋深细,对《文选》版本的研究则较之前深入,而且《文选》版本文献颇多新的发现,是《文选》学的一大亮点。

陈倬(1825-1881),字培之,江苏吴县人,少熟《文选》,能背诵,好讲明古人制度。国家图书馆藏有陈倬撰《文选笔记》七卷,为民国时合众图书馆抄本。此书未曾刊刻,故学者很少提及。《笔记》以考证为主,亦有不少校勘条目,属考校类的《文选》学专著。其校勘以本校、理校为多。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南京图书馆藏有陈倬批校《文选》一部。

谭献(1832-1901),初名廷献,字仲修,号复堂,浙江仁和人,近代词人、学者。谭献工骈文,规仿六朝,高出时人。谭氏颇留意《文选》,曾有意撰《文选疏》。周贞亮《文选学·导言》称其欲为李注作疏,已作略例,未及成书。可知谭氏《文选注疏》终未成书,但据《日记》可知谭氏初步将《文选》校勘一过。今上海图书馆藏有一部谭献批校的《文选》。

程先甲(1872-1932),字鼎臣,又字一夔,江苏江宁人,光绪二十九年举人,精训诂、音韵之学。程氏撰有《文选》学著作多部,其中《选雅》二十卷,摭拾李注训故,依《尔雅》分类,有光绪二十八年刻本,另有《选学管窥》六卷、《文选古字补疏》八卷、《文选校勘记》三卷、《选学源流记》二卷,皆未刊,然可见程氏颇用功于《选》学。

结语

以上就所见文献资料,对清代的《文选》校勘概况略作叙述。清代的《文选》校勘成果十分丰富,校勘过《文选》的学者还有很多,仅就《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所著录,至今尚存有张敦仁、陈澧、曾国藩、叶昌炽、严复、章钰等人的批校本,而未经著录的批校本恐仍有很多,其中有不少已经湮没无闻。

总的来看,清代是中国校雠学发展的巅峰时期,在校雠的理论、方法与具体实践上都远度前代。这在《文选》的校勘上也有突出表现。清代学者校勘《文选》的目的,除了一般的纠正讹误以便于阅读外,逐渐注意到试图恢复李善注的原貌,实际上也就是尽量恢复典籍的原貌,从今天看这才是校勘最终也是最重要的目的。

清代的《文选》校勘方法多样。重视保存古本原貌、坚持版本对校为主的以胡克家《文选考异》为代表;综合各种校勘成果、旁证众多文献的以梁章钜《文选旁证》为代表;精于小学、深于考证的以王念孙、段玉裁等人的校勘为代表。尤为重要的是,清代学者逐渐认识到《文选》在传抄版刻过程中产生的羼乱问题,并试图通过总结李善注义例、详辨《文选》删削合并的痕迹以恢复李善注原貌。这些是前人校勘未曾注意过的问题,并为后人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另外,目录学、版本学的发达,与校勘相辅相成,也是清代《文选》校勘远逾前代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然,清代《文选》校勘也存在不少缺失。一方面学者受限于版本闻见不足,所见偶有宋版,其他则多据明清刻本,故往往费力颇多,而在诸多唐写抄本及宋刻本流通已广的今天,其价值已经不大。另一方面由于对《文选》文献流传的特征缺乏深入的认识,其校勘不免局限于个别字句,拘泥于细枝末叶,对《文选》文献演变的复杂性考虑不足,故其推论虽具启发性,但仍不免武断、草率之处。另外,限于当时条件,学者的校勘成果流通不畅,彼此不能互相参考,遂往往造成重复劳动。

[1](清)梁章钜撰,穆克宏点校.文选旁证[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9;10.

[2](清)张之洞.輶轩语[M].民国十二年沔阳卢氏《慎始基斋丛书》本.

[3](清)傅山.霜红龛集[M].《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宣统三年丁氏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4]赵俊玲. 钱陆灿《文选》评点本探析[J]. 殷都学刊,2007,03:73-79.

[5](清)陈康祺撰,晋石点校.郎潜纪闻[M].北京:中华书局,1984.48.

[6](清)翁方纲.复初斋文集[M].《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李彦章校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7]骆鸿凯.文选学[M].北京:中华书局,2015.66.

[8]王立中.俞理初先生年谱[M].《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一三四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619-620.

[9](清)俞正燮.癸巳存稿[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360-361.

[责任编辑:邦显]

2016-06-16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文选》李善注校理”(14AZd074),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文选》校雠史研究”(2016-GH-024)。

刘锋(1977―),男,河南南召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文选学”与唐前文学与文献。

I206

A

1001-0238(2016)04-0063-05

猜你喜欢

文选
画与理
画与理
画与理
面与理
画与理
画与理
画与理
画与理
画与理
画与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