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帝内经》脾藏意主思的研究*

2016-01-31王彩霞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6年9期
关键词:灵枢内经谓之

杨 丽,王彩霞

(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 110032)

《黄帝内经》脾藏意主思的研究*

杨 丽,王彩霞△

(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 110032)

脾藏意主思是脾藏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脾藏象理论同出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内经》原文明确提出“脾藏意”及脾“在志为思”。故探讨《内经》中与脾藏意主思有关内容,分析脾藏意主思的含义,脾藏意中的“意”有记忆、思维两方面的含义,而脾在志为思之“思”只是情感范畴的“思”,不应包括认知上的“思”。讨论了脾藏意主思的原因:“脾藏营,营舍意”,故脾藏意;“思出诸情”、“脾为四脏本”故脾主思。对《内经》中的思伤心与思伤脾进行了探讨,认为思伤心应早于思伤脾之理论且长期并存,思既可以伤脾又可以伤心。脾为谏议之官也是脾藏意主思的反映,其理论基础是脾藏意生血。

脾藏意;脾主思;脾在志为思;《黄帝内经》

脾藏意主思既是中医学脾藏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情志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内经》时期已经初步成型。《灵枢·九针论》及《素问·宣明五气》中明确提出“脾藏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言脾在志属“思”,虽未直接提出“脾主思”,但已经阐述了“脾”与“思”的密切关系。后世医家多在《内经》的基础上进行发挥及运用,对其进行注释或者直接用于临证。

1 《内经》中脾藏之意与脾主之思的含义

1.1 《内经》中脾藏意之“意”的含义

《内经》中的“意”字共出现76处,有记忆、思维、注意、意志、思念、预测、心疗、怀疑、任意等多种含义[1]。与脾相关之“意”见于《素问·宣明五气》:“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灵枢·九针论》“五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精志也。”《灵枢·本神》中“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脾愁忧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悗乱,四肢不举,毛悴色夭,死于春。”宗历代医家之注,脾所藏之“意”有记忆、思维两方面含义。

1.1.1 记忆 “心有所忆谓之意”《黄帝内经太素·脏腑之一》注:“意,亦神之用也。任物之心,有所追忆,谓之意也”[2],“意”即回忆。“脾藏意”王冰注“意”为“记而不忘者也”[3],也将“意”解释为记忆。

1.1.2 思维 思维指思维、意念。“心有所忆谓之意”,张景岳《类经·本神》注:“忆,思忆也,谓一念之生,心有所向而未定者,曰意。[4]”“意”除了记忆含义外,还可解释为心接受外界各种现象、变化的刺激而有所反应,对之一动形成了初步的想法就称为“意”。意向是还没有定型的想法,一旦意向定下来就成为“志”。《黄帝内经素问吴注》“心之意念谓之意”[5],心之发动藏于内而未表现于外则称为“意”。

1.2 《内经》中脾主思之“思”的含义

《内经》中的“思”共出现25处,主要有三重含义:一是思考、思虑,二是思念,三是想、愿。一般认为分别有情感和认知两个范畴的含义[6],但详究《内经》条文,笔者认为脾在志为思,应该只是情感范畴的“思”,不应包括认知上的“思”。

1.2.1 脾在志为思为情感范畴之“思” “思”作为情感范畴的概念可解释为思念、思虑。《素问·天元纪大论》中“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喜怒思忧恐”指5种不同的情志变化,刘完素将其命名为“五志”:“五藏之志者,怒、喜、悲、思、恐也,悲,一作忧,若五志过度则劳,劳则伤本藏,凡五志所伤皆热甚也”(《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热类》)[7]。当思与其他情感并列出现的时候,就作为情感范畴之思,生理情况下为人体对外界刺激的情感过程,但若七情太过则成为内在的致病因素,归情绪变化。

《内经》中出现脾与思关系的条文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及《素问·五运行大论》“东方生风……在脏为肝……在志为怒……南方生热……在脏为心……在志为喜……中央生湿……在脏为脾……在志为思……西方生燥……在脏为肺……在志为忧……北方生寒……在脏为肾……在志为恐”,与“思”并列的“喜怒忧恐”都是人的情绪变化,属于情感范畴,因此脾在志为思之“思”也应是情感范畴的。

1.2.2 认知范畴的“思”不属脾志 认知上的“思”可以理解为“思考”。一般将《灵枢·本神》的这段论述作为脾主认知之思的依据:“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杨上善注:“思,亦神之用也。专存之志,变转异求,谓之思”[8](《黄帝内经太素·脏腑之一》)。在认识的基础上多方分析叫做思。“思”指心中有想要达成的志愿,为实现这种志愿而进行反复的研究、思考。《类经·藏象类》“因志而存变,谓意志虽定,而复有反复计度者,曰思。[4]”此处的“意”与“思”属于思维的两个层次,但并未提及与脾的关系。我们再看下文给出了与五脏的对应关系:心—怵惕思虑—伤神;脾—愁忧而不解—伤意;肝—悲哀动中—伤魂;肺—喜乐无极—伤魄;肾—盛怒而不止—伤志,可见与脾相关的是“愁忧”与“意”,与“思”相关的脏不是脾而是心,且与后面这个“思”并列的“愁忧”、“悲哀”、“喜乐”、“盛怒”都是情感范畴的概念,也不同于前面认知范畴的“思”。

因此《本神》中的这段论述,并不能作为脾所主之思为认知之思的佐证,只是解释说明了认知过程中的思,但并未提及与脾的关系,所以说内经中脾所伤之思应为情感之思,而不包括认知之思,认知范畴的是脾藏意。

2 脾藏意主思的原因

2.1 “脾藏营,营舍意”故脾藏意

《内经》中主要是从脾能运化水谷精微、化生血液、为精神活动提供物质基础的角度论述的。《灵枢·本神》“脾藏营,营舍意”,此处的“营”通“荣”。《素问·痹论》“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营”即营气,由脾而化生,因此说“脾藏营”。

“营舍意”,营气是精神思维活动(尤其记忆活动)的主要载体。《灵枢·邪客》“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灵枢·决气》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营气和津液于脉中,在心的作用下化赤而成血。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正常,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才能正常。

2.2 “思出诸情”“脾为四脏本”故脾主思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其他四脏都是依靠脾所化生的精微维持其生命活动。与此同时“思出诸情”,七情之中“喜怒忧悲恐惊”这6种情绪要通过“思”而产生[9],如思而担心为忧;思而肯定为喜;思而否定为怒;不及思索为惊为恐。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曰:“脾主忧愁脾为四脏之本,意主愁忧。故心在变动为忧,即意之忧也;或在肺志为忧,亦意之忧,若在肾志为忧,亦意之忧也。故曰愁忧所在皆脾也。[2]”即任何情绪变化都必须经过“思”而变化,或者说任何正常情绪变化都必须有“思”,没有“思”的变化不可能有情绪变化。而思的这种品质,正与脾在五脏居中属土、灌溉四脏的特点相应[10]。“七情的时空观”认为:“思为七情时空之合,思属脾土,主四时四方,思为七情时空的中心,是七情的出发点和归宿点。[1]”

3 《内经》中思伤心与思伤脾之探讨

《内经》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五运行大论》见“思伤脾”,而另外几篇如《素问·举痛论》“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素问·五藏生成》“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素问·痹论》“淫气忧思,痹聚在心”,《素问·本病论》“人忧愁思虑即伤心”及《灵枢·本神》之“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灵枢·口问》之“忧思则心系急”,《灵枢·百病始生》“忧思伤心”均为思伤心,那么思到底是伤心还是伤脾,如果思伤心为什么又将思作为脾之志呢?

3.1 情志伤人先伤心再伤本脏之说

张景岳言:“由此言之,是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兼赅志意。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惟心所使也《类经·情志九气》。[4]”认为心为脏腑之主,主神志,因此思伤人先伤心再伤脾,而其他情志伤人也是先伤心再伤本脏。那么《内经》中除心主之“喜”、脾之“思”外,“忧”可伤心,“怒”“恐”可伤心吗?纵观《内经》虽强调情志与心都有关系,但却未直接见到恐伤心或怒伤心的文字。

3.2 思伤心之说早于思伤脾

《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形成时期,各篇的写作年代经历了从先秦一直到汉的漫长时期,其间中医理论也是不断发展的,尤其是随着诸子百家、阴阳五行理论的形成,中医理论更是与其相结合,而初步形成沿用至今的理论体系。中医学是实践医学、经验医学,也就是说中医的发展是先有医学实践,从实践中总结经验之后再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在长期的医学实践中,古人先发现思维活动与心的关系。人出现忧思情绪之时,机体常是先出现心区憋闷等反应,因此认为忧思伤心。五行学说形成后,中医学将其引入,这就要人为地将情志分给五脏,为与五行相配,加入了怒、喜、恐而成五志,根据取类比象的方法从象而推脏,将五志配五脏。怒的时候常会出现头晕目眩等肝之象而归于肝,喜常先伴心跳的加快而归于心,悲而哭时常会出现呼吸困难而归为肺,恐常现二便失禁之肾象而归于肾,思虑过度常会出现不思饮食而将思作为脾志。

从各篇的成书年代也可以得到佐证。贺卫国认为《灵枢》的成书年代早于《素问》[11],《灵枢》中提及思的3篇均论及思伤心而未提及思伤脾,在《灵枢》中找不到思伤脾的记载,也可以说《灵枢》时代还未将思归于脾所主。因此可以说,先有“忧思伤心”而后有“思伤脾”,“思伤脾”不能否定“思伤心”,“思”既可以伤心亦可以伤脾。

4 脾为谏议之官

脾为谏议之官出现在《素问》的两篇遗篇之中。《素问·刺法论》曰:“脾为谏议之官,知周出焉,可刺脾之源。”《素问·本病论》曰:“脾为谏议之官,智周出焉。”这是对《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的补充。“仓廪之官”,谷藏为仓,米藏为廪,“仓廪之官”是指主管储藏粮食仓库的官员,更接近胃具有容纳饮食物的功能,而不能完全概括脾的功能。

《说文解字》:“谏,证也。[12]”专指臣子批评或者忠告君王。议:语也,辩论是非的意思。《易·系辞上》曰:“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13]”知周就是说人们对世界万物的感知,并能觉察到万物。“脾者,谏议之官,知周出焉”。谏议之官的职责是负责辩明是非,纠正君主的错误,感知万物,道济天下,使天下太平。“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也就是说脾脏具有使心的功能正常,使身体各部分协调运行的功能。历代医家主要是从脾藏意、与脾气散经、奉心化赤两方面论述。

4.1 脾为谏议之官与“脾藏意”

以张景岳为代表,《类经·十二脏神失守位邪鬼外干之刺》注:“脾藏意,神志未定,意能通之,故为谏议之官。虑周万事,皆由乎意,故智周出焉。若意有所着,思有所伤,劳倦过度,则脾神散失矣。”“脾神失守,意智乱也”[4]。认为脾为谏议之官主要是从脾藏意出发。心主神志,而脾藏之意可以协调神志,使其通畅,说明脾与精神神志的密切关系。

4.2 脾为谏议之官与“脾气散经,奉心化赤”

《慎五堂治验录·卷四》“脾称谏议之官,知周出焉,位居中央,于行为土,于卦为坤,其色为黄,其音为宫,其隶属之部位者,四肢也。盖心为君主而主血,血不能自生也,赖饮食入胃而脾气散经,奉心化赤,血气周流,则痛痒皆知而四肢泰然。犹之人君听纳谏,则奸邪不能蔽而民殷国富,外侮不能侵矣。令者脾气既亏,坤顺之德有惭,气不能斡旋,运化之为渐微,所以纳食时胀,劳则神疲肢倦。[14]”心赖于脾生之血,并将其运行全身而发挥其功能,犹言官对君主的影响,从脾生血的角度分析了脾为谏议之官的原因。

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而气血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使人体精力旺盛的精微物质。脾胃的气机健运,中焦枢轴运转有序,气血化生充足,机体运行正常,才能不断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使意识思维活跃。这就像谏议官员、御史大夫劝谏辅佐君主作出决定一样。

5 结语

中医学的神志学说始于《内经》,最初主张心主神明,随着五行学说的蓬勃发展,将精神功能拆开,按五行配于五脏,使神志与五脏一一对应形成五神学说,构建中医神志学说的框架,也形成了今天脾藏意主思理论的雏形。

[1]谢静涛,王米渠.试论脾藏意主思的心理病理基础[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8(4):10-12.

[2]李克光.黄帝内经太素校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34.

[3]王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2015:130.

[4]张介宾.类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50.

[5]吴昆.黄帝内经素问吴注[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120.

[6]纪立金.论脾藏意主思[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1,11(1): 28-30.

[7]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M].北京:中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25.

[8]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 71.

[9]刘来彪.中医对心脾与心理活动关系的认识[J].山东中医杂志,2011,30(7):461-462.

[10]金光亮.论情志与情志病因[J].中国医药学报,1997,12(3): 9-11.

[11]贺卫国.谈谈素问和灵枢的成书[J].国医论坛,2006,21(1): 37-41.

[12]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2:52.

[13]朱熹.周易本义[M].北京:中华书局,2014:227.

[14]钱艺.慎五堂治验录[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85.

Research of the Spleen Storing the Idea and Dominating the Thinking in the Inner Canon of Huangdi

YANG LiWANG Cai-xia△
(LiaoN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 110032,China)

The theory of Spleen storing Yi and governing Si is the important part of the theory of Visceral picture of Spleen.They were both originated from Huang Di Nei Jing,Huang Di Nei Jing present Spleen storing Yi and Spleen responsible for Si.This article discuss the theory of Spleen storing Yi and governing Si,and analysis the meaning of Spleen storing Yi and governing Si.Yi indicate memory and thought,and Si indicate the emotion.This article also discuss the cause of Spleen storing Yi and governing Si,and investigate the theory of Si-impairing-Heart and Si-impairing-Spleen,then consider Si impairs the Heart early than Si impairs the Spleen,and they are both have the basis.The theory of Spleen indicate the critical official also base on the theory of Spleen storing Yi and governing Si.

Spleen storing Yi;Spleen governing Si;Spleen responsible for Si; Huang Di Nei Jing

R222.19

A

1006-3250(2016)09-1152-03

2016-03-26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 (2013CB531701)-“脾主运化,统血”等脾藏象理论研究

杨 丽(1981-),女,辽宁海城人,主治医师,医学硕士,在读博士,从事中医脾藏象理论及中医肛肠疾病的临床与研究。

△通讯作者:王彩霞(1963-),女,辽宁沈阳人,教授,医学博士,Tel:024-31207083,E-mail:wang_cai@163.com。

猜你喜欢

灵枢内经谓之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内经》“脾(胃)-脑”神识系统的理论滥觞及内涵延伸
Using Contemporary Logic to Analyze Pre-Qin Logic*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Tao” and “Implement” in Translation
钱本草
采采卷耳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谈《灵枢本输》针灸学术思想
关于《内经》“七损八益”研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