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巍山 红河孕育的古城

2016-01-13李雨霖张恒钊段锦涛何新闻尹博林

云南画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红河宝山

李雨霖 张恒钊 段锦涛 何新闻 尹博林

在巍山坝子的中部,有一座200多米高的小山,前临红河源头阳瓜江,背倚大黑山。山顶平整,被青翠的松林覆盖着。一千多年前,这里曾经是南诏的国都——(山龙)(山于)图城。这座城市存在了几十年,从建城到南诏统一六诏后迁移到大理太和城。在山下有一条米汤箐,据说是当年人口众多,每天煮饭倒出的米汤注入了红河。松明楼的硝烟早已散去,天空依旧湛蓝,(山龙)(山于)图山下的红河弯弯曲曲地向南而去,带走了千年岁月的沉淀。

寻找红河之源

在人们的印象中,所有的大河之源应该是在那冰峰雪岭之间,亘古不化的冰雪点点滴滴地融下来汇成涓涓细流,然后越汇越多,等到它流过百里千里以后,就变成了一条狂暴的巨流。但发源于巍山的另一条亚洲大河,如果要用心目中的大河之源来衡量它的话,只会感到深深地失望,因为它实在太普通了,普通到就像任何一条细小的溪流,没有任何的特点。这条大河的名字人人都知道,它叫红河。

曾经有一条广告:“万流奔腾,红河雄风”。让人觉得红河是一条波澜壮阔,浩瀚无边的大河。但这一点在巍山的红河源村是肯定感受不到的。“额骨阿宝”就是红河源头的名字,在巍山彝话里,“额”为水之意,“骨”是弯弯曲曲的意思,“阿宝”是父亲的同义语,“额骨阿宝”连起来就是一条弯弯曲曲的河流的父亲,把意义引申出去就是彝族人民的父亲河。几乎所有的河流都被称为母亲河,但红河不是,它从一开始就被称为父亲河,也成为“雄风”的最基本含义。

沿着一条开满山茶花的小路蜿蜒而上,叫红河的小溪在路旁流淌,如果愿意的话,可以一步跨过红河。旁边的小山包上立了一块碑,上书“大红河源”和“额骨阿宝”,背面是徒步行走云南六条大河的柴枫子作的《红河源祭》,他写道:“大地的复兴和丰盈,是我的美,是我波澜壮阔的美。生命的源流,从此而发动,如日之升真真而从容,如光之盈源源而深入,向着充分,在祖国之南……”

穿过由马樱花、麻栗树组成的低矮灌木林,就看见了神龙“额骨阿宝”居住的湿地,旁边的山坡上一个个脸盆大小的泉眼溢出的水流汇集到这片湿地。高高的苇草,遮挡着湿地的面目,若走进去,绝对是灭顶之灾。没有其他大河源头的壮丽景色,一切都看似平实无华。

这片湿地,就像一位慈母的子宫,在这里不停地孕育,也不断地分娩着红河的躯体,一丝丝滢洁的水流,在这里沁出、涌动、汇聚,在与天地相交相合时,有如精卵相遇而孕育。然后沿着小溪流出母体,向着山下而去,向着巍山坝子,向着哀牢山间,向着南海,生命的源流,从此而发动。

站在红河源头,看着开满茶花的山坡,看着豆花竞相飘散着清香的巍山坝子。红河在这里九曲十八弯地向南而去,仿佛一根弯弯曲曲的瓜藤,一个个村庄就是上面结的瓜,瓜藤输送着水份,滋养着瓜果。远远的,就看见了(山龙)(山于)图山,那曾经是一个最大的“瓜”;再往前,巍山古城的拱辰楼就出现了,一个闪亮的“瓜”;最后,瓜藤缠绕着巍宝山,灵山圣水做最后的拥抱,消失在我们的视野里。流出巍山的红河,已经成长为一个汉子,血气、雄壮、浩荡、成熟、浑厚,也充满了南诏文化的风韵与柔情。

穿越活着的古城

对巍山的记忆首先是古城,虽然城墙早已消失在某个年代,但穿过拱辰楼下深邃的门洞,就进入了一个曾经的世界。云南的古城不外乎丽江、大理、建水,但深宅旧巷中已被小资人群所充斥,雕梁画栋间透出的是灯红酒绿,总让人被历史与现实的喧嚣所迷醉,难以找到古城所应该拥有的宁静与旷远。巍山如此低调,到过这里的人常会惊叹,在大理和丽江两座名城耀眼的光环背后居然还有这样一个如此古老、朴素、亲切的城邦;巍山如此鲜活,每一幢老宅院里都住着人家,历史在巍山身上从不曾远去;巍山如此市井,在这里的街边一坐,随时可以逗狗戏猫、吃小卷粉、喝木瓜水;巍山如此“有范”,古代汉语没学好的同学,到这里连城楼下的通告都看不懂……

实际上,除去古城两字,巍山远不像金庸武侠小说里描写的那样缥缈虚幻,这里的古城,特别是南诏古街,举目一望就能触及到历史的记忆、祖先的故事,这是一个可以用手触摸历史的神奇地方。

南诏古街从南到北,从南方的南门到北方的群力门,全长2000米,是巍山古城的中轴线,其中保留最完好的是拱辰楼与星拱楼之间的古街道。这条街上两边遍开小铺,门前撑有白布凉棚,挂着鸟笼,颇有南方小镇的遗风。逛古街,早晚意趣全然不同。起一个大早,信步走上街头,石牌坊,石板路迎面而来,临街全是木质结构的老房子,高不过两层。清晨的宁静总是被笼中的小鸟鸣叫和一间间店铺开启门板的声音打破,此刻最能领会什么叫苏醒。一路前行,一扇扇门随着你的步伐打开,大步迈出几十米回转身来,看到的就是琳琅满目、挂着商品的繁华街道。铁匠铺门前挂着的农具像风铃一样叮叮咚咚地响起,书刻碑店里发出凿石材的当当声,纸烛店前吊置屋檐下的牌匾,为主人做着广告……所有店铺中,最打眼的要数卖草墩的铺面,彩布条包裹草鞋盘制的花草墩,密密匝匝码放在铺面门口,像一幅油画,生动绚丽的色彩让古老的石板路也悄然焕发了青春。

如果在傍晚,夜幕即将降临之际,幽暗的灯光从已关闭的铺面木板缝隙中透出来,远处隐隐约约传来了几声叫卖声,古街则是另一番风味。昏暗的灯光下,清一色的木质牌匾上都用漂亮的书法写着南诏食馆、椿木店、书刻碑店、裁缝铺、理发馆、纸烛店、小百货……一些还没关门的店铺门口,还挂着红灯笼。漫步于此,仿佛置身于明末清初古朴雅致的小市井中,这种久违的,像是在艺术作品中才能见到的景象,让人感觉时光一下倒流了无数年,可惜啊,“穿越”的感觉是如此明显,梦中的南诏王子却迟迟不肯出现。

行走 山水家园的往事

巍山以红河源“九曲十八弯”河流景观与坝区农田风光自然交融,以山为依衬,以水为脉络,以田为基底,以路为骨架,“显山、露水、秀村、融绿”的美丽景致千年依旧。缓缓南流的红河犹如瓜藤,江畔错落右致的村落、田野和不远处的吉城犹如点缀其间的“瓜果”,田园风光清新疏朗。

东莲花村

秋水碧荷,袅袅炊烟,葱茏林木,青青稻田,慈祥的老者,头戴白纱的回族少女,青瓦白墙的古民居,停靠路边的小马车,这便是云南省巍山县永建乡东莲花村的景致。村中千回百转的幽深巷道,出阁架斗的重门深院,宁静清幽的大马厩,风中屹立的座座角楼,古朴清秀的东莲花村,仍然透出几分当年滇西“小上海”的繁华容貌。

民国期间,东莲花村出了几个大马帮富商,这些当年的土豪花了数不清的银子大兴土木,极尽奢华,留下了座座令人惊叹的豪宅。马如骥故居有六个天井一个碉楼,所有楼房都是雕梁画栋,连础石都是汉白玉做的,当年的一个马厩就能养下100多匹马。可惜岁月无情,解放前马家人已迁居国外,雕梁画栋今犹在,只是朱颜改,难免无常。

占地面积仅17.41公顷的东莲花村,至今仍有30余处清代、民国年间伊斯兰风格古建筑群近5万平方米,目前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达2万多平方米。东莲花村古建筑群借鉴、汲取了当地汉、彝、白等民族建筑及东南亚建筑、西洋建筑的长处,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2007年,因村内回族民居古建筑群保存完好,村寨历史底蕴厚重,东莲花村被确定为“云南省历史文化名村”。2009年,东莲花村又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共同确定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琢木郎村

一般人绝对很少听说“琢木郎”,这是一个在云南隐藏得很深的村落。首次听说时很多人甚至以为跟“啄木鸟”有关,想象力更丰富一点的,会认为这是否一个以“雕琢木头”为业的乡村?这是云南巍山东北部的一个彝族村。“琢木郎”或许只是一个古老的彝语词汇音译,具体含义已不可考,但翻译者的“信达雅”功力深厚,以至于村庄的名字,如今听起来就像一段史诗的某个部分。

话说南诏第一代王细奴逻在巍宝山建立国家之后,繁荣达数百年之久,直至末代国王被权臣郑买嗣篡位,王族被追杀四散逃逸,不知所终。有研究认为,琢木郎一带的彝族,很可能与南诏蒙舍王室后裔有密切联系。有关“王族后裔”的说法,在琢木郎村村民华丽的服饰以及该村保存完好的古墓群这里得到应证。

翻过一道山梁,天光渐亮。山凹中,一个巨大的村庄就着山势,呈立体分布,林立的瓦房上空,家家户户袅袅升起的炊烟与山里充足的水汽一起,汇合成一个曼妙的雾罩,使整个村落具有仙境般的魔力。这就是无数摄影师摸爬滚打也要求得一睹的琢木郎清晨。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再加上完整保存的彝族传统建筑,居然有某种马丘比丘的意味……

我们跟随光线走进村庄,偶遇的彝族大嫂身背背篓从小巷中匆匆走过,拉成一道生动剪影,却掩不住其身上华丽的黄、红、黑色彩搭配的服饰。琢木郎人口全部是彝族,女性服饰的原汁原味让人惊叹,这里古朴到什么程度?多数年纪稍大的妇人们甚至仍不会说汉语。同为彝族,这里的服装颜色不再是典型的大红或黑色,而是斑斓多彩,透着一股子华丽,你完全无法将这一身衣服与她们每天要进行的田间地头繁重劳动相联系。

大概,在1000年前的南诏王国,这只是一个寻常景象。

利克村

从郑氏先祖在清嘉庆年间从四川来到这里修建村落,利克村已经存在了200年的时光,但它被外界所关注却只有2年。2013年,《云岭遗珍——云南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一书中,巍山县利克村,因传统民居建筑群布局、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整体风貌保存完整,建筑工艺精湛,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科研价值,被评选入云南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之一。

利克村古民居群位于巍山县庙街镇营盘村委会利克村南的一个小山凹里,背靠青山,前面临箐,布局井然有序,古民居建筑群依山势递升,分上、中、下三排,共36院,上、中排约13院,东南西北各建有一个栅门,所有民居既为一个整体又相对独立,颇有营寨之感,体现出当时规划建设村落时,明显受到规划人军事思想的影响。

利克村院落布局或三方一照壁或四合五天井,细致精巧,工艺精湛,且多有主人画于照壁及门窗,散发出浓厚的书卷气息。原数户大门门额上曾悬有古匾,现仅存一块清道光二十七年的“盛世耆英”匾。整个古民居群整体风貌保存完好,格局完整,建筑工艺精湛。

利克村民居群由第九代郑国珍于清嘉庆年间开始修建,随着人口增加,至民国成今日之规模。由郑辉祖、郑学祖、郑氏祠堂土主庙石刻造像及民居建筑36院组成。东南西北各建一道栅门,所有民居既为一个整体又各自独立,院落整体呈“一”字排开,民居群规划整齐,气势宏伟,做工和用料讲究。与民居群相对的小山包上,建有郑氏宗祠堂和土主庙,郑氏宗祠保存了清代所制的祖宗牌位三个,土主庙现存明代观音老祖和土主石像各一尊。

清音名山的自然之道

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对海拔2509米的巍宝山来说,在群峰耸峙的云南确实算不上什么高山,但它却是云南的名山,因为巍宝山是一座仙山。除了太上老君屡现仙踪以外,道教中的另一位名人吕洞宾也多次降临这里,留下众多的仙迹传说。于是,在“巍宝仙踪”的感召下,巍宝山被道教立为洞天之一,两千年来,众多道士在此修炼道法,收徒传教,广建宫观,设置道场,建盖了准提阁、文昌宫、青霞观、长春洞等共20余所道观。这些道观分布于前山和后山,前山绵亘叠嶂,宫观多藏于密林之中,以建筑规模宏大而著称。后山险峻陡峭,庙宇多依山势显露于岩壁之间。终于使巍宝山成为了中国道教名山之一。

踏入巍宝山后深呼吸三次,人就不由得变得气定神闲起来。山间一直有淡淡的云雾弥漫,走在其间,仿佛走在一幅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里。穿行在烟雾缭绕的道观间,不时地与挽着发髻、别着发簪、仙风道骨的青衣道士们擦身而过,总让人有种不真实的置身梦境的感觉。没有停顿地一直向上攀登,居然不觉得有丝毫劳苦。

沿着青石铺就的山道逐级而上,阵阵山风透过树林发出沙沙的响声,扑鼻的泥土气息显得新鲜而丰富。道士们也许正是看中了巍宝山四季常青的碧绿清幽,是修炼内丹功的理想场所,才一代代在此炼丹修道。道家崇尚自然,山上的道观和亭阁都深藏于枝繁叶茂之间,感觉格外幽深,与周围的山林岩泉融为一体,分外和谐。道教的名山宫观,自然与人文、宗教与哲思有机交融。观其形,自然造化,鬼斧神工:体其神,人文聚结,意蕴无穷。许多宫观建筑超凡脱俗,出神入化,既保留了自然山林的宏伟秀丽,又体现出风水宝地的绝好气韵,可谓地设天成。

林木葱茏中,就见到了殿宇。第一座庙宇是“南诏土主庙”。因传说太上老君曾封细奴逻为巡山之主,故又称巡山殿,大殿中,塑着细奴逻和南诏十三代王的塑像,这些君主们,以杰出才智和显赫战功受到后代子孙的崇敬,于是修建此殿作为祖庙。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巍宝山附近的彝族群众聚集这里,举行盛大庄严隆重的集体祭祖仪式。

离土主庙不远,就是文昌宫。文昌宫又叫龙潭殿,以宁静清幽著称。相传这里是巍宝山最早建成的宫观,始于三国时期,是孟获的兄长孟优修道之处。龙潭殿的天井中有一“龙池”,池内碧波粼粼,清可见底。池中耸立着精巧玲珑的文龙亭,南北有桥相通。文龙亭四壁绘有八幅图案,其中最有价值的是闻名海内外的“松下踏歌图”,壁画真实地记录了清代彝家人朝山打歌的场面,壁画历尽百余年的风雨剥蚀,仍然艳丽清晰,像这样直接反映少数民族习俗的壁画国内实属罕见。文龙亭里还经常有道家洞经音乐的演奏,若是山会期间,音乐声是每天不断的,在这样古老的宫观中静静欣赏同样古老的音乐,别有一番风味。

沿着山路蜿蜒向上,很快就来到了巍宝山的中心,迎面展现出一派仙境,层层楼阁,掩映在苍松古柏之中。青霞观、灵官殿、太子殿、玉皇阁等建筑,构成庞大的宫观建筑群。站在青霞观朝山下土主庙方向望去,山势呈现一把交椅的形状,用风水的观点来说,能聚气!聚王者之气!也许这就是在这里种了几年地的农民细奴逻日后称王的原因吧。

可惜传说以及皇位离我们太过遥远和飘忽,肉眼凡胎也难以看见森林中飘荡的带着青色的云雾。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在玉皇阁遇到了一位女道长,她的道号叫崇会,1996年在陕西重阳宫出家,云游了3年,1999年到巍宝山。她说:“在什么地方呆多长时间,主要看缘分,巍宝山这个地方适合修炼。”她出家前就喜爱画画、弹琴,出家后,除了每天上午2小时的打坐炼气以外,这几样爱好都没有放下。她说:“琴棋书画、医卜星象都是道家的传统文化。”在每天的生活中,除了这些静功以外,崇会道长还要练太极拳,这也是创于道家的。

长春洞始建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是巍宝山众多殿宇古刹中唯一保存完好的清代建筑。长春洞的外观布局十分独特,外观建设布局为一个规整的八卦图,由前殿、大殿、厢房、花园等组成。这些庙宇建筑样式新颖,建筑工艺精湛,以长春洞大殿的格子门和独特的八角藻井镂空雕龙建筑工艺为代表。大殿的八扇格子门上雕刻着八仙过海图和花卉鸟兽图。每扇格子门上的一位仙人都形象逼真,活灵活现,见者无不惊叹。大殿两组格子门中间的窗壁上雕刻着白兔春药、金鸡啼晓和宇宙万物图,分别代表月、日、宇宙,象征“日月同心,滋生万物”。大殿内的天花板上有一个每边长约35厘米的八角藻井,藻井内壁上有一幅黑色的八卦图,镂空雕龙盘曲其中。这些雕刻作品距今已有300年,堪称珍品。

道士们在山上生活着,修炼着他们祖师传下来的绝活,也传承着许多传统的文化,除了琴棋书画、医卜星象,还有中医中药,在寺观里,他们配好清凉药茶,让每一个来客都能免费饮用,还有按照不同功效配的其他药茶,需要的话还可以购买回去自己饮用。许多道长都精通医理,可以为来客看病诊治。巍宝山作为道家圣地,它美妙的道教音乐,与自然和谐的道教宫观,以及因此而旁生的内丹之术,都替道家弘扬他们的荣光,同时也给巍宝山带来了更为悠久绵长的底气。

离开长春洞的时候,里面传来了箫声。箫声偶起,犹如天籁,在天地之间遥相呼应,冥冥间似小桥流水,流在幽暗之间,却又似几眼感时而生的温泉,融于心中,绵绵不断,余味不绝,能穿越时空溶于我们的灵魂,化为一种无形的慰藉。听着悠悠扬扬的箫声,如潺潺流水般滑过,一种远离世俗的宁静油然而生……

这些清修的道士,我想他们才是这里真正的主人。而我们不过是他们眼里的云烟,云烟下的过客。游戏一场,嬉笑过了,就该下山去了,把美丽与宁静还给这座灵山。在夕阳的余辉之中,我们挥手作别这座寂寞的宝山。而我们无喟的叹息似乎还留在那儿,悠游着,郁结着,痴痴的不肯离去,而最终变成了那里的一朵白云。

Tips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位于大理州南部,地处哀牢山和无量山上段。巍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物古迹众多。巍山县1994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巍山古城完整地保存着明清建筑风格,是中国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之一。1992年被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巍宝山,曾经是南诏国第一代王细奴逻的耕牧之地,是全国道教名山之一,也是全世界800万彝族同胞寻根祭祖的圣地。曾为茶马古道重要驿站,民国时期以大马帮而闻名的永建东莲花村,2008年10月被命名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在宗教、古建筑、饮食、回族风情习俗等方面都保存着浓厚的传统文化特色。东与弥渡县交界附近的隆庆关,历史上曾经是茶马古道和西南古丝绸之路的要冲,也是鸟类迁徙的通道,是名副其实的“鸟道雄关”。巍山还是中国民间扎染艺术之乡和彝族打歌之乡。巍山是国家级大理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内风光秀美,风景名胜荟萃,旅游资源丰富。流经云南境内的国际性河流红河,发源于巍山永建镇北部,使巍山有了“红河之源”的美称。巍山民族风情浓郁,彝族火把节、祭祖节和回族开斋节、圣纪节、古尔邦节等,各富特色,精彩纷呈。巍山小吃久负盛名,地方特色浓厚。扒肉饵丝、一根面、卷米粉、豆粉、青豆米糕、蜜饯、咸菜等,以及回族清真风味小菜,深受欢迎。

巍山小吃

经过千百年来的漫长积淀,巍山餐饮形成了极富个性的地方饮食文化,素有“魅力巍山、小吃天堂”的美誉。蜜饯、咸菜、扒肉饵丝、米凉虾、凉卷粉、一根面、青豆米糕……巍山众多美味小吃取材天然、纯手工制作,讲究色香味俱全,做法极为考究。据统计,巍山有名特小吃11个系列、91个品种。巍山3000余件馆藏文物中,餐饮器具文物就达100多件。2011年起,巍山开始举办每年一届的“巍山小吃节”。众多吃客从四面八方汇集巍山,只有一个理由“为小吃而来大吃一顿!”

猜你喜欢

红河宝山
黑太阳
惹祸的呼噜
惹祸的呼噜
Relationship between Writing in L1 and Writing in L2
追河的少年
红水河的传说
红水河的传说
红水河的传说
发现红河
走进寡妇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