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上丝绸之路与安溪茶文化传播

2016-01-18蔡雅娟

中国茶叶 2016年1期
关键词:安溪安溪县铁观音

□蔡雅娟

2013年以来,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分别在不同的国际外交场合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倡议,倡议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欧洲南部、非洲东部的40多个沿线国家加强经贸合作、文化交流,推动世界和平发展,让古丝绸之路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2015年4月,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下发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对“一带一路”的时代背景、共建原则、框架思路、合作重点等八个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并明确提出“支持福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

在福州港口装茶叶的快剪船

福建安溪,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重要的“茶都”,自古就有“闽南茶都”、“茶树良种的宝库”等美誉。安溪茶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国符号。随着厦门港、泉州港、广州港在宋元时期的兴起,安溪茶叶随着“海上丝绸之路”(下面简称“海丝”)畅销海内外,安溪茶叶的制作工艺、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茶文化也随着人口的外迁、茶叶的贸易传播到闽西北(武夷山)、海峡东岸(台湾)、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在“海丝”路上,安溪茶文化传播益久弥香。

一、安溪茶文化特性

茶文化,就是人类在发展、生产、利用茶的过程中以茶为载体表达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各种理念、信仰、思想情感的各种文化形态的总称。但也有学者从“大文化”观点出发,认为一切由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现象均称为文化。而茶文化的含义应包括茶业的物质生产、流通活动和人类各种方式饮茶的精神内涵,包含了有关茶领域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1]。安溪产茶制茶已有千年历史,铁观音的出现也有近300年的历史。安溪茶孕育了丰富绚丽的茶文化。虽然各个朝代茶文化现象各有特色,但是从文化学角度分析,文化结构形式大体是一致的,既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观念文化四个基本形式构成。安溪茶的物质文化包含乌龙茶茶园管理、采制技术、茶产业链配套、茶史馆等;制度文化包含了安溪县出台的《安溪县茶业管理暂行办法》、《安溪铁观音证明商标使用管理规则》、《安溪县茶叶行业自律公约》等办法、规则和围绕茶产业产生的涉茶机构等;行为文化体现在人们进行茶叶生产和茶消费过程中约定俗成的行为,表现为茶传说、茶风俗、茶歌等;安溪茶的观念文化贯穿于人们种茶、用茶过程中,体现为审美情趣、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安溪茶道尊崇“纯雅礼和”,正是安溪茶文化的核心所在。

二、“海丝”上的安溪茶文化传播

1.“海丝”上安溪茶种、茶产制技艺的传播

安溪茶种、茶产制技艺由安溪向闽西北、台湾传播。陈宗懋主编的《中国茶经》载:“闽南是乌龙茶的发源地,由此传向闽北、广东和台湾。”明朝末年,大批闽南籍的移民和僧人迁入武夷山,几乎无山不庵,而人群的流动势必带来文化的传播,迁徙的人们也带来了闽南乌龙茶制茶技艺。这些制茶能手在武夷山传授乌龙茶的制作技艺,在武夷山定居繁衍。《武夷山市志》中详细记载西坪西原村雾山林氏十一世祖林燕愈在武夷十八岩开荒种茶的情形—“清嘉庆初年(1795),安溪人林燕愈流落在武夷山岩茶厂当雇工,后来购置幔陀峰、霞宾岩、宝国岩茶厂,积极开荒种茶,所产岩茶运至闽南出售”,林在开垦茶园时,因缺乏茶苗,就召集西坪族亲大面积繁育茶苗,在家乡繁育成功的茶苗,被林带到了武夷山,落户于十八岩上。另据史料记载,“清道光二十二年(1843)前后,安溪的青心乌龙传入建瓯。清咸丰五年(1855)前后,由林凤池把青心乌龙带回台湾,种于冻顶山。”[2];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安溪大坪人张乃妙,将从安溪带去的纯正铁观音种于木栅区漳湖山,发展成木栅铁观音;清嘉庆三年(1798),安溪西坪人王义程研制台湾包种茶的做法,传授制作技艺于台湾人,并由安溪西坪人王水锦、魏静在台北七星区南港大坑加于传播。可见,闽西北、台湾部分茶种源自安溪,闽西北和台湾乌龙茶的制茶技艺也与安溪一脉相承。

除此之外,安溪人发明的茶苗繁殖技术也是世界领先水平,并向外传播,影响了世界茶叶种植史。1920年,安溪茶农改“整株压条繁殖”为“长穗扦插繁殖”成功;1936年,改“长穗扦插繁殖”为“短穗扦插繁殖”成功,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广泛运用和最先进的茶树繁殖法。“茶树短穗扦插育苗技术”于1978年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农业推广的过程,是人与人结合的过程,也是人与技术、技术与环境相结合的过程”、“农业推广工作通过改变人的素质而进一步改变农村社会经济环境的功能”[3]。由此可见,安溪茶种、茶叶产制技艺随着人口的流动、商贸的流通直接影响当地人,间接地影响着闽北乌龙茶(岩茶)、台湾乌龙茶的栽培、制作,甚至影响了全世界茶叶的栽培技术,改变了区域性的茶叶(物质)文化。

2.“海丝”上安溪茶叶“本真性”被置换

人类学对物质文化的研究认为,物的社会历史与它们的文化传记并不能完全分开,因为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在一个较为广泛的社会层次上,正是物的社会历史构造了较短时期内特殊的物的轨迹的形式、意义以及机构[4]。所谓“本真性”,是指“在他者社会供应的基础上,来自我们自己社会的选择和协商的产物”[5]。

中国东南沿海出口的茶叶,流入欧洲社会以后,发展成为贵族达人才能享用的“下午茶”,进而转化为大众日常饮品,它改变了欧洲人的性格气质,发展成为一种民族文化仪式,成为民族生活习惯和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安溪乌龙茶,流入日本社会,经明星推动后,转化为大众的“保健减肥茶”。而乌龙茶在日本的走俏,引发茶叶泡饮方式的改革,出现易拉罐装乌龙茶水以适应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它改变了部分安溪乌龙茶生产方式。1990年,安溪茶厂投资43万元,兴建速溶乌龙茶车间,年生产能力15吨。液体乌龙茶水的出现,成为乌龙茶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安溪乌龙茶在欧洲、日本传播,不再是买卖那么简单,它在国外市场被消费者当做是“奢侈品”、“养生保健茶”、“速溶茶水”,融入当地的生活,被当地人赋予了新的文化想象,进而反过来影响安溪本地乌龙茶的生产,可见,安溪乌龙茶的“本真性”已经被置换。

3.“海丝”上的闽南商人

闽南人崇尚工商的习俗养成了闽南商人“重商与务实逐利精神”,西方文化较早经过闽南海外商民进入闽南地区。闽南不仅生活习俗深受海外影响,其语言文化与价值观念也与中原地区发生微妙区别[6]。长久的海外贸易往来,养成了闽南商人开放、多元、兼容的品性,而这些品性,极大地推动闽茶的销售。“在18世纪以后茶叶成为中国的主要出口商品时,闽南商人是国内生产和营销出口茶叶的主要组织者。”[7]他们不仅赴闽北经营茶叶贸易,而且活跃在沿海和远东水域从事茶叶外销。

如今,在外10多万安溪茶商通过近30年的发展,在外经营的茶店约为全国所有茶店的40%,掌控着大部分中国茶叶的终端销售渠道。安溪商人不仅主导了国内的市场,而且在国际茶业市场上迈出了坚定踏实的第一步。1999年,安溪县政府在香港举办安溪铁观音茶王赛等系列茶事推广活动;2009年安溪县政府再次在香港举办“安溪铁观音神州行·香江行”系列活动并组团参加首届香港国际茶展,向香港和世界各界人士宣传安溪茶文化,展示安溪铁观音魅力。2012年3月,安溪铁观音在法国设立欧洲营销中心,此举有利于推动安溪铁观音再次登陆欧洲市场,有利于在国际舞台上推广中国茶文化和安溪茶品牌。2014年,三和茶业生产的“莫逆之交”茶叶成为中法建交50周年法国外交部唯一的礼品茶。同年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法国时,法国外交部把“莫逆之交”茶叶礼品赠送给习主席,意义非同凡响;2015年三和茶业生产的“丝路知音”茶叶成为中意建交45周年的礼品茶。

福雅堂诗抄

4.“海丝”上安溪铁观音商品名、商标的演变

“每一次茶叶的‘诞生’与命名都是一次文化的再生产”。2000年以前,安溪虽然盛产铁观音,但是在政府或是市场层面都没有对铁观音(品种)制作出来的茶叶进行统一强制性的命名,有的称为“观音”、“铁观音”,有的称为“安溪铁观音”,文化大革命期间还叫做“铁冠音”。随着铁观音名气越来越大,部分邻近县也在本地推广铁观音种植,铁观音市场“鱼龙混杂”。鉴于此,安溪县政府决定在品牌的维护上打出重拳。2000年4月,经安溪县人民政府授权,由安溪县茶业总公司向国家工商总局申请的“安溪铁观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获准注册。2004年7月,国家质监总局发布第91号公告,批准“安溪铁观音”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安溪县人民政府也于2012年出台《安溪铁观音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使用暂行规定》,从商标法、证明商标来保护区域内茶叶产品。2015年起在各大媒体上宣传引导消费者认标消费,而“地域范围的不可复制性正好对应了文化范畴的相对稳定性”。

“安溪铁观音”地理标志强制推行后,安溪铁观音文化获得了一次再生产,而再生产也让安溪铁观音的品牌在市场上拥有了更多更忠实的消费群体。

5.“海丝”上安溪茶的行为文化传播

中国茶传入欧洲后,“英人呼茶曰‘替’,法人呼茶曰‘代’,俄人呼茶曰‘柴’”[8]。茶在闽南话最早的英文音写是thee,后tay、tey、tee、tea,不仅tay、tey的发音接近于闽南语的te,而且tea的发音,原也是[tei]。闽南茶叶不仅改变了欧洲的生活方式,而且渗透到欧洲语言系统里,作为一种文化标识长久地保留下来。

清末著名诗人、安溪茶商林鹤年曾在台任职三年,主管茶叶事宜,著有《福雅堂诗抄》,一生写的咏茶诗最多。有描写芦田种茶业的“千村学种茶,杉茶遍户栽”,又有记录生活的“睡听秋声赋,慵煎雪里茶”。当他到台湾任职后,把安溪茶文化也带到台湾。台湾和大陆茶文化的交流,林鹤年称得上是先行者。安溪茶常给文人墨客题咏的灵感,文人墨客反过来又推动了安溪茶文化的传播。

6.“海丝”上安溪茶的观念文化传播

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跨越国界,超越经济和政治。茶文化也不例外,特别是其中的禅茶文化。中国的禅茶文化传入日本,才有了日本的“茶道”;传入韩国,才有了韩国的“茶礼”。中国传入的佛教禅宗为日本茶道奠定基础,荣西至一休、珠光禅汲取中国儒、道思想,开创了日本茶道,提炼出日本茶道“四规”的精神;韩国佛门草衣禅师张意恂将中国儒家中庸思想引入韩国茶礼中,形成了“中正”精神。因为越是传统和民族的东西,就越是世界的,所以当蕴含“道、儒、佛”家精神的安溪“纯、雅、礼、和”茶道往外传播时,理念的一脉相承使其易被外国人接受,从而接受中国茶叶。

“海丝”上,安溪茶叶外销史和茶文化传播史,是一部风靡欧美、畅销东南亚、开拓日本市场的历史;是一部构建安溪社会生活空间的历史;是一部安溪移民史、宗教史;也是一部直接推进世界茶叶历史进程和间接推动新的世界体系形成的历史。由此可见,“海丝”上安溪茶文化传播对于安溪茶品牌推广和形象塑造有着积极促进作用,她不仅可以成为沟通安溪与世界的桥梁,而且还将成为“中国茶”实现“中国梦”征程中有益的借鉴和探索。

[1]刘勤晋.茶文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2]李启厚.安溪是怎样成为“海上丝绸之路”茶叶的主要产销区[J].安溪方志,2014(34):39.

[3]朱启臻.农业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118-119.

[4]肖坤冰.茶叶的流动——闽北山区的物质、空间与历史叙事(1644-1949)[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5]〔英〕布莱恩·斯波纳.织者与售者:一张东方地毯的本真性[A].见孟悦、罗钢编.物质文化读本[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6]林立群.跨越海洋“海上丝绸之路与世界文明进程”国际学术论坛文选(2011·中国·宁波)[A].庄国土.当中国海洋意识遭遇大陆文化——以闽南人的海洋发展夭折为例[C].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7]庄国土.闽南人文精神特点初探[J].东南学术,1999(6):51.

[8]张德彝.随使英俄记[M].湖南:岳麓书社,1986.

猜你喜欢

安溪安溪县铁观音
跟妈妈学做菜
游鼓浪屿
缩略词
有一种好茶叫“铁观音 秋茶”
做冰镇小吃
预防病毒
木栅铁观音 百年闽台缘
铁观音
懂规矩
安溪寿星爱品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