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方地下的院

2016-01-27因梅陈丽萍

中华手工 2016年1期
关键词:陕县窑洞建筑

因梅 陈丽萍

雪后初霁,我又回到故乡。

再次站在高处俯瞰银装素裹的家园:白雪将黄土地淹没,大树没有一片叶子,挂不住雪花,就这般赤裸裸地矗立着,像一朵枯萎的花。大地上,露出一个个四四方方的口,好似经过此间的仙人踏出的洞。或许因为寒冷,或许没有人家?整个村庄安静得只能听见风声。不一会,缕缕炊烟从洞穴中冒出,穿过树梢,袅袅盘旋,似乎解除了冰封,鸡鸣声、犬吠声、幼儿啼哭声、锅碗瓢盆声……都从地下传来。

这是我成长的村落——陕县庙上村,大家在地下繁衍生息,一代传一代。这个家园,我们管它叫“窑院”,官方称它为“地坑院”,也有人叫它“地下四合院”。而我最喜欢的,还是“远看见树不见村,临近闻声不见人”的描述。

地下的四合院

“塬”大概是地坑院之所以存在的根本。它是黄土高原经千万年流水冲刷而成的一种地貌,黄土地的厚度为50~150米,土质结构十分紧密,抗压、抗震、抗腐蚀。在陕县,近百个村落的近万座地坑院,大都集中分布在东凡塬、张村塬和张汴塬三大塬区。我的老家庙上村,便是在张村塬。

小时候,我们都住在窑院里。它和常见的陕北窑洞不同,不是挖山而是掘地。在村子里行走,只能看见一个个偌大的天井。第一次进村,容易被吓一跳。奶奶说,她嫁过来那天,就吓得够呛。怎么没人啊?直到轿子往下抬,才知道住在地下。

不同坑院中的人家串门子拉家常,得先靠着拦马墙喊话,打声招呼。

拦马墙大概算是窑院的“防护堤”。它是用青砖青瓦砌成、围绕窑院一圈的房檐,30~50厘米高。可以挡住地面上的水,省得流到院内,也保护窑院墙壁免受雨水侵蚀。在老家,我们也叫它“女儿墙”,说是防止走夜路的人跌到院里乱喊娘。现在想来,颇为有趣,既然拦马,自然也拦人。

塬上的讲究人家,会用花砖将拦马墙砌成镂空的梅花、精致的福字……可以说,拦马墙是我们的门脸,是否体面,就看它了。

绕过拦马墙,旁边一条斜着盘旋而下的甬道,是通往窑院唯一的路。有些人家会在路口盖一间小房子,免得雨水顺着斜坡流入院内。地上铺着石板防滑,两侧墙上打着木钉,总是挂着镰刀、竹篓。小时候,不太喜欢这条甬道。每次和朋友玩到傍晚,回家就得独自面对它的漫长与黑暗。我必须鼓起很大的勇气,一口气冲过。

我家窑院人口少,爷爷奶奶住主窑,我和爸妈住旁边。院内有一棵柿子树,收了柿子,就摆在院中央晾着。朝西的窑洞里,摆着一架织布机。母亲常坐在机子前,手脚并用,梭子在几色棉线中穿梭,厚实的格子布就一尺一尺地增长……

儿时最美好的记忆,大概是土炕。它在窑洞的前面,连通灶台。做饭时,热量从通道蹚过,迅速将整张炕暖热。漫长的冬天,大雪围门,母亲用柴火烧热土炕。我们就坐在上面,有时候搬一筐玉米放炕上剥;有时候我撑着棉线,看母亲把它们一圈一圈地缠到一个玉米芯上;奶奶盘腿坐在炕头给我们讲古经(故事)或纳花鞋垫。开始做饭了,母亲在灶膛里放几块红薯,等饭快好时,红薯也烤得焦香。炕和灶之间隔着一个活动木格窗,她掀开窗子将红薯递进来,我们接过来嘻嘻哈哈地吃……

三年挖一个院

“挖地坑院其实没什么技术含量,大部分人都会干。”说这话的人是前陕县文化馆馆长尚根荣,长期跟踪研究地坑院。“在陕县三道塬上,50岁以上的人都干过。”

“怎么可能没技术含量!”因为与尚老先生熟悉,听了这话,我便有些不服。他笑笑,带我去村头最年长的张来旺爷爷家。黄土墙、黄土坝、黄土顶,除了残旧一点,和其他地坑院没什么区别。

“这是俺20岁时自己挖的。”见我不解,他笑了笑,“一个人挖的,挖了3年。”

挖地坑院和在地上盖房一样,关系到家庭兴衰。动工之前先要请风水先生看宅子、定坐向、下线定桩、选择吉日等。过去,人们喜欢选择后有山梁大塬的地方,意思是“背靠金山面朝南,祖祖辈辈吃不完”。正式挖的时候,先挖一个6~7米深、12~15米长的正方形或长方形土坑,然后在坑的四壁挖8~14个窑洞,其中一个凿成斜坡,做成外出通道。窑洞2米以下的墙壁是垂直的,2米以上至顶挖成圆拱形。

“从前塬上的人家穷,但庄稼人浑身是力气。”年轻的张爷爷就自己甩开膀子,吭哧吭哧地挖,用筐子、扁担一筐一筐地倒土。他给自己定了规矩,每天至少往外挑60担土。就算累得摊在床上了,想到今天的任务没完成,便又爬起来担土。他挑了整整3年,才解决了住宅大事。

不过,窑洞不需要一下子全部挖好。“要么趁农闲,要么增加了人口。”尚老先生说,“我只是说挖土简单,涉及木工、瓦工和土工,刷洗窑壁、崖面以及用传统土坯维修等,技艺性就比较强了。目前陕县,会这些技艺的不到100人了。”

院内窑洞设置讲究,按照主窑所处方位不同分为东震宅、西兑宅、南离宅和北坎宅。最好的是东震宅,村里大部分院子都是这种朝向:正东为三孔窑洞,中间是主窑,一门三窗。主窑两侧各一眼窑,是厨房和卧室。西边多为客房,正南是下窑门洞,西南西北角是茅厕、牲畜圈和杂物房。

第一次见到地坑院的人总担心下暴雨怎么办。其实每个院内的角落都挖有深5米、直径1米的渗井,平日雨水大都积蓄在此。井底铺了炉渣,雨水沉淀后可以给牲畜饮用。“这片土地十年九旱,除了七八月份,平时很少下雨。”尚老先生笑,“否则再深的渗井也不够用。”

“那为何地坑院都是方形的?”他走进院内,抬起头说,“你看,这样看天空,天似穹窿,地却四四方方,是不是符合古人说的‘天圆地方?”

是存是废?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大家逐渐搬离地下。只记得小学时,学校放了电影《地坑院》。很快,村里便有了游客。导游拿着喇叭,游客满眼好奇。不过,这并没有阻止大家搬出的脚步。我家也盖了新房,自然是跟着爸妈高高兴兴住进了明亮的新居。

曾经“闻声不见人,进村不见村,树冠露三分”的地坑院景象,如今已难以看到。“如果上世纪80年代来到村里,那真是一览无余,大家都住在地下,地上一间房子也没有。”尚根荣很怀念从前的时光。

“地坑院数量正以每年大约10%的速度在递减,且消失速度仍在加快。”他说,“庙上村保留算完整的。”10%对于文科生而言,只是一个数字。但后面那句话让我心惊,我们村荒了多少窑啊,竟然还是保存完整的。

他拿出不少书籍。“地坑院历史可以上溯到4000多年前,当然这只是根据地坑院保留有仰韶文化的半穴居建筑形态而进行的推断。”他说地坑院是民间建筑,官方文献记述很少,县志也鲜有提及。“可它们的确是一段古老历史的见证。”

然而村民并不关心这些,比起这些建筑的命运,他们更关心自己的日子。“现在谁还住在窑院,后生对象都找不到。”也不是所有村民都想抛弃地坑院,老一辈还是愿意住在地下。“外面夏天太热,冬天太冷。”水淆村老剪纸艺人刘儒琢,是坚守地坑院的老人。老人选择住地坑院的理由很充分:窑洞内冬暖夏凉。就此现象,西安科技大学的师生曾来调研:当室外气温接近40℃时,室内气温为20℃;室外噪音80分贝时,室内只有30分贝。明显隔热、隔音。

然而,地坑院的采光和通风确实不太好。尽管屋顶上方多留有排气筒,“连锅灶”做饭产生的烟也可以通过火墙、烟道和烟囱排出,但窑洞内的空气在夏日难免变潮。有人担心住久了会得风湿。其实住在地坑院的人几乎没有因此患病的,倒是搬到地上后得了关节炎。而且,老家住地坑院的人大多长寿。

这些暂时没有一个科学的解释。我不禁想起刚搬出地坑院那年冬天,尽管也烧了炕,全家人窝在炕上依然冻得发抖。现在想来,地坑院传承了几千年,厚重的黄土庇佑了一代又一代的塬上人。我们已经习惯了这份庇佑,开始嫌弃它的老土,挣扎着离开后,才懂得它的厚道、包容。

住在地下,电器无法安放,汽车无法驶入。村民搬出来无可厚非,谁也不能剥夺他们享受现代生活的权利。“既然已经是省级文保单位,就应该成片保护。当务之急是保护好现有院落,稳定现有住户,组织工匠定期维修。”现在除了被旅游开发的庙上村、北营村、曲村,其他废弃的地坑院大多自生自灭。28年前,尚根荣在一座地坑院里迎娶了妻子。外出工作后,他每年都会回老家修葺旧居。眼下,不少搬出来的住户也开始怀念地下。“过上几年,等地坑院越来越少了,这种怀念会更加强烈。”

“女娲娘娘用土捏了人,人是泥土做的,不住在土里住在哪里呢?”他说,安家在地下,抬头,低头,都是泥土,人就有了安全感。“地坑是土、是针线,人是树、是风筝,长多高,飞多远,最终都要回到黄土里去。”

地坑院是古人穴居方式的遗留,也是全国乃至世界唯一的地下古民居建筑,被誉为“地下的四合院”。

地坑院属减法营造的负建筑形态。是在地面上挖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深坑,然后在坑的四壁挖若干孔窑洞。2011年,地坑院营造技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主要分布在河南三门峡陕县、山西运城、甘肃垅东的庆阳及陕西部分地区。其中陕县张村塬的庙上村保存得最好,入选了国家住建部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王其钧说地坑院营造技艺建筑理念

王其钧(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多年来潜心研究中国传统建筑,出版了大量的建筑类书籍)

1.方位:依据“庙正院不正”原则,地坑院方位要稍偏。

2.高度:为体现尊卑秩序,主位要高大,口诀是:地势上高下低,天井上宽下窄,主窑为“九五窑”【主窑高九尺五寸(3.16米),宽九尺(3米)】,其他为“八五窑”【高八尺五寸(2.83米),宽八尺(2.67米)】

3.通风采光:为解决通风采光,窑洞要前高后低、前宽后窄,安装要“扑门仰窗”。

4.尺寸:盖地坑院使用的清代土工尺子,长五尺(1.66米),和古代男子的平均身高相似。通过其数值和尺度控制,保证各建筑部位与人体活动需要的空间协调平衡。

5.修整:窑洞上边的地面每年必须用石磙碾几次,才能保证雨水不渗透到窑洞里。

地坑院之路

被修建: 源自仰韶文化的地穴式建筑,有4000多年历史。20世纪50~80年代,人口剧增,居所需求压力变大,但经济基础薄弱。而建地坑院只需人手多,没钱也能很快完成,且一个院子可以住四五家人,成为塬上农民安家首选。现存地坑院多是这个时候建造的。

被发现:上世纪30年代。德国建筑师鲁道夫斯基在其著作《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中称豫西地坑院为“大胆的创作、洗练的手法、抽象的语言、严密的造型”,是“没有建筑师的建筑”。最早向全世界介绍了中国的地坑院。

被荒废:上世纪90年代,生活条件改善,村民逐渐搬出地坑院,本着“退宅还耕”的要求,许多地坑院被填埋。现存最晚的院子是上世纪80年代所建。

被保护:2005年时,陕县政府开始重视,庙上村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禁止废弃、破坏和填埋地坑院。2010年,县政府决定全面开发地坑院旅游,近千座地坑院在改造之列。2011年,县政府聘请公司对八个行政村近千座地坑院进行总体规划,投资30亿元。2015年5月,景区全面对外开放。

猜你喜欢

陕县窑洞建筑
俞泖全、齐菁禹、蒋萌珂、高盈盈作品
“窑洞对”里的镇江人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豫西陕县尚黑剪纸及其含义表达研究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从陕县成功救援谈应急决策的科学性
陕县西张村镇南沟村
论窑洞的建筑艺术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