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徐庆群 忘记玫瑰、铭记余香

2016-01-27余玮

中华儿女 2015年24期
关键词:志愿志愿者精神

余玮

56门礼炮代表56个民族,交替鸣出70响炮声。解放军联合军乐团、合唱团奏唱《义勇军进行曲》,全场齐声高唱,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这是2015年9月3日的北京天安门广场,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在这里隆重举行。

“我激动得一整夜都没睡着!”作为中国青年志愿者五位代表之一的徐庆群受邀参加了此次阅兵观礼。在天安门广场西观礼台,她见证了祖国强盛和自信的盛况。

其实,早在2009年,她作为中央国家机关青年参加了国庆60周年群众游行。当年,她作词的歌曲《当我从天安门前走过》在国庆群众游行队员中广为传唱。

徐庆群现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机关团委常委、人民出版社团委书记兼数字阅读部(读书会办公室)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常务理事、共青团中央“青年之声”志愿服务联盟副主席、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清泉成才公益基金辅导员、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爱心衣橱爱心大使、北京志愿服务联合会理事、人民出版社青年志愿者协会常务副会长;曾获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等荣誉。

接受采访时,徐庆群与记者分享了观礼的自豪与喜悦之情。这么多年来,她一直坚定地走在从事志愿服务、记录志愿者、传播志愿精神和研究志愿精神价值的道路上,没想到有机会两次亲历天安门阅兵。在她看来,这是一种荣誉,这荣誉给的不只是她,给予的是全体志愿者。

“北漂女孩”的春天启航

1999年春日的一天,一个女孩儿只身来到北京“闯世界”,在报纸上看到共青团中央招募“雏鹰热线”心理咨询员。这条小小的消息激发起她内心大大的冲动,她想象着通过电话就可以帮助全国各地需要帮助的孩子们,那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啊!于是乎,她成了热线另一头孩子们的姐姐。

她就是昨天的北漂女生、今天的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常务理事、第八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获得者徐庆群。

往事并不如烟,一切历历在目。徐庆群说,每到周末,她早上5点多就要爬起来,然后倒腾几次公交车,从颐和园赶到前门东大街,为的是能够赶在8点的时候准时聆听每一个孩子的心声,解决他们的问题和困惑。电话铃此起彼伏地响起来,在徐庆群耳里每一铃响都是一声焦急的呼唤,装满了孩子们热切的期盼。面对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徐庆群获得了从未有过的被尊重的感觉、被需要的感觉,更获得了从未有过的快乐。

从那以后,徐庆群开始参加各种各样的志愿活动,“那只是源于我一个非常朴素的想法:助人为乐。”这么多年来,她始终坚持用爱心传递着互助互爱的真善美力量。“一个人一定要学会奉献,奉献其实是一种分享,是获得。”

徐庆群气质优雅,成熟干练,有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散发出特别的美。

2005年3月14日下午,团中央表彰荣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金奖奖章”的36位志愿者。作为记者,徐庆群参加了这个大会,与志愿者们有了短暂的接触。她的心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那个晚上,她彻夜难眠,泪流不止。“我觉得见诸报端的文字还是简单了,他们所做的仅我粗粗所知的就像大海一样,应该被很多很多人知道!”于是,有一个呼唤在她的心中响起:去走近他们。

可是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到贫困落后的乡村采访志愿者是一种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挑战。她行吗?揣着“只要志愿者到达的地方,我也一定能到达”的信念,在团中央青年志愿者工作部的支持下,她只身一人赴四川、宁夏、内蒙、贵州等地采访志愿者。徐庆群记得临行前和一位朋友吃饭,说起最近自己要去采访志愿者的事儿,朋友把他钱包里所有的现金给了她,让她替他献爱心。每个人都有梦想,每个人都有爱心,梦想需要去努力和实践,爱心需要去唤起和激发。听从心灵的召唤,徐庆群在春日里背着简单的行囊上路了,她的志愿服务再次启航。

到了那里,徐庆群发现西部的贫穷和落后触目惊心,志愿者对当地的改变翻天覆地。没有路,志愿者去了修了路;没有电,志愿者去了通了电;没有水,志愿者去了打口井;没有学校,志愿者去了建学校……孩子们说,志愿者让他们闻到了太阳的味道。

徐庆群拿起手中的笔,走向大漠戈壁、高原草场,去记录一个个青年志愿者的故事……志愿者多在遥远山乡,坐了火车换汽车,下了汽车找马车。她追随着志愿者,与他们同吃同住,一起上课,做家访……不仅获得幸福的心灵震颤,而且用自己的视角去还原真实的志愿者和当地的状况。

报告文学最需要的是真实,比真实更重要的是真诚。徐庆群寻访、追踪志愿者的过程,增长的不只是见识,体验的不只是感动,她把这一切视为重建自己的历程。那些志愿者的青春抉择、心灵搏斗、困惑与追求……一一以文字的方式集结在她的笔端。正因为捧着灵魂的虔诚寻访,让文字从心里流出来,她的处女著《他们在行动》打动无数人,许多青年人捧着这本书踏上了志愿服务之路。

感恩与回报

徐庆群出生在东北一个贫困的农村,正是这个看似贫困的家庭给了她富足的精神养分。

1959年,徐庆群的姥爷带着几万山东移民背井离乡,到小兴安岭开发北大荒。“当年,作为一乡之长的姥爷领着乡亲从老家过来,没想到在黑龙江扎根下来。我的爷爷、奶奶则是当年一路从山东讨饭到东北的,一路上有留在城里当工人的机会。但是,拥有一亩三分地是那代人的梦想。有块田就不愁没饭吃。爷爷奶奶就逃荒到齐齐哈尔农村,落户下来。”徐庆群说,她自祖辈身上感受到深重的责任感,无论于社会还是家庭。

徐庆群的母亲是一个勤劳、坚强的女性。“妈妈是出了名的孝顺,人家以为妈妈是奶奶的亲生女儿。每天鸡打鸣,妈妈就起来忙开了。我从小跟妈妈学干家务。”徐庆群说,姥爷的大爱、奶奶的热心肠、妈妈的善良,让她见证了大家庭温暖的点点滴滴。徐庆群庆幸自己成长在这么一个充满爱的大家庭里,让自己的个性品质得到健康的发展。“小时候,我去过孤儿院,也去过敬老院,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我的想法很朴素,做一个好人。”

父亲一个人挣钱,奶奶生病卧床18年,医药费和六姐妹的学杂费是一大笔开支。“家人省吃俭用,亲戚朋友帮忙,社会各界援助,国家助学贷款帮扶……使我们六姐妹读完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父母只认一个理儿,唯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为了让孩子有出息,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上学。徐庆群至今还记得,六姐妹多次因交不起学费面临辍学,靠父母东凑西借,或请求民政局开具“贫困学生学费减免证明”才一次次“脱险”。如今,六姐妹五个硕士、一个博士,堪称一个中国底层家庭创造的奇迹。

徐庆群感恩当年家人的省吃俭用、亲戚朋友的接济、社会各界的援助和国家助学贷款的帮扶。这么些年来,她一直寻找自己,找寻立足之地,找寻人生价值,找寻生命的意义。

“翅膀”硬了,徐庆群尽自己的能力做公益。平凡但不简单的志愿工作,让一个理想在她的内心生根。到了西部采访的时候,她才发现那里的孩子上学条件还不如自己小的时候,让她感到震撼。“山区里各家各户住得分散,学校又少,十里八村的孩子只能在一个学校读书,有的孩子凌晨四五点钟就要从家里出发,中餐就是啃自带的干粮,家里穷的孩子连干粮也没有就不吃午饭了……”徐庆群说,自己曾是特困生,没想到现在还有很多农村的孩子和当年的自己一样,自己惟一能做的是用行动说话、用作品说话。

在宁夏西海固地区采访的时候,徐庆群和志愿者去一个高中生家里家访,房屋低矮,陈设简陋,尤其是床辅布满补丁,但在床铺上方的墙上看到了一幅最美的“画”——一张世界地图。这个高二学生对徐庆群说:“老师,每天晚上我写完作业,就躺在床上看这张中国地图,我的心就开始在地图上行走,到世界各地‘旅游。”这时,徐庆群的内心被触动了,泪流满面:一个从来没有走出过黄土高原的孩子,他的心却已经在黄土高原以外。徐庆群感慨:一个人的出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把自己的心放在哪里。

离开宁夏前,徐庆群在操场上看到那个孩子,问他日后上了大学有什么打算,原以为他会说“我想去北京”,没想到他说:“我大学毕业之后想回老家当老师。”这个孩子的选择让徐庆群由衷地敬佩和感动:那墙上的世界地图挂的是孩子的梦想,但他的最终梦想归宿还在起点——家乡。

“在西部采访时,看到当地的贫困,感到很无助、无奈、无力、无解,没想到有比我家乡还苦还穷的地方。这么多年过去了,为什么?随着采访的深入,我发现有许多原因,历史的、地理的、文化的原因,还有思想观念的原因。有一段时间,我经常一个人默默地情不自禁地流泪,找不到答案。尽管当时我还是一个‘北漂,但也希望有一盏灯为那些地方点亮!”在经历一年身体与心灵的跋涉后,徐庆群成就的不只是一本以中国百万志愿者服务于城乡公益事业、献身于遥远山乡的好群体为壮阔背景的30万字的纪实,更是一部志愿者的心灵史。从此,她成了一名宣传志愿者的志愿者,成了一名服务志愿者的志愿者。

“志愿妈妈”的别样美丽

在徐庆群眼里,志愿者,就是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回报社会的群体;志愿精神,是一种忘记玫瑰、铭记余香的精神,是一种分享而不是付出的精神。她认为,志愿工作需要以一颗真诚的爱心去对待,要以坚定的信念去维持。“志愿服务也许会遇到很多困难,但志愿服务是最光荣的,因为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在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作为一名青年作家,徐庆群主要从事散文和报告文学的创作。在她的作品里,志愿者是主角。她坦陈:“关注志愿者、纪录志愿者是我毕生追求的一份事业。”她追随志愿者的脚步,踏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与志愿者同吃同住同甘共苦,参与多部重大题材的写作,发表各类作品逾百万字。几年来,徐庆群用感撼心灵的文字记录志愿者们的个人成长和人生故事,用自己带温度的文字向社会传递正能量,展现大爱大善的中国青年志愿者的崇高品质,展现志愿服务作为一种崇高的价值追求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既坚定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又传播了志愿精神的价值。她努力用文学的方式传播善、唤起爱,以期拯救人的灵魂、帮助人实现梦想、帮助人抵达幸福。

一方面,她用手中的笔倾情讴歌志愿者们,为志愿服务事业鼓与呼;另一方面,积极参加志愿服务,加入到资助贫困孩子行列中,不辞劳苦地上课、家访……如今,用自己的爱温暖他人已成为徐庆群内心的一种习惯。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志愿精神。徐庆群在所创建的读书会中倡导读好书、做好事,积极推进“全民阅读”工程和志愿服务事业。她说:“做志愿服务、公益、慈善并不是有钱人、时间充足的人的专利,只要有心,每个人随时随地都能做志愿者。”

“我一直把宣讲志愿精神作为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业,可是我忽然发现向大学生讲志愿精神已经晚了,给高中生讲也晚了。”徐庆群说,志愿精神的培育应该从娃娃抓起,从基础教育阶段抓起。因为小学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教育尤为重要,而最重要的教育就是爱的教育——爱人爱己。徐庆群说,女儿上小学以后,她对女儿的要求就是学习成绩在全班中等即可,但是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要有爱心,学会爱自己、爱他人。“不要求当班干部,但是要以各种方式参与班级的管理和服务;不要求成为‘三好生,但是要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

在女儿所在学校和班主任老师的支持下,在一些家长的积极响应下,徐庆群曾带孩子们走进中国盲文图书馆、北京红丹丹文化交流中心体验黑暗和听电影,让孩子接受生命教育,培养孩子们从小学会关爱他人、平等待人。在调研中,徐庆群注意到,在现实中,孩子们一方面通过社会实践接受平等关爱的思想,一方面他们又似乎不得不面对班级管理中无处不在的“官念”,这会让孩子很纠结。她认为班干部应该实现从“管人”到“服务人”的转变,在孩子们的城堡里,我们可以用志愿精神搭建他们的王国,用志愿精神构建他们的人际生态和交往模式。为此,徐庆群建言取消班委会和班干部制度,以志愿服务小组代替班委会。她号召家长带孩子一起做志愿服务。作为一个妈妈,她希望每一个妈妈都成为“志愿妈妈”、“阅读妈妈”,带着孩子一起做好事、读好书,通过影响孩子影响世界。

徐庆群不仅从事志愿服务、记录志愿者、宣传志愿精神,而且还把志愿精神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在中央党校中央国家机关分校学习时,她选择的课题就是《志愿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获得论文评审委员会的一致好评,由此她本人获得优秀学员称号。她认为,我国的志愿精神是在我国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催生下,融合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西方现代文明而产生的,志愿精神作为一种先进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有诸多理论上的契合点:都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同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具有一致性、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有机结合的典范。中国8000多万志愿者用“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筑起了一道中国人的精神长城,开启了精神文明建设新篇章。

“我发自内心地感谢单位各级领导对我志愿服务事业的支持。当然,个别同事不理解、了不解、不知道志愿服务的成就感、价值及所带来的快乐,我理解他们的不同声音、杂音,但我仍会坚定地走下去。”徐庆群逐渐成为志愿服务的推介者、志愿者的代言人、志愿精神的传播者,矢志让爱心人士从有志向的“志愿者”变为有能力的“智愿者”,由主动变成被动,由自愿到自觉,发挥各自所长,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民众。

在所有的身份中,徐庆群说最喜欢的身份是“妈妈”,她曾在女儿8岁时写过一篇文章《遇见你,遇见爱》。和女儿依偎在一起读书,和女儿牵手一起做志愿服务,是她人生最快乐、最幸福的事——因为,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民族的手。

忙,是徐庆群生活字典里的关键字。采访一结束,她就要奔赴福建建阳,组织读书会。记者自她那忙碌的脸上看不到倦容,读到的是微笑,是优雅。

猜你喜欢

志愿志愿者精神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志愿者
我志愿……
虎虎生威见精神
我是志愿者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我是小小志愿者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