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连续性护理在改善心肌梗死患者出院后心绞痛发作情况及生活质量中的效果观察

2016-01-31牛爱军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3期
关键词:生活质量心绞痛心肌梗死

牛爱军

(沈阳市胸科医院心血管内科,辽宁 沈阳 110044)



连续性护理在改善心肌梗死患者出院后心绞痛发作情况及生活质量中的效果观察

牛爱军

(沈阳市胸科医院心血管内科,辽宁 沈阳 110044)

【摘要】目的 观察连续性护理在改善心肌梗死患者出院后心绞痛发作情况及生活质量中的效果。方法 将72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与对照组36例。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均接受相同的治疗及护理,出院后对照组不接受护理,观察组接受延续性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出院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出院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自我效能评分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心理健康、自我护理、社会功能、行走及肢体运动能力、语言交流等生活质量各方面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连续性护理在改善心肌梗死患者出院后心绞痛发作情况及生活质量的作用显著,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连续性护理;心肌梗死;心绞痛;生活质量

心肌梗死属于内科常见疾病,主要指的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氧、缺氧导致的心肌坏死,患者可并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及猝死现象,导致其生活质量下降,同时对患者生命安全威胁较大。大量研究资料表明,给予心肌梗死出院后患者持续性护理可显著改善患者心绞痛发作情况,同时还可有效提高其生活质量[1],现笔者选取72例患者,报道连续性护理的应用效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72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对照组36例。观察组男20例,女16例,最大年龄78岁,最小年龄43岁,平均(58.5±3.2)岁;梗死部位:前间壁及广泛前壁18例,下后壁11例,高侧壁7例。对照组男19例,女17例,最大年龄77岁,最小年龄45岁,平均(58.9±3.5)岁;梗死部位:前间壁及广泛前壁17例,下后壁13例,高侧壁6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梗死部位等方面根据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P >0.05),具有比较价值。

1.2 方法: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均给予相同的治疗及护理,对照组患者仅在住院期间接受护理,出院后不接受任何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出院后接受延续性护理,具体护理内容如下:①建立延续性护理小组,本组由主管护士1名及普通护士2名组成,均接受了心肌梗死后患者康复干预措施的专项训练。②个体化的护理方案。根据患者及其家属的相关知识掌握程度、认知水平、生活环境等为其制定个体化的护理,保证能够将心肌梗死发生的原因、病情发展、治疗、自我管理措施及注意事项等知识传达给患者,并能够让患者理解。③用药指导。护理人员需详细向患者讲解各种药物的治疗目的、用药时间、方法、剂量及注意事项,并让患者掌握药物疗效的观察方法、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并叮嘱患者随身携带消心痛、硝酸甘油等急救药品,强调规范用药的重要性,禁止患者自行更换药物或增减药量。④饮食指导。根据患者饮食喜好、体质量情况及疾病情况为其制定针对性的饮食方案,严格控制胆固醇及热量的摄入,戒烟酒;多食用高纤维、高蛋白的食物,多食用水果及新鲜蔬菜;同时还可以通过对腹部进行顺时针按摩、口服缓泻剂等促进排便,避免发生便秘,以免心肌梗死患者在用力排便时增加心肌耗氧量,从而增加心绞痛发生的可能性。⑤运动指导。可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增加日常活动量,在运动中主要以有氧运动为主,如每天早晨散步、打太极拳等,坚持规律性的、循序渐进的运动原则,禁止进行竞争性及剧烈运动。

1.3 观察指标:两组患者均在出院3个月后进行效果评价,详细记录两组患者出院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依据Sehwarzer等人制定的评价量表[2]对患者的自我效能感进行评价,得分越高,表明其效能感越强。采用生活质量量表SF-36来对患者出院3个月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量表内容主要为心理健康、自我护理、语言交流、社会功能、行为及机体运动功能等5方面内容,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本次观察数据选用SPSS19.0统计软件处理,其中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出院3个月后心绞痛发作情况及自我效能感比较:观察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为(1.8±0.4)次/周,心绞痛持续时间为(1.3± 0.5)min,自我效能感评分为(25.1±3.2)分。对照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为(3.5±0.8)次/周,心绞痛持续时间为(2.7±0.9)min,自我效能感评分为(17.2±2.6)分。观察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等方面均少于对照组,自我效能感评分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观察组患者心理健康评分为(76.5 ±3.5)分,自我护理评分为(71.1±3.2)分,社会功能为(68.9± 3.3)分,行走及肢体运动能力评分为(79.9±5.1)分,语言交流评分为(75.1±4.3)分。对照组患者心理健康评分为(40.2±3.8)分,自我护理评分为(39.8±3.7)分,社会功能为(55.8±3.4)分,行走及肢体运动能力评分为(65.1±4.5)分,语言交流评分为(56.4±3.9)分。观察组患者心理健康、自我护理、社会功能、行走及肢体运动能力、语言交流等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心肌梗死属于中老年患者高发疾病,患者主要有胸后骨剧烈疼痛或上腹部、上肢及下颌不适感等临床表现,对其生活质量影响较大[3]。且心肌梗死患者需长时间康复,因此患者自我监测能力、自理能力是保证治疗效果的重要内容,也是改善预后的关键。根据临床研究可知,给予出院后的心肌梗死患者周到、细致、全面的护理干预,可有效促进患者康复,避免病情反复发作,从而提高患者出院后的生活质量[4]。

连续性护理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现代化护理模式,是现代护理中“以人文本”的具体体现,该护理模式的特点就在于护理工作的合作性及连续性。将患者住院期间的护理与出院后的护理作为一个完整的、连续的护理,将护理工作从临床向家庭延续,有效保证了护理工作的连续性及全面性[5-6]。我院成立了专门的心肌梗死连续性护理小组,接受专业的知识培训,熟练掌握了心肌梗死疾病相关知识及患者心理特点、不良反应等,用专业的知识给予出院后患者用药指导、饮食指导、运动指导,可有效保证患者用药、饮食、运动的科学性及合理性,提高患者遵医行为,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及生活习惯,从而改善患者心绞痛发作情况及生活质量。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自我效能感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且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知,在出院后心肌梗死患者中应用连续性护理,可有效减少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缩短心绞痛持续时间,增加自我效能感,提高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 黄松霞.PDCA护理对心肌梗死患者自我效能感和心绞痛发作的影[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11):2590-2592.

[2] 刘芙蓉.心理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活质量和心绞痛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16):2259-2260.

[3] 熊涛.对125例心肌梗死后心绞痛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0,8(20):147-148.

[4] 冯燕,陈水红,程海峰,等.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中建立多学科协作护理路径的效果[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4,32(12): 1404-1406.

[5] 胡经文,刘美丽,王文茹,等.临床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康复随访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7):593-596.

[6] 杨林,李靖,单立,等.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内心脏性猝死的临床特点及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7):658-660.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03-0244-02

猜你喜欢

生活质量心绞痛心肌梗死
冠心病心绞痛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效果观察
以剑突下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膳食纤维制剂对老年便秘患者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替格瑞洛在老年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
左颈总动脉炎误诊为频发心绞痛1例
抗心绞痛联合抗焦虑—抑郁药物治疗41例心绞痛伴焦虑抑郁症状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