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人类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016-01-28中国艺术研究院100000

大众文艺 2016年2期
关键词:人类学文化遗产物质

张 絮 (中国艺术研究院 100000)



艺术人类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张 絮 (中国艺术研究院 100000)

摘要:艺术人类学是一门人类学与艺术学科间的交叉学科,是以人类学视角对艺术各门类做出整体性的关照和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对象大都与艺术相关,这些传统生活中的艺术不仅是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创作技艺,更是承载着民族精神的民众的活的记忆,是文化认同的标志,是维系民族存在的生命线,同时也是艺术人类学所侧重研究的内容。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艺术人类学研究有着紧密的联系。

关键词:艺术人类学;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特有的现象。文化当中蕴涵着人类的哲理智慧、丰富情感和价值追求。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先进文化是有效地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中各种矛盾的精神武器。正如我们当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既是对精神家园的守护,也是为新时代语境中的文化创新提供丰富的资源。

人类学是一门全面研究人及其文化的学科,文化是人类学研究的重点对象,而作为重点研究对象的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艺术”,因而艺术人类学作为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产生并快速成长,其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的艺术现象和艺术活动,即从人类学视角对艺术做出观照和把握。其研究方法是民族志方法,即田野调查研究方法,核心就是参与观察。参与观察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获得现场直接感受,努力以主位视角描述艺术现象的内因外果,体验在特定的环境情境下的人们做如何反应,以区别其他。艺术人类学是对艺术以及艺术创造者进行整体性观照,研究艺术现象发生的各种因素,及其影响,从而发现其现象背后隐含的社会文化价值和意义,进而更好地分析社会,理解人类本身。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是一门新兴学科,特别在我国发展也仅是近十几年的时间,其学科框架,理论体系,研究方法等仍在不断完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务必要借鉴相关学科的成熟的研究方法,其中人类学就是主要借鉴之一,其田野调查研究方法为非遗保护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参考。艺术人类学的田野调查研究是全方面的,考察是非常细微的,强调微观处传达出的意义,不仅关注艺术本体的考察,而且关注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是全面关注,整体重点。非遗的田野考察借鉴了艺术人类学的这一系统的考察方法,但有自己的偏重,主要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体,目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与之相关的其他方面仅作粗略的了解,为背景资料式的了解,并不详细具体到如人类学要求的一样。所以,艺术人类学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和保护提供的很好补充和参考。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关注的重点是民族最优秀的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所以做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首先要清楚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是:“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认持续的认同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在本公约中,只考虑符合现有的国际人权文件,各社区、群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顺应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这一定义,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5个方面: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1

从以上内容的界定可以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以一种不断运动着的活态形式而存在,口传心授的方式是其传承的核心方式,“活态流变性”是其主要的特征,同时具有独特性、传承性、民族性、地域性等特点。但是,由于大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要靠物质化的形式而存在,更多呈现为固化的或凝定的物质形态。英国艺术人类学家罗伯特·莱顿在2010中国艺术人类学学术会议上对少数民族与民间艺术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在他看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形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延续需要受众接受其中所蕴涵的理念与价值,并进行自觉自愿地学习;另一方面,作为艺术品原材料的物质文化遗产又限制着艺术家的创作。”2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划分为10大类,即: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美国社会学家希尔斯认为“传统是世代相传的东西,即任何从过去延传至今或相传至今的东西”3,“对于人类社会来说,传统不仅表现为一种历史意识,一种对往昔事物与人物的记忆,而且这种记忆促使他不仅生活在现在,也生活在过去,不仅联系着当下的现实,也联系着过去的信仰与观念,并且通过行动延续着传统的记忆”4。我国是一个民族多元化的国家,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体现,它们在美学、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或医学等方面具有突出价值,有些更是世界文化的精髓。所以,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可以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对象大都与艺术相关,这些传统生活中的艺术不仅是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创作技艺,更是承载着民族精神的文化载体,是文化认同的标志,同时也是艺术人类学重点研究的内容。

由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多分布在农村以及少数民族地区,因此,乡村及少数民族地区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之一。这些地方存在大量民族民间传统艺术,艺术人类学家常常深入这些乡村,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实地考察,以自身体验切入艺术创作经验研究。他们尽各种可能融入到当地特定的群体当中,并试图以当地人的角度去解释这些行为习惯背后的文化意义。艺术人类学研究的精髓就是参与观察,以此来获得深刻的文化体验感,这无疑有利于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研究,从而也将进一步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注释: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378.

2.汪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视野和中国经验——2010中国艺术人类学学术会议综述》.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11(1):14.

3.[美]E·希尔斯.《论传统》.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15-16.

4.[美]E·希尔斯.《论传统》.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225-226.

猜你喜欢

人类学文化遗产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VR人类学影像:“在场”的实现与叙事的新变
“逸入”与“生成”——音乐人类学表演研究的“交互”路径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伊莎白及其中国人类学、社会学考察
传统的重建:现行朝鲜族婚礼的人类学解读
Tough Nut to Cr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