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分析

2016-01-26崔建坡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年19期
关键词:丙种球蛋白特发性紫癜

崔建坡

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分析

崔建坡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疗效。方法64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血小板计数变化情况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3.75%和65.63%,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血小板计数为(65.00±31.02)×109/L,对照组的血小板计数为(38.00± 23.20)×109/L,观察组治疗后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胃肠道反应1例(3.13%),皮疹1例(3.13%),未缓解0例,缓解2例(6.25%);对照组胃肠道反应1例(3.13%),皮疹0例,未缓解0例,缓解1例(3.13%),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不良发应发生率分别为6.25%和3.1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可提高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疗效,快速改善患儿临床症状,可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归脾汤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常见的血液疾病之一,又称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尚不明确其发病机理。该病是血小板免疫性破坏、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的出血性疾病,皮肤黏膜或内脏会出现出血,严重者可有牙龈渗血、鼻出血、妇女月经量过多、吐血、咳血、便血等情况发生[1]。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具有外周血小板减少、血小板抗体增高和骨髓中巨核细胞代偿性增多的特变,多伴有成熟障碍[2],因此,对婴幼儿的成长具有较恶劣的影响。病情严重的婴幼儿可能发生自发性大出血,可威胁生命。临床上,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多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脾切除等方法,但具有较大的副作用,中医学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可克服副作用大的缺点。本研究采用中西医结合的疗法对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进行治疗,临床效果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8月~2016年5月本院收录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64例为此次研究对象,男30例,女34例;年龄2~7岁,所有患儿经血象检查、骨髓检查、免疫学检查和出血情况等诊断[3],均患有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将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取西医治疗,强的松片0.5~1.0mg/(kg·d),口服;丙种球蛋白400mg/(kg·d),连用5 d。观察组:采用同对照组相同的西医治疗,同时采用中药归脾汤[4]进行治疗,炙黄芪18 g、龙眼肉6 g、白术6 g、茯神6 g、酸枣仁6 g、木香4 g、人参6 g、炙甘草2.55 g、当归1 g、远志1 g、山药4 g、白芍4 g、阿胶6 g。儿童按体质量、年龄酌情加减。1剂/d,水煎,分2次服用。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小板计数及不良反应情况。

1.4 疗效判定标准[5]显效:治疗5 d后,无出血症状,血小板计数正常,骨髓巨核细胞正常;有效:治疗5 d后,基本或无出血症状,血小板计数上升至(50~100)×109/L,骨髓巨核细胞较治疗前增多,但仍有成熟障碍;无效:治疗5 d后,出血症状没有改善甚至恶化,血小板计数仍<50×109/L,骨髓象无变化。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显效15例(46.88%),有效15例(46.88%),无效2例(6.25%),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显效9例(28.13%),有效12例(37.50%),无效11例(34.38%),总有效率为65.63%。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血小板计数变化对比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血小板计数分别为(18.00±7.54)×109/L和(19.00±3.22)×109/L,治疗后,观察组的血小板计数为(65.00±31.02)×109/L,对照组的血小板计数为(38.00±23.20)×109/L,观察组治疗后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不良反应对比 治疗后,两组不良反应均得到缓解。观察组胃肠道反应1例(3.13%),皮疹1例(3.13%),未缓解0例,缓解2例(6.25%);对照组胃肠道反应1例(3.13%),皮疹0例,未缓解0例,缓解1例(3.13%),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不良发应发生率分别为6.25%和3.1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与免疫机制有关,是儿科中较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之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普遍认为是由血小板减少、免疫学影响和病毒引起的。病毒感染后,血循环中病毒抗原与病毒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或病毒感染使血小板受损,出现功能障碍和毛细管通透性增加而导致出血,该病在儿科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多发于2~8岁儿童。目前,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尚缺乏有效的方法,比较公认的是使用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对该病进行治疗。作用机制如下:①毛细血管通透性的改善:减少出血症状;②增加血小板计数:即降低粒细胞、巨噬细胞对血小板的吞噬作用,又抑制血小板抗体生成,减少血小板损伤;③参与免疫调节作用:主要是干预体液免疫,减少抗体,恢复血小板正常形态和功能[6]。由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机制并不明确,这给临床治疗带来一定的难度,而且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和丙种球蛋白对人体,特别是婴幼儿具有较大的副作用,而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手法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且不增大治疗的副作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与中医“血症”症状相吻合。归脾汤可补脾益气生血,心脾同治,重点在脾,脾旺则气血化生有源,已有研究证明归脾汤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具有良效[4-6]。

本研究中,观察组采用归脾汤结合传统西医对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进行治疗,观察组的总有效率和血小板计数均高于单纯西医治疗的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可见,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效果要优于纯西医治疗,但是却不会增加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于该病病程较长、反复发作、难于治疗的特点,相比于激素、免疫抑制及脾切除等疗法的较大副作用,中西医结合结合治疗不失为一种有效手段,能快速改善患儿临床症状,可在临床广泛推广。

[1]孙士敏,范红梅,张玲.小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基层医学论坛,2010,14(22):722-723.

[2]周敏.丙种球蛋白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观察.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2):33-34.

[3]蔡长明,王烈,祝文娟.成人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分析.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2(2):46-47.

[4]赵继康.归脾汤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59例临床分析.中国疗养医学,2010,19(9):827-828.

[5]刘金仁.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疲疗效观察.中外健康文摘,2011,8(19):405-406.

[6]梁素丽.丙球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观察.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8):33-34.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9.077

2016-09-07]

475000 开封市儿童医院

猜你喜欢

丙种球蛋白特发性紫癜
丙种球蛋白联合光疗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临床疗效
维生素D联合GnRHa在特发性性早熟患儿中的应用
儿童过敏性紫癜IL-17、HPV-B19检测的临床意义
护理干预对丙种球蛋白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免疫性复发性流产的效果
特发性腹痛一例
解毒利湿汤治疗紫癜性肾炎42例临床研究
中药熏蒸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观察及护理
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特发性矮小患儿血中p53及p21waf/cip1的表达
探讨丙种球蛋白在儿科疾病中的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