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规模化猪场疫病防控体系构建

2016-01-31肖锦红郑逢梅霍金耀

猪业科学 2016年10期
关键词:无害化猪只病原

肖锦红,郑逢梅,霍金耀,彭 峰

(河南省诸美种猪育种集团有限公司,河南 驻马店 463612)

规模化猪场疫病防控体系构建

肖锦红,郑逢梅,霍金耀,彭 峰

(河南省诸美种猪育种集团有限公司,河南 驻马店 463612)

随着养猪生产的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猪场疫病成为制约养猪业发展的重要环节。文内从猪场环境控制、消毒、无害化处理、疫苗免疫与抗体监测、饲养管理与营养、药物保健与驱虫、从业人员素养等方面对规模猪场疫病防控体系构建进行了探讨,为规模猪场的疫病防控提供参考。

规模猪场;疫病;防控体系

规模化养猪发展至今,在猪的遗传育种、营养、猪场硬件建设、猪场生产流程管理等领域均已达到较高水平,猪的生产性能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发挥。对于当前的养猪生产,土地、环保、资金、疾病是制约规模化猪场发展的4大主要瓶颈,这其中由疫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养猪生产中更是占据相当大的比例,而且由于疫病导致的生产性能下降、饲料浪费、死淘增加、药物成本增多等间接损失更大。因此疫病防控成果如何,是规模化猪场能否取得高效益的根本所在。

猪场的疫病防控体系涉及诸多方面,包括生物安全体系、科学的饲养管理、免疫预防体系、疫病的治疗和监测、消毒隔离等。文内从猪场疫病防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出发,对疫病防控体系构建的要点进行阐述。

1 存在的问题

1.1 对疫病防控的理解不到位

对于绝大多数猪场管理者来讲,疫病防控就等于防疫和生物安全,在实际操作中就是打打疫苗、消消毒,眼光也同样局限于关注某几种或者近期流行的某种传染病,实际操作也是疫情期抓一抓,生产稳定期比较松懈。基层技术员与饲养员意识不到疫病防控对生产成绩的影响,平时不注重生物安全,进出生产区不更衣、随意串舍,用具不分栋使用等,疫病防控意识淡薄。

1.2 对疫病防控措施的执行力不到位

当今的规模化猪场生产流程操作标准已经非常科学详实,但是操作中常常会出现执行力不到位的现象。

1.2.1 消毒工作执行不到位

消毒是生产中最容易出现执行不到位的环节之一,消毒前对待消毒区域打扫、清洗不彻底,使得消毒效果大打折扣;消毒药的浓度也常常不按照说明书要求的比例配制,而是随意配制;不能够按照制定的消毒程序进行消毒;对人流、物流、车流不按规程消毒或者消毒不彻底,员工不走消毒通道等。这些现象必须杜绝发生,如果消毒工作做不到位,一切消毒设施都变成摆设,生物安全更无从谈起。

1.2.2 病弱猪、死猪、胎衣、粪污等处理不当

规模化猪场均配备有无害化处理场所,对病弱猪、死猪、胎衣、粪污等猪场主要传染源应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员工常将无害化处理的重心放在死猪、粪污上,而忽视病弱猪、胎衣、牙剪、断尾钳、注射器等的及时处理或消毒,尤其是病弱猪不仅经济效益低,而且是重要的疫病传染源和感染窗口。

2 疫病防控体系构建

2.1 环境控制

以猪只自身生物学特性为依据,合理的设计与布局猪舍,为猪群生长提供舒适的生长繁育条件。

2.1.1 猪场选址与布局

科学选择猪场场址,要求尽可能地远离传染源(畜禽养殖场、屠宰场、农贸市场等),尽量远离村镇、居民区,水电、饲料供应便利,猪场外围建设防疫水沟与防护林带。场内设计应严格执行生产区、生活区、行政区相互隔离的原则,生产区内人员、物资、猪群、饲料固定流向与路径,粪污、病死猪通道严格单向流动。最好采取三点式饲养模式,即基础种猪群与哺乳仔猪群一点,保育群一点,育肥群一点,点与点之间相距1 000 m以上,各栋舍之间的距离最少为20 m。科学的选址与布局是能否安全运行疫病防控体系的先决条件。

2.1.2 猪舍内环境控制

猪舍内部配备湿帘、风机、暖气等保暖与降温以及通风设备,定期检测猪舍内氨气、二氧化碳浓度,合理控制猪群密度,保证猪只正常活动面积,为猪群生长提供舒适的环境。

2.2  消毒

消毒是将病原的流行水平降低至动物利用自身的防御机制足以抗衡这些残留病原体的重要途径。

2.2.1 消毒前清洁

消毒失败的原因主要是病原被有机物包围,而消毒剂的有效成分往往会被这些有机物和沉积的脂肪中和。尤其是当前的营养学家在哺乳母猪、幼龄仔猪和保育仔猪的饲料中添加更多的脂肪,因此,产房和保育阶段的病原更容易被有机物保护。所以消毒前应先用温水冲洗,然后使用油污清洁剂软化被消毒物表面半天以上,之后再用清水对被消毒物进行高压冲洗。

2.2.2 消毒过程和消毒后

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如常用的过氧乙酸类、碘类、醛类等,要定期轮换,并在疫情期和非疫情期采用不同的消毒剂浓度和消毒频率。空舍消毒后可以用石灰水对圈舍进行喷刷,之后空置3~4 d,保证房舍内地面、栏舍表面是干燥后转入新猪。

2.2.3 饮水线消毒

饮水系统是猪蓝耳病毒、圆环病毒等再次感染以及导致消化道紊乱细菌的重要来源,但是对饮水系统消毒往往被猪场忽视。至少每3~4个月使用加药水箱对饮水系统分区域消毒1次,对消毒的管道浸泡消毒4~6 h之后再冲洗,尤其应注意饮水器的清洗和消毒。

2.3 无害化处理

在无害化处理过程中,猪场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尽早处理死猪以及对粪污进行堆积发酵等常规处理上,却容易忽视病弱猪以及猪舍内存留的粪便等不安全因素。对于无治疗价值的病弱猪应尽早处死后无害化处理,有治疗价值的病弱猪应转入独立的病猪隔离舍进行饲喂和治疗,在对某种病原净化期间,若发现病原阳性猪只也应尽早无害化处理。对于猪舍中残留的粪便,饲养员在饲喂猪只之前应该清扫圈舍,尤其是育肥猪舍。日常猪舍卫生维护过程中应注意及时清扫粪便以及对密封性良好的猪舍除尘,以减少猪只接触到的病原数量。

2.4 免疫与监测

免疫是使动物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侵袭或致病作用表现不易感或者有免疫能力的状态,良好的免疫力能够提高猪只对病原的感染阈值,以及减少猪只感染病原之后的排毒量和排毒持续时间。尤其是病毒性传染病,目前尚缺乏可供选择的有效治疗药物,疫苗免疫就成为预防猪群某些病毒病感染的主要途径之一。

根据猪场所在区域的传染病流行情况结合本场实际抗体监测情况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理想的免疫程序制定是参考母源抗体与疫苗免疫后的保护期,但是由于目前疫苗免疫强度普遍较高,疫苗在选择正规厂家疫苗后其保护力一般较理想,因此,制定免疫程序时更应该结合生产情况,以稳定生产为前提,合理分配不同疫苗的接种日期。

免疫监测是免疫预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免疫成功率有效、科学的手段。猪场每年需要进行4次以上的采样检测,以种猪群5%~10%比例,仔猪3%~6%比例进行抽样检测。一方面,对某些特定病原进行普查,利于建立无特定病原猪群,另一方面,根据检测抗体结果,对现有免疫程序进行合理的调整。

2.5  饲养管理与营养

良好的饲养管理有利于增强猪只的非特异性免疫力,其中饲养密度、分胎次饲养、部分清群、饲料营养这几个方面与疫病防控有密切关系。

2.5.1 饲养密度

饲养密度过大或者过小都会导致猪只间的生长差异,尤其是高密度饲养,国内绝大多数猪场普遍存在饲养密度过大的现象,至少一半的猪场饲养密度超量15%或者更多。增加饲养密度看似增加了养殖量、出栏量,但实际上增加饲养密度显著降低日增重、饲料转化率,隐形中增加生产成本,若发现同栏中猪体重相差达3%~5%就需要再次降低饲养密度。

2.5.2 分胎次饲养

分胎次饲养包括将繁育群划分为两个群体,分别为免疫状态不稳定的年轻母猪群(第1,2胎母猪)和免疫系统成熟的母猪群(2胎以后的母猪),目的是尽量减少疾病传入种猪群的机会。将青年母猪和第1胎母猪饲养在猪场内远离经产母猪的区域,以尽量减少来自这些青年母猪的潜在病原传播。对青年母猪的后代也应采取相似的管理措施,饲养在独立的保育舍中,并在保育阶段结束前不与猪场中的其他母猪的断奶仔猪混群。分胎次饲养模式运行1~2年后猪群临床和亚临床感染的强度会明显下降。

2.5.3 部分清群

现代的规模化猪场生产是一个以周为单位的连续过程,病原微生物通过循环感染,周而复始,实行部分清群就是切断这个感染循环,猪场应每半年实行1次部分清群。

部分清群方法:设计好配种计划,连续2周不配种,经过一个妊娠期后就会有两周时间部分产房空栏,然后是部分保育空栏、部分育肥空栏。在空栏的2周内分别进行3次消毒,即第1天、第13天和第14天,该措施对常见传染病尤其是猪蓝耳病的控制与净化非常有效。

2.5.4 免疫反应需要的营养

当猪遭遇到病原体侵害时,体内会释放细胞因子,改变机体的代谢,使营养物质不用于生长,尤其是瘦肉的生长,以便能够优先用于免疫过程,这就需要补充更多的营养物质以减少生产性能的损失,与此同时强烈的免疫反应会使猪的食欲下降,生长速度也会降低。因此在设计猪饲养配方时应充分考虑免疫应答对猪造成的影响,调整锌等微量元素的添加量,根据长期的生长速度(日增重)监测数据调整至合适的饲料营养配方。

2.6 猪群药物保健与驱虫

制定预防性药物保健方案前应首先调查清楚本场细菌病、寄生虫病的流行特点,对细菌性疾病的预防要参考药敏实验结果,药物保健目的是强化猪的抗病能力。

2.7 从业人员素养

理论上人的行为和观念是搞好猪场疫病防控的第一要素,实际操作中人员既是养猪生产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同时也是疾病传播中最危险、最常见也是最难以防范的传播媒介,因此猪场应注重从业人员的素养培训。

猪场从业人员应重点学习掌握提高猪群整体健康水平的技术;掌握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知识,有效地降低传染病的危害;掌握不同阶段猪只的生长特性与行为习惯,为猪只提供理想舒适的生长环境;提高生物安全意识与养猪中“养”的意识。

3 小结

疫病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完整的疫病防控观应该是首先关注猪群生活的环境,其次是最佳最合理的营养方案,保证猪只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处于较强的水平,通过免疫预防提高猪只特异性免疫能力,另外,结合生物安全措施、药物保健等减少猪群感染几率。在现有的遗传育种技术、猪场建设条件下做好疫病防控是使猪只健康生长并取得好的防疫效果、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最佳途径。

2016-08-23)

猜你喜欢

无害化猪只病原
湖北出台磷石膏无害化处理技术规程
长丝鲈溃烂症病原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
两种高温法无害化处理病死动物灭菌效果比较
昆明市妇幼保健院2014~2018年门急诊手足口病的病原构成变化
猪胃溃疡的病因与防治措施
猪舍富集的环境对猪只的影响?
秋冬季防应激不可忽略饮水消毒
规模化养殖场粪污无害化处理技术
猪只硒缺乏症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原流行病学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