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台湾科技人才培养历程

2016-01-04费常毕少华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15年9期
关键词:台当局科学人才

费常+毕少华

台湾科技以及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一方面得益于研究经费的大量投入,另一方面则得益于台当局对岛内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视及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采取合理的科技人才培育政策。

重视发展高等教育

由于日本殖民时代有意忽视对台湾本地科技人才的培养,真正具有大学学历的台湾籍学者和技术人员寥寥无几,因此在上世纪50年代,能够在岛内各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任职、从教的几乎全部是来自大陆各地的知识分子。以台湾大学为例,1950年该校专职教员中95%来自大陆,本地培养的教师数量不及5%。

20世纪50年代中期,台当局推行进口替代政策,以发展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为主,大量需要基础性产业的技术型人才。在科技人才培养方面,主要采取发展教育的方式。

大专院校是培育科技人才的重要基地。台湾教育管理部门在努力发展各级初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同时,也积极发展高等教育,一方面改制升级岛内原有的4所大专院校(台湾大学及3个独立学院),另一方面利用一些随国民党当局到台湾的原大陆高校师生,在岛内相继“复校”重建大陆名牌大学,如清华大学、交通大学、中央大学等,使台湾高等教育规模得以不断扩大。到1955年,台湾岛内的大专院校已达15所,学生数量达到17,997人,比日本投降时增加了8倍,高校内附设的研究所也从最初的3个增加到13个。

直到1959年以后,台当局才开始关注学术研究工作及对专业科技人员的培养,成立“长科会”,发布实施《“国家”长期发展计划纲领》,设立“发展科学专款”,支持科学教育与人才培育,充实科研设备,添造“学人住宅”,设立研究人员职位,如“国立研究讲座教授”、“国家客座教授”等,资助其开展部分学术研究,还规定凡研习自然科学、基础医学或工程基本科学的研究生,毕业后可以缓服兵役,以安定岛内学者生活,培养学术研究风气。

即便如此,由于专款有限,在当时能获得补助(分甲、乙两种,每月分别为新台币1600元和800元)的研究人员数量很少,每年不过四、五百人;当选“国立研究讲座教授”、“国家客座教授”(每月可获得研究费新台币3000元)的每年不到30人;另外每年遴选20余名科技人员赴海外进修(以返台服务为条件)。

60年代后期,随着岛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出口导向政策带来了工业部门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就业量的快速扩充。1968年,台当局制订“十二年科学发展计划”,将“推行科学教育与培养科学人才”列为一个分项计划来执行,除在组织、人事、政策、经费及重点安排等方面进行总体部署外,还采取了许多具体措施,例如拨款14.2万美元和634万元新台币,用于充实中等学校的仪器、标本等设备和增建试验室;办理中学教师的在职进修、奖助攻读硕士学位或选送部分教师去外国进修;研究教材与教学方法的改进;随之,又积极充实大学理工学院的科学仪器设备,选送教师赴海外或在岛内进修,增设与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系科及研究所等。

为提高民众受教育水平,台当局从1968年起,开始将小学至初中教育(台湾称“国民教育”)自6年延长至9年。即前6年为“国民小学”(简称“国小”)教育,后3年为“国民中学”(简称“国中”)教育。学生均免交学费,按学区就近入学;所开课程兼顾就业与升学需要,加强职业课及技艺训练。

“长科会”在1967年10月成立“科学教育委员会”,负责检查岛内大、中、小学各基本科学课程的内容及水准,调查外国出版的各级学校科学课程新教材,聘请专家编译或编写岛内各级学校科学教科书,拟订各级学校科学课程的实验课及实验仪器标准,并策划关于教学仪器的制作事宜,同时会同“台湾省教育厅”制订教师进修办法,并会同“教育部”制定教师进修,在大学选修课程,由“教育部”给予硕士学位办法;同时还主办科学刊物,介绍科学新知,为教师解答新教材所引起的各项问题及大专院校联考科学试题问题。

“长科会”改组为职权更大的“国科会”后,重新拟定台湾科技发展方向,制定新的研究辅助费的方法,从改善各级学校科学教育、设备及人才培育着手,发展基础与应用科学研究,增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第二年(即1969年),获得“国科会”提供“研究补助费”的研究人员数量增加至881人,其中甲种(教授、副教授、研究员级)458人,乙种(讲师及助理研究员级)313人,丙种(助教、助理员级)110人。此外,还尝试设立“研究教授”、“研究副教授”职位方式,共有172人获得此“殊荣”,但只实行一年便告停止。

为解决海外学者回台湾就业难的问题,提高师资水准及改进教学研究,“国科会”特在大专院校和6个研究中心设立“客座教授”、“客座副教授”名额,当年共延聘137人。另外还举办暑期科学研讨会,邀请海外学者来台湾短期讲学,教授数学、化学、工程、物理等课程,参加研讨者456人。

为培育岛内科技人才,“国科会”当年共资助137名科技人员赴岛内外大学或研究机构进修,其中80%由“国科会”根据其科技发展计划及岛内经济建设需要,指定进修学科,其余20%可自由申请。

为使大学毕业生能在岛内深造,并安定其生活,使之能专心从事研究工作,特在台湾各大学研究所及6个研究中心设立“研究生奖学金”(博士生每月1600元新台币,硕士生每月1000元),当年共补助200名博士生和430名硕士生。

原“长科会”下设的“科学教育委员会”改组成“科学教育审议委员会”,后又改称“科学教育咨议委员会”,推动“十二年科学发展计划”中的“科学教育与科学人才培育计划”的实施,特成立“推动小组”,下设小学科学教育、中学科学教育、专科职业科学教育、大学及硏究所科学教育、社会科学教育、科学人才培育及科学资料及仪器中心共7个推动小组,定期开会讨论、协商相关问题。

为岛内经济建设提供大量技术性人才

进入70年代,以发展重化工业为主的第二次进口替代政策和出口导向政策,推动了台湾重化工业及机械、信息、电子等策略性工业的发展,使工业产品出口结构得以在石油危机、保护主义抬头及劳动力成本优势削弱的情况下,逐渐由劳动密集的消费型转向技术密集的生产型,产业结构也随之调整,使得技术型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因此,如何进一步提升劳动力的质与量成为岛内各界关注的焦点。

猜你喜欢

台当局科学人才
本期导读
人才云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科学拔牙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