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黄帝内经》“守经隧”理论对针灸临证的指导

2016-01-29邹婷婷诸毅晖陈星宇易玉辉潘早波

中医研究 2016年10期
关键词:循行灵枢经脉

邹婷婷,诸毅晖,陈星宇,易玉辉,潘早波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0075)



·学术探讨·

探析《黄帝内经》“守经隧”理论对针灸临证的指导

邹婷婷,诸毅晖,陈星宇,易玉辉,潘早波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0075)

经隧是脏腑气血流行的通道,经隧与脏腑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有着密切的联系。经隧不利,百病乃变化而生,故临床出现脏腑疾患时,应遵循“守经隧”的治疗理论。“守经隧”即认识和治疗疾病必须掌握有关经隧的知识,依据经隧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指导临证思维。通过“守经隧”治疗脏腑疾病角度来探讨其对针灸临证的指导。

经隧;脏腑;临床诊断;治疗

所谓“经隧”,是指经脉气血流行的通道,也是经脉的一种代称。《灵枢·经脉》曰:“胃之所出气血者,经隧也。经隧者,五脏六腑之大络也。”说明经隧是气血运行的通路。明代张介宾的《类经·有余有五不足有五》解释经隧为:“经脉伏行深而不见,故曰经隧。”《黄帝内经》中言及经隧时,往往与血气相关,认为化生于水谷精微的气血“独得行于经隧”[1],如《灵枢·玉版》曰:“胃之所出气血者,经隧也。经隧者,五藏六府之大络也。”《灵枢·营卫生会》亦曰:“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因此,经隧是行血气的通道,布于体内犹如隧道。“经隧”一词指在营血运行的通道和卫气运行的通道[2-3],气血的产生源于五脏六腑的正常生理功能,《素问·调经论》曰:“五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守经隧”即认识和治疗疾病必须掌握有关经隧的知识,依据经隧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指导临证思维。

1 “守经隧”理论用于诊断脏腑疾病

1.1经隧循行与五脏六腑相关

从生理上看,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是通过经隧运行气血来濡养的。《灵枢·营气》曰:“精传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素问·调经论》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灵枢·本脏》曰:“和则经脉流行,荥覆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经隧通畅、气血调和是维持正常生理活动的必备条件。王冰在谈到“守经隧”时说:“血气者人之神,邪侵之则血气不正,血气不正故变化而百病乃生矣。然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故守经隧焉。”[4]所以,经隧通利调和则身体康健,隧道不利则疾病从生。在《黄帝内经》中,经隧所指即经络,多指经脉,后者有时以“大经隧”表示,如《灵枢·脉度》在论述十二经脉各经长度和蹻脉、督脉、任脉长度时指出:“凡都合一十六丈二尺,此气之大经隧也。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5]可见,经隧包括了十二经脉、络脉、奇经八脉等所有经络,其中最主要、最关键的是十二经脉。《灵枢·海论》最早提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支节。”机体十二经脉与十二脏腑密切相联,十二经脉中每一条经脉均属络于一对脏腑,如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足太阴脾经属脾络胃。此外,十二经脉在循行过程中除络属脏腑之外,还经过其他脏腑,如足太阴脾经“注心中”,足少阴肾经“络心”。因此,以十二经脉为主的经络系统将互为表里的脏与腑,本经与他经的五脏六腑、五官九窍、体表内外通过纵横交错的经隧网相互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循环往复的动态的脏腑气血运行系统。由此可见,《黄帝内经》之所以强调“守经隧”的重要性,是因为五脏六腑与经隧息息相关。

1.2脏腑病理变化可反映于经隧

经隧是机体气血运行之通路,内联五脏六腑,外络四肢百骸,机体脏腑出现的病理变化可以反映在相应的经隧上。凡外邪犯人,可通过经隧而由肢节内传脏腑;脏腑的病变也可波及经隧。《灵枢·经脉》论述肺经的病候时提出:“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指出肺脏疾病可反应于肺经所过的部位。《灵枢·邪客》云:“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流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腘。”说明五脏发生病变均可在其经隧循行的相应部位出现病理反应。又如《诸病源候论》所说:“其入经脉,行于五脏者,各随脏腑而生病焉。”五脏的疾病可反映在相应经隧的穴位上,尤其以原穴最具特征性,《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五藏有疾,应出十二原。”如肺系疾病可在手太阴肺经的原穴太渊上有反应,脾系疾病可在原穴太白上有反应。现代医学研究[6]表明:当一些内脏器官患病时,往往在相关部位皮肤出现感觉异常,如过敏、迟钝、压痛、硬结或色泽改变,如胃部疾患主要在足三里、中脘、阳陵泉等穴处出现压痛和条索状物。此进一步说明了经隧与脏腑病理反应有密切的联系。

1.3经隧——脏腑相关理论诊断脏腑疾病

由于脏腑疾病常反应于经隧上,因此,临床上可根据经隧的循行部位,以及联系脏腑的生理和病理特点来分析各种临床症状,以判断其病位、传变和发展趋势,从而指导疾病诊断。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之六经辨证法即来源于此。此外,《灵枢·经水》中“审切循扪按,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也是通过对体表部位的审查、切取、循摸、扪触、按压来获取经隧部位的阳性反应,从而判断病变的脏腑及病变的性质。由于经隧循行有一定的规律,因此可以根据病变发生的部位来推测病变所在的经隧与脏腑,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因为肝经循环于胁肋、少腹,所以胁痛、痛引少腹可用于诊断肝胆病变。根据经隧的分布部位可知,心前区疼痛多为心脏疾病,缺盆穴疼痛多为肺系疾病,腰府疼痛多与肾相关;又如,常见病之头痛,可根据头痛的部位确定所在的经隧,前额及眉棱骨疼痛为阳明经头痛,两侧连耳根疼痛为少阳经头痛,后枕部疼痛为太阳经头痛,巅顶部疼痛为足厥阴肝经之头痛。因此,临床可根据相关症候,运用经脉辨证的方法来诊断相关疾病。

2 “守经隧”理论用于临床治疗脏腑疾病

由于经隧与脏腑密切相关,临床上常运用“守经隧”理论来治疗脏腑疾病,指导针灸临证。正如高士宗《黄帝素问真解》云:“十二经脉,内通五脏六腑,外络三百六十五节,相并为实,相失为虚,寒热阴阳,血气虚实,随其病之所在而调之。”

2.1循经治疗脏腑疾病

根据经隧辨证结果可选取相关的经隧治疗疾病,如《素问·调经论》提出:“气有余,则写其经隧,无伤其经,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不足,则补其经隧,无出其气。”是指经气有余,在其经隧上施行泻法;经气不足,则在其经隧上实行补法。此外《灵枢·官能》曰:“审其所在,寒热淋露,以输异处,审于调气,明于经隧,左右支络,尽知其会。”强调通过经隧辨证审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来判断疾病的归经和所属的脏腑,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现代临床中,脊髓炎所呈现的共济失调、感觉障碍,以及神经根痛的部位被认为多属肝肾两经的疾病[7]。从经隧的循行来看,肝经起于足大趾,沿足背至内踝,再由内踝向上,行大腿内侧,入阴毛环阴器,属肝络胆,上膈,布于胁肋;肾经起于足小趾,斜走足心,沿踝骨后入足跟向上,经大腿内侧后缘,通过脊柱,入属肾脏,络膀胱。肝、肾经的循行路径与脊髓炎的病变体表有重叠之处,同时肝藏血主筋,肾藏精主骨,肝肾精血亏损,五脏气血,难出于经隧,故而疾病应运而生。因此,针灸临证可选取肝经、肾经循经治疗。

2.2腧穴治疗相关脏腑疾患

由于腧穴是脏腑经气聚集处,因此,当脏腑发生疾患时,可选择经隧上特殊的点即腧穴来进行治疗。临床上常用原穴、俞募穴、下合穴、八会穴等治疗脏腑疾病。《灵枢·九针十二原》强调“五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说明原穴善治五脏病,如太冲治肝气郁结之胁痛,太溪治肾阴不足之消渴。《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到“合治内府”,即下合穴能够治疗腑脏疾病,如足三里治疗胃病,阳陵泉治疗胆道疾病。高武《针灸聚英》说道“脏会章门腑中脘”,即脏病针刺章门,腑病针刺中脘能够取得较好的疗效。俞募配穴法也可用于治疗脏腑疾患,如《素问·奇病论》曰:“口苦者……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即胆道疾病可取胆之背俞穴、胆俞和募穴日月来治疗。临床治疗心律紊乱、心绞痛等心系疾患时,常选取心经和心包经的神门、曲泽、内关等穴;胃痛、消化不良等胃腑疾病,可以针刺中脘、内关、足三里等穴有很好的效果。可见,针对性地选取经隧上有关腧穴可治疗各种脏腑病证。

3 小 结

经隧者,脏腑枝叶;脏腑者,经隧根本。脏腑是机体生命活动的主导,而经隧是贯穿其中的生命线。没有经隧,脏腑的生理功能无从发挥;没有脏腑,经隧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因此,在临床针灸实践中,“守经隧”思想应贯穿整个疾病诊治过程的始末。

[1]张维波.《黄帝内经》气血经络概念解析[J].中国针灸,2013,33(8):708-716.

[2]马宁.《内经》“经隧”考[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11,33(12):1113-1114.

[3]严东明,2012.《黄帝内经》经隧考[C]//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二届全国内经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集.成都:326-329.

[4]周天寒.《内经》“守经隧”探析[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89,3(3):18-20.

[5]赵京生,2010.“经隧”概念术语研究[C]//中国针灸学会.针灸经络研究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针灸学会文献专业委员会2010年会论文集论文集,北京:102-104.

[6]周逸平.经脉——脏腑相关是经络理论的核心[J].针刺研究,1999,24(3):238-241.

[7]张殿相.试论《内经》“守经隧”[J].中医函授通讯,1987,12(3):23-25.

(编辑马虹)

1001-6910(2016)10-0002-03

R221

A

10.3969/j.issn.1001-6910.2016.10.02

2016-05-16;

2016-07-24

猜你喜欢

循行灵枢经脉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从出土经脉类文献看手三阳脉的循行与证候演变❋
任督脉循行刍议*
论五输穴向心排列与《灵枢·经脉》中经脉循行方向相悖*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督脉循行考
采采卷耳
谈《灵枢本输》针灸学术思想
谈“经脉”等词的英译
中国最早的人体经脉漆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