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奋力书写脱贫攻坚奔小康的江西答卷
——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六县(市)精准产业扶贫调查

2016-01-20江西省社联课题组

老区建设 2015年24期
关键词:贫困户攻坚电商

江西省社联课题组

奋力书写脱贫攻坚奔小康的江西答卷
——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六县(市)精准产业扶贫调查

江西省社联课题组

大余县、寻乌县、宁都县、吉安县、井冈山市、广昌县等地围绕脱贫攻坚奔小康这一目标,以产业扶贫为着力点,坚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的产业发展思路,敢闯敢试,走出了新常态下各具特色、各有亮点的扶贫开发新路子。“十三五”时期,进一步推进脱贫攻坚要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脱贫攻坚的主体责任;整合资源,动员全社会支持参与脱贫攻坚;创新举措、破解难题,做大做强扶贫富民产业。

脱贫攻坚;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精准;产业扶贫

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西代表团讨论时殷殷嘱托,要让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一起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果。刚刚闭幕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一年来,江西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希望和要求,把脱贫攻坚当成“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取得了显著成效。那么,应如何进一步落实好总书记的希望和要求,基层群众对确保江西省在既定时间节点打赢脱贫攻坚战还有什么期望和要求?带着这些问题,江西省社联调研组以产业扶贫为切入点,选择了大余、寻乌、宁都、吉安、井冈山、广昌等6个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县(市)为重点,通过实地考察、召开座谈会、探访贫困户等形式进行了一些调研。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今年以来,各地围绕脱贫攻坚奔小康这一目标,以产业扶贫为着力点,坚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的产业发展思路,敢闯敢试,走出了新常态下各具特色、各有亮点的扶贫开发新路子。

(一)大余:旅游扶贫,让贫困地区焕发生机与活力

大余县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红色游、生态游、文化游和乡村游,旅游扶贫遍地开花,开辟了一条“建基础、美生态、惠百姓、早脱贫”的扶贫新模式。全县旅游示范点达23处,今年上半年,接待国内外游客97.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5亿元,同比增长20%以上。

旅游扶贫产业的发展壮大,推动了贫困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贫困户收入水平不断增长、农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贫困群众综合素质不断提升。全县58个贫困村建设道路34.8千米、水渠46.4千米、桥梁16座、文体设施61套,并按乡镇现有人口每人每年40元的标准建设环境保洁设施,乡村面貌明显改观。全县3.5万余人依托旅游扶贫产业直接或间接受益,户均增收近3万元。该县大龙山旅游扶贫示范点按照“景区+党组织+专业合作社+基地+扶贫户”的运作模式,从增加土地流转、林地流转、临时建设用工、固定公益岗位、开农家旅社、开农家餐馆、销售农副土特产等七个方面入手,为大龙山村48户贫困户172人提供了新的稳定收入来源。

(二)宁都:电商扶贫,让农产品“e路”畅销

从2014年开始,宁都县抢抓电子商务进农村的有利时机,运用“互联网+扶贫”的思维,坚持扶持+孵化+服务,促进电子商务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通过直接帮扶到户(直接帮助贫困户开办网店成为网商)、参与产业链发展(帮助和吸引贫困户参与由龙头企业、能人、大户、专业合作社等构建的电子商务产业链发展,实现完全或不完全就业)、分享溢出效应(贫困群众不直接参与,间接分享电商发展成果)等多种形式,大力发展电商产业,不仅使农村电商“活”起来,更让贫困群众借电商“富”起来。

如今,占地100亩的宁都县电商孵化园被列为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已入驻138家企业和商户;建成阿里巴巴“农村淘宝”、邮政“e邮”、京东帮、飞天买光光等4个县级运营中心及95个村级服务站,建成2个网上“宁都馆”,打通了贫困户农业小生产与电商大市场的最后一公里。脐橙、黄鸡、白莲、大米、茶油等农业优势产业,借“网”实现了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打响了宁都品牌。全县有各类土特产网店近500家,有81家农业企业、26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抱团,辐射带动贫困群众800余人从事电商产业,从业人员人均可年增收6000元以上。如竹笮乡赖沙村260多户1000多人中主要以低保户、五保户及深山移民户为主,今年已吸引20多家电商企业入驻创业,成为宁都第一个“电商村”。

(三)寻乌:金融扶贫,让群众脱贫致富路更宽

寻乌县紧紧抓住“产业扶贫信贷通”试点工作的有利机遇,坚持把金融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一项重要抓手,积极推进金融扶贫试点创新,初步摸索出一条“政府搭台、银行唱戏、贫困户受益”的金融扶贫工作路子。截止目前,寻乌县信用社和农业银行两个金融机构共发放“产业扶贫信贷通”贷款5172.5万元,预计全年可以发放1.3亿元,金融扶贫贷款覆盖了15个乡镇、172个农业村,扶持龙头企业13家、合作社56个,贫困户2671户。

金融扶贫使财政扶贫资金的小钱放大为金融扶贫扶持的大钱,增加了扶贫资金总量,扩大了扶贫覆盖面;降低了贫困户贷款准入门槛,破解了信贷抵押的难题;减轻了贫困群众的负担;突显了群众主体的作用。该县文峰乡富民养兔专业合作社现有社员62名,其中贫困户40名,采取“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帮助贫困农户脱贫致富。前不久,扶贫办为其提供了200万元的“产业扶贫信贷通”贴息贷款,进一步扩大规模,扩建完工后可吸纳集中养殖户60户,带动分散养殖户200户。通过金融扶持,既壮大了合作社,又降低了市场风险,还解决了贫困户发展养兔无场所、无技术、无资金、无销路的“四无”问题,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路更宽。

(四)广昌:对口扶贫发展特色种养产业,让百姓增收有依靠

广昌县按照转型发展现代农业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坚持市场化运作,创新产业经营机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积极探索和实行“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特色种养产业扶贫模式,以市场为导向,以协议形式确立联结关系,建立“公司连基地、基地建合作社、合作社带农户”的产业链,实行“五个统一”,即统一产业布局、统一种源供应、统一技术服务、统一生产标准、统一收购销售的一体化运营模式,整合了农户经营、合作经营、公司经营的优势,增强了农户(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农户(贫困户)持续稳定增产增收。

2014年,广昌县整合各类资金5600万元,大力发展肉牛、大棚蔬菜等特色种养业,新建标准化肉牛养殖基地50个,发展大棚蔬菜规模种植基地8个,发展牛蛙养殖合作社10个和火龙果种植基地1个。白莲种植面积8.5万亩,产量达680万公斤;烤烟种植面积2.2万亩,产量5.88万担,产值7275万元;全年新造油茶林1350亩,油茶种植面积超过11万亩;茶薪菇种植规模达2.2亿筒,产值5.28亿元。

(五)吉安县:“四个一”产业扶贫,让贫困群众有了自己的“摇钱树”

吉安县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全力推进可复制、可推广,最具群众基础、最具带动能力的“四个一”产业精准扶贫致富工程,即“一户一亩井冈蜜柚、一户一亩横江葡萄、一户一个鸡棚、一户一人进园务工”,确保每个贫困户找到一个致富产业,确保每个贫困户每年有1万元以上的产业收入。

目前,吉安县井冈蜜柚种植面积达到4.6万亩,千村万户老乡工程1.67万户,其中贫困户4556户,户均3.5亩,亩均收入约1万元;横江葡萄种植面积近5万亩,覆盖19个乡镇、4000户农户,其中,贫困户1551户、户均2.8亩,亩均收入在8000元以上;全县每年出栏肉鸡稳定在3600万羽左右,带动贫困户962户、户均1.2个鸡棚,每户每年收入在4万元以上;全县共有8200多个贫困群众在园区务工,每人每年务工收入均在3万元以上。“四个一”产业精准扶贫致富工程,推动贫困群众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成功转型,使贫困群众有了自己的“摇钱树”。

(六)井冈山:资产收益扶贫,让重度贫困者从此高枕无忧

脱贫攻坚越到后面越困难,井冈山市探索资产收益扶贫方式,是扶贫开发冲刺期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超常举措。以投资支持贫困户参与扶贫项目为实施内容,以帮助贫困户直接获取资产收益为扶持方式,着力提升贫困户稳定保底持续增收的托底水平,促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目标任务的全面落实。

井冈山市在尊重贫困农户意愿的基础上,整合各类扶贫资金,按“红卡户”每户10000元,“蓝卡户”每户5000元的标准,帮助贫困群众入股扶贫富民产业,并确保其实际年收益率不低于15%。厦坪镇厦坪村有26户贫困户,都是老弱病残,为了让他们脱贫,村里想了不少办法,但总是“救一时救不了长久”。今年村里引进井祥菌草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启动“公司+贫困户”模式,把所有贫困户纳入进来,他们可以在这里做事,另外扶贫有1万配套资金,入股保证他们有20%的收益,无论产业经营的如何,首先要保证贫困户20%的利润,有的贫困户还可以以土地入股。贫困户朱友来的妻子患了尿毒症,家里经济困难,村里帮他把扶贫资金放到公司入股,每年有2000元分红,他在公司打工每年也有2万元工资。资产收益扶贫确保最穷最弱最难办的贫困户也能有收益,破解了特殊贫困难题。

二、经验启示

实践证明,大余县、寻乌县、宁都县、吉安县、井冈山市、广昌县等地立足实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因地制宜推出的一系列扶贫工作新理念、新办法、新举措是成功而有效的,为“十三五”时期各地进一步推进精准产业扶贫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一)立足实际、因地制宜、找准路子是前提

理清思路、找准路子是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基础和前提。理清思路、找准路子,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找准突破口。各地的扶贫产业之所以能够逐步壮大,做出品牌和影响力,就在于其能从实际出发,立足自身特色和优势,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敢于探索实施旅游扶贫、电商扶贫、金融扶贫、特色种养扶贫、资产收益扶贫等新模式、新办法。吉安县、广昌县等农业资源丰富的地方,发展了井冈蜜柚、横江葡萄、肉鸡、广昌白莲、肉牛、大棚蔬菜、牛蛙、烤烟、油茶、茶薪菇等带动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特色农业;大余县、井冈山市等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大力发展旅游产业,鼓励和支持当地群众经营“农家乐”、“乡村旅馆”;宁都县、寻乌县紧紧抓住“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产业扶贫信贷通试点县”等有利时机,发展电子商务等新型产业。

(二)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提升产业发展参与度和受益度是关键

摆脱贫困并不只是物质上的脱贫,更重要的是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扶贫开发最重要的是,要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群众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各地通过建立企业与贫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以“公司+基地+贫困户”、“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充分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实现“以企带村、以村带社、以大户带贫困户”,不断提高贫困群众的产业参与度和受益度,确保不落下一个贫困户。广昌县明确规定特色种养产业的专业合作社吸收正式社员,必须最大程度吸收贫困户。大余县旅游扶贫带动建档立卡扶贫对象达1800多户7000多人,占总贫困人口的30%以上。井冈山市把最优质的资产——井冈山旅游发展总公司在九银村镇银行入股的600万,让给最困难的红卡户。通过有效参与和从中受益,贫困群众改变了以往“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树立了通过辛勤劳动脱贫致富的新观念。

(三)强化教育培训,提升贫困群众素质是根本

提高贫困群众能力素质,是治贫脱贫的根本之策。为此,各地立足实际,整合“雨露计划”和农民工培训等各类培训资源,针对不同年龄段和文化层次的贫困群体,分类制定和实施教育培训计划,确保每个有条件的贫困家庭劳动力都能掌握1项以上就业创业技能。宁都县自去年10月份以来,共开办电商培训班45期,帮助近千名贫困户、残障人等掌握电商技能。该县对坊乡残障人贫困户廖竹生,去年12月参加电商培训后开设一家“布潮行”淘宝店,月网销额逾7000元,纯利润2000余元;固厚乡宁勇军,年幼丧母,家境贫寒,屡次创业不成,去年4月通过电商培训后注册了一家专销宁都土特产品的“永香和农家铺子”网店,目前实现网销额50余万元,盈利20余万元。

(四)强基固本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是保障

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保障。吉安县永阳镇江南村“两委”干部中,村支书是“省劳模”,村主任是县人大代表,吉安市委办还委派了一名优秀年青干部担任该村第一书记,该支部连续3年被评为全县先进基层党支部。正是有这样一个带领村民攻坚克难,创业致富的坚强领导核心,该村的各项工作走在了全县前列。

三、几点建议

2020年,江西省要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两不愁、三保障”,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共进小康的目标,产业扶贫是关键。当前,江西省脱贫攻坚的任务还十分繁重、扶贫产业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规模不大,知名度不高,竞争力不强,需要进一步夯实基础,加快发展。为此,调研组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落实脱贫攻坚的主体责任

中央已将国务院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升格为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并已有专家提议将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升格为中央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为此,建议将省政府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升格为中共江西省委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市、县、区参照这一改革,使顶层机构设计走在全国前列,进一步落实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强化各级党委、政府在产业发展方面的主体责任。层层传导压力,逐级落实责任,构建“千斤重担人人挑、人人身上有指标”的责任压力传导机制,形成人人争先的氛围,全面激发干事创业活力。同时,进一步优化产业扶贫开发工作考核和奖励办法,明确操作细则,使考核优秀的单位和干部得到奖励,不合格的追究责任,最大限度发挥考核这根“指挥棒”的作用。

(二)进一步整合资源,动员全社会支持参与脱贫攻坚

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建议组建江西省扶贫开发协会,为社会各界参与脱贫攻坚搭建沟通的桥梁和纽带,鼓励引导更多企业、社会团体、公益组织和个人参与支持扶贫开发事业,推动产业扶贫健康可持续发展。扶贫开发协会既可以组织专家学者开展脱贫攻坚研究,为扶贫开发和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又可以发挥其服务功能,将贫困村、贫困户的真实需求与社会各界的扶贫资源、帮扶意愿进行有效对接;还可以组织广大扶贫志愿者与贫困户开展实实在在的诸如“结对”、“攀亲”等帮扶。

(三)创新举措、破解难题,做大做强扶贫富民产业

产业扶贫在实施过程中还面临着许多实际困难和问题,还需要立足实际不断改进和完善。

1.加强规划引领,发挥示范带动。相关部门要对全省扶贫产业(农业产业和非产业)发展的资源、资金、技术、管理等发展要素统筹考虑,立足比较优势,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商则商,进行科学产业布局和规划,切实增强产业发展的竞争力。同时,抓好特色产业、优势产业、示范村、示范户建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2.多渠道增加投入,强化资金支持。扶贫产业发展壮大离不开资金的有力扶持。一要加大产业扶贫的财政投入力度,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扶贫资金使用结构。二要允许基层适当整合扶贫项目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对贫困地区扶贫开发项目在加强项目资金监管、确保资金用途合法合规的情况下,简化程序,适度增加资金使用的灵活性,允许基层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项目资金整合使用。三要简化扶贫信贷程序。涉农扶贫信贷管理,要特事特办,放宽条件限制,简化贷款程序,适当增加信贷额度。相关金融机构在发放扶贫贷款时简化手续,不得附带任何条件。充分发挥财政贴息货款“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为扶贫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硬件”支持。要加快改造升级农村公路,提升公路通达能力,有效解决运输难问题。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增强贫困地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加快贫困地区电网改造升级,提高农村通信网络覆盖水平,实现户户通宽带,为扶贫产业信息化发展提供支持。

4.强化信息服务,解决销售难题。市场是产业发展的牛鼻子。贫困农户在发展产业的过程中虽然面临资金、技术等难题,但最大的顾虑是销售,是市场问题。市场千变万化,贫困农户很难把握,迫切需要得到扶持和帮助。只要有市场、有销路,农户发展农业产业的积极性就会空前高涨。在鼓励和扶持农户发展农业产业的同时,建议相关部门整合政府、企业、媒体等资源,立足互联网、电子商务及新媒体的功能,帮助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村建好网络平台,培训网络人员,用新的销售理念和销售模式解决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

5.加强扶贫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人才保障。产业扶贫,人才是关键。一要按照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要求,选好配强村级领导班子,选好、派好贫困村第一书记。二要强化培训。要把各级扶贫干部和村级领导班子成员纳入培训范围,依托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和高校开展培训,提高做好扶贫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切实解决能力不高、本领不强、办法不多的问题。

6.关爱群众情感帮扶,扶贫更要扶志。一个地区物质的贫困,往往与其精神的贫乏、文化的落后息息相关。在给予资金、项目帮扶的同时,更需要情感上的关爱。要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关爱群众,让贫困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爱,感受到社会的尊重,树立依靠自身努力创业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责任编辑:邵猷芬]

组长:熊建(1957—),男,江西省社联副巡视员。成员:刘清荣(1964—),男,江西省社联《老区建设》杂志社主编;曹彩蓉(1968—),女,江西省社联《内部论坛》编辑部主编;刘忠林(1980—),男,江西省社联《老区建设》杂志社编辑;程文燕(1986—),女,江西省社联《老区建设》杂志社编辑。(江西南昌330077)

江西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2014年)规划项目“精准扶贫研究”(14YJ10)

猜你喜欢

贫困户攻坚电商
电商助力“种得好”也“卖得火”
金融扶贫站惠及3万贫困户
电商赢了,经济输了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鞋底垫厚点,也能走得快”——贫困户崔普选和他的“梦中梦”
脱贫记 贫困户陈福田和何麦换的故事
加快农村电商全覆盖
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示意图及参考文本
大型电商十大热卖玩具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