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疗生态圈:从传统临床转向大健康

2016-01-14

健康管理 2015年12期
关键词:生态圈医生医疗

【编者按】

有人戏言,这些年来,医院的什么号源最抢手,一个是妇产医院的产科号,一个是肿瘤医院的专家号。这说明,在现在这个时代,生不容易,活不容易。而大健康概念的普及,使得人们对自己在疾病诊疗外的身体健康也更加关注,于是发现生活也不容易。

无论是对慢病管理的重视不断提升,还是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增加,无论是突出的问题还是细小的问题,都凸显了当今人们对医疗产业的多样化和医疗服务的全面化的需求。大健康时代的医疗模式下,医疗生态圈如何从传统模式转变,这是一个颇为复杂的问题。

医疗圈变大了:

生·活·生活

随着健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医疗对于人来说已经不再是有病治病的小概念,医疗生态圈的产业链也早已跳脱出医院药房的简单小圈子,而渗透入日常生活所需的各行各业。如果说以前的医疗生态圈仅覆盖了人们的生和活,那么大健康时代的医疗生态圈就需要全面覆盖生活了。

这是啥?

挂在嘴边但说不明白的产业

科技部生物工程专家库成员周长生在近日举办的“第三届世界健康产业大会”上指出,“健康”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经常被提及的一个热门话题,小到吃喝住行中的无数细节,大到环境污染、气候变化都可能与健康有关。由此引出的话题,已不再是疾病与医疗,而是营养与保健。

在周长生看来,对于疾病,人们开始认识到为什么发达国家的人能把更多的“医疗费”用于预防,而用相对较少的钱来治疗;知道预防比治疗更为重要;知道“肥胖并不是因为营养过剩”,每天大鱼大肉也不是“身体所需”,身体需要的是“营养均衡”;知道当一个人不得不住进医院时,人体就像汽车部件一样,已经受损,不管是“修”还是“换”,都不会再如从前。

中国生命工程院北京健康科学研究院院长黄明达则表示,现在很多人把健康产业挂在嘴边,但问起他们到底健康产业是做什么的,又没几个能说得明白。第二届世界健康产业大会时对健康产业做了的定义,今年又进一步明确提出了现代大健康产业的概念。

重新解读:

这是一个生命

黄明达认为,人类目前进入了大健康时代。大健康时代将防治疾病和抗衰老统一纳入生命健康促进范畴,对身体、精神、环境三大方面的健康需求以及治病、保健、养生三大层面的健康实践给予全面关注,实现从疾病管理到健康管理,再上升到最高层次的生命质量管理。而大健康时代必将成就大健康产业,根据它的专业功能及市场定位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健康产业是医疗与医药产业,以疾病为中心,以疾病治疗和疾病康复为其主要目的,以开展疾病治疗与健康管理为主要专业职能定位,以医疗服务机构和以医疗用途的药品及医疗器械产销为主体。

第二健康产业是保健产业,以健康为中心,以健康保护与健康促进为主要目的,以开展健康管理、健康体检、食物营养与心理行为的健康咨询、健康调理、运动健身、健康教育与健康文化传播为主要专业职能定位,以健康服务机构和以具有特定保健用途的营养保健食品、功能性保健用品、保健器械及健身器材产销为主体。

第三健康产业是生命产业,以生命为中心,以生命质量与生命价值提升为其主要目的,以开展生命质量管理、生命整体调理、生命文化教育、抗衰老及中医养生美容、养生养老、安老护理、休闲疗养旅游等服务以及有助于提升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的健康相关产品产销为主体。

如果把现代大健康产业比喻成一个生命的话,生命驾校、生命加油站、生命4S保养店、生命维修厂、生命大学将成为21世纪现代大健康产业模型和发展架构。

兜个大圈子,

还是以人为本

大健康的“大”生态圈看起来很大,然而归根结底,健康产业产品销售及服务的对象是人,而健康产业最根本的内在要素也是人。中国医促会亚健康委员会首席专家黄毓博士提出,当前健康产业缺乏拥有健康核心能力的人才,也缺乏拥有健康核心能力的团队。

从当前来说,健康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培养大批的专业人才,还需要先进的文化引领。健康教育培训业可为健康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健康文化传播业可为健康产业发展培育良好的市场消费环境。

新生态圈 & 互联网:

我爱你你不爱我

互联网:

我能加速重构生态圈

医疗“系统”更多地被理解为一个由相互关联的利益相关者组成的生态系统,它们既担负着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使命,又需要降低其自身成本。为了在确保患者安全和提供优质护理服务的同时实现成本的节约,这些利益相关者建立了超越医院院墙的新型关系。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多领域技术与互联网的跨界融合,新技术与新商业模式快速渗透到医疗各个细分领域,从预防、诊断、治疗、购药都将全面开启一个智能化时代。在人口结构与健康需求变化、政策扶持、资本驱动以及技术变革四大因素共振下,互联网将加速重构医疗健康生态圈,解决各个环节痛点。

1、医疗端,商业模式包括远程医疗、轻问诊以及围绕医院及医生资源打造整个医疗生态链,盈利是通过产品(药品、器械、保健品等)落地,谁掌握了核心的医院及医生资源,谁就掌握了整个利益链条的议价权。

2、医药端,医药电商从单一去流通环节提供商转向健康方案服务商,对于垂直电商,引入移动医疗可以迅速解决电商起步初期的流量问题,也可降低推广费用,看好一站式解决方案。

3、医保端:潜在市场过百亿,规模壁垒导致赢者通吃。IT厂商从2014跑马圈地,到2015订单落地,抢占了市场先机;医药流通龙头通过GPO和药事增值服务,也有望成为地方医保控费参与方。

4、健康端:APP+大数据平台是医疗服务的核心价值端,最终形成海量入口-数据处理-服务平台的产业格局。体检健康平台渐成健康管理O2O载体,对上下游辐射力度强,有望最先打通“流量-服务-变现”闭环。未来发展方向:向上发展为健康云(APP健康互动专家),向下发展医疗O2O(专科医疗、增值服务、精准医疗)。

生态圈:

我觉得互联网一厢情愿

互联网医疗的高覆盖性和便利性让许多人都对它在大健康时代影响医疗生态圈的作用给予了厚望,然而冷静下来分析,也许实际情况并不是那么理想。

构建生态圈,就必须让用户在自己的平台或产业链上得到全流程的服务。但对于医疗领域来说,全流程的服务必须要有一整套完善的体系:从支付方到基础医疗到大医院,甚至也可以包括药店。但构建这样一整套流程的核心出发点是为了控制费用,而非为了让用户进行更多的消费。因此,医疗服务行业的平台主旨是与其他产业不同的,这也导致互联网医疗无法通过成为平台而去扩大营收。当然,生态圈可以改善用户体验,提高用户满意度,从而产生口碑效应,进一步粘住用户。但在医疗领域,口碑来自疗效,也就是最终的治疗结果,而这取决于医生的能力。在病人只相信三甲医院的现状下,医生的能力是依生于机构之上的。所谓的生态圈只能依托于正在无限膨胀的大医院。而这恰恰是与医疗大平台的控费需求是背道而驰的,这也注定了互联网医疗生态圈的内在矛盾性。

其次,社交和流量不是互联网医疗的竞争优势。生态圈的另一层含义是可以通过建立全产业链的平台将流量控制在自己的手中,或者通过增进用户之间的互动,从而提高用户粘性。由于医疗行业的细分性,市场需求不是大众一体化的。而且,医疗的需求具有很大的迫切性,需求很难被创造出来。因此,试图通过流量思维来构建生态圈是非常困难的。而从社交层面看,医生端更多的是科研和业务的需求,病人之间的社交需求是很低的,而且由于中国文化的特色,病人都非常忌讳谈自己的病情。因此,医疗领域并不具备随机性的社交需求,生态圈即使构建起来,用户在其中也很难产生互动。而且,即使是基于熟悉医患关系的诊后随访领域,社交也不是平台的主要需求。

再次,体系制约了生态圈的构建。中国的互联网医疗有着较为强烈的路径依赖。当前医疗体系的现状是,大医院聚集了最优秀的资源和人才,虹吸病人;基础医疗缺医少药,无法吸引病人。同时,支付方对医疗机构完全没有制约能力,产品方附生于扭曲的医疗服务形态上。要构建生态圈就必须拥有较为完备的体系,这样才能在诊前、诊中和诊后提供优质的服务。在目前扭曲的医疗体系下,生态圈的构建无从谈起,不可能一整个体系只建立在已经拥挤不堪的三甲医院之上。

从上述的分析来看,大健康时代的新生态圈关系是需要大数据和互联网的助力的,但是互联网医疗试图通过构建生态圈来打造赢家通吃的模式只是一个神话。即使在互联网医疗高速发展的美国,也没有一家公司敢说自己在打造生态圈,可以形成闭环。即使是在线下已经成功的提供了整合医疗模式的凯撒保险,也没有这样的野心去这么做。究其原因,医疗还是一个非常分散的行业。俗话说,术业有专攻。医疗这一高度细分的行业需要的就是在各个细分领域去占据优势市场地位。

大健康时代,

医生还在不在?

30年后不需要医生?

近年来,bat巨头纷纷涌入移动医疗,今年5月,支付宝正式对外公布了“未来医院”的计划,将对医疗机构开放其平台能力,包括账户体系、移动平台、支付及金融解决方案等,以帮助医院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变得更加高效。马云更是在刚刚闭幕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放出话:30年后让医生找不到工作!

马云认为,中国10年以后最大的麻烦是健康问题和快乐问题,“今天的水、空气、食品安全,一定会导致10年以后我们很多家庭出现很多问题,所以我投资电影、体育、医疗。”

“今后阿里想干的就是健康、快乐两个产业,如何让人更加健康,如何让人更加快乐?不是建更多的医院找更多的医生,更不是建更多的药厂,而是我们(投资)做对的话,30年以后应该是医生找不到工作了,医院越来越少了,药厂少了很多,这说明我们做对了。”马云说。

莫非真如马云所说,大健康时代的目标就是人人健康快乐,医生失业?秉持“今天不养生,明天养医生”的理念,把钱花在养生上,就不需要再找医生了吗?

核心还是医生!

对于马云的豪言壮语,不少业内人士不以为然,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主治医师张涛说,移动医疗的各种设备和服务必须通过医生的对接才能真正的发挥作用,其最终的目的是和传统的医疗机构形成共赢,树立医生个人的品牌形象,通过移动医疗真正实现自身价值。

传统的医疗信息化企业很难提出马云这样的思维,受困于这个行业模式的固化。对于医疗机构来说,未来要做的是互联互通,但是互联互通也会引发信息安全问题,这是医疗机构必须要面临的问题。以及未来医生的自由执业、大型医院去中心化功能等都会对目前的医疗机构产生挑战。对于个人来说,思想没有边界、视野没有边界。

大健康时代医疗涉及的行业是非常多样的,医疗也是需要广大行业中的企业、医院、医生、患者,一起参与其中,共同建设医疗生态,而这个生态当中,医生是核心,只有医生这个职业得到良性发展,才能促成医疗产业的良性循环,患者才能获得更好的医疗服务。

从世界范围看,医生的生存状态直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医疗行业的健康程度。只有医生这个职业得到良性发展,才能促成医疗产业的良性循环,患者才能获得更好的医疗服务。中国医生生活状态的改善,需要以更开放、多样、互联的方式让中国医疗与全球接轨,打通行业信息链条,打破疆界的限制,重构健康医疗生态。

点评:马云的立意其实很好理解:让人们更加健康,更加快乐,所以不生病,所以就不需要医生了。乍一看颇有几分道理,但是这个立意有个根本的错误,让人们更加健康更加快乐的是医疗,医疗的核心是医生。或者说,马云对于医生的概念是狭义上的医生只用于看病治病的理解,而大健康概念下的医生能做到的显然不是只有治病。

“中国式”健康管理

20年来,健康管理在美国取得了巨大成功,目前全美国有超过1000家健康管理公司,超过1.75亿美国人享受健康管理服务,平均每10个美国人中就有7个在享受服务。而社会的医疗费用减低30%,人均寿命延长10岁。

树立大健康理念,发展大健康产业对中国而言犹显得迫切。作为全面贯穿大健康时代医疗生态圈的一环,中国的健康管理始终没能大众化,到底有什么问题呢?

在于归类混乱?

健康管理起源于美国。美国是付出了很大代价和教训才换来的健康管理发展。20世纪中叶开始,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寿命延长,美国社会也出现了慢性病高发、医院拥挤,医疗费用大增等问题,当时美国政府也采取了加大研发新药、增加医疗设备等手段,但结果并不理想,政府不堪重负、百姓付不起费用。

随后,是美国保险业开创健康管理的先河。医疗保险机构为了降低投保人患病率、减少理赔,提高效益,专门聘请医疗机构专业人士对客户进行定期健康教育,这种做法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患病率下降,理赔明显减少,健康管理公司应运而生,主要客户来自保险公司。逐渐地,政府也接受了这种健康管理模式,向全民开展健康管理工作。

到底什么才是健康管理?如果按照病前和病后来分,前端主要是预防医疗和多层面方便看病,后端病后管理,目的是为了降低成本。到了中国健康管理却乱了,各类疗养中医、技术服务(如专家通道)、运动积分都被归为健康管理。目的是营销和获取客源,而用户则反馈没效果,不肯买单。这实际上是因为健康管理没有目的性和医学上的效果。未来按病种的病后健康管理才真正有可能满足病人迫切性需求。

在于产业链断层?

与归类看法不同,吉利大学健康产业学院院长乌丹星认为,对于目前的社会而言,对健康管理的需求要大于急症医疗的需求。中国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健康管理公司+保险公司的模式,对广大个人、家庭、养老机构进行健康管理。除了健康管理外,康复中心作为产业潜力规模板块,未来也至少存在1—2万亿元的市场规模。社区药店作为大健康产业规模增值板块,在2011年就已经达到2030亿元的市场规模,且依然保持高速发展。未来应着力构建“健康管理服务+急性医疗服务+护理康复服务”三位一体的服务链式的组合商业模式。在客户管理模式上应该是“客户网络沟通+私人医生+家庭助理+健康顾问”这样全方位覆盖的。

除了传统的医院医生之外,应该有第三方机构作为“多元化社区健康服务链”的组成环节,其中应该包括:药妆店、保健品专卖、健康管理中心、休闲养生会所、康复中心、护理之家、体检中心等。包括医院医疗、康复护理之家、居家护理、健康管理在内的中国大健康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5—10万亿元。

目前中国养老健康产业中的企业,很少具备创新能力,很少具备服务能力,很多仅仅是停留在出售产品甚至概念的层面。因为起步太晚,目前中国的大健康产业发展还很低端,没有形成产业链、没有服务标准与体系、没有专业培训体系、没有专业管理公司。

例如现在很火的养老地产,目前大部分企业对政府政策的支持依赖性都很强,不是为了迎合政府的面子工程,就是以养老为噱头拿地、以养老为噱头忽悠政府。设计之初就忽略了老年群体,特殊的生理、特殊的心理、特殊的需求,针对老龄人口的硬件服务设施、针对老龄人群精神健康软件的配套等等,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对于医疗、护理等老龄人口必需的配套设施也不够完善。很多所谓的宜居社区从本质上就是老年地产。对于入住式养老机构的需求调查发现,医疗需求才是大部分需求人群最先考虑的问题;其次是餐饮、设施质量、社区活动,而被各个企业主打的环境问题仅仅被排在最后一位。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中国数字医疗网、健康界、动脉网

20年来,健康管理在美国取得了巨大成功,目前全美国有超过1000家健康管理公司,超过1.75亿美国人享受健康管理服务,平均每10个美国人中就有7个在享受服务。而社会的医疗费用减低30%,人均寿命延长10岁。

树立大健康理念,发展大健康产业对中国而言犹显得迫切。作为全面贯穿大健康时代医疗生态圈的一环,中国的健康管理始终没能大众化,到底有什么问题呢?

在于归类混乱?

健康管理起源于美国。美国是付出了很大代价和教训才换来的健康管理发展。20世纪中叶开始,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寿命延长,美国社会也出现了慢性病高发、医院拥挤,医疗费用大增等问题,当时美国政府也采取了加大研发新药、增加医疗设备等手段,但结果并不理想,政府不堪重负、百姓付不起费用。

随后,是美国保险业开创健康管理的先河。医疗保险机构为了降低投保人患病率、减少理赔,提高效益,专门聘请医疗机构专业人士对客户进行定期健康教育,这种做法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患病率下降,理赔明显减少,健康管理公司应运而生,主要客户来自保险公司。逐渐地,政府也接受了这种健康管理模式,向全民开展健康管理工作。

到底什么才是健康管理?如果按照病前和病后来分,前端主要是预防医疗和多层面方便看病,后端病后管理,目的是为了降低成本。到了中国健康管理却乱了,各类疗养中医、技术服务(如专家通道)、运动积分都被归为健康管理。目的是营销和获取客源,而用户则反馈没效果,不肯买单。这实际上是因为健康管理没有目的性和医学上的效果。未来按病种的病后健康管理才真正有可能满足病人迫切性需求。

在于产业链断层?

与归类看法不同,吉利大学健康产业学院院长乌丹星认为,对于目前的社会而言,对健康管理的需求要大于急症医疗的需求。中国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健康管理公司+保险公司的模式,对广大个人、家庭、养老机构进行健康管理。除了健康管理外,康复中心作为产业潜力规模板块,未来也至少存在1—2万亿元的市场规模。社区药店作为大健康产业规模增值板块,在2011年就已经达到2030亿元的市场规模,且依然保持高速发展。未来应着力构建“健康管理服务+急性医疗服务+护理康复服务”三位一体的服务链式的组合商业模式。在客户管理模式上应该是“客户网络沟通+私人医生+家庭助理+健康顾问”这样全方位覆盖的。

除了传统的医院医生之外,应该有第三方机构作为“多元化社区健康服务链”的组成环节,其中应该包括:药妆店、保健品专卖、健康管理中心、休闲养生会所、康复中心、护理之家、体检中心等。包括医院医疗、康复护理之家、居家护理、健康管理在内的中国大健康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5—10万亿元。

目前中国养老健康产业中的企业,很少具备创新能力,很少具备服务能力,很多仅仅是停留在出售产品甚至概念的层面。因为起步太晚,目前中国的大健康产业发展还很低端,没有形成产业链、没有服务标准与体系、没有专业培训体系、没有专业管理公司。

例如现在很火的养老地产,目前大部分企业对政府政策的支持依赖性都很强,不是为了迎合政府的面子工程,就是以养老为噱头拿地、以养老为噱头忽悠政府。设计之初就忽略了老年群体,特殊的生理、特殊的心理、特殊的需求,针对老龄人口的硬件服务设施、针对老龄人群精神健康软件的配套等等,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对于医疗、护理等老龄人口必需的配套设施也不够完善。很多所谓的宜居社区从本质上就是老年地产。对于入住式养老机构的需求调查发现,医疗需求才是大部分需求人群最先考虑的问题;其次是餐饮、设施质量、社区活动,而被各个企业主打的环境问题仅仅被排在最后一位。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中国数字医疗网、健康界、动脉网

猜你喜欢

生态圈医生医疗
最美医生
医生
望着路,不想走
京张医疗联合的成功之路
我们怎样理解医疗创新
医疗扶贫至关重要
崭新的“医疗生态圈”
科大讯飞:押注语音生态圈
什么是医疗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