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纸质书:好日子又开始了

2016-01-21罗振宇

出版人 2016年1期
关键词:罗辑独家凯文

罗振宇

2015年过去,罗辑思维这个微信小书店,从不定期上新,到每周五固定上新书。从开始的三五本书,到如今独家在售将近60种图书。一年的图书销售额超过了1亿人民币,而且我们还守住了图书不打折这个底线。

我们的镇店之宝《光荣与梦想》售出了将近10万册。我们把一本哲学书《世界为何存在》4个月售出了9万册。我们十天内独家销售《丈量世界》3万册。我们在一个月时间全球首发凯文·凯利的新书《必然》13万册。

这一年,特别感谢起步阶段就开始跟罗辑思维合作的出版社,合作伙伴的信任伴随了罗辑思维的成长和发展,而今天我们很高兴地看到,越来越多出版社开始认同我们的商业模式,愿意拿出精品图书来跟我们合作。

对于图书行业的未来,我有以下四个判断:

一是图书绝对不是夕阳产业。随着我国中产阶级对精神产品需求的提高,图书行业不仅不会被互联网冲击,反而会借助互联网有一个大规模的再生长。这个新兴的阶层有知识焦虑,也有消费能力。市场有责任为他们提供更高品质的图书,这个品质,包括图书的内容,也包括更有品味的装帧方式。比如罗辑思维的独家定制版图书,我们坚持用更高克重的纸张,坚持用“锁线裸脊”的方式装订,这样的装帧方式,从开始读者的不解,甚至觉得有质量问题投诉,到越来越多的人体会出了它带来了良好的阅读体验,我们也看到整个市场对于精装图书需求的上涨。

二是不要被工业思维的惯性裹挟。很长一段时间里,商业界最流行的观点是“得丝者得天下”。互联网靠烧钱拉用户,网站靠图书打折赚流量,出版社靠品类繁多来赌市场。罗辑思维走出了一条相反的道路,2015年,我们的实验证明,一年超过一亿的销售额,只靠不到60本书就能实现,而且还是仅仅依靠罗辑思维的微信公众号这个单一的渠道。我们未来走的路,就是做有限的精品,我们也特别希望未来整个产业链能向精品集中。我们自己现在面临的困境是,当一本书销量爆发的时候,整个产业链并不配合,掣肘往往是工业生产的环节,加印时间长,速度跟不上。如果印厂能够集中力量向重点图书倾斜,会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

三是换个角度理解图书行业。我们应该从内容收费的角度来理解图书。过去的内容产业,一类是免费的,叫媒体;另一类是收费的,叫出版。有人会担心,现在网络上免费的资源那么多,做内容收费会不会影响传播?我说你看看中国靠写字出名的人,是收钱卖书的作家,还是不收钱提供内容的记者?是韩寒、冯唐还是所谓的媒体人?恰恰是前者赢得了最大的尊重,拥有了最大的社会影响力。站在这个全新的视野下看,出版业,不再是生产这种把墨印在纸上的工业品,而是生产用户愿意付费购买的内容要从人群中筛选出愿意付费的人,给他们提供有营养的经过挑选和升华的内容。

四是重估时间这个因素。按照以往工业品的价值衡量图书,厚的就会比薄的贵,原材料价格贵嘛,图书定价不是付给内容价值的钱,往往是照着印章数来估价的。但在人的注意力越来越值钱的今天,能够充分占有一个人阅读几万字的时间,已经很了不起了。人们也许会愿意为了这几万字的干货付更多的钱,而不愿意拿起一大厚本他读不动的大部头。如何从工业经济向体验经济转型,向注意力经济转型,是未来我们思考的问题。

罗辑思维在图书行业还只是个新丁,以上的看法,只是我们从一年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粗浅思考。

正如凯文·凯利在《必然》一书中所言:未来正在开始。我们并没有迟到。

猜你喜欢

罗辑独家凯文
会飞的机器人
迅猛龙的独家秘闻
独家点评
独家点评
KEVIN LOVE'S OUTLET PASSES 凯文·勒夫 快攻发动机
《罗辑思维》节目中罗振宇的主持艺术
凯文·杜兰特 危险关系
自媒体视频脱口秀的知识分享特质——以《罗辑思维》与《晓松奇谈》为例
恍若隔世 凯文·加内特
自媒体时代,媒体人的新探索:以《晓松奇谈》和《罗辑思维》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