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袖善舞 如诗如画
——论“中国古典舞袖舞”的意韵特征

2016-01-28杜妍妍北京舞蹈学院研究生部100081

大众文艺 2016年1期
关键词:水袖舞姿古典舞

杜妍妍(北京舞蹈学院研究生部100081)

长袖善舞 如诗如画
——论“中国古典舞袖舞”的意韵特征

杜妍妍(北京舞蹈学院研究生部100081)

“长袖善舞”,是中国古代舞蹈特有的一种表现形式,袖舞不仅造就了奇幻如飞的舞蹈气韵,还形成了上肢动作扑朔迷离的线条结构,在变化无穷的姿态中反映中国独特的审美观念。本文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以中国古典舞袖舞的动作形态为切入点,论述中国古典舞袖舞表现的意韵特征。

袖舞;动作形态;意韵特征

其始兴也,若俯若仰,若来若往。雍容惆怅,不可为象。其少进也,若翔若行,若竦若倾。兀动赴度,指顾应声。罗衣从风,长袖交横。络绎飞散,绰约闲靡,机迅体轻。

——傅毅《舞赋》

细腻柔婉的贵重情愫,绵长如缕的缱绻愁思。只见她若俯若仰,动作轻盈;若来若往,脚步娴雅;雍容惆怅,意态端庄。或行或止,或动或静,情由心发,韵由意生。轻柔的罗衣随风飘拂,缭绕的长袖左右飘动,一顾一盼,举手投足,时而像燕子俯巢而居,时而像鸟儿疾飞高天,“长袖善舞 ”却是由此而来……

舞蹈是由人体负载,传承的一种文化形态。舞蹈的韵味,实际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诠释和象征。1从陌生,到熟悉,从喜欢,到深爱,对于袖舞,我有不解的情缘。一张一弛,一收一放,是袖技,是袖舞,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与浸透。

一、亦动亦静,婉约自如

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裾时云欲生。烟蛾敛略不胜态,风袖低昂如有情。

——白居易《霓裳羽衣歌和微之》

舞者时而像流风回雪,时而像游龙惊飞,袅娜处如柳丝低垂,舞动时似彩云漂浮,举手投足,一颦一笑,在袖的舞动中创造轻盈飘逸的境界。

水袖如漫卷书云,时而笔直,时而圆润。跨过水袖划过的轨迹,停顿在委婉的舞姿之中,这不仅是空间的填充,还是情感的延续。在这一动一静的配合中,尽显水袖与身体之间的对称中正,和谐统一。

(一)静则温婉,楚楚动人

袖舞内敛,中正,动作始终蕴含在“起、行、止”中。纵使水袖变幻无穷,但最后仍旧以舞姿呈现。从驻足凝望,到回眸浅笑,从拧身卧鱼,到踏步旁提,此时水袖就如同飘逸的缎带,萦绕在身体周围,配合婀娜的舞姿,温文尔雅,楚楚动人。在肢体的交错中,体现动作韵味,赋予空间变化。

何为“袖舞”?顾名思义是“袖”与“舞”的融合。而践行到舞蹈本体来看,其实就是“袖”与“身”的整合化一。而在这些独特的舞姿动作中,“气息”又是决定袖技能否顺利赋予身体的重要因素,也是袖舞的灵魂所在。只有动作没有气息只能称之为“袖”;只有把气息与袖技完美融合后才可谓是“舞”。

单一的动作就好像一个个形形色色的文字,如何从字到词,从词到句,从句到段,从段到章?此时气息就好像这些文字中的标点符号,一段连绵不断的情感,一个抑扬顿挫的转化,都是由气息这种特殊符号来分隔开来。而水袖作为手臂的延伸,自然也被这种平静赋予了灵性,配合身体张弛有度的呼吸,水袖时而轻叠于手臂之上,时而倾泻于身体旁边,在气息中运用袖技,在袖技中体现气息。在一呼一吸之间,表达的是动作,抒发的是感情。通过内心的安静,衬托身袖的和谐,从而做到水袖与气息的浑然一体。

(二)动则飘逸,漫衍飞腾

描绘袖舞,我认为它更像一首流动的诗篇。它既有屈原《天问》想象的宏阔,又有李白“白发三千丈”,“银河落九天”的浪漫情结。在“圆、游、变、幻”中诠释灵动飘逸;在“起、承、转、合”中延续漫衍飞腾。

水袖,不仅具有服饰道具的属性,还是舞者借以表现情感,丰富动作的重要载体。在袖舞中,我们一方面可以利用水袖与身体的关系完成特定舞姿,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水袖柔软飘逸的特点塑造空中轨迹,单从这一点来看,水袖营造的动态美也就不言而喻了。

水袖一飘一扬,步伐一急一缓。缓如小溪一般,温婉静谧,急如波涛一般,步步紧逼,这一慢一快的对比,就好像山涧蜿蜒流淌的清泉,时而湍急;时而缓慢;时而流畅,时而钝涩,在迂回曲折中勾勒出丰富多彩的画面。

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水袖在空中的姿态就好像行云流水的书法,有时是坚定不移的横折,有时是圆润变化的撇捺,在提笔泼墨酣畅淋漓之时,又不乏抑扬顿挫的点缀升华。

根据水袖在空中的轨迹,扬袖可以分为直线扬袖和弧线扬袖,虽然同为扬袖,但由于力度,轨迹的差异,最后水袖呈现出来形态也完全不同。直线扬袖是袖在身体的带动下,形成袖在空间中的直线运动轨迹和形态,通透处矫若游龙;弧线扬袖则是借助手臂的立圆动律带动袖体,形成袖在空间中的弧线运动轨迹和形态,曲折处形如旋风2。

二、亦刚亦柔,若隐若现

慢态不能穷,繁姿曲向终。低回莲破浪,凌乱雪萦风。坠珥时流盼,修裾欲溯空。唯恐捉不住,飞去逐惊鸿。

——李群玉《长沙九日登东楼观舞》

长袖飞动,姿态万千,回旋起伏恰似风浪中的莲花,纷繁急速又如流风回雪,水袖轻扬,好似凌空飞去。

“力”是袖舞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技法要素,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这动作的姿态与性质。没有了“力度”袖舞的动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影响动作完成质量。对于每一个袖技的完成,都离不开“蓄力”与“发力”这两种力量运用,从动作表现上来看,蓄力是发力的基础,发力是蓄力的延伸。从蓄力到发力,再从发力到蓄力,每一个袖技的完成都源于力量的传递,在袖舞行云流水的动作中,劲力时强时弱,时轻时重,从内到外,贯穿始终。

(一)刚劲——急绷钢条,富有弹性

水袖,质地轻柔,飘飘欲仙。但若赋予它力量在其中,却依然可以传递出刚劲有力,坚定不移的精神。

例如“直线扬袖”中力量的运用,这种“力”是由袖技特点决定的。在直线扬袖的动作中,经常要求袖稍与动力腿脚尖方向对称,扬袖的瞬间连带躯干呈一条斜线,力量通过袖稍与脚尖分别向两个方向传递出去,这种对称,既体现了舞姿特点,又方便于动作发力。若从身体与水袖的配合来看,力量就好比是完成袖技的“发动机”,启动在体内并无限扩大,当膨胀到一定程度,才会瞬间迸发,推进袖舞层层递进,节节贯通。自始至终力量通过直线传递,急而不断。这是一种刚劲,也是一种顿挫,像绷紧的钢条,张力十足,韧而不僵。

(二)柔劲——春风摆柳,静稳轻柔

古往今来,描写舞蹈的诗词歌赋数不胜数,从“翘袖折腰”的妩媚到“袖舞长空”的婀娜,文人笔下的“袖舞”一直是“阴柔”之美的代名词。这里“柔”既可以说是舞姿,又可以说是袖技。舞姿之柔,在肢体;袖技之柔,在劲力。

水袖轻盈,柔软,放在平面上难以成形。作为手臂的延伸,怎样让如此柔软的水袖赋予表现力呢?究其根源,还是“力量”的传递。这时力量就如同水袖的血液,通过手臂传递到袖稍,让水袖与手臂融为一体。所以说,但凡有袖技的出现,就一定有力量的传导,除了一些特殊的袖技需要刚劲,大多数袖技都是在“柔劲”中应运而生,而这种“柔劲”的把握却要求恰到好处。

例如“出收袖”中力量的运用,无论是出袖还是收袖,同样需要力量的蓄积与释放,但这种力量却与直线扬袖的“刚劲”截然不同。“出收袖”是手臂在腰的带动下,通过臂、肘、腕、指的协调配合,在袖的展开与叠收之间,形成袖体的伸缩运动。在出收袖的动作中,我认为这种力是一种迂回曲折的力,连绵不断,静稳轻柔。这种力在身体内的蓄积时大时小,蓄势待发。这种“柔劲”不会瞬间完全爆发,而是时多时少,时强时弱。这是一种柔美,这是一种连续,如春风摆柳,轻柔含蓄。

三、亦形亦神,曼妙幽长

荆台呈妙舞,云雨半罗衣。袅袅腰疑折,褰褰袖欲飞。雾轻红踯躅,风艳紫蔷薇。强许传新态,人间弟子稀。

——张祜《舞》

一嗔,一喜,一笑,一伤,你乍看她,身姿曼妙,如冰如雪;神态端庄,凛然不可侵犯,那份妩媚藏着不可轻易示人,却经得起仔细推敲。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下,袖舞诠释的是由内而外的韵律美。在我看来,用古诗词“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来形容袖舞的形神是最贴切不过了,在千变万化的动作中,耐人寻味,婀娜多姿,那是一种幽深的,有内容的静美。

古典舞讲求“内外兼修,形神兼备。”作为中国古典舞特有的“身韵”,也正是由“内”而“外”、由“形”到“神”的连接桥梁。在袖舞的表现中,“形似”只能说是习舞的基础部分,“内秀”才是训练的最高境界。那么究竟什么是“韵”?通过对袖舞的仔细研习,我认为“韵”即“意念”“气息”“力量”的融合。一走一留,一开一合、一虚一实、一点一线,从袖舞的表现来看,外部形态的变化,始终在意念的控制,气息的引领和劲力的推动下进行。举手投足间,意变,气变,力变,形变,流淌在身体的各个角落,是情,是意,更是韵。

鄙人所见,古典舞不仅仅是肢体动作的外在表现,更多的是身体与内心韵律的完美对接。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并结合古典舞的韵律特点,对于袖舞的呈现,我认为可以划分为意领、延势、呈态、传神四个阶段。

(一)意领

“形美感目,意美感心。”任何身体动作的形成,强调意念的引领作用。常常驻足不动,却是心意悠远;常常安静如画,却是若有所思。在纷繁变化的舞姿中,我认为意是前提,又是想象力。意念作为动作的灵魂,赋予动作却是“意味深长”的感觉。一个云手,一个盘腕,一个转身,一个上步。从眼神的流转到水袖的轻颤,从指尖的兰花到面庞的恬静,她腼腆,淡秀,包含了中国传统女子特有的意蕴风情。

“意念”由心而发,不温不火,美在其中。它是动作蓄积能量的开始,又是动作注入感情的第一阶段。一个“弧线扬袖”,若从袖技上来看,仅仅是处理水袖与手臂的关系;若从袖舞上来看,却是处理水袖与身体的关系。若将舞蹈融入身体,那自然离不开思想,离不开感情。一个单一的扬袖,弧线或大或小,劲力或强或弱,当赋予意念在其中时,呈现出来的却是如此鲜活,美轮美奂。

(二)延势

“动势”是古典舞特有的运动规律,它既是动作形成的趋势,又是动作转化的动力。在我看来袖舞更像一幅流动的画卷。水袖灵动飘逸,袖舞变化万千,在“似与不似”之间,连绵不断,藕断丝连。

一出一收,一抖一绕,每个动作的完成都不可缺少动势的延续。袖舞中强调以身带袖,袖随身,身催袖,以肢体为主导的运动规律。进而言之,身体动势是形成袖技的重要因素。 在袖舞中,“延势”就好像是动作的“生命力”,在迂回曲折中推动舞姿的形成,在行云流水中赋予身体的变化。

从空间占有来看,“延势”又是动作从有限空间外化到无限空间的纽带。单一的水袖不可为舞,只有将水袖与身体融合,通过动作表现出来的时候才可称之为“袖舞”。水袖作为上肢手臂的延长,可以将胸、腰的动势延续放大,在有限的空间加以意念的投射,在微妙的变化中,产生美好的联想,时而悠长,时而豁达,时而娇羞,时而深邃。

(三)呈态

呈态,即呈现姿态。动作静止时的呈态不仅是一个静止的舞姿,还要体现角色此时的情感状态。而正是这种完成的静态舞姿,才是“意犹未尽”的集中体现。

动有势、静有态。“呈态”追求传导顺畅,心意合一。在袖舞的呈现上,水袖的舞动形态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没有了“形”,即没有了“态”,没有了“态”即无所谓“舞”。而这里所说的“态”既包括舞姿形态,又包括水袖在空中的形态。

舞姿之“态”。无论是驻足屏气,还是踏步回眸,每一个舞姿的形成,都是情感的释放与表达,从抖袖的通透,到搭袖的细腻,从绕袖的温婉,到扬袖的洒脱,就在这瞬间的凝固,用舞姿诉说“形止而意未止”的人物内涵。

水袖之“态”。水袖的舞动形态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而这种形态则具体体现在水袖的运行轨迹上,这也是水袖的“形”之所在。没有了“形”,即没有了“态”,没有了“态”即无所谓“舞”。从“弧线扬袖”的“弧线”到“直线扬袖”的“直线”;从“上收袖”的“纵线”到“横收袖”的“横线”……在一收一出间,勾勒出古典舞行云流水的动作特点;在一推一扬间,流淌着古典舞圆曲拧倾的空间变化;在一抖一绕间,践行了古典舞如诗如画的神韵特征。

(四)传神

“一身之戏在于脸,一脸之戏在于眼。”眼睛是人体最赋表情的地方,舞者往往通过眉目传情,描绘人物心理,增加表演的艺术魅力。

在跌宕起伏的音乐中, 轻舞飞扬,水袖飘忽;如诗如画,亦真亦梦。时而低头漫步,收神若有所思;时而转身回眸,放神意境悠远;时而俯首遮面,凝神百媚娇羞;时而昂首阔步,聚神坚定不移。“传神”是动作形成的最后阶段,它融入血液,它浸透身体,它是赋予动作“韵味儿”的最佳手段。

从单一到短句,从短句到组合。单一的袖技就好像散落在地上的珍珠,神韵又好像一条无限延伸的金丝线,一颗颗耀眼的“珍珠”通过“金丝线”串在一起,显得越发形象而富有生命力。情感随音乐流淌在血液中,从身到手,从手到袖,大到一个轨迹,小到一个呼吸,在水袖千变万化的形态中,神韵勾勒出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线条时而笔直,时而圆润,时而坚韧,时而柔美,在举手投足间,做到以情领形,身心统一。

低身锵玉佩,举袖拂罗衣。对檐疑燕起,映雪似花飞。

——萧德言《咏舞》

曼妙的舞姿仍在继续,时而如轻云般慢移,时而如旋风般疾转,宛如淡梅初绽,未见奢华却见恬静,舞蹈出诗句里的悲欢离合……

注释:

1.孙颖.《中国古典舞评说集》.中国文联出版社,77页.

2.邵未秋.中国古典舞袖舞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1]邵未秋.中国古典舞袖舞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唐满城,金浩.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

[3]孙颖.中国古典舞评说集[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

[4]唐满城,李正一.中国古典舞身韵[M].北京舞蹈学院内部教材。

[5]王伟.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杜妍妍,女,北京舞蹈学院2013级研究生,研究方向:舞蹈科学训练。

猜你喜欢

水袖舞姿古典舞
承古之韵的当代“古典舞”
高校古典舞教学中的表演素质培养策略研究
Singing the Changes
浅析当前中国古典舞创作的困境及对策
看看,春的舞姿
水袖
曼妙的水袖
浅析古典舞对传统舞蹈的继承和演变
绝色水袖
石头也会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