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皮肤性病学教学模式探析

2016-01-23彭世光何焱玲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15年5期
关键词:岗位胜任力教学模式

彭世光,何焱玲

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皮肤性病学教学模式探析

彭世光,何焱玲

[摘要]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改革现已成为教育和卫生领域的研究热点。传统的皮肤性病学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当前行业领域对专业人才岗位胜任力的需求。该文将岗位胜任力理论引入皮肤性病学教学模式之中,在分析胜任力概念和当前皮肤性病学教学模式的特点和难点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皮肤性病学教学模式,为皮肤性病学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关键词]岗位胜任力;皮肤性病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R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93(2015)05-0373-03

DOI:10.11786/sypfbxzz.1674-1293.20150517

作者简介:彭世光,男,主治医师,博士,研究方向:自身免疫性皮肤病,E-mail: gavinpsg@163.com

通讯作者:何焱玲,E-mail: heyanling@medmail.com.cn

[Abstract]The reform of post-competency oriented teaching model has now become a hot research topic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and health.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l of Dermatology and Venereology can no longer satisfy the current demand for the competent professional personnel. In this essay, post-competency theory is introduced into the teaching model of Dermatology and Venereology. By analyzing the concept of competency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ifficulty of current teaching model of Dermatology and Venereology, and combining with teaching practice, we proposed post-competency oriented teaching model, which may provide a new thinking for teaching reform of Dermatology and Venereology.

收稿日期(2015-04-07 修回日期 2015-05-19)

作者单位:100020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皮肤科(彭世光,何焱玲)

Analysis of post-competency oriented teaching model of dermatology and venereology

PENG Shi-guang,HE Yan-ling
Department of Dermatology, Beijing Chao-ya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20, China

[Key words]Post-competency;Dermatology and venereology;Teaching model

[J Pract Dermatol, 2015, 8(5):373-375]

随着医学教育改革的深入,强化医学生实际能力已成为改革各方的共识。2012年5月7日,教育部、原卫生部以教高〔2012〕6号印发《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该《意见》提出实施“卓越医生培养计划”,并着重指出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和创新思维能力”、“强化临床能力培养”、“完善以能力为导向的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评估体系”。因此,医学生毕业后能否适应、胜任临床工作岗位,是评估医学教育改革结果的关键所在。上世纪70年代,Roth和Mcclelland先后在教育学和心理学领域提出胜任力(competency)概念[1]。进入21世纪,该理论被我国教育和卫生领域学者所关注,并逐渐成为医护和师生培训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将胜任力理论引入皮肤性病学教学之中,结合皮肤性病学专业的教学特点,探析新的皮肤性病学教学模式。

1 胜任力概念在医教领域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性

广义的胜任力是指在特定情境下成功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可获得的特定素质[2]。岗位胜任力则是指在一个特定的组织中,促使员工能够胜任本岗位工作且在该岗位上产生优秀工作绩效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特质的总和[3]。原卫生部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于2005年正式启动了“卫生机构管理者岗位胜任力研究”课题,将岗位胜任力引入卫生领域。此后,岗位胜任力模型被用于临床医生、护士、教师和学生的培养体系。2012年由教育部、原卫生部主办的“中国临床医师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及培养模式改革项目”启动[4],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年轻临床医师在工作中必须达到的各种能力和要求包括医生人文素养、医患沟通能力、临床基本技能、团队协作能力、持续学习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5]。而近期一项对我国西安地区年轻医生岗位胜任力现状调查的结果显示医生职业精神与素质、医患沟通能力及学术研究能力较为薄弱[6],在当前紧张的医患关系下,这更突显出提高医生和医学生岗位胜任力的重要性。

2 当前皮肤性病学教学模式的特点与难点

当前皮肤性病学教学多数采用先期通过理论大课“灌溉式”教授有限的几种疾病的理论知识,然后通过临床见习指导学生观察了解常见的皮肤性病临床表现。由于皮肤性病学教学客观存在教学时间不足、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不够的现象,学生入门较为困难。此外,由于皮肤性病的特殊性,患者可直观地感受到疾病的存在及其治疗效果,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这要求皮肤科医生具有更高的医患沟通能力和医生人文素养。现有的皮肤性病教学模式多未关注此现实需要,导致医学生在进入临床工作时更难胜任对患者的诊治工作。故皮肤性病学教学需要有计划地着重培养医学生的临床胜任力,以确保其毕业后具备进入相应行业的胜任能力。

3 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在皮肤性病学教学中的应用

3.1 皮肤性病学学生岗位胜任力培养的特点

皮肤性病学的内在特点要求学生具有独特的岗位胜任力。由于皮肤性病病种繁多、教学时间有限、治疗手段多样化、患者普遍焦虑,学生需要具备较高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扎实的临床操作技能、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医患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3.2 对皮肤性病学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学生通过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国内医学教育学者研究业已证实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显著提高学生科研能力[7]。终身学习是指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贯穿于人一生的持续的学习过程。由于医学的不断推陈出新和对于生命的敬畏,终身学习在临床医学领域尤其重要。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在皮肤性病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和影像资料,直观地向学生讲授皮肤性病学知识,吸引学生注意力;利用皮肤病常见多发的特点,通过对常见皮肤疾病的分析,激发学生学习皮肤性病的兴趣;并通过互动式或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如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和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学(task-based learning,TBL),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以胜任今后的临床工作。

3.3 对皮肤性病学学生临床技能的培养

由于皮肤性病科人员编制有限,尤其对基层医院而言,要求医生具有较高的临床技能,能独立完成相关检查和治疗。因此,强化学生的临床技能有助于其胜任今后的医疗工作,此观念已被皮肤性病学教育者所认可并实施[8]。笔者所在教学团队在临床教学中会安排学生去实验室和治疗室学习。在学生观摩技术员和治疗师对患者实施检查和治疗时,详细介绍各项检查和治疗的原理、操作步骤以及操作要点。并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实施皮肤性病学的常规检查和治疗,如真菌镜检、醋白试验、冷冻治疗、微波治疗等等。此外,还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到皮肤性病科进行临床实习,以提高其临床技能并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4 对皮肤性病学学生人文素养和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要求临床医生在诊疗过程中不仅仅着眼于病症本身,还需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并能够综合相应的社会文化、伦理、道德、宗教等因素,为患者实施个体化诊疗。皮肤性病科患者情绪多较为焦虑,尤其是性病患者常常有不同程度的羞耻、负罪、恐惧、悲观绝望等心理障碍,这就要求医生和医学生在接诊患者时怀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予以足够的人文关怀并进行充分的沟通[9]。教师在临床带教过程中,应指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患者的心理,并示范与患者的交流。例如,对于尖锐湿疣患者,要态度祥和,不歧视,不厌恶,详细向患者交代治疗策略和预后,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与患者沟通的方式方法。此外,教师还应指导学生阅读研究皮肤性病患者心理问题的论文,以进一步提高沟通能力。

3.5 对皮肤性病学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团队协作是现代医学行为的基本要素。随着医学学科分类、分工的日趋细化,单个医生的医疗行为难以胜任患者尤其是重症患者的诊疗工作。因此,培养学生的岗位胜任力需要培养其团队协作能力。笔者所在教学团队在皮肤性病学临床教学中会要求学生自行组合,以团队形式在所有学生面前完成某一问题的专业陈述,或者模拟医生和患者的临床诊疗,并集体讨论评估其团队陈述成绩,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团队协作意识。

3.6 建立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皮肤性病学考核体系

在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中,考核体系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优秀的考核体系不仅仅是对学生某一学习阶段的评估,还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并培养其岗位胜任力的动力。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考核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①导向原则。考核体系只有与学生的胜任力培养目标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其教学导向作用。②量化与持续沟通原则。在每次考核结束后,让每个学生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完成情况,从而增加考核的透明度和公平性,并促使学生自发地努力学习,以便于不断地改进和提高自己的能力。笔者所在教学团队在开始皮肤性病学教学时就告知学生将采取的量化考核标准,书面理论知识测试、临床病种识别、临床技能操作、医患交流评估、团队任务评估等各项评估点的分值,并在理论授课结束进入临床见习时,

分别在每次见习结束进行评估,向学生反馈本次评估的得分,以考核促学习,培养学生今后的岗位胜任力。

3.7 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对临床教师的要求

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对临床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临床教师也要具备岗位胜任力。在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价值观的基础上,临床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并安排教学内容,从知识导向性教学转变为能力导向性教学,从注重学生单纯临床技能转变为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锻炼并提高自身的课堂驾驭能力、亲和力、发展学生意识、沟通协调能力、应变能力、合作精神、责任感和宽容性[10]。

当前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改革已成为教育和卫生领域的研究热点。就皮肤性病学教学而言,引入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可对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提出更加全面的要求,使学生了解自身情况,并促使其主动学习,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专业知识技能、沟通技巧、团队协作能力等各项能力,以使其能够较为容易地胜任今后的医疗工作,最终成为国家所需要的“卓越医生”。

【参 考 文 献】

[1]Bergsmann E, Schultes MT, Winter P, et al. Evaluation of competence-based 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 From theory to practice[J]. Eval Program Plann, 2015, 52:1-9.

[2]Blömeke S, Zlatkin-Troitschanskaia O, Kuhn C, et al. Modeling and measuring competencies in higher education [M]. Rotterdam: Sense Publishers, 2013:13-15.

[3]王薇, 程芳. 护理岗位胜任力模型的研究述评 [J]. 全科护理, 2013, 11(4):865-867.

[4]黄涔, 董志. 某医科大学几所教学医院临床医师岗位胜任力研究[J]. 重庆医学, 2014, 43(15):1954-1955.

[5]刘佳, 尚莉丽, 储全根, 等. 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中医类学生临床能力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J].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5, 23(2):4-6.

[6]. 刘原, 马清涌, 柯蕊, 等. 西安地区年轻医生岗位胜任力重要性与现状的调查研究 [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4(1):82-83.

[7]周永. 医学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J]. 中国卒中杂志, 2014, 9(12):1057-1059.

[8]周先彪. 皮肤科临床教学新模式的探索 [J]. 中国社区医生, 2014, 30(17):160-161.

[9]李邻峰, 赵俊英. 要关注皮肤性病学教学中人文素质的培养 [J].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14, 7(5):378-379.

[10]陈立今, 谢贤宇, 金炎, 等. 临床教师胜任力评价模型研究 [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 34(6):902-908.

(本文编辑 敖俊红)

猜你喜欢

岗位胜任力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以读带写,以写促读”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区域经济视角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岗位胜任力培养研究
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
护生“岗位胜任力”培养模式的探讨
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水质理化检验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