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绵阳市特色农产品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

2016-01-19文启金绵阳市农业局

四川农业与农机 2015年3期
关键词:特色农产品发展现状对策

程 惠 姜 莹 文启金/绵阳市农业局



绵阳市特色农产品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

程惠姜莹文启金/绵阳市农业局

摘要:绵阳市特色农产品通过多年发展,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已经成为全市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之一,目前已形成了安县魔芋、三台麦冬、江油附子、堑山米枣、高芥酸油菜等一大批具有绵阳特色的优势农产品。为进一步加快全市特色农产品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绵阳市农业局近期开展了广泛的调研活动,通过实地查看、走访农户、座谈企业、分析统计资料等方式,对全市特色农产品发展现状进行了一次全面深入研究,摸清了现状,查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特色农产品;发展现状;分析;对策

1绵阳市特色农产品的现状

1.1蔬菜

近年来,绵阳市蔬菜产业呈稳定增长态势,特色蔬菜生产情况如表1所示。2014年种植面积8.68万hm2(复种),产量达到233.83万t,产值68.48亿元。目前全市蔬菜销售仍以鲜销为主,占78%左右;加工仍以榨菜、青菜、魔芋初级加工为主,年加工量29万t,加工产值13亿元。

1.2水果

2014年,绵阳市水果种植面积达3.01万hm2,产量达到54.6万t,产值25.48亿元。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部分水果产业基地已实现了包装冷贮、品牌创建的产业化经营。如涪城鸿宇集团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颗颗缘”葡萄品牌、游仙兴民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富乐紫珠”品牌、梓潼靓绿葡萄专合社“富硒葡萄”、梓潼天宝柑桔专合社“文昌添宝”品牌、三台崭山米枣协会“崭山米枣”品牌、北川县禹羌绿宝猕猴桃专业合作社“川禹猕”品牌、石椅水果专业合作社“羌山绿宝”品牌,都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表1 2014年绵阳市特色蔬菜生产情况表

1.3中药材

目前,绵阳市已经形成了一批中药材优势和特色产区。2014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8 506.67 hm2,产量达到9.2万t,产值21.19亿元。具有绵阳市区域特色的中药材品种有三台县涪城麦冬(种植历史可追溯到唐代,为全国最大的麦冬生产基地,产量占全国麦冬产量的60%左右)、江油附子(已有1 300多年的种植历史)、平武天麻(野生天麻人工驯化栽培近20年,获地理标志产品认证)。

1.4茶叶

2014年,绵阳市种植茶叶面积达1.45万hm2,其中平武县8 973.33 hm2、北川县4 826.67 hm2,全市实现产量达2.58万t,产值1.87亿元,加工产值8.8亿元,以绿茶、花茶和边茶等品种为主。近年来,在国家继续加大对农业产业扶持力度的大背景下,全市茶产业发展受到平武县、北川县等茶区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推动,持续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并在品牌文化创建打造中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1.5蚕桑

2014年,全市蚕桑种植面积达到1.47万hm2,主要分布在游仙区、涪城区和梓潼县,农民茧款收入2.97亿元。近年来,虽然受到国际茧丝绸市场行情较大波动和劳动资源日益短缺等不利因素影响,绵阳市桑园面积、养蚕户数、蚕茧量持续缩小,但通过推广示范“桑-蚕-粪-沼-菜”等种养循环模式和探索建立“公司+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蚕桑产业化经营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1.6高芥酸油菜

高芥酸油菜是世界上工业芥酸的唯一来源,作为传统高芥酸种植地区,绵阳高芥酸油菜产业现已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建立了高芥酸油菜从研发、生产到加工、出口的完整产业链条。2014年,绵阳种植高芥酸油菜面积7 933.33 hm2,主要分布在三台县、梓潼县、盐亭县等油菜主要产区,产量达到2.3万t,产值1.27亿元。四川西普、日普两公司年加工高芥酸油菜籽能力4万t,其芥酸产量占全球份额的18%,占国内市场的80%。

1.7紫薯

紫薯含有丰富的花青素,具有显著的抗氧化和防衰老功能,在世界各国受到广泛关注。绵阳市农科院2008年开始进行紫薯的引种、筛选、鉴定、选育等工作,并成功育成了适合绵阳生态条件的紫薯品种绵紫薯9号,在全市种植面积达1 333.33 hm2,种植主要集中在安县、梓潼县、涪城区、游仙区和三台县,但种植面积分散、零星,集中度不高,仍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2绵阳市发展特色农产品的优势

2.1自然条件优越

绵阳市地形复杂多样,地势北高南低,由山地向丘陵过渡,地形起伏很大,海拔高差悬殊,拥有大面积的高原和山地,山区面积占61%。全市地处中国东部季风区的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加之雨量充沛,形成了较为独特的气候特点,适合多种类型的作物生长,可形成不同区域的特色农产品分布。

2.2产品品质保证

全市工业区域主要集中在绵阳市周边开发园区和江油市,且污染环境较大的化工、冶金等企业相对较少。而特色农产品种植区域大多数远离城镇,属传统农业区,工业化程度低、工矿企业极少、环境状况较优,适合种植绿色食品。

2.3产业基础厚实

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造就了特色农产品多年传统种植习惯,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和群众基础。例如游仙区木龙观红萝卜种植历史悠久,三国时就有种植记载,因其清香脆嫩、口感独特而被选为贡品。目前,木龙观红萝卜已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和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发展良好。另外,全市历来就有种植中药材的传统习惯,盛产附子、川乌、麦冬、天麻、丹参、辛夷、桔梗等多种中药材,远销海内外。

2.4区位交通通畅

绵阳地处成渝经济圈,具有优越的区位地理优势和便捷的综合交通体系,特色农产品鲜销可直接辐射川北、川中、川东等区域及重庆、西安等大中城市;加工的特色农产品可通过畅通的高速公路、铁路、航空交通网络进入国内和国际市场。另外,中国绵阳科技城的快速建设,更为全市农业招商引资、农业高新技术和农业技术人才的聚集、流动和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2.5刚性需求旺盛

2014年,全市人均蔬菜占有量369.3 kg,与国务院发布的《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指出的到2020年我国人均蔬菜占有量将达到400 kg的目标相比仍有一定提升空间。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正快速转变,特色农产品需求持续稳步增长,鲜销及加工需求量都还存在一定量的缺口。例如,全市目前每天仅能提供不到60 t的本地鲜销食用菌,市场缺口仍较大,需从成都、德阳等地每天调运20~30 t鲜销食用菌来解决需求。而高端品质、绿色有机的水果、中药材、花卉等特色农产品广受欢迎,价格日益走高。

3绵阳市特色农产品发展存在的问题

3.1发展特色农业的认识不到位

目前一些领导干部存在着重工业轻农业的思想,抓农业力度不够、积极性不高,对特色农业发展缺乏长远规划、积极引导和有效投入,没有建立起一套推动特色农业快速发展的工作机制,农业优势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发展处于一种应付状态,一时难以破题。

3.2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

全市龙头企业普遍实力不强、规模较小。2014年,全市省级种植业龙头企业只有190余家,销售收入仅88.32亿元,实现利润仅5.34亿元。没有1家年销售收入超过20亿元的龙头企业,没有1家大额出口企业。多数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关系较为松散,仅仅是简单的收购关系,在生产、管理、服务、加工、销售等环节没有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结机制,企业对农户的带动能力不强。

3.3农产品加工处于产业链中低端

由于全市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科技研发不足,设备投入简单落后,只能加工生产盐渍、烘干、罐头等初级产品,生产出来的特色农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差,出口创汇受限,导致企业难以做大做强,也影响了区域辐射示范带动效应。目前,全市特色农产品年加工量不到年生产总量的20%,其上下游产业链配套加工能力还有较大潜力可以挖掘。

3.4生产模式亟待转型

目前,全市特色农产品产业模式仍是以手工操作和家庭分散经营为主的传统原料种植生产模式,因其进入门槛低、劳动强度大、种植品种单一、栽培技术落后、农产品附加值低等缺点和受农村青壮劳动力短缺、市场价格波动大、抗风险能力弱等不利因素影响,中小农户种植效益难以得到有效保证,影响了农户种植积极性,也对全市特色农产品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构成了严峻挑战。

3.5资金瓶颈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许多农业龙头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反映,当前资金瓶颈制约已严重影响了企业生产经营和发展。土地流转、扩大种植规模、产品开发、加工车间修建、设备添置等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大多数企业融资渠道单一,贷款异常艰难,只能靠自身发展。

3.6标准化程度不高

全市农产品标准化工作虽然已启动,但还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质量标准检测监测体系滞后,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产品标签标识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标准化生产技术应用不广,无公害生产基地建设、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不快,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认证缓慢,一批优势农产品标准尚未建立等,制约着全市特色农产品长远的发展。

3.7技术支撑能力不足

基层科技服务和推广体系不健全,检测设施落后,手段单一,超前服务能力和水平不足,不能及时、有效地为农民提供指导。新品种、新技术科研经费少,缺乏系统性选育筛选、引种试验保障机制,加之农户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掌握能力较低,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较为缓慢。

4绵阳市特色农产品发展的对策建议

4.1加强组织领导推动

全市农业系统需进一步加强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实行分工负责制。绵阳市农业局要做好各县市区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的业务指导、示范推广、督查考核和汇总上报等工作,并积极帮助指导各县市区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和“三品一标”农产品申报,加强对生产基地的日常监控和抽查检测。各县市区农业部门主要负责制定各地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组织、协调和指导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具体建设,并总结经验,上报资料。

4.2强化产业规划引导

彻底破除把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定格在“农”字上的狭隘思想,建议由绵阳市政府统一组织农业、财政、国土、建设等部门共同建立协调机制,共同研究解决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相关问题,用发展的眼光全盘谋划特色农产品初级生产、精深加工、品牌营销、出口创汇四位一体的现代农业大生产发展格局。同时,根据自然资源、产业基础、市场需求、区位交通等综合因素,因地制宜、统筹规划,搞好区域布局,明确特色优势、主攻方向和发展目标,确保规划科学实用,长期有效。

4.3增强试点示范引领

一是坚持以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为平台和抓手,积极开展特色农产品高产优质示范创建,点面结合,共同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快速发展。二是加大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新品种实验培育、引进试种、扩繁推广、布局扶持,加速良种替换步伐;在不断提高品质、增加收益的同时,逐步降低种植栽培成本。三是积极探索推广适宜的种养循环模式和粮经复合型栽培模式,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四是加强资金投入,不断提高特色农产品种植的设施装备水平,实现在减少劳动力资源投入的情况下,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由低技术、低效益向高技术、高效益转化。

4.4注重产业资金整合

一是结合当地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整合相关涉农项目资金,集中打捆使用;抓好示范基地建设,以典型促亮点,以规模促效益,以标准促安全,以绿色促生态,实现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提质增效,换档升级。二是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扶持龙头企业投入基地建设;大力培育发展新型农民经营主体,构建“公司+基地(专合社)+大户”的经营发展模式,促进特色农产品产业化进程加快。三是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向农产品精深加工领域投入,逐步实现农产品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不断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4.5实施名优品牌战略

一是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平台,依靠科技创新,大力发展优质特色农产品;重点推行特色农产品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支持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争创省(市)级名牌和著名商标、国家名牌、中国驰名商标以及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二是以严格准入审核、统一包装设计和强化质量监管为抓手,按照“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质量标准、统一监督管理”的原则,积极构建全市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体系。三是继续大力实施“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双品牌战略,并通过政府搭台、展示展销、宣传推介、招商引资等政策措施,积极支持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参加展销会、推介会,进一步提高绵阳特色农产品和企业的知名度,扩大市场占有率,增强绵阳名牌产品竞争力。四是利用绵阳区位优势,对外加强与成都、重庆等大中城市批发市场的联系合作,对内注重农超对接、农社对接等新型营销模式的推广,紧密联系市场推进基地标准化生产,健全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

4.6抓好扶持政策配套

要根据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的周期、风险、种植技术等特点,针对性地制定不同产业、不同环节的政策,长期、持续、大量有序地给予财政资金支持;特别是在基地建设、产业延伸、品牌打造、科技服务等方面要积极给予扶持引导,重点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逐步扩大特色农业保险范围和区域,不断提高特色产业整体抗风险能力。同时,按照“企业引导、农户自筹、政府扶持、信贷支持”的原则,制订完善相关配套服务措施,逐步建立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特色农产品产业整体市场竞争力,做大做强具有绵阳特色的特色农产品产业集群。

4.7做好生态资源保护

一要摸清家底,收集名、特、稀农产品品种资源,建立品种资源库。二要充分挖掘利用特色农产品品种资源,加快建设绵阳市特色农产品品种繁育体系。三要加大野生资源驯化和新品种开发力度,以培育地方特色农产品新品种增加效益。四要加大野生品种资源保护的宣传力度,使之家喻户晓,成为广大群众的共识。

文章编号:2095-3615(2015)03-0009-03

文献标识码:B

中图分类号:S01

猜你喜欢

特色农产品发展现状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互联网+”特色农产品电商冷链标准化研究
特色农产品出口贸易如何拓展国际市场
基于电商平台的特色农产品营销策略探究
天然气储运技术经济分析
巨灾债券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浅析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及面临困境—以丽江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