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文交流与经略周边

2016-01-14许利平韦民

世界知识 2016年1期
关键词:周边国家困境人文

许利平 韦民

自2013年中共中央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中国经略周边从理念、战略的构思与布局,到具体项目的实施,周边形势总体向好,周边外交地位不断上升 。同时,经略周边的结构性矛盾和认知落差,造成了中国与周边的信任赤字不断扩大,倒逼人文交流步伐加快。作为推动中国与周边关系的三驾马车之一,也是经略周边的“民心相通”主要平台,人文交流,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同时也面临一些现实挑战。

三大困境凸显周边的结构性矛盾

2014年5月21~27日,中国—东盟中心组织了六小龄童(1986年版电视剧《西游记》孙悟空扮演者)缅甸文化行活动,再次引爆“西游热”。图为六小龄童出席仰光影迷会。

当前中国经略周边面临着三大困境,这些困境有的是历史形成的,在今天有新的表现形式;有的则是伴随着全球化和地区一体化浪潮冲击而新产生的,彰显了中国与周边的结构性矛盾。

安全困境 当前中国与一些周边国家存在领土和岛礁争端,这些争端并不是当前新话题,而是由历史形成和产生的。由于各方主张领土和岛礁主权时,存在着历史话语体系、殖民话语体系和现代民族国家话语体系三方冲突,使得领土和岛礁争端久拖不决,侵蚀了彼此间的信任,造成了安全困境。

心理困境 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一些周边国家患上了“邻国崛起心理恐慌症”。伴随着周边极端民族主义的煽动、西方和周边当地媒体的推波助澜、对中国朝贡体系和“中华民族复兴”的妖魔化,中国与周边现存的心理困境被无限放大。

发展困境 中国与周边已经建立起众多的双边或多边的投资贸易安排,互利合作、共享双赢正在逐步成为各方共识。但不可否认,中国与周边还存在程度不一的产业竞争、市场争夺和资源配置的矛盾,形成了中国与周边的发展困境。

四大认知落差侵蚀了人文交流基础

虽然中国与周边国家各个层级的交流和合作在加快,但中国与周边仍然存在“近而不亲”和“密而不亲”的尴尬,具体表现为中国与周边存在四大认知落差,而这四大认知落差在某种程度上侵蚀了中国与周边人文交流的基础。

身份认同的落差

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与2010年上海世博会为标志,周边国家对于中国的定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日本、韩国都以自身经验证明,举办奥运会和世博会意味着国力的巨大增长和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在周边国际会议上,当中国人说自己是“发展中国家”时,附和者寥寥无几。

中国政府对中国的定位已经开始调整。在十八大报告中,出现了三种对国家身份的定位——“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国家”和“负责任大国”。周边国家对于中国身份和定位的变化是最敏感的,感受到的压力最大,反应也将最迅速和强烈。周边的中小国家,经济大都不如中国活跃,人民生活水平与中国差一个档次,他们已经把中国视为全球性大国。

文化地位认同的落差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周边国家中也备受尊重。但是今天的亚洲以欧美文化为时尚,对于当下的流行文化以及文化产业,那些经济发展领先于中国、更多地接受了西方文化的国家都认为中国是今天的文化落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俄罗斯等国认为自己有着西方文化血统,因而具有优越感。

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虽然都深受儒家文化影响,但更早地接受了西方文化且文化产业发达,它们以本国文化融合了东西方文化为骄傲,认为自己是今天亚洲流行文化的引领者,而中国则是模仿者。不仅如此,很多国家都认为当前的中国社会只追逐经济利益、没有高尚的精神文化生活。

政治认同的落差

周边大部分国家的社会制度与中国不同,它们将社会主义制度视为“另类的”和“落后的”。周边国家的国民尤其知识精英们普遍受到美国等西方国家价值观的影响,对社会主义制度持有偏见,认为中国“专制”、“不民主”、“没有人权”、“没有自由”、“压制宗教信仰”、“压制少数民族”。有的国家在看待中国的社会制度时甚至仍然受冷战思维的影响,例如,由于朝鲜半岛上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冷战并未完全结束,朝韩经常出现紧张对峙的局面,韩国民众在政治、安全、国防等问题上仍然用冷战思维看待中国,认为中国是朝鲜的盟友,对韩国构成威胁。

安全认知的落差

迄今,中国与大多数周边国家签订了“伙伴关系”协议,中国奉行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并把周边国家视为共同应对非传统安全和传统安全的合作伙伴。

绝大多数周边国家的官员、精英都认为,本国并不面临被武力侵犯的急迫威胁,但不安全感却前所未有地提高。他们已经不是从能源、反恐等单一角度看安全威胁,而是要应对综合安全威胁。一些周边国家把中国视为综合安全威胁的来源之一,主要与“中国威胁论”有关。

中国与周边人文交流四大不足

当前中国与周边人文交流在机制建设、资金投入、领域拓展等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仍然存在以下不足。

政府与民间发挥作用失衡 在中国对外人文交流中,往往过于重视政府的作用,尤其是政府高层间的各种交流活动。然而这类活动受众有限,很难延展至基层群众,有时还容易引起人们的误解甚至反对。而同时,对民间团体和普通民众在人文交流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民间在人文交流中的潜力作用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交流主体和对象错位 在具体人文交往中,有关机构在交流主体和对象上,出现了严重缺陷,造成了错位。比如在东南亚地区,人文交流亲华人居多,亲原住民不够,而这些国家的掌权者往往是原住民。中国过分注重海外华人,会阻碍与原住民的人文交流,同时也可能带来某些不必要的损失。

人员投入不足 人文交流需要大量人员投入,开展多层级的交流与合作。由于存在体制和机制的原因,使得积极参加人文交流的人员不足,这样造成中国与周边人文交流缺乏精细化的设计和更加入心的项目。

评估机制缺位 缺乏一个衡量交流活动效果的科学评估系统,是中国对外交往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与周边展开的人文交流活动中,热衷于活动的外在形式,对交流的具体成效和问题则知之甚少,政策评估和反思缺乏事实基础和具体依据。

多措并举推动中国与周边的人文交流

人文交流作为“民心相通”的重要平台,必须多措并举,综合施策,积极推动中国与周边的人文交流,打造中国与周边的人文共同体、命运共同体。

1.继续发挥政府对国家间人文交流的主导作用。目前无论从资金还是从机制建设方面,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人文交流仍然需要政府扮演主导角色。在政府的主导下,有效地发挥参与人文交流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打造更多人文交流的精品,引导和示范与周边国家的人文交流。

2.合理和有效发挥海外华人在中国与周边国家人文交流中的作用。海外华人大都加入当地国籍,对国家的认同具有两面性,因此要正确地引导和发挥当地华人的作用,不能不分你我。

3.建立人文交流项目评估机制。人文交流评估的对象是影响力、形象、理解等抽象的东西,很难进行投入产出的量化,再加上一国民意的改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未必一定是人文交流活动的产物,而且人文交流活动对于公众本身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很难评价一次活动本身的效果。因此,对人文交流活动进行精确有效的评估几乎是无法做到的。但是,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人文交流活动中,我们必须要有绩效评估的意识,并逐步建立和完善行之有效的人文交流评估机制,这是我们更科学、更合理进行人文交流的基础。

4.有效构建中国与周边共享价值体系。中国与周边的人文交流中价值观交流和碰撞是核心之一。中国应该坚持相互尊重、平等对待的基本原则,强化中国与周边的文化相似性,增强文化认同感,构建共享价值观体系。通过教育和媒体的交流与合作,传播中国与周边区域主流价值观。

总之,当前中国经略周边遭遇到一些严峻挑战,核心在于政治互信受到了削弱。我们必须针对人文交流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举措,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助基础上加强与周边的人文交流,增进中国和周边的政治互信,为经略周边打下良好的社会人文基础。

(作者许利平为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韦民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周边国家困境人文
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个人看法
人文绍兴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人文社科
米兰全球展之莫斯科展:俄罗斯及其周边国家的标杆性家居盛会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从地缘政治角度看中国周边国家媒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