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梦“闲”“痴”

2016-01-14常凯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5年12期
关键词:承天寺湖心亭张岱

一、案例背景

某次公开课磨课期间,感受到《记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两篇文章在精神上有息息相通之处。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这两篇文章在结构、行文风格、题材上很相似,且两位作者的文学主张也存在一定的开创与继承关系。

(一)结构“形似”——叙事、写景、感怀

《记》一文中,苏轼闲而不眠,见月起行,寻友赏月,运用“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贴切比喻对月下之景加以描绘,继而禅意地感怀。《湖》的作者张岱于冰冻数尺的寒夜痴情山水,雪霁独往看雪,运用意简言丰、平淡其表却意蕴万千的白描手法对冰湖雪景进行描绘,继而写到湖心亭不期遇客,三人对酌,从而引发了作者借舟子喃喃之口抒孤傲眷恋愁苦等复杂情怀。由此看来,二文在结构上有一定程度的“形似”。

(二)题材“神似”——贴近生活,寄情山水

“乌台诗案”后的苏轼,行文着眼生活、寄情山水,《记》便是作者贬官黄州期间以素装淡裹的方式对夜游承天寺的记述和对空澈月下景的描绘,性情寄托于月色中。明末清初的张岱隐居山水,亦寄情自然,《湖》则是作者明亡后不仕、山隐后追忆往昔独往湖心亭看雪之事,情愫隐藏于满湖冰雪。

(三)精神境界“灵似”——“真”、“超然”

苏轼的“闲”和张岱的“痴”互相交融且有很多共通之处。首先,二人精神世界都显露着“真”。“闲”人苏轼数次被贬却仍有夜游雅趣、不改豁达的真性情,有些“痴”与“真”。“痴”人张岱性痴志凝,正可谓“情必近于痴而始真”,“痴”中也可见“真”情致。其次,“闲”“痴”中可见“超然忘怀”。苏、张二人在人生困顿时均寄情山水、逍遥名胜,都能倨傲不阿附,身处逆境却不消沉,文章不见怨艾,反而能超脱轻重,忘怀得失。

(四)小结

笔者认为:上述两文的相似之处,与苏、张二人在文学主张方面相通密不可分。北宋苏轼在《评韩柳诗》中有言“所贵乎枯澹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即“枯淡论”,并追求以“真”为核心的创作思想,追求自然之美、融于自然遵循自然本真之美进行创作,这与张岱所言“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痴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中所追求的“真”相应和。苏轼的小品文创作主张在晚明得以发扬,对晚明小品文创作产生了影响,张岱作为明代小品文集大成者,他的《湖心亭看雪》也继承发扬了苏轼诸多文学主张,因而它可以跨越时空,与《记承天寺夜游》不期而遇、击掌和鸣。据此,笔者试设计整合教学思路如下。

二、《记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整合教学设计片段

【教学目标】

积累重要文言词语,反复诵读把握文意。

品味写景的优美语言,学习景物描写方法。

体味两位作者复杂情感,探究苏轼和张岱的精神世界。(核心目标)

【教学重、难点】

1.品味写景的优美语言,学习景物描写方法。

2.体味两位作者复杂情感,探究苏轼和张岱的精神世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主要以指导朗读、解词、尝试全文背诵为主,第二课时则结合学生对预习导学案上“你认为《记承天寺夜游》中哪个字最重要,请结合文章内容证明你的观点”这一问题的回答情况整理教学思路,引导学生紧扣文章关键词探寻苏轼的精神世界、触及张岱的心灵世界,并剖析二人精神世界的异同之处。)以下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苏轼精神世界追梦

1.理清“游”踪(提示:可根据夜游的过程)

明确:“游”踪即起行、寻友、赏月、感怀。

(预设:①起行:指导生品读“欣然”,读出一丝惊喜,一些欢欣,语调拖长、上扬;②寻友:引导生想象作者此时心理:与谁一起赏月才不至于辜负这样的良夜?品读“念”,悟出一些无奈落寞孤寂,语调拖长、降调;③赏月:品“亦”,读出欣喜若狂,语调拖长、上扬;品“步”读出闲适,语调悠闲、舒缓些。)

2.析绘“月”之妙法

明确:(1)作者巧用比喻(月色如水、月下竹柏如水中藻荇),不仅描绘出月之明澈,也将庭院中一切事物与明澈月色融为一处,读来如入“身与月化”的物我合一之境;(2)写明月却无一“月”字,明澈皎洁的月光配合月下交错纵横的竹柏影,虚实相生;(3)巧用“盖”、“也”,有见水中藻荇交横摇曳生姿忽而大悟乃院中竹柏后的惊喜之意;(4)写月色明澈皎洁,新颖用词“空明”,道出作者心无杂念、超脱自然的心境。

(预设:主要通过词语替换法、比较法,将原句①与“庭下月色皎洁,月下竹柏影交横可见”比较,引导生分析两处比喻的妙处;②与“庭下月色如水,水中藻荇交横,盖月下竹柏影也”比较,指导生分析出原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无一字“月”,却句句与月有关,明澈皎洁的月光配合月下交错纵横的竹柏影,虚实相生,跃然纸上;③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即竹柏影”比较,引导生分析“盖…也”中暗含恍然大悟、一丝惊喜,“盖”“也”朗读时音调拖长,要读出惊叹兴奋之调;④ 与“庭下如积水明澈”比较,引导生思考作者在“空明”中包含的情语,通过补充苏轼《与子明兄》:“但胸中廓然无一物,即天壤之内,山川草木虫鱼之类,皆可作乐事也。” 引导生得出:“空明”显露着作者明心见性、了无尘埃的心境和不汲汲于富贵名利的“闲”。)

3.品“闲”中情愫

仔细品读“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思考:一声“闲人”,包含了作者的哪些情感?

明确:①一声“闲人”包含了作者热爱自然,夜游赏月的闲适悠然;②对追名逐利之人因奔走钻营陷入宦海难以自拔而无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美景的叹惋,以及自己能与知己赏得眼前美景的自得;③贬谪后丧失仕途进取、报国机会的悲伤;④于贬谪失意的人生境地中因有职无权遂自称“闲人”的一种自嘲;⑤虽身为物累却能从容流连于光景的一种自我排遣的豁达。

(预设:在引导学生理解“闲”中所展现的作者的豁达时,可链接补充资料“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苏轼《次韵孔毅父久旱已而甚两三首》)让学生知晓黄州期间的苏轼生活颇艰、为物所累,而在这种物质环境下,作者的创作中无处不体现着他的豁达,辅以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所作“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诗句,引导生看到一个在面对赤壁滔滔江水时豪迈洒脱的苏轼,在面对一去不复返的青春时乐观放达的苏轼,在面对自然和人生风雨时从容不羁的苏轼。从而更深入透彻地理解“闲”中复杂情愫。)

4.探“夜”中豁达(承天寺之夜——人生之夜)

承天寺之夜,苏轼心中了无尘埃、心无杂念,然面对人生之夜,他能否于黑暗中寻得那一轮空明之月呢?

明确:一贬再贬,唯一不能贬低的是他强大的内心。面对生命中一贬再贬的多舛际遇,他逍遥洒脱、随缘放旷,像旋风般活了一辈子。

(预设:此处可以引导生朗读作者被贬惠州、儋州等人生困顿之时所作诗句,如贬惠州时作“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贬儋州时作“九死蛮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回朝过金山时,给自己画像题字作“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从中可以看到苏轼无论境遇多艰难,人生多困顿,都依旧将儒家的“仁”、佛家的“空”、道家的“真”溶于心中,保有一颗荣辱不计、随缘放旷的人格品性。)

5.课中小结

命运虽多舛,境遇虽困顿,人生虽如幻,然而苏轼借承天寺之夜一轮清虚冷月,借文字追求如梦人生中的一种精神上的解脱,暗含着自己当时的心态、理想与追求,可谓追梦当下。

(二)张岱心灵幽谷寻梦

北宋苏轼面对如梦人生,追梦当下,数百年后的明代张岱亦写下一本有关“梦”的卓著《陶庵梦忆》,现在我们再共同品读《陶庵梦忆》中的《湖心亭看雪》,去张岱的心灵幽谷中共同寻梦。

1.“痴”人梦忆

如果说《记承天寺夜游》中一个“闲”字可见苏轼真品性,那么《湖心亭看雪》中哪个字最能形象地概括出明末清初张岱的形象?自由朗读课文后思考。(明确:“痴”)

(1)你认为文中作者的“痴”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证明你的观点。

明确:①“痴”人有“痴”行:大雪三日、人迹湮灭、鸟声断绝的寒冬夜独往湖心亭看雪,足见作者痴迷山水自然之景,尤其痴迷于西湖之雪景,其与众不同之处可见他一丝孤傲清高。这是作者“痴”表现在行“痴”。这与《记》中“闲人”苏轼闲而不眠,闲而寻友赏月,闲而感怀有相似之处。

②“痴”人绘“痴”景:湖中雪景描绘先由“雾凇沆砀”渲染一种雪后冰面迷茫朦胧的气氛,紧接着连用三个“与”毫无句读,按照由上而下的顺序,将雪后凝云惨淡的天空与白雪茫茫的山色与冰花一片弥漫的湖面水天共色、壮阔之态一气呵成、卓然笔下。再道“上下一白”,“一”更是似癯实腴地绘出一幅银装素裹、静谧淡远的湖山水墨图。继而由远及近,写眼前之景却不落俗套,“惟”与前文“一白”相呼应,可见冰雪封山湮湖,湖山惟留星点,这是宏阔与渺小的一处对比。“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几个量词更是妙绝,巧妙采用本用来喻极微小纤细事物的量词来修饰西湖长堤、湖心亭、行船及人,顺序安排也是按照由大环境到小人物,极言万物之景中物、人之小,恰与前文壮阔渺茫之境形成又一处对比,而句末一“而已”更含蓄表露了作者身处渺茫宏阔的天地宇宙间时自感人之渺小、生之短暂的淡淡哀愁与忧伤。这是痴人眼中所见所绘之“痴景”。

(预设:①生分析“痴行”时,教师要指导朗读,如“人鸟声俱绝”中“俱”读出强调语气,“是日更定矣”中“矣”读出悠长慨叹语气,“独往”中“独”读出一种孤傲之味;②分析“痴景”时,要指导朗读三个“与”应当读来一气呵成,“一白”的“一”要加强语气,“惟”应当语气加重并稍作停顿,而“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几个量词朗读时语气应渐轻、语速稍快,读到“而已”时应语调拖长、音调下沉,读出一种忧伤语气。)

(2)文中第二段一句“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舟子眼中,俨然还有两位“痴”人,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朗读体会,说说你觉得谁更“痴”?

明确:两位“痴”人在湖心亭上铺毡对坐、饮酒对酌,亭上偶遇夜游西湖的张岱,亦是大喜、招呼共饮,流露一丝豪放洒脱、享受自然与生活的愉悦感,一句“焉得更有此人”暗藏着对自拥闲雅之趣的一种自豪感。而张岱“强饮”,问其姓氏后匆匆作别,依稀可见作者一种不愿流俗、清高孤傲、遗世独立之态,他所真正“痴”的在于宇宙天地自然,尤其是这满湖冰雪。因而,笔者认为张岱在“痴”上更甚一筹。

“痴”人梦忆晚游湖,满湖冰心痴也苦。我们看到了一位痴迷执念于西湖山水美景之间,也痴迷于世俗之外的清高士子。字里行间摹画着一位遗世独立、清高孤独者的形象。

2.“痴”情难解

这样一位遗世独立的孤傲士子,大自然在他眼中也是浩大清冷的,然而作者将笔下之景勾勒地如此清寒孤寂,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吗?请结合文章写作背景(课文注解一)试理解“痴”中包含的情感。

明确: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然清兵入关、明朝覆灭,由满眼繁华享尽富贵到过上“布衣蔬食,常至断炊”的困顿生活,《陶庵梦忆》是生活在没有归属感的明朝遗老张岱试图用梦幻的笔触忆及往昔岁月种种美好,记录着华丽而苍凉的梦影,那些梦影唤醒着他回归的情怀。《湖心亭看雪》是亦幻亦真的笔触回忆数年前冬夜雪后游历西湖之事,寄情于似真似梦的满湖冰雪,如此读来,“痴”中还表达着对故国往事的怀恋与不舍,寄托着兴亡之叹。

3.课中小结

国家易主、颇多动乱,往事如梦,然而张岱借冬夜西湖满湖冰雪,借文字重塑已幻灭的美好往昔,以获得心灵的一种补偿与慰藉,可谓寻梦往昔!

三、走进苏、张二人灵魂深处

无论是苏轼或张岱,他们都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展示着自我心灵最深、最真实的部分。请结合文本内容,说说苏、张二人精神世界的异同。

明确:

不同之处:苏轼借文字表达如梦人生中的一种精神上的解脱和对自我价值的重新认识,暗含着自己当时的心态、理想与追求,透着禅意的豁达放旷;而张岱借文字重塑已幻灭的美好往昔,以获得心灵的一种补偿与慰藉,透着孤傲脱俗、哀伤怀恋。一个是谪降左迁、处江湖之远的“闲”人,他追梦(理想)当下;一个是国亡落魄、陷困顿之窘的“痴”人,他寻梦(故国旧梦)往昔。

相同之处:苏轼的“闲”和张岱的“痴”互相交融并有很多共通之处。(1)二人精神世界都显露着“真”。“闲”人苏轼数次被贬却仍有夜游雅趣、不改豁达的真性情,有些“痴”与“真”。“痴”人张岱性痴志凝,正可谓“情必近于痴而始真”,“痴”中可见“真”情致。(2)“闲”“痴”中见“超然忘怀”。苏、张二人在人生困顿时均寄情山水、逍遥名胜,能倨傲不阿附,身处逆境却不消沉,文章不见怨艾,反而超脱轻重,忘怀得失。

四、体悟内化

(一)仿照《江雪》写一首绝句或写一副对联来评价其中一位作家及作品。

教师示范:

《望月》(评《记承天寺夜游》)《寒雪夜游》(评《湖心亭看雪》)

如水空明了无尘,湖心沆砀人迹无,

皓月当空知音寻。飞花数尺一篙孤。

谁道谪中无处闲,莫道故国知音在,

随缘放旷夜也真。满湖冰心痴也苦。

对联(评《记承天寺夜游》):

上联:困顿寒夜沦落人同品闲滋味

下联:烟雨人生放旷性尽显豁达意

横幅:常想一二

(二)小结

东坡夜游寺/空明月下显闲情,随缘放旷

宗子晚历湖/苍茫雪中透痴心,孤傲伤怀

(三)朗读全文,再次体味作者精神世界

五、布置作业

阅读苏轼《记游松风亭》和张岱《西湖七月半》,写一篇评论(可选其中一篇,深入探究作者精神世界;也可两篇对比阅读),不少于500字。

六、结语

反观本教学设计的实际课堂教学效果,笔者认为本课例在提升文言文教学课堂效率和培养孩子自主合作精神与阅读思维方面有一定成效:通过课前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充分预习,结合文本内容甄选文章关键词,设置主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理解,教师根据学生预习情况合理安排教学流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教师通过对题材、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等类似的文言文进行深入思考和比较后进行整合教学,可以培养孩子的比较思维,促进学生深入解读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意旨。当然,本课例在课堂容量、个别问题的设计等方面仍存在很多有待改进之处,笔者今后将会对其进一步研究并予以完善。

注释:

[1]张潮(清).情真与才趣[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参考文献:

[1]芦思宏.苏轼小品文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4.

[2]王君.刍议语文新课程中的教材整合[J].中学语文教学, 2007,(7).

[3]陈烈燕.追寻古代文人的梦[J].中华活页文选,2015,(5).

(常凯  江苏南京市晓庄学院附属中学  210015)

猜你喜欢

承天寺湖心亭张岱
《湖心亭看雪》教学小结
湖心亭看雪
宁夏承天寺重建年代考——以韦陀殿所见铭文为据
硬坛新秀
论张岱小品文的“以诗为文” ——以《补孤山种梅序》为中心
评商震的《另眼看张岱及其他》
《记承天寺夜游》文体确定的反思——兼与《小石潭记》相比较
信手“闲文”注“闲人”——《记承天寺夜游》教学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