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业余爱好者:中国二三十年代美术摄影主力军

2016-01-28重庆邮电大学400065

大众文艺 2016年9期
关键词:刘半农摄影艺术业余

胡 玥 (重庆邮电大学 400065)

业余爱好者:中国二三十年代美术摄影主力军

胡 玥 (重庆邮电大学 400065)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城市知识阶层在当时中国摄影界扮演的重要角色,其显著特点是业余爱好者身份。许多摄影先驱自己意识到这个业余身份,并以此为荣。他们的业余身份并未阻碍其探索摄影艺术,反而成就了当时的摄影景观。直至今日国内仍有业余爱好者受此观念影响。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摄影;城市知识阶层;业余爱好者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城市知识阶层在中国摄影界扮演的重要角色。1所谓城市阶层指的是20世纪初随着城市工商业的不断增长,市政建设和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而出现的新知识阶层。2金华回忆父亲金石声的摄影生活时写道:“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仕宦人家出身的子弟,不一定会认真看待摄影这样一种从传统文化角度看毫无渊源的、在当时的中国好像地位待定的‘艺术’;而家境困难人家的子弟即是有心于此,却不一定经得起玩摄影‘烧钱’般的开销;纯粹以玩摄影为消遣的纨绔子弟也不一定有相应的艺术修养。”3城市知识阶层就是这样一个即烧得起钱又有一定文化艺术修养的阶层:他们打破了传统职业结构依附于统治阶级的倾向,经济独立且有闲暇自由,是当时消费摄影器材和出版物的主力;他们的公共交往与社交网络构成了当时摄影界的主要活动。4

二三十年代从事美术摄影活动的知识阶层有一个明显的特点——业余爱好者。当时,职业摄影师和业余爱好者的分野十分明显。欧阳慧锵把“照相馆、新闻访员、医生、博物学家、军事特聘师等”统称为“摄影专门家”,把“性嗜美术、司此以为消遣娱乐,或挟器具以作旅行良侣,藉留异日之纪念”称为“摄影自修家”;并认为“自修摄影为一种高尚美术之游艺”。5在画意摄影圈中,摄影家大多指以艺术为旨趣的业余摄影爱好者,因为他们才会进行摄影创作,而非简单依赖相机机械的记录功能。职业摄影者,特别是照相馆摄影师,常被当做技师、匠者。刘半农讽刺照相馆拍出来的照片“肥头胖耳”“粉雕玉琢”。6华社第二届影展征稿启事,特别标注“以摄影为业者”不可加入。7

许多摄影先驱自己意识到这个业余身份,并以此为荣,因为只有业余兴趣爱好才无关名利。刘半农在《北京光社年鉴》第一集序中特别就“amateur”这个词论述一番。他认为真正的amateur是这样一种人:“我们在一件特别嗜好的事务上用功夫,无论做得好也罢,坏也罢,其目的只在求得自己的快乐;我们只是利用剩余的精神,做一点可以回头安慰我们自己的精神的事;我们非但不把这种事当作职业,而且不敢藉着这种事有所希求。”8他形容光社社员是“最要不得的selfish者”,仅凭意兴做事,不知何为进步或退步;不考虑对社会贡献和对摄影艺术有所改进或创造的问题,因为他们并不担负这种使命;若有意外进步或收获,亦不沾沾自喜或自负自豪;尊重彼此个性,不相互干涉,不把兴趣精神用在摄影比赛上;挂出的展品和刊印的年鉴也是“爱看的就来看看,不爱看的便罢”,没有别种目的或野心。9刘半农的业余爱好者“宣言”或许有些“大逆不道”,但他就是用这种既任性又自嘲的方式强调真正的兴趣无关功利,而是自娱自乐、自给自足、自由自在。这种“玩意儿”的心态影响了一个时代的摄影师。10《飞鹰》主编、城市规划工程师金石声上中学的时候就爱读《半农谈影》,他遵从刘半农摄影只能作为业余爱好、无关名利的观点,做了一个终身摄影amateur。11

华社方面,除了郎静山、莫天祥和唐僧是摄影记者外,其余社员全都另有正职。例如,胡伯翔是国画和月份牌画家,其弟胡伯洲曾任《中华图画杂志》《申报图画增刊》等编辑;丁悚是漫画家。黄伯惠与黄仲长兄弟共同主办《时报》,黄仲长后兼任《时代》画报编辑。12周瘦鹃是文学家及多个刊物主编;张竹平曾任《申报》经理和营业部主任,后经营过《时事新报》。陈万里是陶瓷专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早年从医;黄振玉先后任职过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内政部、铁道部和故宫博物院13。潘达微是同盟会会员,曾与岭南画派高剑父创刊《时事画报》,后出任过任南洋烟草公司美术设计。郭锡麒曾在上海伊文图书公司、柯达公司、苏联苏维埃义勇舰队、国民党航空学校等处任职。14

然而,对比“玩儿主”的光社社员,华社这群业余摄影爱好者似乎更有“追求”。用刘半农的话来说是,光社和华社这两个“同气连枝”的“姐妹社”:“目的虽相同(这目的简单言之,只是弄弄镜箱,送两个钱给柯达克或矮克发,无论如何,总说不出什么天大的道理来),态度却不无小异。在我们这方面是昏庸老朽,愈腐愈化,愈化愈腐。在他们却是英气勃勃,不住的前进……”15光社自然没有刘半农说的那样“不堪”,他们办过影展、出过年鉴,不论在摄影作品方面还是理论方面对中国摄影艺术都有很大贡献。不过这两个姐妹社确实不同,如果说光社社员倾向“出世”的自娱自乐,那么华社社员却愿意“入世”宣扬中国的摄影艺术。

《中华摄影杂志》发刊词中,胡伯翔就曾放出“豪言”,希望这本杂志“大则提高国民艺术文化,小亦可开国民摄影之兴趣”;这本杂志并非“爱看的就来看看,不爱看的便罢”,而是海内外同时发行。16华社影展虽抱公开态度,但加入作品会经过严格挑选,且欢迎观者批评。华社还曾受中国旅行社之托,帮助征集参加芝加哥博览会的美术摄影作品。17郎静山、黄仲长、潘达微等社员积极参加国外摄影沙龙比赛,获奖而归。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全部沦陷,1932年由郎静山、黄仲长、徐祖荫发起的三友影会将展览中一百多幅作品出售,募得款项悉数捐给东北难民。18连未出世的《中华摄影年鉴》亦是为了将“吾民族的个性与具有最悠久历史的艺术文化”传扬至国外。19在国内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的时代大背景下,华社社员自觉将责任和使命扛上了肩头,通过摄影这项业余爱好参加到社会事务中。

曾放下“为己者”狠话的刘半农也在第二集年鉴中改了口,说了一句他“一向要说还没有说的话”——“我以为照相这东西,无论别人尊之为艺术也好,卑之为狗皮也好,我们既在玩儿着,总不该忘记了一个我,更不该忘记了我们是中国人”。他希望通过摄影将“我们自己的个性”,“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情趣和韵调”表现出来,这样“我们的工作才不算枉做,我们送给柯达克矮克发的钱财不算白费”。他郑重写下这些话来督促自己以及献给全国爱玩照相的同志们。20

“业余爱好者通常被说成不成熟的艺术家:一个不能——或不愿——上升到专业水平的人。但是,在摄影活动领域里却相反,达到专业顶峰的往往是业余爱好者:离摄影真谛最近的正是这种没有上升到专业水平的人。”罗兰·巴尔特曾这样评述到。21中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摄影艺术团体就是这个观点的现实写照。他们的业余身份并未阻碍其探索摄影艺术,或宁说正是因为这个特点才成就了当时的摄影景观。这些具有中国传统美学底蕴又不满早期照相馆机械摹写的业余摄影爱好者们(例如,华社中,胡伯翔是国画家,丁悚、胡伯洲学过国画,陈万里在文艺、戏曲、绘画、书法等方面皆有造诣),在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的驱使下,走出一条将摄影艺术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融合起来的“美术摄影”道路;直至今日国内仍有业余爱好者受此观念影响。22

注释:

1.丁玉华.中国城市知识阶层与二三十年代摄影界[J].中国摄影,2010(12):57-61.

2.李明伟.清末民初中国城市社会阶层研究(1897-1927)[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303-376.

3.金华.金石声和他的摄影生活[A].见:上海市摄影家协会编.金石声[M].上海文化出版社,2012:1-20.

4.丁玉华.中国城市知识阶层与二三十年代摄影界[J].中国摄影,2010(12):57-61.

5.陈申,徐希景.中国摄影艺术史[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167.

6.刘半农.半农谈影[A].见:龙憙祖编着.中国近代摄影艺术美学文选[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181.

7.华社征集艺术摄影作品[N].申报第四张,1928,9(8):15.

8.刘半农.《北京光社年鉴第一集》序[A].见:龙憙祖编着.中国近代摄影艺术美学文选[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203-206.

9.同上.

10.陈万里.“五四”时期的摄影生活回忆[J].大众摄影,1959(4):10.

11.金华.金石声的摄影生活[J].中国摄影,2010(12):26-31.

12.陈申,徐希景.中国摄影艺术史[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230.

13.同上,212页.

14.同上,229页.

15.刘半农.《北平光社年鉴第二册》序[A].见:龙憙祖编着.中国近代摄影艺术美学文选[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208.

16.胡伯翔.发刊词[J].中华摄影杂志,1931(1):3-6.

17.华社开始征集美术摄影[N].申报第四张,1932,12(17):13.

18.三友影展[N].申报第三张,1932,12(8):11.

19.朱寿仁.编辑者言[J].中华摄影杂志,1932(2):47-48.

20.同上

21.[法]罗兰・巴尔特著,赵克非译.明室:摄影札记[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31.

22.陈申,徐希景.中国摄影艺术史[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165-171.

胡玥,硕士,重庆邮电大学,助教,研究方向:摄影史论、视觉文化传播。

猜你喜欢

刘半农摄影艺术业余
刘半农登广告“找骂”
刘半农的“喜诙谐”
第26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入选名单
第26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福建入选作品
教我如何不想他
论摄影艺术
刘半农“找骂”
为业余棋手诊脉
林玲摄影艺术
遮荫有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