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宜昌市柑桔提质增效集成技术应用现状与思考

2016-01-25杨玉丽邵明珠曹珺珺

中国果业信息 2016年7期
关键词:宜昌市柑桔提质

文/杨玉丽,邵明珠,曹珺珺

产业论坛

宜昌市柑桔提质增效集成技术应用现状与思考

文/杨玉丽,邵明珠,曹珺珺

【导读】柑桔是宜昌市农业主导产业,近年来,针对品种老化、品质下降,品种结构不合理,品牌意识不浓,销售不畅,柑桔生产综合效益下滑的实际,宜昌市大力推广柑桔提质增效集成技术。作者对宜昌市柑桔提质增效技术推广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柑桔是湖北省宜昌市农业主导产业,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2015年全市柑桔种植面积12.87万hm2(193万亩),产量达300.7 万t,产值79.8亿元,柑桔产值占农业总产值318.4亿元的25%。近年来,由于部分品种品质下降,加上品种结构不合理,品牌意识不浓,果品销售不畅,柑桔生产综合效益下滑。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为确保全市柑桔产业可持续发展,全面落实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农村劳动力短缺的问题,2016年3月下旬以来,笔者分赴秭归、当阳等5县(市、区)对柑桔提质增效集成技术应用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

一、柑桔提质增效集成技术应用现状

目前宜昌市柑桔生产上已推广应用的集成技术包括:品种改良、密改稀、生草栽培[1]、综合保果防落、病虫害绿色防控、隔年交替结果[2]、配方施肥、覆膜增糖、大枝修剪、大冠改小冠、起垄栽培、机械喷药、节水灌溉、立柱固枝、设施栽培、轨道运输、完熟采收和品牌销售等,其中,绿色防控技术在全市得以广泛应用。2016年全市又以“七园三改六推”为抓手,推进品种改良、品质提高和结构改善。“七园三改六推”中的“七园”指的是按照宜昌市现有柑桔生产管理现状,将柑桔园划分为衰老园、低产园、密植园、混杂园、丰产园、精品园和幼龄园等七大类型,“三改”即改观柑桔园相、改良柑桔品种和改善柑桔品质,“六推”即推广温州蜜柑隔年交替结果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平衡施肥技术、绿色防控技术、大枝修剪技术和标准化采摘技术。全市各县(市、区)立足区域条件,在柑桔提质增效集成技术应用推广上各显特色特点,并取得初步成效。

秭归县:目前秭归县柑桔总面积已突破2 万hm2(30万亩),投产面积达1.53万hm2(23万亩),总产量35万t。该县借助国家柑桔产业技术体系“三峡库区脐橙综合试验站”的强大技术支撑,充分发挥三峡库区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以调优柑桔品种结构、错开成熟档期为突破口,按照不同区域、不同海拔,强力推进柑桔品种结构调整,优化品种布局,形成四季均有鲜果上市的良好格局。品改示范园第4年优质果品率达到85%以上,每667 m2产值达到8 000元以上。坚持在海拔300 m以下地区发展伦晚(晚棱)和红肉等晚熟脐橙,在海拔300~500 m之间的地区发展纽荷尔和佛罗斯特等中熟脐橙品种,在海拔500~600 m之间的地区发展早红和福本等早熟脐橙,适当搭配夏橙、桃叶橙等其他优良柑桔品种,良种区域化格局已基本形成。目前,全县优质柑桔品种种植面积已达到1.27万hm2(19万亩),早、中、晚熟柑桔种植比例达到4∶76∶20。

兴山县:目前兴山县柑桔种植面积约0.67 万hm2(10万亩)。由于发展之初栽植密度过大,加之多数桔园建园时间较长,树龄老化,品种单一,品种不优,树势早衰,果品质量下降,缺乏市场竞争力,整体效益逐年下滑,农民收入下降,少数桔农纷纷外出打工。近年来,该县加大了柑桔品改力度,重点对效益低下的衰老桔园和老品种果园实行彻底更新改造,重新进行标准化建园,打造精品果园;按照“统一规划、连片改造、分户行动、逐年实施、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采取密植园间伐、高接换种、重新定植等方式进行柑桔品改。该县因地制宜,筛选出适合当地柑桔生产实际的五项现代柑桔栽培实用技术:一是采用经纬仪放线,方格网定点。苗木定植后,纵、横都成一条线,有利于果园通风透光和田间管理等。二是采用适度稀植。改变过去推广的矮、密、早、丰栽培,每667 m2定植100株以上的种植模式,实行适度稀植,根据品种、地形(坡地或平地)确定株行距,一般为(3~4)m× (3.5~4.5)m,每667 m2定植40~50株。三是采用测土配方 +有机生物肥 +有机肥的方式改良土壤。在挖好定植穴后,每穴施有机生物肥2 kg、农家肥25 kg或绿肥40~50 kg,根据土壤检测结果,施入微量元素肥料和其他土壤改良剂。四是采用抬高定植。一般挖定植穴50 cm深,再用定植穴周围的耕作层土壤,在地面上起垄高50 cm、直径100 cm的定植墩,苗木定植后,保证离地面30 cm左右,以促进苗木生长。五是采用无病毒容器苗定植。严把柑桔种苗关,全部采用合格的无病毒柑桔容器苗。据了解,容器育苗、大苗移栽技术头年定植次年便可进入初果期,第3年受益,特产部门无偿给桔农提供苗木的同时,每株配备专用肥1.5 kg,每667 m2扶持资金高达2 700元。通过新技术的推广、运用,更新改造后的果园投产提前2~3年,产量提高10%以上。

当阳市:当阳柑桔种植特色明显,目前全市柑桔面积约2.33万hm2(35万亩),其中,金水柑面积达到1.53万hm2(23万亩),是湖北省金水柑种植面积大县之一。近年来,当阳市在全面推进柑桔产业提档升级进程中,主推椪柑“以疏代剪”、大冠改小冠、柑桔夏季修剪、柑桔果面伤痕防治[3]、柑桔省力化高效栽培、配方施肥、柑桔高品质集成、温州蜜柑交替结果、柑桔完熟采收、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全市柑桔优质果率和商品果率分别达到80%和90%。柑桔夏季修剪、椪柑“以疏代剪”、大冠改小冠、温州蜜柑插花式交替结果等技术新颖、独特,国内领先。

夷陵区:目前全区柑桔总面积2.58万hm2(33.86万亩),结果面积2.13万hm2(32万亩),结果面积位居“全国第五,湖北第一”。以国家柑桔产业技术体系“宜昌宽皮柑桔综合试验站”为依托,该区先后成功引进了“大分四号”“日南一号”和“大浦五号”等一批特早熟温州蜜柑品种,取得了良好的生产效益。该区鸦鹊岭镇黄金堂村果农黄光斌,2010年9月在温州蜜柑上高接特早熟温州蜜柑大分四号100株(1.6亩,约0.11 hm2),2013年开始结果,2014年总产量达到5 295 kg,果实平均售价2.20元/kg(当年宜昌市早熟柑桔平均售价仅1.10元/kg),平均每667 m2产量3 300 kg以上,收入7 280元。该区大力推广应用的标准果园“十四项”集成技术(包括空中挂灯、园中挂板、树上挂虫、田间种草、田头建池、机械喷药、节水灌溉、配方施肥、立柱固枝、控水增糖、设施栽培、轨道运输、完熟采收和品牌销售),取得了显著效果;推广应用的农业物联网信息系统,可以远程操控柑桔田间管理。目前该区特早熟、早熟、中熟、晚熟柑桔种植结构比例由以前的1∶4∶4∶1调整到3∶4∶2∶1比例,柑桔果品集中上市、“卖难”问题得到较好解决。

枝江市:目前该市柑桔面积为2.11万hm2(31.6万亩),种植户5.6万户。近几年该市因地制宜推行深沟高厢起垄栽培、覆膜增糖等提质增效技术,使得柑桔果实甜度显著提高,柑桔销售价格和种植效益得到明显提升。

二、推广柑桔提质增效集成技术面临的问题

一是柑桔品种老化,结构不合理,栽培密度过大。目前,全市柑桔主产区的主栽品种依然是20世纪60年代引进的龟井、尾张等温州蜜柑和罗伯生脐橙等,大部分桔树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种植的,植株老化严重,品种结构失衡,搭配不合理,造成成熟期过分集中,不利于果品销售和深加工。同时,上世纪为了迅速扩大规模,几乎所有产区都力推“矮、密、早、丰”栽培技术,导致成园后树体高、大、空,果园光照恶化,结果部位上移、外移,劣质果增多,病虫害防治和果实采摘等农事作业都十分困难。

二是桔园管理粗放,病虫害发生渐趋严重。

目前宜昌市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占劳动力总数的70%~80%,果农多为50岁以上的年龄偏大的老人,劳动力缺乏,加之近年柑桔市场疲软,果贱伤农,大部分农户为节约生产成本对果园采取粗放管理,有的甚至弃管,陷入了市场价格越低,产出果品品质越差,越没有市场的怪圈,市场需求与实际生产严重脱节。同时,曾经的一些次要病虫害近年已逐渐上升为主要病虫害,病虫害发生渐趋严重,弃管、失管的劣质低产园比重加大,增加了柑桔大实蝇等需要区域统防统治的柑桔病虫害的防治难度。

三是种植模式落后,产业化程度低。全市柑桔种植经营方式仍以农户、基地和公司为主,存在品种单一、产区分散,培管技术参差不齐,柑桔品质不高,产销脱节以及产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小农户种植与规模化、商品化、标准化生产之间的矛盾愈发突出。绝大多数桔园仍是千家万户分散经营,实施标准化生产难度大,单位面积产量和效益低下。尽管近年政府大力提倡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但农业毕竟还是弱势产业,投资者首先考虑到的还是效益问题,柑桔销售价格长期低迷,生产效益持续走低,原本打算介入柑桔生产的许多社会资本望而生畏,全市柑桔生产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程度很难提高。

四是受资金等多重因素制约,技术推广应用难。目前,受资金、劳动力和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大部分柑桔提质增效集成技术仅停留在标准园、精品园及示范园内,示范引领作用难以充分发挥作用。老桔园基础设施差,树龄老化、郁闭、品种杂化,桔园改造资金需求大;农村劳力老龄化、妇女化,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思想保守,新技术、新成果难以在生产中运用推广;劳动力紧缺,使得劳动力成本不断走高,劳动力素质走低,不按要求采果、“野蛮”采摘现象突出,商品果率降低。

三、做好柑桔提质增效集成技术推广应用工作的对策建议

要想把柑桔提质增效集成技术推广应用抓实抓好,使推广使用柑桔提质增效集成技术成为果农的自觉行动,笔者认为当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组织保障。按照分工,各司其职,由政府部门主导,农业部门牵头,各有关部门间协同配合,形成合力,为集成技术推广应用提供组织保障。未来的形势将逼迫我们通过机械化来应对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同时还要实现农户组织化、服务社会化,这些都需要政府来协调,把无序生产组织成有序生产。比如通过社会化服务组织进行病虫害防控,在有效防治柑桔大实蝇等病虫害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柑桔农药施用甚至其他栽培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来保障供应市场的柑桔果品的安全和品质。

二是出台扶持政策,强化资金保障。柑桔提质增效集成技术推广应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仅靠农业部门和桔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政府、广大桔农及农技人员要通力合作,理顺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工作关系,保障工作经费,形成一个从品种选择到生产管理到销售、运输、仓储都到位的科技服务链,三管齐下,才能确保各项提质增效集成技术措施落到实处。一方面,各级政府要从财政支农资金中切块,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专门用于扶持柑桔产业基地开发,对开发户给予直接补贴或以奖代补;要拨出专项资金,对柑桔良种苗木繁育、标准化基地建设、集成技术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给予财政支持。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拓宽融资渠道,大力吸引外来资本和社会闲散资金投入柑桔产业,培育龙头企业,如屈姑食品、土老憨等重点龙头企业;设立奖励机制,制订奖励措施,对基地开发、示范引导作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实施奖励。另外,要搞好柑桔精深加工,做大精品果高端市场和出口销售;规范一批专业合作组织的管理和运行,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订单”的模式,逐步使零散桔园向企业、专业合作社聚集,提高柑桔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水平,增强宜昌柑桔产业的综合实力。

三是加强技术服务,强化科技支撑。培育新型职业果农是现代柑桔产业发展的基础,先进技术是省力化栽培的关键。一方面,要强化技术培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通过田间学校、现场讲课、现场指导等方式,大力发展和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让年轻的一代回归农村,热爱农业,投身农业。另一方面,要强化技术指导,落实推进措施。各级农业技术干部要深入一线,加强技术指导,为桔农提供技术保障,指导桔农抓好抓实柑桔提质增效技术。大力推进低效柑桔园改造,及时、有序、科学地对衰老园、低产园、密植园进行分类改造;优化树种结构、熟期结构和产品结构,适当压缩大路品种,调优中熟、晚熟品种比例,增加特早熟、早熟品种种植面积,使全市特早熟、早熟、中熟和晚熟柑桔种植比例调整为1∶3∶4∶2,逐步实现果品周年均衡供应;全面推广病虫害实施绿色防控,尤其是柑桔大实蝇要联防联治;办好示范样板,通过示范引领推进全市柑桔生产上一个新台阶。

[1]李国怀,章文才,刘继红,等.柑桔园生草栽培的生态效应研究[J].生态学杂志,1997(6):6-11

[2]祁春节,刘进,曾光,等.宽皮柑桔隔年交替结果技术及其经济效益评价——基于宜昌市夷陵区温州蜜柑的试验示范[J].中国南方果树,2012,41(2):55-58

[3]黄先彪,万勇,吴庆华,等.宽皮柑桔果面伤痕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技术研究 [J].中国南方果树,2010,39(2):28-30

修回日期:2016-7-25

责任编辑:张放

湖北省宜昌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443000)

杨玉丽(1966—),女,高级农艺师,从事果茶栽培与技术推广。E-mail:1534052857@qq.com。

2016-05-18

猜你喜欢

宜昌市柑桔提质
提质和增量之间的“辩证”
宜昌市举办中小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培训班
为城市提质而歌
人民调解提质升级见成效
柑桔无公害栽培技术研讨
柑桔树青苔病的发生与防治
柑桔园冬季管理技术
柑桔砂皮病研究进展
我国青少年五人制足球推广研究——以宜昌市为例
新疆:医保由“扩面”向“提质”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