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剪下记忆?落花成诗

2016-01-27言一

中华手工 2016年1期
关键词:爱马仕剪纸艺术家

言一

知道吴耿祯,是因为台湾著名音乐人、收藏家姚谦的推荐,进一步了解他,则是通过《趁着年轻去流浪》。书中有张被放成整版的照片:雨过天晴,吴耿祯站在学校泳池的中央,阳光洒落在他四周的涟漪上,波光闪烁。吴耿祯说,正是这迷人的光影让他产生了剪纸的冲动,然后到夜市买来红纸剪刀,欢快地剪起来。当剪刀终于停下,已是一个新的早晨,阳光穿透玻璃上大片红色剪纸,跟地上的纸花碎屑一同跳舞。

那是吴耿祯迈进剪纸世界的第一天。

“一千零一夜”剪纸计划

2015年4月11日,台北尊彩艺术中心,吴耿祯最新个展“一千零一夜”开幕。在宽敞明亮的展馆里,1001件灿红剪纸或平或竖地摆在3张长桌上,一字排开,蔚为壮观。

这些剪纸是他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集中创作的,图案各不相同,有牙膏、手势、动物、盆栽……“我没有设计固定的主题,就是随手剪,最后实在不知该剪什么,就剪了一些纯粹的几何图形。”吴耿祯笑。他形容这个过程像慢跑,又像写日记,每张剪纸都记录着过去某个时间片段。不过,在吴耿祯的计划里,剪完这1001张剪纸并不是最终目标,他还准备将它们以实物邮寄给不同的人,并请对方将收到剪纸后产生的任何感想以手写信件回复。“可以只写一个字,或一句诗,还可以是疯言疯语。”吴耿祯说。

现场展出了9封参与者的回信,他们中有诗人、舞蹈家,也有学生和普通工人。台湾著名舞蹈家周书毅,在收到吴耿祯的剪纸作品《火中诸神》后,在回信中写道:

在火上起舞的是热情,

在自然之中起舞的生命,

在众人面前起舞的是分享。

“据我所知,大部分参与者以前都没有接触过剪纸,但他们都从自身的角度对作品进行解读,写下的文字让我惊喜不已。”吴耿祯说,经过不断交换,最终所有作品都会变成文字,到那时,他会将文字集结出书,成为当代版的《一千零一夜》。

在以剪纸换文字的过程中,吴耿祯敏锐地发现,在如今的网络时代,习惯手写信件的参与者,对文字有着更感性、更敏锐的直觉,但是如今这种感性审美却逐渐被淘汰。展示于现场的剪纸装置作品《中文汉法字典》即是他有感于此而创作的,作品是一组5连屏,由如今已经十分少见的铅印字典内页粘接而成。上方贴着一大块圆弧形的金箔,创造出夕阳的意象,下方贴着许多由金箔剪成的细小图案,犹如夕阳洒下的余辉。吴耿祯说:“我想借此表达对纸质书与繁体字逐渐消逝的遗憾,提醒观众重温童年学习文字的美好记忆。”

从黄土地到爱马仕

吴耿祯笑言,他真正的剪纸人生始于到大陆陕北“流浪”。2006年,他申请到台湾云门文教基金会“流浪者计划”的支持,只身前往大陆陕北探索剪纸艺术。在为期两个月的旅行中,他被古老的农耕文明催生的民间剪纸深深吸引。从黄土地回到台湾,吴耿祯更加坚定了以剪纸为艺术创作方向的信念。不过,他同时也认识到,作为农村传统技艺的剪纸,如果不与现代艺术结合,将很难有出路。“如何突破传统束缚,开创不一样的当代剪纸创作,才是我要做的事情。”吴耿祯说。

因为大学读的是建筑系,吴耿祯便大胆地先将剪纸和建筑相结合。2009年台北灯会期间,他借助灯光投影,将创作的牛年剪纸图案投射到台北市政府大楼上,让原本浑厚方正的建筑像是穿上了一件喜庆又可爱的红色碎花外衣,十分惊艳,引得观众阵阵惊叹和赞美。2010年,在个展“带一篮水果去看她”中,吴耿祯又将剪纸与影像、装置艺术结合,表达对一手把他带大的奶奶的思念。他将奶奶的照片放大,再剪下一只只翩翩飞舞的蝴蝶;在录像装置中呈现奶奶的音容笑貌……引起现场观众为之动容。

然而,真正让吴耿祯的剪纸贴上“时尚”标签的,还是与爱马仕Petit h实验工作室的合作。

2014年初,爱马仕Petit h实验工作室全球巡展来到中国台湾,向当地优秀的艺术家发出邀请,征集将爱马仕传统工艺与艺术家创意相结合的方案。吴耿祯提出“以废弃、缺损的皮革和丝巾布等材料表现中国剪纸”的创意,脱颖而出。在实际操作中,他将爱马仕的整体展间布置出高低不同的层次,利用剪纸当布幕、流苏,区隔空间。在布置橱窗时,他更是一反以往单色剪纸的创作思路,以不同颜色的皮革、丝巾为原料,裁剪、拼贴成色彩缤纷的“剪花人”,有打蛙鼓的精灵,有身体与花朵融为一体的牧羊人,有身着传统礼服起舞的少年……虽然他们的面孔都是中华民族的保护神“抓髻娃娃”,却带着不同的含笑表情。“‘抓髻娃娃招福辟邪,中国人喜欢,法国人也喜欢,是一种跨文化的形象语言。”吴耿祯说。

将贴在黄土地窑洞纸窗上的剪纸,呈现在了爱马仕的橱窗里,无疑是吴耿祯对传统剪纸的一次成功再创作。吴耿祯说,对于剪纸,他并不是要复兴这项民间技艺,而是要让它成为这个时代艺术创作的表现手法之一。

剪( )实验

对不起,今天我辞职了,不剪纸,剪头发。

你的头发可不可以让我当成纸一样剪,这样我应该不至于没有工作。

毕竟,物价不断上涨,早餐越吃越多。

如果你觉得我剪的头发也算是艺术品的话,

请用你的物资来交换。

这是吴耿祯在台湾诚品书店艺术空间开展“艺术家剪发”活动时写下的一段话。“大部分人对我的固定印象是剪纸艺术家,所以这次我想做不一样的事情,虽然还是拿一样的工具,但对象变了,材料也换了。”吴耿祯说。活动对所有人开放,参与者可以到诚品书店艺术空间请吴耿祯剪头发,也可以约他到自己想去的地方,只需要在剪完之后拿生活消费品与他交换即可,如一袋米、一盒肥皂或是一个苹果。吴耿祯说:“身为一个艺术家,在经济拮据的条件下,该如何生存?今天还有多少独立艺术家依然在苦撑着……我想通过这个活动引起社会对艺术家生存状态的关注。”

这是吴耿祯“剪( )实验”的首部曲,如今他又将木头填在了括号里。因小时候生活在台南盐水溪畔,经常划小木船游玩,吴耿祯对溪流有着特别的感情。他用木板当创作素材,把它们剪裁成弯曲的木条,然后堆叠成一条弯曲的“小河”;他又将剪裁后的木块平铺在地板上,营造出涟漪散开的意象,“就像跳进水里,水面荡起层层波纹一样。”

吴耿祯说,将来他会尝试更多创作素材,希望大众不要给他贴上“剪纸艺术家”的标签,“剪纸只是我多元创作的题材之一,或者说‘剪只是我的一个创作行为而已。”

每年,吴耿祯都会外出旅游。每走一座城市,他都要带着剪刀和纸去图书馆,在角落里挑一本很冷门的书,然后根据书中的一段文字创作一张剪纸,夹在内页里。如今,他已在20多座城市的图书馆里留下了剪纸作品。“可能到死都不会有人看到那些剪纸,但我会继续做下去,因为我觉得这是我的作品与人相遇的最好方式。”吴耿祯说。

猜你喜欢

爱马仕剪纸艺术家
面中爱马仕
剪纸
爱马仕口红:与顶奢最近的距离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剪纸
“爱马仕之家”落户上海
剪纸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