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市场细分视角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多层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实施模式研究

2016-01-04杨芳矫萍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12期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市场细分目标定位

杨芳+矫萍

摘要:按照市场细分的视角,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案的设计和教学途径的完善等角度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根据各高校的特长来构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多层次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市场细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实施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5)12-0021-02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供需矛盾的现状加入WTO加速了中国经济国际化的进程,这就拉动了企业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但是《2014中国大学生就业蓝皮书》显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成为就业的黄牌专业。所谓黄牌专业是指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较低,月收入较低。这种供需矛盾让我们对中国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产生了质疑,究竟如何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使之适应社会需求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各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目标趋同化

无论是重点高校还是一般高校,培养目标趋同,缺乏特色是各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面临的共同问题[1]。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没有针对社会需求特点分层次培养人才,造成人才层次趋同缺乏针对性。社会需要的外经贸人才包括高级管理和规划人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一般技术人才和普通工人等,人才培养没有针对性会造成高校资源的巨大浪费,人才需要不能契合社会实际需求。二是人才能力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当前高校的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造成学生理论水平较强,实践能力较弱。

(二)人才培养方案未能与时俱进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从微观层面上讲思路清晰、操作路径明确的人才培养方案对本专业人才培养起着指南针的作用;从宏观层面上讲科学、可执行性强、实用的人才培养方案对促进本专业的教育繁荣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才培养方案应做到与时俱进,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教材内容没有与时俱进。翻阅很多国际贸易书籍,基本围绕传统理论和政策展开,对于经济中出现的新领域和新课题没有及时地写入教材中。例如国际商会(ICC)重新编写的《201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是国际商会根据国际货物贸易的发展,对2000通则的修订,但是有个别教材没有把这个内容及时更新到《国际贸易实务》教材中。二是学生实践技能较弱。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将来的就业方向主要是与进出口贸易相关的各类职业。这就要求学生在学校时必须苦练专业基本功,尤其是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但是各高校目前还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表现在:第一,由于高校资源的有限性在外贸软件的配置上不能达到按需购买、及时更新;第二,校外实习基地较少,校企合作中企业的积极性不高,学生实习机会少,这就使得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校内学习与校外实习不能有效地衔接,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2]。因此,高校应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积极探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机制,使之适应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

三、市场细分视角下的多层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市场细分的概念来源于市场营销学,它是指营销者通过市场调研,依据消费者的需要和欲望、购买行为和购买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把某一产品的市场整体划分为若干消费者群的市场分类过程[3]。各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长期的人才培养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可以利用这种特色为社会需求服务,体现在不同层次的高校培养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在市场细分视角下为不同的市场需求服务。人才定位的准确性可以避免高校资源的浪费, 满足社会对国际经济和贸易专业各层次人才就业能力的需求。

(一)重点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

1目标定位。重点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目标是旨在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化经营技能的专业人才,培养学生从事国际贸易及国际化经营管理活动、相关政策研究所需的基本技能。为迎接国际市场竞争的挑战,学生应具有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熟练的外语技能,了解本专业的基本理论框架,并能联系实际,精通国际贸易经营中的操作技巧。

2教学内容。主要课程: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跨国公司、电子商务、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国际营销学、国际商法、宏微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

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国内与国际经济环境,应重视对学生基础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方面的严格训练,并为学生提供范围广泛的课程和较为灵活的专业方向选择,同时配合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本身专业技能多样化、毕业生的专业结构多样化,从而构建视野开阔、基础扎实的独特的培养模式[4],有效提高本科学生的专业化素质与创造力,并为加强学生与政府和企业的联系提供优良的环境和事业成功的途径。

3就业方向。重点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业方向一般为全球著名企业,国内外银行、金融机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大中型企业,高新科技企业和其他大型民营企业等。毕业生总体流向分为国内读研继续深造、出国深造、就业等三种。

(二)一般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

1目标定位。一般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培养目标是学生应该系统地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了解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现状,较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了解主要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具备较熟练的英语运用能力,掌握跨文化沟通的技巧,从而成为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实际业务、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的专门人才。

2教学内容。主要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贸易、商务英语、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经济合作、国际商务函电、国际结算、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国际技术与服务贸易、进出口贸易模拟操作、国际商务谈判、国际商法等课程。

通过学习,学生了解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其贸易政策;了解中国的经济政策和法规;了解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动态;掌握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以及技术贸易等方面的贸易规则、惯例和操作技能;能够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具有从事国际经贸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

3就业方向。一般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毕业生,可在政府部门、外经贸企事业单位、银行、海关及驻外商务机构等领域,从事国际经贸管理、国际经贸业务运作及国际经贸调研、宣传、策划等实际工作。

(三)高职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科专业

1目标定位。高职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目标是通过专业理论课和实践课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较高综合素质,较强动手能力。通过采用基于职业导向的“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为中小涉外企业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创新型思维、职业化标准”的应用型国际商务人才[5]。

2教学内容。专业核心课程:国际贸易实务、出口业务操作、进口业务操作、外贸业务综合实训、出口跟单操作、进口跟单操作、外贸跟单综合实训、国际结算操作、外贸单证操作、外贸单证综合实训等。

通过具体的理论讲述、多媒体演示、外贸单证教学系统综合模拟、案例教学等手段,使学生掌握外贸业务有关基本理论和要点,熟悉外贸的流转程序,掌握外贸的操作与管理,为具体从事外贸业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3就业方向。高职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的学生除一部分继续升本外,大部分学生进入中小外贸企业,成为中小外贸企业的支柱力量。

四、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是教学侧重点。 针对市场细分下贸易主体的不同,重点大学、一般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侧重点应有区别:重点大学、一般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要加强实践类教学的改革;高职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应根据就业方向侧重实践教学,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掌握和外贸企业订单式的培养。

二是教材建设。针对市场细分下贸易主体的不同,重点大学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材应重理论、重外语、重实践;一般本科院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材重理论、重实践、外语方面应选取能适当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教材;高职院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所使用的教材侧重点是重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袁莉,张凤华,等.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创新素质培养模式探析——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2]杨芳.黑龙江省民办高校国际贸易技能型人才培养问题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9).

[3]李洪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多层次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1,(7).

[4]郭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现代经济信息,2014,(5).

[5]杨芳.《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运用“模拟教学法”对培养应用型外贸人才的启示[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9).(责任编辑:朱岚)

猜你喜欢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市场细分目标定位
双语课程教学模式现状及问题分析
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模式现状及问题
高新技术企业市场营销路径探索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演变
校政企多向嵌入合作应用型经贸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
当前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