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

2016-01-18潘朝曦

祝您健康 2016年1期
关键词:心脑血管膳食高血压

潘朝曦

我国中老年人主要死亡原因前5位分别是:心脑血管病33.3%,肺心病13.8%,消化道肿瘤11.2%,不明原因突然死亡7.4%,肺癌5.6%。毋庸置疑,心脑血管疾病目前是老年疾病防治的重点,因此,如何防控心脑血管疾病已然成为专科医师和老百姓共同关注的健康焦点。

未病要先防、既病要防变

根据流行病学统计分析,我国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正呈现逐年攀升且增幅持续加大的“双轨”趋势。临床研究已经证明,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改变——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有近300种,其中,主要有年龄、性别、高血压、高血脂、吸烟、不平衡膳食、糖尿病、肥胖、缺乏运动、精神压力等10种。很明显,后8种都与生活方式相关,是可变因素,因此,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预防尤为关键,而这与中医“治未病”思想中“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观点不谋而合。

所谓中医“治未病”,即是指防患于未然、预防为主的医疗思想。其在《黄帝内经》之前就已萌芽,如《周易》云:“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反映的就是防患于未然的预防思想。而《黄帝内经》中《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首次提到了“治未病”一词:“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以上论述从正反两方面强调了“未病先防”的重要性。《素问·八正神明论篇》又曰:“上工治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难经》第七十七难亦曰:“所谓上工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这点明了“既病防变”的思想。总之,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相结合,既很好地体现了中医防重于治的观点,亦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合理饮食、营养均衡

所谓“病从口入”,是说很多疾病都是经口传播所致。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其实也不妨从“口”开始,即通过合理饮食、均衡营养,以提升自身抗病力来防控外邪入侵,因为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改变——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中,高血压、高血脂、不平衡膳食、糖尿病和肥胖等都与膳食营养有关,与“口”有关。

要做到合理膳食,不妨参照2007年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据这份营养“秘籍”介绍,平衡膳食宝塔共分5层,包括了每天应吃的主要食物种类。其中,谷类食物位居底层,每人每天应吃250~400克;蔬菜和水果占据第2层,每天应吃300~500克和200~400克;鱼、禽、肉、蛋等动物性食物位于第3层,每天应吃125~225克(鱼虾类75~100克,畜、禽肉50~75克,蛋类25~50克);奶类和豆类食物合占第4层,每天应吃奶类及奶制品300克和相当于干豆30~50克的大豆及其制品。第5层塔尖是烹调油和食盐,建议市民使用烹调油每天不超过25~30克,食用食盐不超过6克。

心脑血管病患者切忌“偏嗜五味”

对于那些身体健康者要“未病先防”,但对于已经罹患上心脑血管病的患者而言,绝不可以“破罐子破摔”,而应做到“既病防变”,即调理饮食,帮助恢复健康。对于这部分人群,中医食疗理论建议应做到饮食不“偏嗜五味”。

(1)食不过甜:在热量满足机体需要的情况下适当控制食用含糖高的食品,如米、面等粮食类,不吃糕点、糖果、甜饮料等,尤其是糖尿病患者,更应严格限制糖类摄入。

(2)食不过咸:健康成年人每天盐的摄入量不宜超过6克。而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每日盐摄入量则不应超过3克。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3克盐除食盐外还包括鸡精、味精、蘑菇精、酱油等一切含钠离子的调味料及食物。

(3)食不过辛:除了辣椒、花椒、咖喱等辛辣调味料,酒也属于“辛”类食物。据统计,人群高血压患病率随饮酒量增加而升高,过量饮酒可使血压明显升高。如果每天平均饮酒>3个标准杯(1个标准杯相当于12克酒精,约合360克啤酒,或100克葡萄酒,或30克白酒),收缩压与舒张压分别平均升高3.5毫米汞柱与2.1毫米汞柱,且血压上升幅度随着饮酒量增加而增大。饮酒还会降低降压治疗的疗效,而过量饮酒可诱发急性脑出血或心肌梗死。

(4)食不过腻:限制脂肪过高的食品,如动物油脂(猪油等)、蛋黄、动物内脏、鱼子等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可以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必要时可以额外补充B族维生素、维生素C、维生素E等。

(5)食不过量:墨西哥科学家研究发现,在暴饮暴食的2小时内,血管意外事件发生率提高4倍,故应节制饮食,控制热量。

顺应自然、起居有常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曰:“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此春气之应……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此夏气之应……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此秋气之应……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此冬气之应。”意思是说,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与自然界息息相关,自然界的变化,必然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体的生理活动,心脑血管疾病也是如此。所以,我们必须生活起居有常,根据自然界的阴阳消长和四季变化,调整起居,增加衣被,以防六淫邪气的侵害,并通过后天的各种调摄,最大限度地提高人体对自然界的适应能力,以保持健康,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另外,保持生活规律,定时睡眠、定时起床、定时工作、定时锻炼身体等也是促进健康、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环节。现代临床研究已经认识到:规律的生活作息能使大脑皮质在机体内的调节活动形成有节律的条件反射系统,使人体的生理功能保持在稳定平衡的良好状态中。此外,近年来国内外还有应用音乐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案例。有学者认为,听轻松音乐对降低老年人高血压有明显疗效。流行病学统计资料也表明,强烈的焦虑、紧张、痛苦、抑郁等情绪通常为高血压患者血压升高的诱因,而轻松的音乐可使身体的心理紧张状态恢复平静。保持情绪相对稳定益于高血压病的防治,从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

劳逸适度、规律锻炼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有益健康。《吕氏春秋·尽数》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意思是流动的水不会发臭,经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腐烂。套用于人身上,指经常运动的人不易生病。我国东汉时期著名医家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姿势,进行体育锻炼,创造了“五禽戏”,还有太极拳、“八段锦”、气功等健身方法均适合各类人群锻炼使用。

根据中医养生的理论,人体通过运动和适当劳动,可以使气机调畅、气血流通、关节疏利,从而提高健康水平,防止和减少疾病发生。早在20世纪80年代,Blair等科学家已经通过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证实,长期坚持运动锻炼的人群高血压发生率显著低于缺乏运动锻炼的人群。尚有资料表明,运动疗法除降低血压外,还可提高高血压病人的生活质量,明显降低远期病死率。可见,规律运动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有一定作用,人们应当尽可能进行体育锻炼。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要以中医“治未病”思想为基础,在日常生活中从饮食、起居、运动三方面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之外,还应重视情志调理,做到恬淡虚无、心胸宽广,保持心情舒畅,克服不良情绪,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持健康状态。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曰:“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当人体意念专注,心无杂念,宁静养神时,调整呼吸可以使呼吸均匀、和缓气道、柔和畅通,使经络气血周流、脏腑和调,这样就会“真气从之”、“病安从来”。

猜你喜欢

心脑血管膳食高血压
全国高血压日
不是所有药物都能掰开吃——心脑血管篇
冬季谨防心脑血管疾病侵袭
中老年人健康膳食如何安排
秋天膳食九字诀
如何把高血压“吃”回去?
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注意五大误区
高血压,并非一降了之
心脑血管疾病用药与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性
六个问题读懂膳食纤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