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东西方文化差异

2016-01-31文熹萌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3期
关键词:集体主义主义交流

文熹萌

(海南职业技术学院,海南 海口 572018)



论东西方文化差异

文熹萌

(海南职业技术学院,海南 海口 572018)

【摘要】文化差异会引起不同民族人们之间的误解、沮丧甚至敌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人们共同的价值观和信仰。对于学习外国语言的人来说,了解其他的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是非常重要的。弄清文化差异的起因有助于消除不必要的误解和由此而产生的不愉快。本文分三个方面阐述引起东西方文化差异的一些历史原因。

【关键词】文化差异;个人奋斗、成功主义;集体主义;普遍主义;个别主义;直接交流;间接交流

前言

笔者几次出国旅游期间注意到了东西方文化差异,以及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而引起的一些不愉快,甚至产生误解的现象。各民族的文化都蕴含着各自的特点。这些特点与人们的社会背景、社会阶层、宗教起源、年龄和性别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化差异的研究应该用分析的、社会的和历史的眼光来理解对方文化与自身文化的不同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要学会站在对方的文化氛围理解他们独特的文化,同时又不失去自己的立场。分析研究文化差异的目的不在于我们要接受对方的文化,而在于了解、理解对方的文化,学习对方文化中的精华,避免不必要的误解。该文旨在使人们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之起因,从而深入理解东西方文化,使外语学习有更明确的文化背景支撑。本文共分三方面进行分析:第一,个人奋斗、成功主义与集体主义(individualism vs.collectivism)。第二,普遍主义与个别主义(universalism vs.particularism)。第三,直接交流与间接交流(direct communication vs.indirect communication)。

一、个人奋斗、成功主义与集体主义 (individualism vs.collectivism)

在西方文化中,与 “ 自 我”(self)相关的观念可以说是根深蒂固、 无所不在。在英语中就有许多以自我为中心的词汇,如“self-absorption (自我专注 )、self-admiration(自我赞赏)、self-cultivation (自我修养 ) 、 self-confidence (自信)等等。故西方社会盛行的是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强调个人自由、不受外来约束。他们强调个人奋斗,崇尚个人成功。突出的例子是:从孩子出生,就单独住一个房间;孩子稍大些,有了语言能力和独立意识后,家长基本不再为孩子做主。因为在他们看来,孩子是一个有独立意识的人。他要学会遇事自己做决定,并对自己的决定负责,能独立生活。在美国,能经济独立或半独立是一种能力的显示。所以西方的年青人上学,有借款读书的、有半工半读的、有读了两年就去工作,挣了钱再完成后两年学业的。那些成功的企业家,很多选择不给后代留遗产,或只用很少一部分作为遗产留给孩子,为的是让孩子自己奋斗。这与东方或中国的观念截然不同。在城市,父母为孩子存钱上学现象非常普遍。外国人是非常不理解中国父母用省吃俭用的储蓄买了房子作为结婚礼物送给孩子们这一行为。在他们看来,房子、车子应该是年轻夫妇自己奋斗的目标而不是从父母手中接过享用现成的。在中国,有个好爸爸会觉得荣耀,别人也会羡慕他。在西方依赖父母要受到鄙视,被人鄙视。由此可以看出,在个人奋斗、成功主义(individualism)和独立精神上(independence)东西方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强调个人奋斗、成功主义(individualism)的文化社会中,人们重视的是独立,个人的社会地位是靠自己的奋斗获得,而不是依靠继承遗产或是仗家族的权势。

集体主义(collectivism)是东方国家的文化特色。持集体主义观点的人认为,社会的最小单位是家庭或是工作中的基础单位。东方文化重视家庭的关系和家庭成员在整个家庭中的不同分工,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在重视集体主义的社会中互相帮助和集体荣誉感很重要。在西方社会,如果你在工作中因为帮助别人而耽误了自己的工作,老板不会原谅你。被你帮助的人则认为你之所以帮助他,是你自己的决定,你乐于助人,故不存在他欠你人情的问题。在通常情况下,他不会因为你曾帮助过他而认为他应该帮助你来作为回报。

其历史原因可追溯如下: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历史背景和经济体制,东西方的文化有很大的差异。东方以中国为例:正如连淑能在《论东西方思维方式》中指出,“中国半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和小农经济哺育了儒家思想,中国人的人文精神不同于西方的人文主义”。所以东方人偏重伦理、道德,乡土观念重,家族观念强, 把个体看作是群体的一分子,倡导集体主义。而西欧国家在文艺复兴时期提倡人文主义,要求人权,反对神权,主张个性解放,强调个体主义。因此在西方国家,孩子的教育从个人奋斗开始。

二、普遍主义与个别主义(universalism vs.particularism)

本文中普遍主义的定义大致如下: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正确的就是正确的,错误的就是错误的,不把其他因素考虑进去。个别主义的定义是:在处理事物时,一方面要考虑对社会负责,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对家庭和朋友负责。在某种情况下正确的东西,在另一种情况下可能是不正确的,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普遍主义其正面意义是:铁面无私。其消极意义是:不灵活或不讲人情。请看下例。一个部门经理,他来自崇尚普遍主义文化社会,在崇尚个别主义文化社会中工作。他的部门缺一名技术负责人,老板让他推荐。根据工作表现和工作经验,他推荐了一名理想人士X先生。但老板的决定让他大失所望。老板决定起用一个能给公司带来巨大订单的人,因为他有强大的社会关系网,虽然他的技术并不出类拔萃。而这个部门经理认为以技术能力标准衡量才是公平的。他对老板的做法很不以为然。更使他不理解的是,被他推荐的X先生也认为不应该推荐自己而影响了公司的经济效益。因为X先生来自个别主义文化社会,长期以来已经接受了这一文化,即:考虑事物正确或公平与否,通常要把特殊情况考虑进去。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考虑问题,处理事情的分寸掌握在不影响大局的情况下,灵活处理一些问题。因此,来自两种不同文化社会的人,要充分认识对方的处世原则,否则难以在对方文化环境中生存。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会遇到这样的矛盾:一方面,我们要对社会负责;另一方面,我们又要对家庭、朋友和同事负责。持普遍主义观点的人和持个别主义观点的人在处理问题时侧重点不同,有时会引起误会。但当你了解到这些误会起因于文化差异,就容易理解对方,从而消除误会。看以下例子:你的一位朋友开车时,撞了一个路人。你和外国友人正好目睹这一幕。路人只是受了轻伤,你们带他去了医院并做了检查和治疗。撞人当时,你们都注意到了你的朋友超过了时速限制。如果你告诉律师,你的朋友将会受罚。调查问题:你会证明你的朋友没超速吗?你回答“会”。而外国友人回答“不会”。问及原因,回答“会”的理由如下:路人受了轻伤,而且还带他去了医院进行治疗,问题已经解决,没必要再让朋友受罚,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回答“不会”的理由是:朋友超速,违反了交通规则。所有违反交通规则的人都应受到惩罚,这样才公平。从以上的回答中可以推断出,持个别主义观点的人考虑问题顾及人与人的关系,对个别事件个别处理。而持普遍主义观点的人考虑问题是强调对每一个人都要公正对待,不管他是谁。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你的西方朋友证实你超速了,不要误解他不够朋友。反之,西方朋友也不该误解你爱撒谎。你们只是文化背景不同,所以在处理问题时侧重点不同而已。

追溯其历史原因:北美国家在移民初期、开发西部时期以农业为主,人与人的关系与现在东方国家基本相同,即家庭、家族观念较浓厚。但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到来,各种族和群体之间对于平等十分敏感,强调人之间的平等关系,不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所以处理问题时采用一个标准才视为公正,不提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再者,西方国家偏重自然科学,重理性,重实证,法制更完善,很多事情有章可循,处理事情习惯了按条条办事。而东方国家一般有一段很长的封建历史,除法制外,掺杂了较多的个人感情,处理很多事情凭心而定,视具体情况而定的现象较普遍。在比较两种文化差异时,我们不妨看一下辜鸿铭先生是怎样形容中国文化的。他说:“…the Chinese people ,live wholly a life of the heart a life of emotion or human affection.” (中国人的一生是凭心而过,是依赖人们的亲情而生存的。)在说到中国人非凡记忆力的秘密时,他说: “The secret is: the Chinese remember things with the heart and not with the head.The heart with its power of sympathy,acting as glue,can retain things much better than the head or intellect which is hard and dry.” (中国人凭心记事,而不是靠头脑。同情心像胶水能把事情记得更牢,而大脑记忆是枯燥无味的。)(辜鸿铭 1914)。这几句话形象地道出了中国人的个别主义文化特征。正如上文所提,文化在不断地变化,随着科技发展,东方国家加强了法制,西方国家也学得处理个别具体事物时,需要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直接交流与间接交流(direct and indirect communication)

西方文化偏重“直接交流”,交流现象明显表现在重个人奋斗、个人成功的文化社会中。他们倾向于直接表达意义,较少使用建议和暗示。原因是人们相对独立,相互交往较少,共同经历较少,对于别人的想法和要求没有什么直觉感,所以需要充足的语境意义(high context)。例如:当主人问你是否喝茶,喝就说喝,不用客气。客气的结果是没茶喝。因为你说不喝,他们不知道你是在客气,而认为你不渴。他们很少考虑别人或上级的面子问题。英语中常有这样的表达法:let’s get down to the point.(开始实质性问题吧。) Don’t beat around the bush.(不要拐弯抹角。)直接交流在工作中的表现为:权力下放(low-power distance), 各级负责人对自己的工作权限之内的事物负责,作决策,不必事事请示上级。要敢于负责,敢于冒险,敢于创新。生活于习惯以直接方法进行交流社会的人,如果需要生活在以间接交流为主流的社会中,一定要调整自己,否则将无法顺利地生活、工作下去。反之,生活于习惯以间接方法进行交流社会的人,如果需要生活在以直接交流为主流的社会中,也必须意识到文化差异,否则会生活得很不舒服。间接交流现象主要表现在集体主义文化社会中。在这样的文化中,人们在一起的时间多,有共同的经历,相互了解,所以在交流中对语境意义的要求不高(low context)。他们顾及面子,注意和谐,避免冲突。人与人之间有默契,注意配合。他们说话时,常以建议的形式表达你应完成的任务;常说对方爱听的话,即使自己持有不同意见。有时,你需要揣摩说话人的真实意思(read between the lines)。

历史原因:东方人注重道德修养,主张安定和谐,比较含蓄,他们把含蓄看作是一种美德,不习惯锋芒毕露。人们从小受的教育是,说话要讲究艺术,要留有余地,不要让别人下不来台。温、良、恭、俭、让是传统的做人原则。一个人的面子是很重要的,人是为了尊严而活。相比之下,西方人的条条框框要少一些。他们做事不需要过多地考虑别人的面子,同时也很少考虑自己的面子。他们有什么便说什么,自由自在是他们的天性。 “Call spade a spade.” 是西方社会一句有名的格言。有时他们伤了你的面子还浑然不知。不了解这一文化差异,就会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和不愉快。

四、结束语

对于跨文化意识不只是大学课堂要提及和研讨的题目。在当今全球化经济的背景下,对于不同文化的了解是基本的求 生技巧。比如在谈判中,不了解对方的文化很可能导致生意的失败。不知道对方的文化渊源,很容易产生不必要的误会,使谈判陷入僵 局。比如在谈判 中,美国人倾向当场作决定,而日本人则反其道而行之。如果不了解这一文化差异,谈判就不可能顺利进行,或者有一方会处于不利地位。对于不同的文化,要了解,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正确理解和充分尊重对方文化,达到成功合作的目的。东西方文化应能吸取对方精华,补充到自己的文化中去。

参考文献:

[1]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M].外语研究与出版社,1998.

[2]林语堂.吾国与吾民[M].外语研究与出版社,1998.

[3]连淑能.论东西方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46-47.

[4]赵丽.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比分析[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78-79.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集体主义主义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关于将集体主义引入经济理论的思考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论中国语境下集体主义的教育意蕴
新写意主义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近光灯主义
集体主义教育:从个体出发建构共同体
论新时代集体主义研究的着力点*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