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进化心理学的回顾和展望

2016-02-01钟暗华

心理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心理学机制人类

钟暗华 许 波

(河南大学心理学系,开封 475004)

进化心理学的回顾和展望

钟暗华 许 波

(河南大学心理学系,开封 475004)

进化心理学是当代西方心理学出现的新取向之一。它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习性学、社会生物学和进化心理学。虽然进化心理学已经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但迄今为止,进化心理学仍然没有统一的概念和系统的理论。关于进化心理学的争议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人类的心理是否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心理机制是否由大量的模块组成。进化心理学的未来发展需要形成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重视文化对进化的意义及吸收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

进化心理学;现状;争议;发展趋势

1 前言

进化心理学是当代西方心理学出现的新取向之一。进化心理学认为,人是由生理和心理两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机制都受进化规律制约。心理是人类在解决生存和繁殖问题的过程中长期演化形成的,科学的进化论应该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

2 进化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用进化的观点研究心理学的思想最早可追溯至达尔文,他在《物种起源》中曾指出“我看到了将来更为重要的广阔的研究领域。心理学将稳固地建立在斯宾塞先生已充分奠定的基础上,即每一智力和智能必由阶梯途径获得。人类的起源和历史也将由此得到启示。”[1]20世纪对于心理进化的研究就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习性学、社会生物学和进化心理学,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进化心理学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

习性学(ethology)是研究动物在其自然环境中的习惯或行为的科学,也称动物行为学。它的发展以洛伦兹(K Lorenz)、廷伯根(N Tinbergen)和费尔希(K Von Frisch)于1973年获得诺贝尔奖而达到一个新的阶段。习性学强调决定行为的进化因素,即基因和自然选择的作用。习性学家从事研究的主导思想是由于自然选择的结果,每个动物的行为都具有一定的适应意义。行为可以分析成许多固定的运动序列。它们可以被内外环境的适当刺激激发。因此可以在适当场合下出现。所以,他们注重研究能够直接与自然选择联系起来的天生的或本能的行为模式。习性学家将经常描述的动物的动作称为固定动作模式[2]。

20世纪70年代,习性学被社会生物学(sociobiology)所取代。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社会生物学就是习性学在近期的一种存在形态,或者说是习性学的一种扩展和延伸。因为社会生物学家一般都将自己视为习性学家。社会生物学与习性学相互统一与连续的基础就在于二者都坚持这样两个原则:一是坚持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二是坚持对社会行为所做的遗传学解释和说明[3]。社会生物学家认为,生物的进化过程就是基因的选择和繁殖的过程。

20世纪80年代末期,社会生物学被一场新的运动所取代,这场运动就是进化心理学。进化心理学与社会生物学最大的不同可能在于前者提出了进化的心理机制,从而将人类行为的适应性本质的研究深入到认知水平。由于当代进化心理学不是一个思想完全统一的理论学派,所以没有一种统一的理论观点,但是具有一些基本的主张。这些基本主张是:

(1)过去是理解心理机制的关键。进化心理学认为当前的条件和选择压力是与有机体当前的设计无关的,不能说明有机体为什么能很好地适应以及怎样很好地适应。要充分理解人的心理现象就必须了解这些心理现象的起源和适应功能。(2)功能分析是理解心理机制的主要途径。进化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也是适应的产物,某种心理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能解决某种适应问题。心理学的中心任务就是去发现、描述或解释人的心理机制,而确定、描述和理解心理机制的主要途径是功能分析,即弄清楚某些特征或机制是用来解决哪些适应问题的。(3)心理机制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演化物。进化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机制是演化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策略。(4)模块性是心理机制的特性。进化心理学认为心理是由大量特殊的但功能上整合设计的处理有机体面临的某种适应问题的机制构成的,不同的适应问题会采用不同的解决方法。(5)人的行为是心理机制和环境互动作用的结果。进化心理学认为所有社会行为都是心理机制与环境互动作用的产物。社会行为的产生首先需要心理机制的存在才能接受环境的输入,经过一系列的决策或计算对输入进行加工,而后产生明显的行为[4]。

从进化心理学的基本主张,我们可以看出进化心理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突出了心理重在适应,认为人的心理是适应的产物;(2)突出了心理的连续性和发展性,认为心理是演化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策略;(3)突出了心理机制的研究,认为心理机制由大量的模块所组成;(4)突出了心理的性别差异,认为男女两性的差异是由适应不同的环境所形成的。

3 进化心理学的研究现状

3.1 国外研究现状

进化心理学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90年代之后有了很大的发展。主要创始人有戴维·巴斯(David Buss)、杰罗姆·巴科(Jerome H Barkow)、里达·考斯米戴丝(Leda Cosmides)、约翰·图比(John Tooby)等人。进化心理学已经成为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近年来以英文出版的心理学书籍中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有关“进化心理学”的内容[5]。在西方一些国家有一些从事进化心理学研究的学者,包括心理学家、认知科学家、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在美国有一些从事进化心理学研究的机构,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塔巴巴拉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ta Barbara)有进化心理学研究中心(Center for Evolutionary Psychology),其国际组织是成立于1989年的人类行为和进化协会(Human Behavior and Evolution Society,HEBS),每年举行一次的学术年会,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心理学者、人类学者、经济学者、社会学者和精神病学者等等,出版的杂志是《进化与人类行为》(Journal of 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r),于2002年改名为《进化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Evolutionary Psychology)。截至2016年9月,在PsyArticless数据库中以进化心理学为标题搜索,可以找到文献424篇。由此可以看出,进化心理学的确是当前心理学中的一个热点和趋势。

3.2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学者从20世纪末开始研究进化心理学,较早对进化心理学进行探讨的是中山大学的朱新秤教授,他先后发表了《进化社会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及其意义》(华中科技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和《进化心理学:理论意义与局限》(《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年第10期),后来又于2006年和2012年出版了两部进化心理学的著作。2002年,许波完成了国内第一篇以进化心理学为研究主题的博士论文,并于2004年出版了国内第一部关于进化心理学的著作。此后,进化心理学引起国内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刘毅探讨了进化心理学视野中人类自我意识的起源与发展的问题,认为自我意识产生于更新世末期的直立人,是在对包括生态学压力和社会压力在内的环境压力的反应过程中获得的,它具有适应功能;而早期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为自我意识的起源与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6]。田平讨论了进化心理学家对思维进行的以进化论为基础的目的论研究,对他们所提出的“马基雅弗利智能假说”和“社会模块假说”做了具体的分析和评价[7]。熊哲宏、杨慧探讨了进化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认为进化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着难以克服的内在矛盾:关于心理能力的进化起源的研究 (进化史),不足以实现我们关于认知能力的构架或信息处理机制的探究目标 (认知心理学)。进化心理学自诩为一种“新的”认知心理学,实际上是不可能的[8]。乐国安、陈浩、张彦彦对进化心理学中的择偶心理机制假设进行了跨文化检验,通过对404例天津和432例Boston征婚启事的内容分析,结果发现:①男性更关注未来异性配偶的相貌、身材信息,而女性更关注对方的资源与承诺信息,但天津男女征婚者在这两方面都表现得更为强烈;②男性随年龄增长,会倾向于更大程度地寻找比自己小的女性,而中美女性则较稳定;③Boston人的配偶选择年龄空间较天津人广;④在个性特质方面,天津人更关注承诺性,Boston人更关注精神性与“享乐性”。结果表明,进化心理学对男女间差异有较大解释力,但对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却缺乏足够说服力[9]。马一波、郭永玉阐述了进化心理学对人性的基本看法,指出适应是生命之本性,进化的心理机制是人性的基础,同时还讨论了从进化的观点看人格的稳定性与可塑性,进化心理学对性别差异的解释以及进化心理学研究的不足之处[10]。叶浩生论述了进化心理学思维方式变革的意义,并且指出,从积极的方面来说,进化心理学为心理的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扩展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但是进化心理学的方法论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其遗传决定论的观点受到了不少批评[11]。张雷等人从进化心理学视角探讨了人的朴素物理观和朴素心理观,指出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解决生存与繁衍问题需要适应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认为人类适应物理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心理机制分别可称为朴素物理观和朴素心理观,并指出两性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移情(transference)和系统化的不同组合,同时分析了其进化意义[12]。特别值得提出的是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心理学系的张雷教授最早开设了进化心理学的课程,而且从2007年起,在每年的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期间,都举办进化心理学的工作坊,为进化心理学在国内的传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由张雷教授担任特约编辑,2007年,我国心理学的权威期刊《心理学报》曾出版了一期进化心理学的专刊,这表明进化心理学得到了我国主流心理学的承认。此后,进化心理学在中国得到了进一步的普及与发展。通过检索中国学术期刊网(www.cnki.net)发现,截止到2016年9月,国内共发表有关进化心理学的论文共179篇,其中2007年之后发表的论文为149篇,内容涉及到心理学的各个领域,表明进化心理学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4 进化心理学的争议

作为一种新的研究取向,进化心理学在西方心理学界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兴趣和关注。有些心理学家甚至断言进化心理学将取代所有的心理学,成为心理学的元理论基础。许多学者已经开始接受进化心理学的观点,从进化的角度看待人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同时,进化心理学也存在一些争议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4.1 人类的心理是否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进化心理学把心理学视为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它从种族进化的角度,用遗传学的观点解释心理的构造和意识的机能,主张心理机制是进化的产物。至于心理机制是如何进化的,进化心理学家采用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来加以解释。他们主张通过自然选择的进化是复杂的神经回路和相应的心理机制产生和发展的动力源泉。心理机制的物质基础——神经回路的建立有着生存的目的。任何一种神经回路,或者心理机制,如果它有利于有机体的生存和繁衍,那么它就会被自然“选中”,具备这一机制的有机体就比没有这种神经回路或心理机制的有机体有更大的生存机遇。换言之,自然选择用特殊的决策支持了特定的神经回路和心理机制,其结果是造成了现代人复杂的神经系统和众多功能专门化的心理机制。

福多认为进化心理学的这个论断是不能成立的,因为并不是所有复杂性的功能设计一定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用自然选择来解释一个新的显性特征产生的前提是,我们拥有某种形式的标尺来大致测量这个显性特征变化的程度与生物体因这个变化而适应自然的程度。比如说,我们可以认定长颈鹿祖先的脖子长出多少公分,它便有优势摄取食物因而生存下来。人类的大脑与猿类的大脑从形态来说,差别并不大,但人类的智力却远远超过猿类的智力。因此,人类祖先身上相对于猿类很小的基因变化可能就足够产生人类的心理。这就是说,人类的心理结构伴随着人的大脑结构,而我们并不十分清楚这个伴随关系的具体规则。换句话说,如果人类的心理能力的产生需要在人类祖先身上发生大量的基因变化,那么人类的心理很有可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如果一点点基因变化就足够产生人类的心理,那么人类心理完全可以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问题是我们完全没有理由认为第二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小于第一种,所以进化心理学的这个论据是先验论据,是站不住脚的[13]。

4.2 心理机制是否由大量的模块组成

进化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是由大量的、先天的、领域特殊的计算机制或模块构成的,这就是所谓大量模块的假设。模块具有这样几个特征:首先,模块是天生的心理结构。其次,具有领域特殊性。它的功能性设计是为了解决某个特定领域的特定问题,而对于其他领域中的问题则无能为力。如语言能力模块只解决人类面临的语言问题,而社会关系模块只解决人类面临的人际关系问题。再次,信息封闭性。“由一个运算机制构成的心理模块在指令方面是固有的,在目的方面是特殊化的,在信息方面是封闭的,即它并不能接触到认知主体所加工的所有信息”[14]。

我国学者熊哲宏教授认为,进化心理学的大量模块假说有两个缺陷[15]:首先,进化心理学家有一种泛模块化的倾向,这样就导致两个不良后果:一是几乎把人的所有“专长”或“技能”说成是特殊的;二是单单把领域特殊性直接等同于模块。其次,进化心理学家把模块的功能限定在祖先在其生存环境中所面临的适应问题的范围之内。进化心理学家提出心理是进化用来解决祖先生存环境中社会领域中的适应性问题的,各种心理机制就是解决这些适应问题的适应器,这些都是领域专门化的模块。但现代文化的新颖性和多样性显然与我们祖先所面临的适应问题没有关系。例如,所谓“船位推算”“避免食肉动物”“食物采集”“导航”等模块,对我们今天的现代人有多大的意义?现代文化的许多领域在人类认识中的出现是非常近的事情,而且与人类的染色体组的变化并不相关。其中许多研究领域在内容上从一种文化到另一种文化有很大的不同,或者在许多文化中根本就不存在。因此,进化心理学家设想有一种在遗传上预先特化的达尔文模块为现代文化领域做准备,实际上是说不通的。

5 进化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进化心理学诞生至今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对于它的未来发展,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进化心理学的创始人戴维·巴斯认为,进化心理学将使心理学走向整合[16]。他认为,在将来进化心理学会取消传统心理学的学科领域界限 (如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等)。他认为人作为一个整体,不可能被分割成分离的部分,如人格、社会、发展和认知等。传统上固定的个体差异被纳入到人格领域,但是它们经常涉及一些社会定向,有特殊的发展经历,并且由特殊的认知机制所支持。社会交换和互惠传统上被认为是属于社会心理学的范畴,但它们的机制是具有发展轨迹的信息加工装置。从进化心理学的观点来看,许多传统的学科界限不只是武断的,而且是令人误解的,不利于科学的进步。通过进化的观点来研究人类的心理能够跨越当前的学科界限。

乔治福克斯大学(George Fox University)的科克博士(Christopher Koch)在《心理学的当代趋势》一文中指出,进化心理学是心理学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17]。他认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学派的思想在心理学中占据了统治地位。对进化心理学逐渐增加的兴趣揭示出,在不久的将来,进化心理学将成为心理学中一种主要的思想流派。达尔文本人也曾做出进化论的思想将为心理学提供一个新的基础的预言。他认为进化心理学可以被定义为“由进化论知识和推理所明显提供的一种心理学取向”。这种取向正指导着心理学多种研究领域的方向,如同情、冲突管理、跨文化心理学和情绪调节等。

我们认为,进化心理学的未来发展需要重视以下问题:

首先,进化心理学需要形成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美国肯塔基大学(University of Kentucky)哲学系教授哈蒙·R·豪克姆博士(Harmon R Holcomb)认为,当前在研究方法上,进化心理学使用的是其他心理学分支学科的研究方法,仍然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18]。进化心理学应该建构一种新的研究程序,形成自己的研究方法。只有这样,进化心理学才可能成为一门成熟的科学。

其次,进化心理学应重视文化对进化的意义。进化心理学家把达尔文模块的功能限定在我们祖先在其生存环境中所面临的适应问题上,但是现代文化的新颖性和多样性显然与我们祖先面临的适应问题无关。进化心理学家也没有看到自然进化和文化变异之间的本质区别,他们所理解的“进化”,往往过分的强调自然选择的作用,常常造成对人类生活史和历史分析的错误,即把达尔文的自然范例过度简化,结果涵盖了人类的社会史和科学技术史。他们没有看到,文化是自然界中的新颖事物,它可以超越纯自然选择的有限作用。因此,简单地用自然选择的机制来解释模块的起源实际上是无效的。

第三,进化心理学应该注意吸收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认知神经科学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极富生命力的新兴学科,是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认知神经科学旨在阐明自我意识、思维想象和语言等人类高级精神活动的神经机制,以揭示心理与脑的关系。进化心理学用内含的心理机制解释外显的行为已取得巨大成功,但更需客观的方法研究与人脑密切相关的知觉、注意、思维、语言、记忆、意识等认知过程,而日益成熟的脑成像技术恰好能为这些研究提供直接、客观、准确的证据,能极大推动有关智能起源、情感体验及其心理机制进化过程的研究。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使人类从脑的进化——行为进化——生物进化的新方式去理解进化的过程[19]。

此外,张雷教授等人还提出了许多未来研究的新主题:儿童发展中的认知可塑性、自我觉知配偶价值的作用、行为选择中的利益、消费原则等等[20]。

参考文献

1 达尔文.物种起源.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55-556.

2 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425.

3 周晓虹.现代西方社会心理学流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325.

4 许波.西方进化心理学概述.国外社会科学,2005,(1):13-16.

5 Kazdin A E.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y.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275.

6 刘毅.自我意识与选择压力——进化心理学视野中人类自我意识的起源与发展.西北师大学报,2001,(1):39-43.

7 田平.思维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思维的社会功能——进化心理学思维研究述评.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1):60-66.

8 熊哲宏,杨慧.是认知心理学,还是进化史——论“进化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内在矛盾.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3,(4):134-140.

9 乐国安,陈浩,张彦彦.进化心理学择偶心理机制假设的跨文化检验——以天津、Boston两地征婚启事的内容分析为例.心理学报,2005,(4):561-568.

10 马一波,郭永玉.进化心理学之人性观.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5):104-107.

11 叶浩生.进化心理学思维方式的变革及其意义.心理科学进展,2005,(6):847-855.

12 张雷,张玲燕,李宏利,黄杏琳,莫雷.朴素物理观和朴素心理观——进化心理学视角.心理学探新,2006,(2):9-11.

13 黄翔.人类理性的生物学制约:对进化心理学主要论点的批评.见吴彤等主编:《科学技术的哲学反思》.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55-56.

14 Okasha S.Fordor on cognition,modularity,and adaptationism.Philosophy of Science,2003,(1):70.

15 熊哲宏.“达尔文模块”与认知的“瑞士军刀模型”.心理科学,2002,(2):165.

16 David Buss.The future ofevolutionary psychology. Psychological Inquiry,1995,(6):81-85.

17 Christopher Koch.Current trends in psychology.Psychological Science Agenda,2001,(14):15.

18 Harmon R Holcomb.Will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grow up? Free Inquiry,Buffalo,Winter 2000/2001.

19 张凌,张敏.进化心理学述评.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53-156.

20 Chang L,Geary D C.The future of psychology:Evolutionary approach to scientific psychology.Acta Psychologica Sinica,2007,(3):381-382.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of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Zhong Anhua,Xu Bo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Henan University,Kaifeng,475004)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is a new approach to contemporary western psychology.The development of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has been marked by three phrases:Ethology,sociology and evolutionary psychology.Although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has been one hot topic in psychology,evolutionary psychology hasn’t a unity concept and one systematic theory to this day.The controversies about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mainly focus on two aspects:Whether the human mind is the result of natural selection,whether the mind mechanism is composed of many modules.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needs to form the unique research methods,pay attention to the significance of culture to evolution and absorb the achievements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evolutionary psychology;present situation;controversies;future development

许波,男,教授,博士。Email:xubo348@163.com

猜你喜欢

心理学机制人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