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们的身体需要变“碱”吗?

2016-01-11

科普童话·百科探秘 2015年12期
关键词:盐类碱性酸性

人的身体也有“酸”“碱”之分?没错。在医学上,完全可以用测量酸碱的pH值来测量人体的体液。pH值是指被测量的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数值,一般在0~14之间。当pH值为7时,说明这种溶液为中性,小于7时为酸性,大于7时为碱性。人体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血液的pH值精确保持在7.35~7.45之间,为弱碱性。因此,科学家们认为,这个pH值就是人体的最佳酸碱度。

但近年来,网上流传着一种说法,由于饮食习惯的关系,很多人的身体正在变“酸”。而且据说,如果人体内的酸性物质与钙、镁等碱性物质结合为盐类,就可导致骨质疏松。而这些盐类堆积在人的血管里,就可能堵塞毛细血管,使血液循环不畅,导致糖尿病和肾炎。而如果酸性盐类堆积在关节或器官内,还会引起动脉硬化、肾结石、关节炎、痛风等疾病。

天啊,这也太可怕了!那么,为什么人的身体会变“酸”呢?很多人自然第一时间想到了我们吃的东西。很快,就有人将凡是在人体内分解后,会产生酸性物质的食物都列了出来,有肉类、鸡蛋、大米、面粉、油脂、糖类……

咦,那酸奶和水果呢?它们不也是酸的吗?呵呵,有趣的是,蔬菜、水果、豆制品、牛奶等都是碱性食物!看来,这个“酸”指的并不是味道的酸,而指的是消化之后变成的营养物质。举个例子,每天我们吃进去的糖、脂肪和蛋白质经过体内的代谢,产生出的物质之一,就是二氧化碳。它与我们喝掉的水一结合,就会生成碳酸,这才是人体真正会吸收的酸性物质。

那……我们是不是连大米饭、馒头都不能吃了呢?当然不行!其实,人体有很强的自我调节功能,能够自动维持体内酸碱度的平衡。无论我们吃掉的是酸性食物还是碱性食物,到了胃里之后,都会被含有强酸的胃液混合,变成酸性的消化物;然后来到肠道里,再被碱性的胆汁、胰液、肠液中和。而小肠会根据人体的需要,自动调节自己吸收酸碱物质的量。

而当血液带着人体代谢后的产物经过肾脏时,肾脏就会像一个泵一样,将酸性物质集中到尿液里,排出体外,并回收碱性物质,同时,它还能不断控制和调整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的比例,以保持人体的“酸”“碱”度适中。

实际,在这些器官没有出毛病的情况下,一般的人身体的“酸”“碱”度肯定是正常的。不管你吃的是什么,它们都会自我调节。只有当它们出了问题,无法再好好工作的情况下,人体才会受到“太酸”或者“太碱”的威胁。举个例子,如果肾脏得了病,那么人体内的酸性物质就无法排出,人就会出现“酸中毒”。而如果人的胃分泌的胃酸不够,或者我们吃完饭后喝了太多的水,冲淡了胃酸,那么就会妨碍消化食物。再有就是人的皮肤,只有在弱酸性的状态下,才可以杀死沾到我们身上的细菌,增加抵抗力。如果你总是用碱性很大的肥皂去擦洗,反而会破坏这种酸性,容易得上皮肤疾病。

所以,“酸”和“碱”都是人体的自然平衡的状态。像网上说的,“酸”就一定不好,“碱”就一定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如果为了变“碱”就只吃碱性食物,那就更糟糕啦!因为所谓的酸性食物里含有的蛋白质、脂肪、糖类都是维持人体机能所必需的营养。没有它们的话,人就会出现营养不良,反而损害健康。

现在大家明白了吗?不挑食,保持营养的充足和平衡,对自己的身体最重要。至于“酸”还是“碱”嘛,就交给你的身体器官们自己去决定吧!

猜你喜欢

盐类碱性酸性
酸性高砷污泥稳定化固化的初步研究
石盐类矿物药的矿物学探究
论证NO3-在酸性条件下的氧化性
碱性磷酸酶钙-钴法染色的不同包埋方法比较
运用平衡常数 理解盐类水解
嗜酸性脂膜炎1例与相关文献浅析
碱性土壤有效磷测定的影响因素及其控制
盐类水解的原理及应用
碱性溶液中铂、钯和金析氧性能比较
二元羧酸盐类聚丙烯β成核剂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