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老规矩(十)

2016-01-09刘一达

北京纪事 2016年1期
关键词:刀剪老规矩香火

刘一达

不能还空碗

早先,北京人多住大杂院。老北京人古道热肠,充满人情味儿,街坊四邻,尤其是一个院的邻居之间,“走”(相处)得像一家人。

那当儿,谁家来了亲戚,带来点儿土特产,总觉得是稀罕物,短不了都要让院里的邻居们尝个鲜儿。有时,谁家做了点自己拿手的时令吃食,也会让邻居们尝一尝。

邻居给您送吃食,要用盘子碗儿。当然,这盘子碗儿,您要还给人家。按北京的老规矩,不能还空盘子空碗儿,您在还的时候,一定要在盘子碗儿里放点吃食。

比如,邻居大妈做的糊饼非常有特色。初夏,西葫芦刚下来,大妈用西葫芦做了一些糊饼,拿盘子盛着,送给您两张,尝尝鲜儿。顺便还给您端来一碗绿豆小米粥。您把糊饼吃了,粥也喝了,还大妈盘子碗时,要在盘子里放几块西瓜,在碗里放几个杏儿、李子什么的,总之,盘子碗儿不能是空的。

为什么还盘子碗儿不能是空的?除了有礼尚往来,还空碗儿或空盘子,不懂人情世故的原因以外,老北京人比较迷信,认为还空碗和空盘子,不吉利。

在老北京,只有要饭的“叫花子”(乞丐),才拿空碗或空盘子呢。您给人空碗和空盘子,那不等于寒碜人吗?所以北京人才有这条老规矩。

送一不能还一

中国人讲究礼尚往来,投桃报李。什么叫投桃报李?就是人家送给您一个水蜜桃,您不能空口道谢,得回手送给人家一个大个儿的李子。

但是按北京的老规矩,光拿一个李子回报人家的一个桃,似乎还不行。人家送给您一个桃,您至少要还人家两个桃。这就是所谓“还礼”的讲究。

人家送一,您绝对不能还一。还一,等于应付人情,用北京话说是“圆面儿”;还二,等于维护人情,用北京话说是“长(zhang)脸”。这就是北京人对还礼的老规矩。比如:您的儿子上大学,邻居李二叔送来五百块钱的贺礼。转过年,李二叔的儿子结婚,您要还礼。但您就不能也送五百块钱了,送多少?至少是一倍,也就是要送一千块钱。

当然,还礼也要看自身的条件,比如您家的经济条件,要比李二叔家差远了,让您拿一千块钱,您得咬牙,还要勒裤腰带。那您就拿六百或八百块钱。总之,既然是还礼,就要比人家送给您的多些。

从这个老规矩,您就会发现北京人的礼有多大了。

不能跟邻居借刀剪

老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在老北京,邻里之间的关系,亲如一家。自己家里缺点什么,都可以到邻居家借。

比如,家里来了客人,坐的椅子不够了,便可以直接到邻居家去借。炒菜,锅烧热了,一看,酱油没了,现买,来不及了,怎么办?到邻居二婶家去借。这在老北京,是常事儿。

老北京,街坊四邻之间,许多吃的穿的用的都可以借。张家二哥要去相对象(跟别人介绍的女朋友见面),但找不出一件像样的外衣。正好对门王家四叔的儿子,有身刚做得的西装,他的身材高矮胖瘦,跟张家二哥相仿,张家二哥跟四叔的儿子张嘴一说,人家没二话,就会把新做的西服借给他。

老北京,街坊四邻之间,许多吃的穿的用的都可以借,但有两样东西是不能跟人借的,一样是刀剪,还有一样是香火。

刀剪,通常指的是切菜的菜刀和做针线活儿的剪子。这两样东西,被家庭主妇视为过日子离不开的家什,但也被视为凶器。

老北京人过年,从正月初一到初四,女人是不能动刀剪的;只有到了初五,才可以破戒。所以正月初五,也叫“破五”,为了庆贺女人们破戒,这天家家户户要吃饺子。

正因为刀剪在家庭主凶(属于凶器),所以北京人不能跟别人借刀剪,人家也不会把刀剪借人。在迷信的北京人看来,借刀剪,等于是借祸,是一件十分不吉利的事儿。

另一样,不能借的香火,跟不能借刀剪的寓意差不多。香火,就是人们拜佛时焚烧的香。在老北京,它还有两个用途,一是夏天烧香,可以熏蚊子;二是拿它点爆竹的药捻儿。

但甭管干什么用,香是绝对不能借的。为什么?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香是拜佛的信物。说到这儿,给您长点儿学问。您知道为什么拜佛要焚香吗?因为香点着以后,烟会冉冉升起,飘向天空,它似乎可以传递一个信息,告诉“天上”的佛,有人在向你顶礼膜拜。所以,民间有“拜佛不烧香,拜了也白拜”的说法。由此可见,香火在民间的重要性。您说它能借给别人吗?

二、在老百姓看来,香火既然有“信息传递”功能,它不但能给佛爷递信儿,也能给家族的子孙后代传信儿,所以,家族的血脉传承,也被视为传递香火。老北京人见谁家添(生)儿子或孙子了,往往会说:“您家的香火续上了。”

您瞧,香火在老北京人眼里有多重要。所以,借什么也不能借香火。借香火的另外寓意,等于侮辱人或骂人呢。

借人家东西赶紧还

借东西要还,这是三岁小孩儿都知道的常理,没什么可说的。但加上“赶紧”这个词儿,就有的说了。

为什么借了人家东西要赶紧还呢?这跟老北京人住的环境有很大关系。老北京人多住在大杂院里,通常一个院有五六家人家;当然,大的大杂院有几十户。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那会儿,大杂院的街坊四邻,平常走得非常近,像现代京剧《红灯记》里的一句台词:“有堵墙,是两家人;拆了这堵墙,我们就是一家人。”。

正因为如此,街坊之间,借东西是常事儿,而且日常生活中各种物品,都可以借,甚至衣服、鞋帽。

笔者有个发小儿,个头儿胖瘦跟我差不多,他家里生活困难,但又爱面儿。我参加工作早,挣钱比他多。他搞对象时,跟女朋友见面儿,身上穿的皮鞋和冬天穿的棉猴、戴的羊剪绒帽子,还有骑的自行车都是跟我借的。当时,这种事儿很正常。

借东西不碍的,关键是借了人家东西要赶紧还,不要等人张口要。老话儿说:“好借好还,再借不难。”因为您跟人借的东西,也许是人家手头正在用的,您跟人家借,人家先尽着您用了。就拿上面说的,我的那个发小儿跟我借的鞋呀帽子呀棉猴呀,那都是我正穿的东西。他借穿,不过是用来做“道具”。体面一下,给小姑娘留下一个好印象,他马上就得还我,不能让我挨冻。

正因为如此,北京人才有这个老规矩——借人家东西赶紧还。

当然,这“赶紧”,还有另外一层意思,人多好忘事,借了人家的东西,用完了,如果不赶紧还,难免有忘了的时候。

一般来说,跟别人借东西,多是“救急”(急用),用过之后,很容易遗忘,尤其是钱。所以,用过之后马上还,可以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后遗症。

借什么东西可以不还

老北京的邻里之间,平时过日子,相互之间借点儿东西,是常有的事儿。一般接短儿用的油盐酱醋之类的,用过之后,往往不用还。

因为在一个院儿搭街坊住,抬头不见低头见,这些人情儿,以后还有机会还。再说,这些仨瓜俩枣的东西,也值不了几个钱。

除了这些小小不言的东西之外,还有一样物件,按北京的老规矩,借了以后不用还,那就是煎药的砂锅。

人吃五谷杂粮,难免有头疼脑热的时候,在老北京,人们身体不合适,不像现在似的到医院看西医,一般是到药铺,找坐堂的中医大夫把脉问诊,开个方子,就手在药铺抓了药,回家自己去煎。

煎药得用药锅,老北京的药锅通常是砂锅。这种砂锅外表看上去比较粗糙,并不值钱。

一般家庭,小两口儿,带三个四个孩子,年轻力壮的,家里不备煎药的砂锅。孩子有毛病,大夫开了药得回家自己煎,没有砂锅,现买又来不及,只好跟邻居张嘴借。正好邻居李大爷年老多病,家里备着几个砂锅,听说您家孩子有病,人家就拿过一个让您用。

您用李大爷的砂锅,给孩子煎了几剂汤药,孩子吃了以后,病好利落了。这时,您想起这药锅是跟李大爷借的。

怎么办?是还,还是不还?

假如您不懂北京的老规矩,可能会觉得药锅是跟李大爷借的,用完了,当然得还给人家。北京人有话:借了就还,再借不难。于是,您就把这药锅还给李大爷了。

还可是还了,但,您也许想不到,李大爷当着您的面儿,跟您还客客气气,但等您走了,他转过身不定怎么骂您呢!如果李大爷的脾气大,会一抬手,把这个还回来的药锅给摔喽。

为什么老爷子会发这么大的火儿?,就因为您不懂北京的老规矩,把药锅还回来了!

敢情还药锅,是老北京人的大忌。老北京人迷信,药锅,是给有病的人煎药用的,您借了药锅,再还回来,等于把“病”带给人家了。这不是给人添堵吗?您想人家能不急吗?

急是急,但又有口难言。所以,通常北京人是不跟人借药锅的。即便是一时之需,跟人借了,也用不着再还了。

这个老规矩,北京人现在还恪守着,您最好记着点儿。

(编辑·宋冰华)

猜你喜欢

刀剪老规矩香火
广东永光刀剪集团有限公司
有的“老规矩”,还真不能丢
广东永光刀剪集团有限公司
广东永光刀剪集团有限公司
烧香发财
范缜当众焚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