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学生对命题有效信息敏感性的复习对策

2016-01-27王燕

地理教育 2016年1期
关键词:认知结构命题现象

王燕

一、问题的提出

高考区域综合题,在设问与图文材料之间,留有一段思维空间。即要求考生依据设问所考查的地理原理,将问题分解成几个思考角度。然后灵活调用区域特征、所学地理概念、原理等,对感知的命题信息进行推理分析;再将推论与设问所考查的原理进行不同角度的比较、联系、取舍等,经历多种心理活动的交融撞击,把能与设问考查的原理搭建起联系的信息提取出来以解决问题。因此,考生要对命题中的有效信息,应有足够的敏感性。

提升学生在区域综合题解题中对有效信息的敏感性,需要教师针对学生在把握信息提取的线索和读取信息、解读信息等环节存在的不足,设计系列性的课堂复习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的历练中予以改进,并积累“匹配信息与地理原理”的活动经验。正如心理学研究所指出:个体在完成活动的过程中,一方面达到了活动目标,改变活动的对象或客体;另一方面为适应活动要求而不断反思改进自己的思维过程,从而形成相应的能力。

二、突破认知结构中的薄弱点

认知心理学认为,认知结构中较高级类别知识与具体性较远,而较低级类别知识则比较具体。例如,农业区位因素中的光照、气温、降水等因素,属于较低级类别知识(如图1),它们更为具体,与农产品品质、种类、农业地域分异等地理现象的联系更直接。高考区域综合题多围绕区域中典型的地理事物和现象设置问题。因此,对学生拥有清晰完善的较低级类别知识相关的认知结构,即对把握较低级类别包含的知识结构、知识适用的区域条件、知识与地理现象的联系,提出了较高要求。

高三地理系统的复习教学,不仅需要引领学生重温较高级类别知识的结构,也需要关注较低级类别知识包含的内容,及其适用的区域条件与地理现象之间的本质联系。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予以引导。

首先,课堂上围绕学生认知结构中最为薄弱的某类较低级类别知识,抛出一个与其相关的地理现象,借助“寻找承载现象的典型区域”、“说明现象的成因”、“总结提炼”等活动环节,促使学生在思辨中重构和完善认知结构。从而提升学生面对区域中的地理现象,准确提取命题可能提供的有效信息的能力。

例如,农业区位的一轮复习中,针对学生认知结构中的薄弱之处——气候条件,首先教师要求学生例举有着典型农牧分区现象的区域(图2为学生例举的部分区域);然后解释不同区域农牧分区现象的气候成因;最后总结农业区位包含的主要气候因子,并透过丰富的农牧分区表象,揭示变化区域中不变的本质联系——热量、水分、光照是造成农牧分区现象的主要气候因子。其中,热量不足是高海拔、高纬度区域农牧分区现象的主导原因;水分不足是干旱区域农牧分区现象的主导原因;光热不足则是凉爽湿润的海洋性气候区农牧分区现象的主导原因……从而帮助学生在准确把握气候包含的知识结构的同时,明晰不同气候条件与不同区域农牧交错现象之间的联系,有助于提升学生面对不同区域农牧分区现象时,准确预期命题可能提供有效信息的能力。

其次,由于较低级知识结构,以及它们与区域现象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难以穷尽。复习中只靠学生“记忆”显然不够,更需要学生会“想”。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课后自主绘制思维导图,积极探寻所复习知识中较低级类别的知识结构,以及它们与多样的地理现象间的联系……以推进学生在积极的自主思维中,突破认知结构中的薄弱点。

三、改进信息读取的节奏和方法

一轮复习是学生可塑性较强的阶段。但这一阶段的学生对综合题命题特点的认知尚处于朦胧状态,解题中更为关注所学系统地理知识的再现,急于落笔,而忽视对命题图文信息的获取。对此,教师可以区域为载体进行系统地理知识的复习。在复习中,一方面融入丰富的情境材料,对学生获取、理解信息的能力提出较高要求;另一方面借助“依据设问猜信息”、“独立思维解读信息”、“生生交流说信息”等学生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命题信息在解题中的重要性,转变急于落笔的答题节奏;同时,在经历充分读取信息的思维过程后,与其他同学“再现的信息读取过程”进行对比,反思并觉察自己在读取信息方法上的不足,找准进一步改进、提升的方向……最终通过多次以区域为载体的复习活动的历练,引导学生重视命题图文信息,改进信息读取认知策略,形成相应的信息读取能力。

例如,农业区位复习,授课教师以东北三江源区域为载体,展开复习。首先遮住信息材料,只显示设问(见图3),要求学生依据设问,从命题人的角度,说一说试题可能会提供哪些信息,以及这些信息的呈现形式。这一教学环节,有助于学生在反复研读并理解设问的基础上,复习设问所需调用的知识(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并引发学生对即将呈现图文信息的关注。

题目:说明三江源地区水稻生产得以快速发展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

教师再呈现信息(见材料一、二、三)。通过融入多种形式的新材料,创设让学生经历对“图文信息”进行意义建构的思辨过程,自主得出结论。

材料一:建三江位于三江平原腹地,近年来重点种植水稻,播种面积由 1990年的14.1万亩扩大到当前650万亩。区域生态环境无与伦比,所产优质稻米畅销全国各地,有“中国绿色米都”之称。

材料二:建三江月均温与水稻生长各阶段对热量需求的对比资料(表1)。

材料三:建三江水稻生产场景(图4)。

最后学生交流信息获取的思维过程。在学生的相互启迪和教师的引导下,改进、优化自主得出的结论,并从中觉察自己在读取信息方法上的不足,找准进一步改进与提升的方向。(参考答案:稻米品质优良,市场需求大;大棚育秧、选育良种,有利于水稻御寒;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有利于水稻大规模生产)

四、把握区域的鲜明特征

区域综合题解题中,区域特征是帮助学生解读信息的一把“钥匙”。它需要学生灵活调用熟悉的大尺度区域特征,或通过特征分析,提炼陌生的小尺度区域特征以推进信息理解。因此,要提升学生解读命题信息的能力,需要学生把握熟悉区域的鲜明特征,并拥有较强的特征分析能力。

一轮复习是以区域为载体进行系统地理复习的起始阶段,由于学生刚经历高二区域地理复习,认识了世界、中国主要区域的特征。因此,教师在选取承载原理的区域时,应尽量选取学生熟悉的大尺度区域,或者与所在大尺度区域特征较为接近的小尺度区域。这样有助于学生调用所学区域特征,增进对信息的理解,从而觉察自己在把握常见大尺度区域特征中存在的不足。若复习中教师发觉学生对常见大尺度区域特征的把握存在问题,可以进一步借助“拓展区域”的活动,引导学生予以提升——提供多个区域,甚至是一幅中国地图或一幅世界地图,引导学生将课堂复习的地理原理与不同区域特征积极重构以解决问题。从而在不同区域的对比中,突显区域鲜明特征,促成学生对常见区域鲜明特征的准确把握,并形成运用区域特征解决问题的思维视角。

例如,复习农业区位因素之后,教师可进一步提供我国农产品分布图(见图5),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农产品产区,结合区域鲜明特征,说明该产区农产品自然生产条件的优劣势。在活动的历练中,通过区域特征的调用、不同区域的比较,促进学生对常见区域鲜明特征的准确把握。

以区域为载体进行系统地理复习的后期阶段,教师应注重学生特征分析能力的提升。尽可能选取与热点问题相关而学生陌生的小区域,借助“抛出一个能承载原理复习的区域主题”、“围绕主题,多要素综合思维,提炼区域特征”、“将所要复习的原理与区域特征重构来解决问题”等环节,帮助学生在复习地理原理的同时,历练自己掌握特征分析方法,提升特征分析能力。

例如,在“流域综合开发和治理”复习中,教师可选取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这一热点事件相关的陌生小区域——汉江流域。围绕“调水后汉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给学生提供流域资源分布图、地形图、人口城镇分布图,引导学生通过多要素综合思维,提炼汉江流域的鲜明特征,揭示调水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优势与不足,并提出相应对策。

猜你喜欢

认知结构命题现象
圆锥曲线的两个孪生命题
浅谈“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
一题多解,认清思维树之“根、枝、叶”
第四章光现象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否命题与命题的否定辨析
猜谜语
奇异现象传真
中学生体育认知结构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