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当代艺术中的隐喻内涵

2016-01-28孙志晔大庆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163000

大众文艺 2016年9期
关键词:当代艺术隐喻艺术家

孙志晔 (大庆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163000)

谈当代艺术中的隐喻内涵

孙志晔 (大庆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163000)

人类思想的抽象性使艺术语言发展中存在种种隐喻表达,本文透过代表性艺术家的创作观念和作品呈现,从关注与思考、多元媒介、开放互动、文化经验、隐喻表达等角度探讨了当代艺术中的隐喻内涵。

当代艺术;隐喻;内涵

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大庆油画的地域文化特色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3E010

隐喻,人类思想的基本特征和重要认知现象。作为建立在不同语义场之间的相似点上的推理活动,隐喻从一个具体概念域向一个抽象概念域映射。因艺术起源于图式隐喻,无论动植物形态还是传达思想的象形文字,都具有某种隐喻的功能,而且很显然这是远古图式艺术品所具备的最早最基本功能。

一、关注与思考

可以说,艺术的隐喻是通过对应性间接地表达主体艺术观念的。人类思想的抽象性使艺术语言发展中存在种种隐喻表达——观念传达、思想感悟和关注当下。作为首位参与联合利华公司赞助的系列艺术项目进行创作的亚太地区艺术家,艾未未在泰特现代美术馆涡轮馆一千多平米的展厅地面上铺满总重150吨一亿颗独一无二的葵花籽。参观者可以在这个艺术品的表面行走,可以触摸、踩踏和倾听脚下瓜子的声音。一定距离外看似都一样,但是实际上每个瓜子都是不同的,他们不是工业产品,也不是收集的物品,而是景德镇1600名熟练工人历时2年多,每颗都经过30多道工序,纯手工制作完成的。对于作者来说,这件作品中大量生产传统技艺的元素让我们深度的思考“中国制造”现象,文化地域性和经济交换。同时,艾未未用一亿颗手工陶瓷葵花籽,以最耐心最极端的方式诠释了什么叫做个体的独立,这些瓜子每一颗都不同,每一颗都是独立的,每一颗都是个体,值得用最耐心的方式创造,每一个生命都很宝贵,不应淹没在滚滚红尘中。

艾未未作为中国艺术界最知名和最具影响力的观念艺术家、策展人、批评家、设计师和建筑师,他的作品常常具有挑战性和煽动性。从1979年的激进先锋派“星星画派”到2008年合作设计的北京奥运会会场“鸟巢”。为了纪念2008年四川地震,2009年艾未未创作了《记住》,8738只蓝色、红色、绿色、黄色和红色的孩子书包拼出汉字“她在这个世界上幸福地生活了7年”,覆盖在慕尼黑艺术之家展览馆的外墙上,这是四川大地震中一位失去女儿的母亲所说的话,作品以直接的方式缅怀那些地震中的遇难者。艺术家利用“艺术”做着无关乎“艺术”的事,并承担着某种隐喻重任——社会的或道德的。

作为当代艺术家,他们更加关注的是人性、生存、社会、政治、恐惧、死亡等主题,作品中夹杂着隐性的矛盾与对抗,给观者以视觉上的冲击和心灵震撼力。国内当代艺术的中坚力量之一孙原和彭禹,从当代艺术角度对“自由”作以诠释,利用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探讨了自由的矛盾现状,强化自由与非自由的矛盾对立,企图超越与无法超越的无力境地。《老人院》,2007年代表作,就体现了这种表面上看起来自由却处处受制的不自由尴尬、无奈境地。作品中,职业、国籍、身份各不相同的老人们,他们身着严肃盛装和民族服饰坐在电动轮椅上缓慢移动着,无力地低头或无神的盯着对方。他们没有沟通和交流,一种悲凉而冷漠的情绪油然而生,这些失去行动能力的老人只能依靠轮椅,并被限制在孤立的空间中。当电动轮椅触碰到墙壁或障碍物时会自行转变方向,因此老人的自由受制于机器的控制,机器又受到外界环境的限制,一切行为只是非自由意志带来的反射性动作。人老是衰老和死亡的来临,他们曾经的地位、身份都将不复存在,变得毫无意义。艺术家通过逼真的技术结合带给观众一种战栗、冷酷的虚构情境。

二、多元媒介与开放互动

当代艺术观念传达中,很多艺术家乐于引入多元媒介作为表现形式,直接、自由、新颖是主要原因。例如对于比较晦涩难以用语言形容的观点,多元媒介能够更清晰准确地阐述说明。

“声音”看不见摸不着,是抽象的,除了“听”,表现它的“存在”具有一定难度。作为一位跨设计、声音、音乐及视觉艺术领域的艺术家,朱哲琴创作的“新音乐”曾为中国音乐在国际乐坛缔造了里程碑,2014年她以声音为材料在美术馆现场进行的互动与艺术创作为当代艺术及文化带来深远影响和隐喻内涵。如何传达抽象的声音与具象的视觉之间的关系成为朱哲琴面临的首要难题。她想到“水”——具备“物质”和“介质”双重特征的存在物,声波通过水的震动让观者不但是听,而且从视觉上对声音的存在是可视的,让人们“看见”声音,让声音与视觉交融。创作现场开始会有一段聆听,目的是让大家引入一个听觉的场,信手拈来的声音元素可以发生在任何人身边,可能是一个呼吸般自然的声音,也可能是一个水滴的声音,它们构成丰富的让人在听觉上触碰的空间,它们表达了一些简单深远的含义,这些表达不是某一个艺术家或是作曲家写出来的,是随机的,是某时某刻某个因缘发生的听觉现象,朱哲琴放大了这个现象,为观众呈现一个“声音的建筑”,也为中国当代艺术领域带来颠覆性的文化隐喻体验和综合性的艺术呈现。就像朱哲琴所说,“当代艺术最能冲击我们的是它宽阔精神,而不是某一些人或者是某一学派,在这样的时代,我用什么媒介来表达艺术其实都没有太大的界限”。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关于天使的美好想象,艺术家要让人们相信当他们迷惘与失去信仰的绝望时,天使真实存在于自己身体之内。来自伦敦的擅长于光影互动装置艺术家赫瑞思和西尼莫得共同制作了名为“冰之天使”互动艺术装置作品,它表达的核心理念是“人人都拥有天使般的一面,人人都是天使”, 体验者只需要站在装置前,就可以化身为精灵般带着双翼的天使,让你看到自己天使的那一面:该装置具有捕捉和记忆功能,当人们在装置前展开双臂,上下动作如挥舞翅膀般,该装置就可以实时捕捉动作轨迹,LED灯墙前便会自动呈现一对LED翅膀,与你的双臂一同摆动。体验者即可看到眼前的自己成为舞动翅膀的天使。利用先进科技“生物芯片传感器”,基于C+ +语言环境下开发的具有定制功能的传感跟踪应用程序,在标准人体比例参数的技术上,通过跟踪头部的高度、手的距离高度,生成最符合真实姿态的人体骨骼运动姿态,从而实现了LED的记忆功能。

三、文化经验和隐喻表达

某些隐喻依赖个人随意性或主要依赖文化经验和某种提示背景,因而这类隐喻结构会在不同的文化场中具有不同的意义,甚至有些隐喻观点根本不会被人理解。

东恩纳裕是一名来自日本的艺术家,一直致力于不同的媒介所产生光学问题的实验中,尤其是由安装而来的灵感,包括在所有新作品中显示的吊灯和荧光灯,以及由橡胶带和其他构件结合的绘画和动画。日本在世界上是荧光灯使用大国,环形可循环使用灯泡的荧光灯在日本家庭中被广泛传播和使用,因而艺术家深深被这种“荧光灯文化”所吸引。他的作品既是向日本“荧光灯文化”作出的一种致敬,同时也是讽刺,他一边为此现象感到着迷,同时令他感到不安,最终他的目的就是要"创造一头荧光灯的怪物。东恩纳裕的大多数作品创作灵感来源于日常生活中产生无法解释的奇特诡异感受。就像弗洛伊德对诡异的解释:一种既熟悉又遥远的东西,或者是某种看不见但又看得见的东西。听起来这是矛盾的说法,但对艺术家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看着悬挂的荧光灯雕塑,观者会产生一种眩晕和刺眼的感觉,就像从内心深处发出的古怪而奇特的感觉,同时又觉得很好看。人们感受着它的华伟与美丽、庸俗与价廉,反映了日本人在繁荣昌盛的七十年代那种对西方文化的独特的艳羡和赞美,非西方也非日本的娇情和古怪的媚俗美学。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在艺术家早年生活中,战争暴力、东正教信仰、东欧社会主义政治局势以及家庭因素对其成长及日后的艺术创作构成深远影响。作为革命者的后代,她继承了足够的勇气进行反抗压制的斗争,她把自己的身体当作表达媒介和主体,用身体隐喻了东西方政治格局,把它作为存在的某种政治力量。上世纪六十年代,行为艺术在欧洲逐渐兴起,像维托·阿肯锡、赫尔曼·尼特西、约瑟夫·波依斯、艾伦·卡普洛都是行为艺术的灵魂人物,阿布拉莫维奇就在这一时期迅速成长起来的。虽然她旅居多国,但情感始终维系在欧洲久经战乱的顾乡南斯拉夫。她的行为作品用“触目惊心”来形容毫不夸张,上世纪70年代的“节奏系列”是她扬名世界的代表作。其中1974年的《节奏5》,阿布拉莫维奇将一个用汽油浸泡过的巨大木质五角星点燃,在五角星外围剪下自己的头发和指甲投入火中,跃入五角星的中央,最后因缺氧被人解救,她试图通过作品了解身体是如何在有知觉和无知觉之间的转换。在之后的《节奏2》中阿布拉莫维奇继续探索无意识状态:当众服下了治疗急性紧张症的药物,接着肌肉开始痉挛动作失控,但大脑清醒并一直观察着发生的一切,10分钟后又服下治疗重度抑郁症药片,然后失去知觉直至完全失去记忆,这部分的行为过程持续了六个小时。这是她行为艺术中最早探索身体和精神关系的作品。1974年“节奏系列”终结版《节奏0》,第一次尝试与现场观众互动。艺术家面向观众站在桌子前,上面有七十二种道具,观众可以使用任何一件物品,做任何他们想做的事。由于作品的不可预测危险性,所以,阿布拉莫维奇愿意承担行为艺术过程中的全部责任。在场参与者,有人在她身体上作画,有人用口红在她的脸上乱涂乱画,有人帮她冲洗,有人用剪刀剪碎她的衣服,还有人划破她的皮肤,无论参与者如何摆布,艺术家都不作任何反击,直到有人用上了膛的手枪顶住了她的头部。这件作品持续了六个小时,作品结束后,她站起来走向人群,人们担心遭到报复开始四处逃跑。阿布拉莫维奇说:“这次经历让我明白,一旦你把决定权交给公众,离丧命也就不远了。”以行为艺术为核心,阿布拉莫维奇逐渐铺设了一条包括现场表演、影像装置、摄影、戏剧、电影在内的充满激情的艺术道路,她的行为艺术和普通意义的哗众取宠不同,她把自己的力量传达给观众,时常身处濒临死亡的状态,体验身体到达极限带来的未知可能性,作品具有极端爆发力和反思性。她曾说过:“如果你身处在一个危险的环境下站在观众面前,你就会自动将注意力集中在当下生存问题上,不断用你的身体、你的思想考虑着这个问题,观看你的观众也和你一样经历着同样的场景。”

在当代艺术自由多元发展的浪潮中,隐喻是一个敏感而复杂的话题。无论是架上绘画、装置艺术还是行为艺术,每个艺术家在陈述自己的理念中,或多或少都将自己的隐喻内涵渗透在作品表达中——他尝试去做什么,他在思考什么,他的文化背景带来什么启示,他想引导观者感受怎样的意境......无论如何,作为艺术家和观者的双重身份,我与所有艺术家一样,希望能准确地表达和领悟作品的内涵和深意。

[1]陈心懋.综合绘画-材料与媒介[M].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

[2]孙志晔.当代综合材料的创新发展与应用价值[J].文艺评论,2014.

[3]张元.油画教学材料艺术工作室[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孙志晔.综合艺术的材料表现与时空构成[J].艺术教育,2015.

[5]马路,张元.材料与表现[M].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当代艺术隐喻艺术家
当代艺术概念的确立与有效性
陈文令当代艺术作品选
当代艺术的珍奇橱柜
——评《全球视野下的当代艺术》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日本当代艺术的“三剑客” 上
《活的隐喻》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