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You"re Never Alone with a Kindle

2016-01-30MarkMason

英语学习 2015年2期
关键词:段落读书交流

Mark+Mason

Kindle让你不再孤独

Kindle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改变了我们的阅读行为。Kindle不是藏在笨重硬书壳中的书页,摇身变成你口袋里的移动图书馆:它采用了统一的像素,你再也看不到陈旧纸页上扬起的灰尘。然而,Kindle带来的最大变化,也是最根本的变化,并不是物理意义上的变化,而是情感上的。阅读,曾经是最私密的行为之一,现在正逐渐走向共享。

在同一个网络上,你可以下载一本书,也可以上传你对这本书的看法。使用Kindle的标注功能,你不仅能在书上标记段落,还能看到别的读者都标记了哪些段落。这还没完呢,亚马逊会对这些被标注了的段落进行排名。在25段被标注次数最多的段落之中,竟然只有六段不是出自《饥饿游戏》三部曲。该系列大受欢迎的程度足以给大人们一个警诫:当他们说“我希望孩子们能多读一些书”时,他们的意思其实是“我希望孩子们多读些像狄更斯作品那样的经典”。你无法操控孩子的想象力,尽管你可能很想这么做。你也不应该这么做。若是读《饥饿游戏》能引导孩子们去读《大卫·科波菲尔》,那也得静候最佳时机。

暂且不说这个极具人气的三部曲,我们来看一看其他哪些段落也经常被标注出来,结果耐人寻味。排在第二名的是《傲慢与偏见》的开篇:“这是举世公认的真理……”这本小说还有一句荣登榜上第七位:“傲慢更多是源于我们对自己的看法,而虚荣更多源于我们希望别人怎么看待自己。”有些愤世嫉俗的人可能会含沙射影地指出:恰恰是因为虚荣,人们才会使用Kindle的标注功能。就拿某位危地马拉的读者来说吧,他标注出了斯蒂芬·霍金的《时间简史》中的句子:“请记住,事件视界是光试图从黑洞中逃脱的时空路径。”

但是,正如我们知道书架上摆着一本书,并不能代表拥有者已经读过这本书了,我们完全能够辨别并忽视电子阅读世界中那些装腔作势的人。没必要被那些“快看我快看我,我多么热爱普鲁斯特”的热衷读者吓到。更该好好关注榜上第23位的《天堂真的存在》(真实记录了一位小男孩的濒死体验)——被4,860位Kindle用户标注出来的一段自问自答:“什么是孩童般的谦卑?……那是一段短暂而又珍贵的时光,那时我们还没有积攒足够的骄傲和社会地位去在乎他人的看法。”这种人生状态值得我们重新体验。

榜单上当然少不了奥斯卡·王尔德的名字,上榜的是《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句子:“我选择朋友的标准是外表美,选择知交的标准是人品好,选择敌人的标准是智商高。”王尔德的文字常常如此,听起来不错,但细究起来却什么也没说,因此头脑冷静的理性主义者会更喜欢看到福尔摩斯的话比王尔德靠前六位,排在第19名。入选的句子是:“最犯不得的错误就是在得到事实数据之前就进行假设。那样的话,不知不觉之中,你就会扭曲事实来适应自己的假设,而不是改变假设去适应事实。”

对于作家而言,这一切也与数据密切相关。正如如今的报纸都知道有多少读者正在点击这篇社论或那篇专题,作者也可以知道他们作品中的哪处地方最能打动读者,以及读者对这些标注句子又有什么看法。这正是我如何发现我的一位读者曾表示我写的一本书“书呆子气十足”。这可是句恭维话。

但仅从读者的角度出发,我逐渐意识到,这种共享阅读的新方式本身就是书籍所存在的初衷。最原始、最强大的纽带存在于作者和读者之间:两个心灵之间的对话。不过,如果你希望保持阅读的私密性,让这种纽带仅存在于你的脑海之中,那你大可不用担心,Kindle不会阻碍你:你仅需要调整设置,停止共享你的标注即可。

我的童年时光多半是埋头在书中度过的,那些故事和知识反过来又使我钻进更深的自我世界,躲进更深的孤独之中。当然,这是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我是因为阅读才会孤独,还是因为孤独才会去阅读?很难说。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过程一旦开始,对阅读的热爱——尽管这是人走向成熟道路上一个重要而欢乐的部分——也会使人沉迷于书页之中,避免与人直接交流:使人更喜欢可靠且可掌控的书籍,而不是棘手和不可预知的现实世界。大多数读者能恰到好处地平衡二者的关系,但对于一些孩子而言,这可能会使问题恶化。

因此,若如今孩子理所当然地在阅读设备中内置好了社交功能,这只会有百利而无一害。分享一本好书所带来的快乐,这—人类本能从未消逝,但在此之前,分享的范围被局限在现实生活的朋友之间、聚会上和(场合最正式的)读书俱乐部里。而现在,你可以与一个素未谋面的人讨论和交流。一部伟大的小说或改变人生的非小说类作品的影响力,以及你能接触到的人群,不仅会在数字上被放大(Kindle的销售数字已经顺利地突破百万),还会在多样性上有所增加(Kindle的读者遍布全球各地)。你甚至能与危地马拉的读者交流一下时空问题,若这真是你的兴趣所在。

“唯有联结!”E.M.福斯特在《霍华德庄园》中告诉我们,“再也不要活在孤独斗室中。”在本文撰写之时,这句话已经被31位Kindle读者标注出来。

阅读感评

秋叶

利用像智能手机、iPad、阅读器等电子设备进行阅读至少在中国已成为一种风尚。据笔者的观察,在北京地铁的阅读人群里,传统的纸质书报阅读已非常罕见。而半年前,笔者曾在巴黎的地铁上观察到,捧着厚厚的书卷阅读的大有人在。难道北京比巴黎的数字化程度更高,个人电子设备普及得更广?恐怕不能做如此判断,大概是两地的阅读习惯存在差异吧。

按照原文的说法,像Kindle这种电子阅读器,其功能除了基本涵盖传统纸质书可以在上面划线、标注等特点外,还具有许多为现代人看重的优点,如便捷、环保、社交互动等。尤其是其社交互动的功能为原文作者津津乐道,如”在同一个网络上,你可以下载一本书,也可以上传你对这本书的看法(The same internet that lets you downloada book's content also lets you upload your reaction to thatcontent.)”、“这种共享阅读的新方式本身就是书籍所存在的初衷(…this new communal approach is what books werealways meant to be about from the start.)”。最后,文章以此作结:”唯有联结,再也不要活在孤独斗室中(Only connect,liveinfragmentsnolonger.)。”

其实,这涉及的是“为什么阅读?”即阅读乃至生活的真谛问题。在原文作者看来,阅读乃至生活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与人联系、产生交流,而过去那种一人默默捧读、闭门沉思已经过时,或者说是“前Kindle”时代的无奈之举。果真如此吗?

钱钟书先生曾说:“大抵学问乃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也就是说,若做学问大抵是要做好此生寂寞的准备的,能偶然交流的不过是若干志趣相投之人,与其他均保持距离。当然,阅读未必是做学问,但两者还是有相通之处的。

关于读书,古今中外有许多名人警句,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谈读书》(Of Studies)便是这样开篇的,“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for ornament,andfor ability.Their chief use for delight,is in privatenessand retiring;for ornament.is in discourse;and for abitity,is in the judgment and disposition of business.)。”然后,培根告诫我们,“博彩太过则矫(to use them too muchfor ornament,is affectation)”,“读书时……亦不可只为寻找谈资,而应推敲细思(Read…nor to find talk anddiscourse;but to weigh and consider)”。培根四百年前对阅读目的—一怡情、傅彩、长才——的概括,恐怕在很大程度上也适用于当今人们在电子设备上的阅读。显然,他并不否定“独处幽居”的读书方式,反而对读书只为寻找谈资为“高谈阔论”做准备(可看作是一种极端形式的交流互动)很不以为然,希望人们在读书时要推敲细思,而推敲细思虽然并不排除他人的指点建议,但大致是以个人为主的。

我们这个时代,并不缺乏交流互动的机会与方式,确如英国诗人约翰·邓恩(John Donne,1572-1631)所说“人人均非孤岛”,即便没有看得见的纽带相连,也有各种有线无线的联络即时相接,但人际之间的思想火花与相互理解并未见有多大的改善,反而“孤独感”时时袭来,难以抵挡,这不能不令人深思。相较于这个有形的世界,当代人更执著于虚拟世界的所谓联系互动,其实质与其说是为了心智的交流与理解的深入,毋宁说是出于对孤独前所未有的恐惧。他们如此重视电子阅读器上的所谓“社交”,更直接的目的是在逃避寂寞,因为在他们看来寂寞有不见容于人或不受欢迎之意。其实,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并不因为表面的隔绝,而在于精神的疏离,要灌溉这精神荒漠的,唯有内心的甘泉,它涵养于“荒江野老屋中”或“独处幽居之时”的个人精神生活之中。

猜你喜欢

段落读书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短文篇】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心理小测试
我们一起读书吧
弄清段落关系 按图索骥读文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