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梁祠新议
——对武梁祠石画像的重新解读

2016-02-02马安钰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湖北武汉430072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4期

马安钰(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湖北 武汉 430072)



武梁祠新议
——对武梁祠石画像的重新解读

马安钰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山东济宁嘉祥县武梁祠是东汉晚期武氏家族墓地内唯一可以完整复原的祠堂,其中精美的石画像内容丰富,成为中国汉代祠堂艺术最高成就的代表之一,古今中外也不乏学者从多种角度对其进行研究。本文试图从祠堂建筑的礼仪功能这一视角出发,重新阐释作为丧葬礼仪建筑的武梁祠中石画像内容表现的思想内涵,并对祠堂的建造者提出不同看法。

【关键词】武梁祠画像;丧葬礼仪建筑;重新阐释

一、研究材料介绍及问题的提出

坐落于紫云山南麓的武梁祠是东汉晚期武氏家族祠堂,其中精美的石画像内容丰富,巫鸿先生的《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以下简称《武梁祠》)一书,是对武梁祠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运用图像学研究方法探讨武梁祠石刻的图像内容及思想内涵,认为祠堂内石画像象征东汉人心目中的微缩宇宙空间——屋顶、山墙、和墙壁画像分别代表天界、仙界和人间,并提出武梁祠的设计建造者为武梁本人,画像内容是作为隐居贤人的武梁表达政治见解和不满的工具,也借此表达其儒家道德观念及社会理想 。

巫鸿先生严谨、广博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令我折服,但书中的部分解读使我疑惑——首先,作为家族墓地内的礼仪建筑,不管建造者是谁,祠堂本身应与其他丧葬建筑共同体现家族的丧葬信仰及生死观念,祠堂内的石画像亦然。而巫鸿先生认为祠堂内画像表达退隐儒生的政治思想,这与祠堂本身的性质无法契合。其次,丧葬信仰虽围绕死亡进行,但它最终却是指向利生,祠堂既作为墓地的礼仪建筑,无疑是当时丧葬信仰的组成部分,建筑中所刻绘的画像,自然应与这一内容有关,而不应是大篇幅的政治见解与不满。再次,武梁生前既对当时政局不满从而退隐、不插手政治,死后又为何在祠堂中公开而强烈地表现自己的政治见解?因此,巫鸿先生的这一解释是突兀的,而他为这种突兀的解释寻找合理缘由——祠堂的建造者是武梁本人,所以他为自己设计的祠堂重在表现生前未得志的政治思想。这种解释又与武梁碑铭内容不相符——“汉故从事武椽,讳梁,字绥宗……元嘉元年,季夏三日,遭疾陨灵……孝子仲章、季章、季立,孝孙子侨,躬修子道。竭家所有,选择名石,南山之阳,擢取妙好,色无斑黄。前设坛墠,后建祠堂……”由铭文可知祠堂建造者是武梁的子孙,巫鸿先生对此的解释可能是错误的,其依此对石画像内容的部分解读也随之变得突兀。

巫鸿先生对图像的详细考证是被众学者认同的,仅是对墙壁历史人物等图像的解释让笔者怀疑。笔者试图仅从祠堂作为丧葬礼仪建筑体现当时人的丧葬信仰及灵魂观这一角度出发,重新阐释,尝试从整体上解读祠堂内画像所表达的内涵。

二、基于建筑功能性质的重新阐释

众所周知,埋葬并不是葬礼仪式的唯一阶段,在此之前对尸体的清洁、哭丧、入殡、埋葬以及之后的墓祭等仪式一起构成丧葬礼仪。立于墓地前方、作为丧葬礼仪建筑的祠堂,也必然包含人们的丧葬信仰,而祠堂内部的石画像,无疑是这一信仰的最好体现。

而画像题材的意义不仅在画像内容本身,更在于它所处的位置及布局,对画像内容的位置及布局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掌握画像题材在此处的含义。武梁祠东、西、后壁位于屋顶与山墙下,以装饰带分为上下两部分,各部分内又分为上下两层,东西壁同一水平位置的画面与后壁内容相连接。据巫鸿先生的解读,三壁的上半部分描述帝王、列女、孝行故事,后壁下部中间部位为双层楼阁,楼阁下层为人物拜谒场景,上层为历史人物,左侧为连理枝、庖厨形象,右侧为车马形象,人物及车马皆朝向楼阁。左右壁山墙部分呈三角形,西山墙为西王母、四位女性羽人及怪鸟等异兽;东山墙则为东王公、两男性羽人及龙、虎等灵禽。屋顶部分的画像刻绘在前后两块长方形坡顶上,现存的屋顶画像大部分已漫漶不清,据巫鸿先生的分析,可见形象有二十四祥瑞。

祠堂内画像石的位置及所包含的思想,都是在祠堂作为丧葬礼仪建筑的背景之下被安排的,因而,其所代表的含义,也必定是反映建造者的丧葬信仰或生死观。王公王母形象出现在墓地祠堂中,反映出神仙信仰成为丧葬信仰的一部分。神仙世界被人们认为是现世生命的最高境界,同样也可以作为死者灵魂的最高理想的归宿,所以,神仙信仰被延至死后世界,成为墓葬信仰的一部分。联想到弗雷泽 “交感巫术”理论——物体一经互相接触,在中断接触后还会继续远距离相互作用——那么,祠堂中描绘王公王母仙境的画面也许是为帮助祠主实现成仙愿望。但祠主的尸身已经被葬入地下,可以飞升的,只有其灵魂,这也是汉代灵魂观、生死观的体现——相信人死后魂魄的存在与分离、求仙升仙只是为达到不死的愿望。

以这种思路继续思考,出现于三面墙壁的历史人物、故事及楼阁车马庖厨等形象,则有了更加清晰的表达。楼阁右侧面向楼阁行进的车马队伍,让人联想到它们的目的地或许是楼阁,这在武氏家族墓地左石室后壁中表现的更为明显(见图一),其后壁二层中部为双层楼阁,其左侧为连理树及面向楼阁的车马,而最下层均为面向左侧的车马形象,说明楼阁左侧的车马是由后壁下层右侧一路向左又向上、向右行至楼阁左侧的,其目的地便是二层楼阁处。武梁祠后壁中部的二层楼阁可见拜谒场景及妇人形象,与车马形象联系起来,可以看成一幅完整画面——“祠主肉身死后,灵魂从墓地中乘车马出行,出行的目的地,是汉人心中灵魂的最佳去处:仙境。无需质疑,祠主的灵魂终于成功升抵仙界。他从马车上走下,进入楼阁,有妻妾的陪伴(位于二楼的女性) ,仆从的侍服以及宾客的礼拜。” 而墙壁上半部所绘的历史人物、故事,通过榜题可知其宣扬的主题不外乎仁、义、忠、孝等美德,将其与上下部分的画像内容联系在一起,含义明显:生前具有仁、义、忠、孝等美德,便可在死后使灵魂到达仙界,使灵魂成仙达到永生,在王公王母的注视下,与家人幸福的生活在一起。整个祠堂内的画像,似乎紧紧围绕祠堂作为墓葬礼仪建筑这一性质出发,从上到下不同位置的画像虽彼此独立,但联系紧凑,共同组成在天道法则及神灵注视下世人灵魂飞升成仙的整体画面,体现了世人对升仙的追求。

上述阐释,似乎再也找不到关于武梁祠的设计建造者是武梁本人的任何证据。另外,武梁祠与同时期的宋山小祠堂画像内容相比,几座祠堂的画像内容、位置与布局皆十分相似,都以、王公王母等神仙形象、历史故事、二层楼阁、车马形象为主题,表明武梁祠内的画像内容并非孤例,进一步反驳了武梁祠画像内容为武梁设计并表现其政治见解或儒家道德观念、社会理想这一观点。

今人对于历史事件与历史事物的解释,尤其是涉及思想意识层面的事件与事物,仅仅可以当做一种可能的阐释。从不同的角度考察武梁祠内石画像的思想内涵,或许会有不同的阐释模式与结果,但这些不同并不会使我们陷入理解困境,相反,会更有助于拓宽我们的研究思路与视角,丰富已有认知。而这正是我们不断研究的魅力。

【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