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作用分析

2016-01-29郑兆青辽宁省本溪市中心医院辽宁本溪117000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22期
关键词:躁动全麻苏醒

郑兆青(辽宁省本溪市中心医院,辽宁 本溪 117000)

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作用分析

郑兆青
(辽宁省本溪市中心医院,辽宁 本溪 117000)

目的 分析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作用。方法 选取110例全麻腹部手术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手术室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苏醒期心率、血压以及躁动发生情况。结果 苏醒期,观察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等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患者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给予腹部手术全麻苏醒期患者麻醉苏醒护理,可有效降低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值得推广。

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腹部手术;全麻苏醒期;躁动

苏醒期躁动属于全麻术后常见并发症,交感神经兴奋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易引发心脑血管事件,增加手术风险及麻醉风险[1]。为了研究全麻苏醒期麻醉苏醒护理在降低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发生率的应用效果,我院选取收治的110例在全麻状态下进行腹部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腹部手术常规护理与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在全麻状态下接受腹部手术患者11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5例。观察组男30例,女25例,最大年龄78岁,最小年龄25岁,平均(61.5± 3.6)岁;其中胃肠道手术患者25例,肝胆手术患者22例,其他8例;对照组男28例,女27例,最大年龄76岁,最小年龄24岁,平均(61.1 ±3.5)岁;其中胃肠道手术患者28例,肝胆手术患者20例,其他7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手术类型等方面根据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比较价值。

1.2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主要包括术前巡视、麻醉后导尿以及术后等待苏醒等内容。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具体护理内容如下:①术前综合评估。首先对相关护理人员进行全麻苏醒期躁动产生原因、护理对策、相关因素等相关知识进行培训,术前对患者进行巡视,对其心理状况以及机体承受能力进行综合评估,根据患者具体评估结果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性、个体化的护理方案。术前加强健康教育,积极向患者讲解具体的手术内容、注意事项、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及相应的解决对策;并给予积极心理疏导,帮助其建立心理防御机制,从而降低其心理应激反应。②术后护理。术后需协助患者取去枕平卧位,防止因体位不适或治疗器械对其神经、大血管造成压迫,并保持其呼吸道通畅;对于部分合并呼吸、循环功能障碍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需密切观察其意识变化情况及各项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并且术后加强患者血气分析监测,一旦发现异常现象,及时给予对症处理。③科学应用镇静、镇痛药物。术后患者麻醉药效逐渐减退,其痛觉逐渐恢复,患者常因剧烈疼痛产生躁动,因此护理人员需准确评估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并根据医嘱给予适当镇痛药物治疗。并且部分患者可根据其自身状况采用自控镇痛泵进行术后镇痛,缓解术后疼痛程度。

1.3疗效判断[2]:详细观察并记录两组全麻苏醒期心理、血压情况及躁动程度。躁动程度评分:0分:患者配合良好,无躁动现象出现;1分:在吸痰过程中,患者可出现肢体躁动,给予语言安慰后躁动现象可明显改善;2分:在无任何刺激后,患者出现躁动现象,需给予制动后进行操作;3分:患者出现剧烈挣扎现象,需要多人进行制动。躁动发生率=(1分例数+2分例数+3分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本次观察数据选用SPSS19.0统计软件处理,其中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两组患者基础值及苏醒期血压及心率情况比较:观察组心率及血压基础值:收缩压为(130±9)mm Hg,舒张压(82±6)mm Hg,心率(72±8)次/分钟;苏醒期:收缩压为(135±10)mm Hg,舒张压(85±9)mm Hg,心率(76±9)次/分钟。对照组心率及血压基础值:收缩压为(131±10)mm Hg,舒张压(81±8)mm Hg,心率(71±9)次/分钟;苏醒期:收缩压为(149±11)mm Hg,舒张压(95±10)mm Hg,心率(88±9)次/分钟。两组患者心率及血压基础值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苏醒期,观察组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苏醒期躁动发生情况:观察组0分49例(89.1%),1 分4例(7.3%),2分2例(3.6%),3分0例,躁动发生率为10.9% (6/55例);对照组0分39例(70.9%),1分8例(14.5%),2分5例(9.0%),3分3例(5.5%),躁动发生率为29.1%(16/55例)。观察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在腹部手术中全麻为主要麻醉方式,麻醉深度及麻醉时间较为理想。但经大量研究资料表明,全麻患者在术后苏醒期间,易出现心率、血压波动较大现象,及出现苏醒期躁动等并发症,影响患者术后恢复,且严重患者可出现气管痉挛[3]。苏醒期躁动主要临床症状为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及多种不合理肢体动作,可增加术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特别是对于心肺功能不全及高血压患者,可大大增加其心脑血管发生率,从而威胁其生命安全,因此降低其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4,5]。

苏醒期躁动的发生与患者术前缺乏对身体麻醉后反应的了解、心理准备不全、麻醉效果消失后疼痛感的影响、呼吸抑制效应以及多种刺激性操作有密切关系,因此给予患者预见性及针对性护理,可显著降低其躁动发生率。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以预见性及针对性护理实施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苏醒期血压水平及心率等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躁动发生率为10.9%,对照组躁动发生率为29.1%,观察组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知,在患者接受腹部手术前,积极对其综合状况进行评估,加强健康宣教及心理干预,提高其认知水平,缓解不良心理情绪,可降低其心理应激反应,从而降低躁动发生率。术后帮助患者取舒适体位,保持呼吸道通畅;根据其术后疼痛程度情况,科学使用镇静药物或镇痛药物,可降低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及减轻患者躁动发生程度。另外,全麻术后患者在残留药物作用下,可出现通气不足,或上呼吸道梗阻现象,诱发高碳酸血症及低氧血症发生,从而导致患者出现头痛、烦躁等躁动症状[6]。给予针对性护理,术后加强动脉血气分析检测外,及时发现异常现象并给予针对性治疗,可降低其躁动发生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作用显著,通过给予患者麻醉苏醒护理,可有效消除引发苏醒期躁动的危险因素,改善患者血压、心率水平,降低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1] 明豫军,李辉,肖峰,等.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情况的调查和分析[J].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2010,30(3):196-200.

[2] 钟宝琳,李优春,黄桂明.成人全麻苏醒期躁动相关因素回顾性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1):2858-2859.

[3] 钱志成,万勇.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相关因素分析[J].四川医学,2011,32(11):1710-1712.

[4] 钱叶兰.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效果分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14,31(4):82-83.

[5] 陈志峰.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疗效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0):1884-1886.

[6] 胡同慧.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作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6):1327-1329.

R473.6

B

1671-8194(2016)22-0269-02

猜你喜欢

躁动全麻苏醒
腹部神经阻滞联合静吸复合全麻在中老年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
视频宣教对全麻患者麻醉术前焦虑及配合程度的影响研究
植物人也能苏醒
许巍 从躁动中沉潜
肥胖与全麻诱导期氧储备的相关性
绿野仙踪
道路躁动
会搬家的苏醒树
护理干预在手术室全麻留置导尿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向春困Say No,春季“苏醒”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