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旅游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校企对接策略

2016-01-23赵维新

中州大学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校企院校教材

赵维新

(中州大学 管理学院,郑州 450044)



论旅游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校企对接策略

赵维新

(中州大学 管理学院,郑州 450044)

在对我国旅游高等职业教育进行简要回顾并对其现状进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就校企对接的环节以及有关各方所要采取的方法、步骤、措施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逐一的探讨和阐述,指出了校企对接的关键环节和着力点,对接策略在于:一方面,院校要努力更新培养理念、修订教学计划、调整课程内容、优化师资队伍;另一方面,企业要改变用人观念、调整经营管理策略、积极与院校互动、努力实现自身发展与社会责任的双赢;最后,政府方面的政策调控不可或缺,能够为校企双方提供良好的环境,从而促成校企合作的正常发展。

旅游;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校企对接;策略

旅游高等职业教育所要培养的职业能力主要包括服务和管理两个方面。那么,怎样才能真正实现将高职旅游类学生培养成为实践能力较强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真正迈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坚实一步呢?总结我国十余年旅游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以及国际上发达国家旅游高等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和案例,最好的办法就是尽可能地让学校的教学过程与行业企业的生产实践过程实现合理的对接,使两者实现有机的融合,毕竟“丑媳妇”终究要见“公婆”。

一、旅游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

(一) 办学规模扩大迅速,人才培养功不可没

旅游业在我国是个新兴的产业,旅游教育是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而兴起的,我国的旅游教育正式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有中专、大专,也有本科,诸如浙江省旅游学校、上海旅游专科学校、南开大学旅游管理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等,都是我国不同层次旅游教育的先驱。新中国职业教育的正式起步开始于80年代中后期,那时,我国普通旅游教育才刚刚兴办,对于职业教育还处在认识阶段,直至1996年《职教法》颁布,同年,第三次全国职教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提出了“进一步推进教育三级分流,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大力发展职业培训。” 通过“三改一补”(即对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大学、成人高校进行改革,以中等专业学校办高职班作为补充),作为中专教育的一部分,职业高中开始兴起,旅游类的职业教育随之诞生。同时,一些高等专科类学校也逐步引入高职教育的理念,开始修改人才培养目标,探索高职教育的办学模式,高等旅游职业教育也由此进入了从无到有的阶段。21世纪初,以浙江省旅游学校为代表的一批旅游中专开始升格为独立的旅游职业学院,这是我国旅游高等职业教育在初创时期所出现的一个里程碑。我国旅游高等职业教育的兴起比起其他门类高职教育虽然略显滞后,教育部分别于2006年和2010年推进建设的两批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中,被列入的旅游类高职院校仅有2所,只占1%,但是,由于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旅游专业、旅游职业自身的诸多特点,社会普遍对旅游就业看好,旅游高职教育得到迅猛的发展。目前,大约70%的高等职业院校都开办了旅游类专业。截至2012年底全国旅游高职类院校及拥有旅游相关院系或专业的院校约700余所,毕业生累计130余万人,平均每年为社会输送旅游相关专业的高职类人才约10余万人,办学规模之大,发展速度之快不容小觑,旅游类专业已成为众多专业门类中最热的专业之一,对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旅游人才的培养功不可没。

(二)培养目标基本明确,应对措施相对滞后

旅游高等职业教育与旅游普通高等教育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的不同。旅游高职教育在培养何种人才的问题上,可以说经过了长时间的斟酌与探索,从最初的“应用型”到后来的“实用型”,又到目前的“技能型”,培养目标几经更易,反映出在关键问题思路上的不成熟。可喜的是无论是国家教育部还是从事旅游高等教育的专家,都始终认为旅游高等职业教育是注重培养实践能力较强、面向社会、面向生产管理与服务第一线的高等级人才,至少是与注重培养理论的学术型人才区分开了,所以说旅游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已基本上得到了明确,但与此相配套的培养模式、教师素养、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却相对滞后,从而导致我国的旅游高等职业教育仅停留在第一步,难于迈出第二步,或者说只是在培养数量上快速增长,而并未在质量上有明显突破,应该说离高职素质教育的要求还相差甚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缺乏职业素养

旅游高职教育在围绕人才培养理念上有几个非常关键性的问题需要解决,即用什么样的教师、在什么样环境下、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十余年来我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存在一定的争议,有些即便已经明确统一,却始终停留在口头上,并没有真正落实到实际行动上,据笔者了解,虽然大约70%的高职院校都开办了旅游类专业,但是其师资近85%甚至更多都没有实践经验,多数教师都是从一个校门出来走进另一个校门的年轻人,所谓的“双师型”教师充其量只是拿到了一个职业资格证而已,并没有真正实践过,所谓的“实践经验”也就是在上大学期间短期的社会实践,绝大多数都未经历过实实在在的顶岗实习,教师本身缺乏职业素养。

2.学生的实践环境亟待改善

据笔者了解,大约60%以上的高职旅游类院校没有相应的实验室,即使有了,建设也不够规范,与现实中的旅游企业相差甚远。此外,校外实习形式化,少投入,欠管理。一是与实习企业之间缺少规范的协议;其二,学生在实习企业出了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甚至干脆无人问津;三是实习时间太短或是学生由于在实习中遇到问题得不到合理的解答和解决而导致实习半途而废;四是实习企业对于学生不是不管不问,便是过于苛刻,缺乏人性化管理,而校企之间又疏于沟通,学生的实践环境不佳,令人堪忧。

3.教材体系与职业素质的要求脱节

随着旅游教育的持续升温,近年来高职旅游类教材的数量也在迅猛增长,旅游类教材满街皆是。一方面出版社需要经济效益,另一方面高校教师有评审职称的需求,如此,两厢情愿,一拍即合。为了早出效益和成果,出书速度很快,一般都在一年左右出版发行,有的甚至不到一年书就到了学生手中。有如此多的教师热衷于编写教材,又有如此多的出版社出版教材,应该算得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了吧?然而,事实并不如人意。由于时间仓促,多数作者缺乏行业经历,加之作者和出版方均存在急功近利思想,所谓的编写充其量不过找些已出版的同类教材作参考,整合整合,换换词语罢了,看起来是百花齐放,但“放”的却是同类之花,听起来是百家争鸣,“鸣”的也是无异之声。可以想象,如此神速,怎能有高质量教材面世呢?

4.教育商业化嫌疑明显

有些高职院校特别是一些民办院校在招生时做虚假宣传,学生入学后便开始不管不问,不但学费高,且学习条件差,课程设置不够科学,不能适应行业、企业的实际需要。可以说,此类学校整体上疏于管理,商业化嫌疑明显。

二、 校企对接策略

要想将我国的高等旅游职业教育真正办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简便又科学的做法就是脚踏实地实行校企对接,消除彼此隔阂,避免相互埋怨,办成校中有企,企中有校,因用而学,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的创新型旅游高职教育。在这方面瑞士的洛桑学院和美国的康奈尔大学等都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无论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还是国内示范性院校的成功做法,均忌讳死板教条,关键是办学理念的更新,敢于从传统、落后、失败的办学圈圈中跳出来,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利用或创造条件,实现校企的成功对接。

(一) 院校方面的整改策略

在校企对接过程中,学校是主导方,应该积极主动地与优秀的、有实力的企业联系,了解企业目前的需求、行业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认真找出自身的不足,多方面听取企业和社会对本校毕业生的反馈,切实做好整改。

1.培养理念的更新

高职院校所要迈出的最重要一步是培养理念的更新,旅游高职教育是借助于旅游这个专业平台培养人才的,在目标上具有相应的定向性,所以,“以就业为导向”,所定义的首先应该是本专业的就业,其次才是广义的跨专业的就业;“以服务为宗旨”,也首先应该是为本行业的服务,然后才是跨行业的服务。在我国旅游产业飞速发展而专业人才严重匮乏的背景下,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首先满足本行业的需求,其次才是社会的普遍需求。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其“素质”的意指并非“泛”而“空”,而是“专”而“职”。校方虽然不能保证百分之百的毕业生都进入旅游行业,但如果有近半甚至更多的毕业生不从事或不能长期从事本行业的工作,那只能说明我们培养的人才与行业之间彼此缺乏吸引力,这是行业管理和学校培养的双双失败,也是高职教育本身的失败。对就业率的评估不应该脱离专业背景,否则,只要就业就行,那为何要设置专业呢?因此,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级旅游专业人才重任的旅游高职院校,首先要弄清楚自己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即培养目标问题;其次,要明白引进什么样的教师,即师资的选用问题;第三,要弄清楚应该为学生提供什么样的学习条件——即学生的学习环境问题;之四,要知道应该给学生教些什么,即教学内容;最后要解决的是怎样教的问题,即采用何种教学模式或方法。理念的更新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重要的是付诸实践,环环紧扣,步步落实,切忌纸上谈兵。

2.教学计划的修订

教学计划也即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对于高校而言可谓家常便饭,年年做,常常改,但改来改去,依然是新瓶装老酒,换面孔不换脑子。要想彻底解决这种疲于应付,不求实效的状况,必须俯身拜访行业内优秀专家和优秀企业的管理者,邀请他们加入专业建设委员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认真、冷静地听取行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确保人才培养方案即教学计划符合行业未来发展的需要。

3.课程内容的调整

课程内容主要涉及到教材,现行教材多数遵循传统,没有跳出普通高等教育的圈圈,依然主要讲理论,忽视实践,有些教材虽然加入一些实践的内容,但这些内容还是脱离行业实际,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即便是专为理论教材配套的实践教材也是如此,原因是编写教材的人大都没有企业工作的经历,自己压根就对这个行业没有感性认识,所以也就不可能有独特的创新观点,写出贴切的教材内容。彼此抄袭现象比较普遍,富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并未被邀来参编教材。再则,即便有些行业专家愿意参编,可由于出版社急于出版发行,编写时间过于紧张,原本有编写意向的行业专家只能忍痛割爱,放弃参与。所以最终依然由那些并不真正懂行的教师编写,既浪费了纸张,又浪费了时间,还误导了学生,要命的是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想避免上述状况,必须选用优秀教材,可以说旅游专业本身比较年轻,像样的教材比较难找,优质教材更是少之又少,即便是冠以教育部或XX省XX五规划教材、优秀教材之名的也未必就是真正适合我国旅游高等职业教育的教材。所以还需要精心组织校、企双方的专家动手编写。一开始可以以试用教材的方式边编边用,时间不能安排得太紧,不能急于求成,必须精心策划,仔细选材,认真编写,教材的内容既要适合实际,又要高于实际,起到既能满足行业现用,又能引领行业发展的作用。整部教材完成后未必急于出版,可以试用教材名义,小范围出版发行,至少经过一到两个学期的试用,证明效果较好后再出版为正式教材。总之,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把课程内容的调整落到实处。

4.师资队伍的改变

有了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和适用的教材之后,选聘适宜的师资队伍便是落实培养方案、实现培养目标的可靠保证。师资队伍的改变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走出去”,即通过让年轻教师脱产去企业挂职锻炼或利用假期到企业兼职的方法,使现职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逐步达到本专业职业素质的要求;二是“请进来”,即与合作企业签订协议,选聘经验丰富的管理者参与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将优秀企业的文化直接渗透到课堂,让学生尽可能地在学校就能接触到更多的企业元素。这里要强调的是,对于后者的实施,校方必须也理应给受聘的企业教师付与符合市场行情的报酬。

(二)企业方面的应对措施

据了解,有不少旅游企业还是很愿意与院校合作的,只是考虑合作的方式不同,企业方面可能过多地考虑用工和赢利,欠于考虑院校的发展以及培养合格人才对整个社会的好处,这种做法尽管有些狭隘,但尚可以理解,因为企业毕竟不是公益机构,他们必须靠赢利才能养活员工,才能生存与发展。正因如此,在校企对接过程中院校方面必须积极主动,起主导作用,在合作过程中应该投入适当的资金,不至于使企业吃亏,正确引导和督促整个对接过程的顺利展开。而企业方面也需要积极配合,需做好以下几点:

1.改变用人观念

旅游行业是劳动密集型的服务行业,旅游企业多数岗位都属于服务性质的简单劳动,技术含量低,于是,就有不少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喜欢聘用一些初、高中毕业生作为员工。这样做,一来可以付给较低的工资,二来这些低学历的娃娃们往往会比较听话,好管理。所以,一般不聘用或很少聘用大学生。这种做法恰恰就是目前不少旅游企业服务质量差、缺乏服务意识、没有特色、经营效益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殊不知随着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人们对旅游企业的服务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即便是技术含量较低的服务企业,也需要文化素质和专业知识较高的大学生加盟。只有这样,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才能提高,服务质量才有可能得到保证,企业才会有发展潜力。因此,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必须改变以往的用人观念,不能一味地追求低成本。就企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来说,人力资源成本降低,经营风险也会随之降低,但风险在降低的时候,效益也在相应降低,风险与机会往往是成正比的,没有任何经营风险的企业,其发展潜力也不会大。没有足够的投入,没有扎实的付出,自然就不会有丰硕的收获。

2.调整经营管理策略

说起企业的经营管理,老总们都会如数家珍般道来:“抓质量,促销售、拓市场,降成本,增效益”。老总们普遍都会这样认为:企业作为一个自负盈亏的团队,既要养家糊口,又要发展壮大,要做的事情很多,而这“十五个字”便是经营管理的经典概括。这听起来似乎无可挑剔,然而,这犹如医道中“西医”的表象疗法,哪疼治哪,并没有抓住企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企业竞争的焦点逐渐由“质量”转向了“人才”,无论是产品的质量还是服务质量,“人”才是决定的因素。企业在经营管理上不妨调整一下策略,学一学传统的“中医”疗法。不管人得了什么病,传统中医都认为是“阴阳”不平衡造成的,所以,中医千变万化的治疗方法其核心都是围绕调整“阴阳平衡”展开的,万变不离其宗。联系到旅游企业,应该将“强化队伍建设,突出人文关怀,促使正气内化”作为经营管理的基本手段,将“建立科管体系,推进质量创新”作为经营管理的首要任务,将“确保经营效益,不断发展壮大”视为企业经营管理的根本目标。企业的经营管理者都应该明白一个道理:任何一个单位或部门出现问题都是因为人本身出了问题,而人的问题又不外乎两点:其一是技术和经验问题;其二是心态和思想问题。正因为如此,经营管理者的工作重心才应该放在调整员工的技术和心态上,使之“阴阳”平衡,让经营管理者的正确思想和理念化作企业员工的自觉行为。

“技术”作为一种知识或经验,对于人而言,是处在从属地位的,是被动的,相当于“阴”。 过硬的技术是员工在生产、服务中不出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所谓的“心态”就是人对待生活和工作以及各种事物的态度,是人的一种心理反应,在为人处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处在积极的、支配的地位,相当于“阳”。在企业的整个生产和服务中,“前者”受制于“后者”,即技术和经验受心态和思想的支配和制约。是故,企业的经营管理要从后者着手,前者也不放松,即所谓的两手都要硬。调整员工的心态需采用两条腿走路的方式,既要通过企业日常的培训和教育,正确引导员工的思想和心态趋向,培养员工正确的思维习惯以及工作和生活态度;同时又要给予员工必要的、适时的人文关怀,及时满足员工正常的生理需求和合理的心理需求,包括员工吃住行的条件、工资福利待遇的改善,满足其必要的文化学习、文体娱乐以及休闲旅游的需求。在正确引导员工心态和思想的同时,企业还必须不惜投入一定的财力和人力,不失时机地开展各种技术培训和必要的技术比武,为员工专业技术的提高及工作经验的积累创造一定的条件,提供足够的平台。如此坚持不懈,就可以促使员工在技术和经验上与思想和心态上处于“阴阳”平衡,员工的“阴阳”平衡,必然会带来企业的“阴阳”平衡,即“员工素质高”和“产品质量好”,这些才是企业管理的根本所在,应该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长期性根本策略。

3.自身发展与社会责任兼顾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实行企业改革之前,我国的企业仅有两种所有制体系,即全民所有制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所有生产销售计划和员工工资以及福利待遇等均由各级政府来统一调整。自从国企实行改革之后,我国的企业体制变得复杂起来,有国企,也有私企,还有中外合资企业和外国独资企业,企业的经营效益与员工的工资福利直接挂钩。如今,纯粹的国有企业已经不多了,多数都变成了股份制企业,中小型的民营企业越来越多。旅游行业也不例外,民营的私企占了多数,而且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民营的私企成了这个行业的主流,企业普遍都变得“小家子气”了,只考虑企业盈利与否,很少考虑或根本不考虑承担社会责任。招聘员工条件非常苛刻,要求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一进企业就得非常熟悉业务,马上就要给企业创造利润,否则就拒之于门外,要不就付给极低的工资,造成不少大学生在短期内跳槽或失业,使社会就业形势变得严峻起来。这里面固然有院校方面的原因,也有学生自身存在的浮躁等因素,但与企业不愿意给予新员工短期的培养、所付薪水太低、目光短浅、推脱社会责任等也有直接的关系。因此,要想使校企进行顺利的对接,企业方面必须改变以往的“小家子气”,要敢于承担社会责任。

企业要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储备,离不开国家的支持,而大学是人才的摇篮,尽管这些人才一开始并不完美,不能一时满足企业现时的要求,但他们毕竟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知识和专业功底,是未来社会的支柱,如果在关键时候,企业伸出手来给予他们“画龙点睛”般的支持和培养,就有可能使这些刚刚走出校门的娃娃们在专业方面变得相对完美,成为企业未来发展的潜在力量,这对于企业来说,应该是个“有利可图”的好事。但要真正实施这个战略,企业必须转变观念,调整思路,放眼未来,把协助相关大学共同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作为自身不可推卸的一种社会责任,并视为企业经营管理策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多方位与院校方互动

在校企对接过程中,作为企业的一方参与校方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在与校方签订合作协议的框架下,应该保持与院校方面的深层次合作,比如:积极参与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讨论,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委派适合教学工作的优秀管理者担任某些课程的教学及实践课程的指导,适时给院校做一些专题性报告,参与学生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指导等。与此同时,还要定期或不定期地邀请院校方的专家、学者到企业作专业学术报告,推广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服务理念;吸纳有经验的专业教师参与企业的管理,接受一定数量的实习生参与企业的生产与服务;邀请相关师生参加企业的专业服务技能竞赛和文体竞技活动,并参与赛事的评判等;把院校当作企业发展的坚强后盾。

三、 政府方面的政策调控

高等旅游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校企对接的着力点在于校企双方的积极磋商和协作,但政府的支持依然是必不可少的。政府应为校企双方提供良好的合作环境,鼓励和支持校企合作的正常开展;调整现行不适用的高校人事制度,结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和实际需要,改变现行师资引进政策。应规定:高职院校引进的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必须在相应的企事业单位与本专业相关的岗位上,分别经过1-2年、3-5年、6-8年的工作锻炼,废除现行政策中高职院校直接从高校引进博、硕、学士作为师资的做法。这样做,不仅可以丰富师资的社会阅历和专业工作经验,还可以相应提高师资的年龄,因为年龄往往与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成正比。我们不能期望于那些刚出校门、毫无职业经验的的“娃娃”们能够将未出校门、年龄稍小于他们的另一些娃娃们培养成为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只有教师自身具备了一定的社会阅历、相应的专业工作经验,才有可能培养出具有一定职业能力的专业人才。这也是加快实现职业素质教育,推动校企合作、互动的至关重要的一步。离开了政府的支持和把关,以上所述都有可能举步维艰,难以实现。

四、 结语

校企对接是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本属于两个独立法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事情,除了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之外,基本不涉及第三方。如果校企双方都有意向,彼此都积极主动,坦诚相见,认真协商合作方案,重点攻克疑难问题,切实将各个环节付诸行动,校企对接就会显得简单可行。反之,双方虽有意向,但彼此各持己见,强调单方面利益,对已达成的协议仅限于纸上谈兵,迟迟不去落实,如此,势必会使校企合作趋于复杂化、僵局化,最终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接。所以,实现校企对接的关键在于双方积极主动、求同存异的态度,在于步步落实、注重效率的行动。

[1]安艳.美国高等职业教育模式及启示[D].保定:河北大学,2010.

[2]郑向敏,高玲.国内近年关于旅游安全研究的综述与启示[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5).

[3]邹益民.旅游企业战略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4]朱书田.对旅游高等职业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5).

[5]李祥云.我国高等学校投入产出的效率评估[J].高等教育研究,2011(5).

[6]刘天佐.美国与日本高等教育财政拨款体制对我国的启示[J].生产力研究,2007(15).

(责任编辑 谢春红)

On the Tactic of College-Enterprise Butt-joint for Higher Vocational Tourism Education in Talents Culturing

ZHAO Wei-xin

(College of Management, Zho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44, China)

This treatise, beginning with a general review on China's higher tourism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an elementary analysis on its actualities, discusses the links of college-enterprise butt-joint and measures and steps adopted by the correlative parties, and subsequently points out the key-links and acting points of college-enterprise butt-joint. Its strategies mainly include the following aspects: firstly, higher institutes should make every effort to update the training concept, revise the teaching plan, adjust the contents of courses and change the structure of teachers; secondly, enterprises should change the employment conception, adjust the management strategy, actively interact with higher institutes, realize its own development and take corresponding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finally, the government's policy control should provide a good environment for both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 thus make great contribution to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tourism;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alents culturing; college-enterprise butt-joint; tactics

2016-02-15

赵维新(1957—),男,江苏海门人,中州大学管理学院讲师、国家首批高级翻译导游,曾在旅游行业从事管理与研究工作近20年。

10.13783/j.cnki.cn41-1275/g4.2016.02.019

G646

A

1008-3715(2016)02-0095-06

猜你喜欢

校企院校教材
教材精读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教材精读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