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冲山寻佛

2016-01-27万青

中华手工 2016年1期
关键词:禅意佛像山村

万青

距离苏州2个小时车程的光福镇,是中国著名的“工艺雕刻之乡”。那里的佛雕、红木雕、玉雕、核雕均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出自冲山村的佛雕被誉为“冲山一绝”。

冲山村,本是太湖上的一座孤岛,村民世代以打渔为生。民国初年,冲山村村民陈翰彪、李菊泉等人专程前往苏州雕刻厂学习雕刻艺术,学成后便回乡从事佛像雕刻,此后又广收门徒,逐渐形成冲山村家家户户做佛雕的盛况,冲山佛雕的名声很快就在全国传播开来。去冲山村,只为一睹佛雕的真面目。

沿着太湖曲折的湖岸线向前行进,一边是碧波荡漾的湖水,一边是起伏的山丘,村庄掩映在树木中,时有运送木材的车辆经过,还有收网后满载而归的渔人。山光水色散发着浓浓的江南风情,走到湖岸线的尽头,便是冲山村。

这是藏在太湖最深处的一个古村落,村子四周摆放着齐整的佛像,虽然早已废弃,却仍被村民供奉着,守护着这一方净土。城市的喧嚣被挡在湖外,让这个村子格外安静。午后的阳光洒在身上,节奏一下子就慢了下来。没有任何指示牌,向前走约400米是一条凹凸不平的街道,两边分布着陈旧的厂房,里面传来一阵阵凿木声,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樟木香,这里便是佛像雕刻工艺街。进门往左拐就是苏州光福太湖雕刻厂,厂长张培琴热情地接待了我们。

在雕刻厂的一角,一堆摆放齐整的佛像特别引人注目。这些佛像大者逾丈,小者长不盈寸,每尊各不相同,栩栩如生。除去众多弥勒和各路财神,还有一些耶稣的雕像。“冲山佛像以雕刻佛教佛像、道教神像为主,兼雕国外耶稣等神像。”当问到各路神仙将何去何从时,张培琴眉飞色舞地说道:“这些神像将供奉在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九华山四大佛教圣地及全国各地的大小寺庙和道观,有些还会远渡,送往东南亚各国和美国呢!”“那这些佛像怎么卖呢?”听到这儿,张培琴连忙摆了摆手:“佛像代表神明,是不能拿来买卖的。来这里看佛像的客户,都是熟人推荐来的。如果有人看中了一尊佛像,也是说‘请回去。”

张培琴是冲山村本土人,从事佛雕30多年了,不仅谙熟当地佛雕文化,还练得一身好手艺。佛像雕刻共有选材、开料、划线等十几道工序,其中最难的是雕刻。“雕刻分为浮雕和立体雕两种,雕刻的好坏直接决定器物的品相。一块珍贵的材料拿到手上,要先想一想,看木头的自然纹路适合做成什么,然后再开始投入创作。”

说罢,张培琴随手捡起一个佛首半成品现场雕了起来,没有标注精细尺寸的图纸,没有做参照的佛像,全凭一股劲道和腕力灵巧地控制平刀,将轮廓粗狂的原木雕琢成慈眉善目的佛像模样。“在冲山村,这样的绝活几乎人人都会。”

尽管如今冲山村家家户户以制作佛像为生,但熟知佛雕文化的非遗传人李进荣说:“倘若当初没有佛雕技艺的传入,恐怕冲山村现在还只是太湖旁边一个不知名的小渔村呢!”

百年盛名之下的奥秘

在苏州佛缘雕塑艺术工艺厂展览厅的一侧,李进荣正在给几尊罗汉上漆,这些罗汉还未完全“打扮好”,就已经令人肃然起敬。“这是我结合泥塑和木雕的特点,采用了新的脱胎工艺创作的作品。”展览厅里还陈列着各式已经完工的佛像,惟妙惟肖。

“当年陈翰彪、李菊泉等人专程前往苏州雕刻厂学习雕刻艺术时,不仅很好地掌握了雕刻技艺,还学到了佛雕的精髓。因此冲山佛雕并没有按照寻常佛像的制作标准去做,而是有自己的独特方法。老一辈人也是靠这个将冲山佛雕名声打响的。”

李进荣出身于太湖光福镇的一个书香门第,自幼酷爱佛雕工艺,19岁就和长兄李兴荣一起跟随李菊泉大师学习木雕佛像技艺。25岁时与陈翰彪大师的小女陈金妹喜结连理,是女婿也是徒弟,陈大师自然倾囊相授。前有李大师的指点,后有岳父的教授,李进荣全面继承了佛雕技艺,掌握了苏式雕塑的精髓。

“现在很多冲山佛雕只追求形似,从制作技艺上下功夫,但冲山佛雕的精髓却是对佛像内涵的理解。你仔细看这里的佛像和其他地方是不一样的。所有佛首都微微向下俯视,而且比一般佛首大,摆放在高台上,既端庄肃穆,又慈祥亲切。很多地方把佛像的眼睛做得很逼真,但在冲山佛雕里,佛像的眼睛却是似真非真,仿佛在关注芸芸众生,却又尊重每一个人。”

如此精美的佛雕,自然极受大众的欢迎。但相对于光福镇上红木雕、玉雕、核雕展览厅里热火朝天的景象,这里仍显得有些冷清。

“与其他三大雕刻的情形不一样,红木雕有深厚的文化根基和广阔的市场;玉雕和核雕耗材少,利润空间却很大。”李进荣说。他认为冲山佛雕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这是由于佛雕深受苏州宗教文化的影响,以宗教题材取胜,而工艺品并不是佛雕的强项。

目前,冲山村虽有100多户人家都在从事佛雕工作,但实际形成一定规模的只有7家。而且大部分是传统的手工作坊式生产,设备陈旧,缺少市场意识,只是等着别人上门来,从不主动出击寻找市场。被动的局面让冲山佛雕在市场上逐渐落伍。

佛雕,向寻常百姓靠近

在冲山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参与佛像雕刻。如何发展这门工艺不仅关系着传承问题,也牵扯着村里700多口人的生计,冲山佛雕转型迫在眉睫。

“在苏州,提到佛雕,很多人会生出景仰之情,但景仰是一回事,触手可及又是另外一回事。因此将冲山佛雕这个并不大众化的消费产品引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当地不少年轻匠人的新目标。”李进荣说。

近几年,市场上兴起了禅意茶道、花道、香道之风,给当地年轻匠人带来了灵感。他们结合佛雕题材和市场需求,开发出一系列衔接传统与现代的禅意艺术品。这些禅意艺术品,单个售价少则3000~5000元,多则十几万元,其价值远远超过佛像。冲山佛雕协会负责人向远认为:“作为一门极具苏州宗教色彩的传统工艺,冲山佛雕有着鲜明的苏派雕刻风格,以我们苏州雕刻的技术水平,完全可以有更广阔的市场。”

而对于李进荣来说,开发禅意工艺品,仅仅是一个开端。“我真正想要传递的是一个有关中式生活的概念,把禅意工艺品引入现代家庭,再将苏绣、玉器、核雕点缀进去。”为此,他在自家厂房前专门开设了一间展览厅,来传播这个理念。

对于冲山村匠人们开发禅意艺术品和开设展览厅这样的私人行为,光福镇政府也极力支持。“我们希望提供一系列文化平台,让佛雕艺术有更好的未来。”光福镇政府领导张剑清说道。所以在2004年,光福镇政府投资300万元在冲山村建了佛像雕刻工艺街,集制作、展览、观光旅游于一体。

“走在冲山村,我感受到浓郁的艺术气息,也感受到了难得的恬静和舒适。”摄影师潘晓明说。像潘晓明这样来这里采风的摄影师并不少,他们不仅仅是喜欢这里的美景,更多的是带着一种使命而来。“作为苏州人,我希望能将更多苏州工艺通过镜头展现在大众面前,让大家能够喜欢它。对文化而言,这也是一种挽救。”

无论是繁华还是衰败,岁月赋予冲山佛雕的那分独特魅力都不会削减,在光福古镇这个工艺之乡的偌大舞台上,冲山佛雕亦总有属于它的一分骄傲。寻佛,既是寻求佛像雕刻工艺的突破,也是见证手艺人寻求自身转变的过程。

猜你喜欢

禅意佛像山村
山村日出
禅意人生
山村一天一个样
尺八的禅意
佛像面前的 菩萨
禅意(外一首)
品一杯充满禅意的茶
刘红卫
沉寂山村崛起时
偏僻山村有个“五老”帮扶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