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25I放射性粒子在腮腺黏液表皮样癌术后行组织间植入的应用效果分析

2016-01-24李伟

中国医学工程 2016年1期
关键词:样癌腮腺面神经

李伟

(河南省许昌市中心医院 口腔颌面外科,河南 许昌 461000)

腮腺黏液表皮样癌在涎腺肿瘤中占5%~10%,是腮腺较常发的恶性肿瘤。该肿瘤恶性程度较低,然而经手术治疗后有较高的复发率。常常在治疗过程中为减少复发则切除面神经分支,使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对此常在术后加入放射治疗,降低腮腺黏液表皮样癌手术切除复发率,同时能缓解患者癌痛,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1-2]。本文则选取部分患者为研究对象在腮腺黏液表皮样癌术后行组织间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7月‐2014年7月收治的68例腮腺黏液表皮样癌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观察组男18例,女16例,年龄30~89岁,平均(64.8±10.3)岁,病程最短20 d,最长6年,初诊时肿物大者达到5.0 cm,小者仅0.6 cm,34例患者有16例发生在腮腺,8例发生在副腮腺,4例发生在颌骨,3例发生在颊黏膜,3例发生在颌下腺。对照组男17例,女17例,年龄30~85岁,平均(62.0±13.4)岁,病程最短22 d,最长5年,初诊时肿物大者达到4.0 cm,小者仅0.5 cm,34例患者有18例发生在腮腺,9例发生在副腮腺,3例发生在颌骨,2例发生在颊黏膜,2例发生在颌下腺。所有患者病例诊断明确,病历资料完整并附有随访记录。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仪器设备:125I放射性粒子(中国原子能研究院提供),用钛金属封闭包装粒子外壳,粒子直径0.8 mm,长4.5 mm,组织间穿透力为1.7 cm,粒子活度为0.50~0.70 mGi(1mGi=37 MBq),半衰期60 d,半价层0.003 mmpb。

治疗方法:给予观察组患者在腮腺黏液表皮样癌术后行组织间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辅助治疗,首先铺常规消毒巾,给予患者静脉麻醉或气管插管麻醉,行CT扫描时可根据术前所设计的经皮穿刺2、3个定位针,根据扫描结果确定穿刺针的位置和深度。其次将粒子按照治疗计划植入靶区,增强CT扫描可在植入后进行。之后把CT扫描结果数据导入治疗计划中,验证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后24 h及2个月后进行CT检查,之后每4个月复查一次。给予对照组患者单纯常规腮腺恶性肿瘤根治手术,采用对腮腺恶性肿瘤根治术的需要处理面神经,必要时可切除面神经总干和面神经分支,若患者手术过程中肿瘤没有侵犯到面神经或无面神经功能障碍,则采用保留面神经的治疗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检验结果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两组患者面瘫症状和随访情况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面瘫症状比较

经治疗,观察组患者经手术均全面保留面神经腮腺并切除肿瘤,术后无面瘫症状。对照组有27例切除面神经分支,4例保留面神经且术后无面瘫症状,3例复发病例行二次手术切除面神经总干。两组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随访情况比较

经术后3年随访结果得知,观察组无1例复发,无1例患者出现面神经功能障碍症状。对照组患者中有14例症状有好转,12例面瘫症状明显,8例术后肿瘤复发,其中,3例为二次手术后再复发病例,2例为首次手术治疗中面神经功能正常,但没有发现在术后有肿瘤侵犯面神经病例,剩余3例为彻底切除后再复发,两组随访情况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腮腺黏液表皮样癌(mucoepidermoid carcinoma)主要来源于腺管上皮细胞,根据临床特点和组织学特征将其分为良性、恶性两种,同时还有学者根据癌细胞分化程度和生物学行为将其分为低度恶性和高度恶性黏液表皮样癌。黏液表皮样癌发生在腮腺者最多,约占70%以上,小涎腺者常见于腭部、上唇、下唇、颊部及磨牙后区等部位,30~50岁女性发病率最高,高分化者常呈生长缓慢的无痛苦性肿块,肿瘤边界可清或不清,大小不等,表面可呈结节状,质地中等偏硬。当腮腺肿瘤侵犯到神经时可出现面瘫。术后复发几率极大,低分化黏液表皮样癌恰好与高分化者相反,此类癌症可伴有疼痛,边界不清,与周围组织粘连。该病临床表现与临床分化程度有着密切联系,高分化型为无痛性肿块,病程较长,一般生长缓慢,肿瘤体积边界清楚,大小不一,质偏硬,表面呈结节状或光滑,可为实性或囊性,在黏膜下肿块呈现暗紫色或淡蓝色,发生在磨牙后区者,黏膜质地软且光滑,穿刺可抽出少量黑紫色血液。低分化肿瘤常伴有疼痛,生长较快,呈弥散性,边界不清楚且与周围组织有粘连,一旦溃疡可导致继发感染,形成经久不愈的溃烂面,并伴有淡黄色黏稠分泌物。发生于腭部者可能破坏硬腭,发生于腮腺者可能累及面神经而发生面肌抽搐和面神经瘫痪症状[3-4]。

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是一种微创治疗技术,更是一种治疗恶性肿瘤方法。作为一种低能放射治疗其半衰期为59.4 d,平均光子量为27.4 keV,释放的能量y射线,组织穿透距离为1.7~2.0 cm。本治疗方式为初始计量率低的核素,且适用于组织间永久性植入[5]。国内外学者为找到更为合理的手术方式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改进,然而腮腺区解剖结构的特殊性,仍会造成手术切缘不足的情况,导致术后局部复发,使治疗失败。本文腮腺黏液表皮样癌术运用该放射治疗患者未发现副作用,出现面神经功能障碍症状,而使用常规手术患者有27例切除面神经分支,4例保留面神经且术后无面瘫症状,3例复发病例行二次手术切除面神经总干。两组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腮腺黏液表皮样癌术后辅以125I放射性粒子近距离内放疗作为补充治疗,可明显降低其复发率,随访观察中也没有发现面神经的损伤等并发症。

综上所述,在腮腺黏液表皮样癌术后行组织间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效果显著,能很好地保存面神经功能,降低腮腺黏液表皮样癌术后复发率和并发症,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1]张行涛,黄诚刚,刘冰,等.腮腺黏液表皮样癌术后行组织内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临床观察[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1,27(10):607-608.

[2]罗文涛.超声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近距离治疗口腔颌面部恶性复发性肿瘤的临床初探[D].河北医科大学,2014.

[3]吕淑珍,张杰,赵京华.联合术后放射性粒子125I组织间植入治疗涎腺腺样囊性癌的初步观察[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9,23(5):550-551.

[4]季志刚,刘忠诚,王守光,等.胃癌术中组织间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预防术后复发的临床研究[J].潍坊医学院学报,2010,32(3):183-184.

[5]康晓伟,高春燕,熊国丽,等.CT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腮腺恶性肿瘤的手术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0(3):228-229.

猜你喜欢

样癌腮腺面神经
基于SEER数据库的甲状腺髓样癌预后分析
常规CT上瘤内囊变对腮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腮腺木村病的DWI和动态增强MR表现
《肿瘤预防与治疗》文章荐读:甲状腺髓样癌诊治现状及热点问题思考
《肿瘤预防与治疗》文章荐读:甲状腺髓样癌诊治现状及热点问题思考
超声检查对腮腺肿大的诊断价值
一次性使用无菌冲洗器在腮腺造影中的应用
面神经畸形人工耳蜗植入围手术期处理
乳腺典型髓样癌影像学特征和术后病理对照分析
针刀针刺治疗合并颈部症状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2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