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感”再议

2016-01-06

数码影像时代 2015年11期
关键词:景深焦距光圈

“电影感”是个老话题。

2008年以前,当时《数码影像时代》的刊名尚为《DV@时代》,大家讨论电影感,基本上就是如何为DV、HDV等摄像机增加35mm电影镜头转换器,使用电影镜头、相机镜头营造传统1/3英寸小尺寸成像器件很难获得的浅景深画面。这样,我们在拍摄剧情片时可获得更接近35mm胶片摄影机的画面质感。

2008年至今,RED等电影摄影机和更便宜的可拍视频单反、微单相机相继推出,对于这种采用APS/Super35规格及以上的大尺寸成像器件拍摄设备而言,浅景深画面已经变得非常简单了。于是乎,我们听到更多的节目类型一一微电影、MV、形象宣传片自不必说,甚至纪录片、综艺节目、真人秀都在讨论如何获得更多的“电影感”。

——有了大尺寸成像器件动态影像拍摄设备,不是天生就可以获得电影感画面了吗?

可能有人会这样质问笔者。如果你这样提问的话,说明在你脑袋中“电影感”和“浅景深”还是一个概念。

如果今天再讨论电影感,我们究竟要关注哪些方面呢?

首先,从摄影师的角度看,“电影感”的建立,就是如何运用不同焦段光学镜头的透视关系、景深等视觉造型工具,以及对摄影机机位、高度、运动的控制,结合光线造型工具精确地构筑画面。

当使用镜头一体化摄像机时,更多的时候我们并不关注变焦镜头上具体的焦距值、拍摄设备和拍摄主体的距离对画面透视感——主体与前景、主体与背景、前景与背景之间关系的影响一一按动T/W按钮改变镜头焦距的唯一动机就是如何框住拍摄主体。改变光圈值的唯一目的也是为了调整曝光,而并不关注改变光圈对景深的影响。

当我们使用APS/Super35规格以上成像器件、可换镜头设备拍摄动态影像时,镜头焦距、光圈、物距(摄影机和主体之间的距离)、摄影机高度等都将影响画面的透视感和景深。比如,面对分镜头脚本上的简单的“女主角特写”这一需求,必须结合上下镜头的关系考虑人物的背景是窄一些、虚一些尽量减少信息量呢,还是宽一些、实一些以交代人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前者需要长焦镜头、大光圈,后者则需要焦距35mm左右的镜头,光圈也相对应要收一些。使用不同焦距的镜头,摄影机和拍摄主体、主体和背景之间的距离也要仔细安排。如果加上摄影机运动,则更加复杂。

其次,从制作的技术流程看,“电影感”营造应该贯穿场景选择和搭建、灯光、摄影、剪辑、调色,甚至字幕,以及声音制作等。即使不选择后期空间大的RAW格式纪录,也最好选择Log高动态范围记录格式,后期调色除了考虑镜头组接在影调、色彩上不“跳戏”外,还要考虑如何建立整个节目的氛围,使用影调和色彩讲故事。

当然,从讲故事的角度看,电影感的核心在于编剧和导演。如何善用影像化手段叙事,以影像推动故事发展,而非以台词(剧情片)、解说(纪录片)推动故事——这是更大的话题了。

猜你喜欢

景深焦距光圈
影像视界
一种结合物理模型和景深估算的图像去雾算法
清芬凌霜
影像视界
叶敏作品赏析
探索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和像距
基于扩散光束尺度的凸透镜焦距测量
谈谈景深与超焦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