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省煤炭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金融支持研究*

2015-12-31李朋林李政美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陕西省煤炭企业金融机构

李朋林,李政美

(西安科技大学 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710054)

0 引 言

陕西是中国煤炭大省,煤炭产业是陕西省的支柱产业,同时也是耗能大户和排放大户。据统计,2012 年,煤炭企业的煤炭消耗量占陕西省5 大耗能行业(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以及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原煤消耗总量的30.5%,排名第2.陕西省CO2的排放量从2000年的6 400 万t 增长到2013 年的3 亿t,年平均增长率达26.6%,而煤炭企业年均排放CO2量相当于陕西省CO2排放总量的十分之一。同时,在煤炭生产中,还会伴有瓦斯、煤矸石、矿井水等的排出。如果不对这些资源进行合理利用,会严重污染环境。因此,提高煤炭企业的低碳技术,从源头上实施节能减排措施对陕西省低碳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现阶段,陕西省大型煤炭企业较少,小型私营煤炭企业较多,由于从2012 年以来,煤炭企业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绝大部分企业处于亏损状态,资金严重缺乏,煤炭企业自身难以承担高额的费用去研发低碳技术和购置先进的洗煤、选煤设备,导致这些企业在低碳化道路上存在技术人员匮乏、机械设备落后、煤炭开采和洗选率低、产业链短等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没有充足的资金支持无疑是不可能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能否有效地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事关陕西省低碳化进程的成败,是煤炭企业现实低碳化发展中必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不仅可以为煤炭企业提供直接和间接的资金支持,加快煤炭企业的技术改造、淘汰落后工艺,还可以为其提供多方位的金融服务,降低企业在低碳技术研发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此,对陕西省煤炭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金融支持问题进行研究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内外对金融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2 个方面。

1)金融支持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研究。Sonia Labatt,Rodney R.White(2010)从更广泛的层面上解释了碳金融的内涵,揭示了金融工具在金融市场中发挥的投融资作用和风险管理的作用[1]。Lewis. J. I. (2010)指出了清洁发展机制有利于减少发展中国家温室气体的排放[2]。建奎(2006)从自然生态、经济发展、金融机构自身3 个方面分析了绿色金融的必要性[3]。

2)金融支持低碳经济的策略性研究。Jeucken(2001)[4]认为银行业是绿色金融发展的主要阵地,银行业的发展与环境保护联系紧密。Martin Nell & Andreas Richter(2000)[5]共同研究了保险业的绿色金融业务管理创新,指出保险业要根据气候变化创新出有针对性的产品来控制风险。徐建宇(2008)、刘欢欢(2009)、鲁钊阳(2011)提出利用基金、期权期货等金融衍生工具支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研发低碳技术[6-8]。任力(2009)、何诚颖(2001)、黄崇杰(2011),银行、证券、保险等可以为低碳产业提供多维度的资金支持[9-11]。

从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观或宏观层面,大多是以某个行业或整个国家为出发点,探讨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以及相应政策。笔者认为,在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这一问题上,不但要从宏观层面进行研究,从而为国家产业与行业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更要从微观层面也即企业层面展开研究,要研究企业低碳化发展的具体措施。针对煤炭行业,就是要研究实现低碳化发展在技术、人才、资金、理念等方面的具体措施。由于宏观层面的政策最终还要通过微观企业层面进行传导,从而实现政策的意图,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微观层面的研究更为重要。但从目前的研究工作现状来看,这方面的文献相对较少,针对煤炭行业进行研究的就更少。正是基于上述研究背景,文中试图从微观层面即以陕西省煤炭企业为出发点,结合陕西省煤炭企业现阶段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提出适合陕西金融支持煤炭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

1 陕西省金融支持煤炭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分析

2009 年,《陕西省煤炭石油天然气开发环境保护条例》和《陕西省节约能源条例》的出台正式标志着陕西省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始。自此陕西省陆续颁布了许多相关政策法规支持煤炭企业进行节能减排和鼓励金融机构对低碳产业的支持,陕西省各大金融机构,如浦发、农行、光大等银行也加大了对煤炭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但是相比于煤炭企业发展经济所需要的巨大资金规模和多维度的金融服务来说,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不足,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1.1 陕西省对煤炭企业的投资支持力度不够

陕西省煤炭企业低碳化水平低下,急需巨大的资金投入来淘汰落后产能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但是陕西省政府对煤炭企业投资力度相对较小。2009 年陕西省的总投资额为5 251 亿元,其中在采矿业的投资为611 亿元,占总投资额的11.6%,在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投资243 亿元,只占总投资额的4.6%.2010 年采矿业投资额875 亿元,占总投资额的12.5%,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投资额344 亿元,占投资总额的4.9%.到2012 年,采矿业投资总额1 555 亿元,占投资总额的12.4%,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投资占比6.4%(图1)。

图1 陕西省对煤炭行业投资情况Fig.1 Investment situation of Shaanxi province in coal industry

另外,从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这一反映一个国家、地区或企业对新的科研技术的支持力度的数据来看,陕西省近几年来R&D 经费投入虽然一直在增长,但是R&D/GDP 强度偏低,而且近几年还呈下降趋势,如图2 所示,表明陕西省对新技术的支持力度在逐步减弱。

图2 陕西省R&D 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Fig.2 Proportion of Shaanxi province R&D fund to total output value

1.2 银行绿色信贷不足

表1 我国商业银行绿色贷款余额情况Tab.1 Balance of green credit of China commercial bank

1.3 低碳金融产品单一

低碳产业前景广阔,却具有资本密集性与高风险性,原始的金融产品已经不能满足其发展要求,我国基于CDM 项目的交易以及自愿减排交易活动都是CO2的现货交易,仅停留在碳的商品化阶段,而与碳金融相关的衍生产品,如碳期货、碳期权、碳掉期等还没有出现。陕西省虽然是煤炭大省,早在2003 年就已经开始研发低碳技术,是国内最早进行低碳探索实践的省份,但是在关于低碳的金融产品却只停留在低碳信贷这一间接融资的初始阶段。碳基金和碳债券具有资金规模大、时间周期长的特点,对于煤炭企业这种高技术性、高风险性的行业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我国的碳基金主要是公募型国家基金,且专门致力于CERs、碳排放权等方面的交易,由基金公司设立发起的低碳基金还很少(见表2)。而在低碳债券方面,只有中广核风电有限公司在2014 年5 月发行了金额10 亿元、期限为5 a 的国内首单碳债券——中广核风电附加碳收益中期票据。

表2 我国主要的低碳基金Tab.2 Main low-carbon fund in China

1.4 非银行金融机构参与度低,煤炭企业融资渠道单一

现阶段煤炭企业进行低碳技术研发、购进低碳设备进行煤炭转化等高风险项目所需资金大都来源于政府投资与银行信贷,而项目投资一般都需要几亿或更多,且必须有多年的实验运营才能产生经济效益,这种高风险项目只有大型煤炭企业才有可能承受。如果真正让煤炭企业发展低碳经济,让每一个煤炭企业销售的煤炭变干净,就必须要有基金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这些具有强大社会影响力的金融机构参与其中。保险公司也可以效仿国外,为卖出碳信用的企业投保,证券公司以及其它承销机构可以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功能,帮助企业发行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等有价证券,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1.5 基于碳金融市场的中介市场不健全

1.5.1 CDM 项目中介市场不发达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注册CDM 项目最多的国家,截止2014 年8 月31 日,联合国执行理事会披露我国CDM 注册项目3 762 项。同时,我国也是全世界核证减排量(CERs)一级市场上最大的供应国,自2005 年以来,我国每年提供的核证减排量超过了世界总供给量的一半。核证减排额就是CDM项目下产生的碳减排量,可以作为一种流动资产在国际市场上进行买卖。陕西是煤炭大省,煤炭企业每年向空气中排放大量CO2,如果基于CDM项目之下进行CERs 的买卖将会产生巨大的利润。但由于碳减排额交易规则严格、开发程序复杂、销售合同涉及境外客户、合同期限较长[12],相关机构难以充当CDM 中介为企业在国际上寻找买家。目前在我国参与CDM 项目的银行只有农行、浦发、民生银行。农业银行与企业达成CDM 项目合作意向书,浦发银行担任企业CDM 项目的财务顾问,民生银行推出以CDM 项下产生的CERs 获得的收益作为企业还款来源的融资模式。

1.5.2 环境权交易所功能性不强

陕西省虽然成立了环境权交易所,但当前还存在交易品种少、涉及范围狭窄、交易数量少、成交金额低等问题。截止2014 年1 月,只进行过SO2排污权和化学需氧量与氨氮排污权竞买交易会,而其它污染物排放交易、节能环保技术转让,CDM 项目尤其是碳减排、碳交易等问题上还是零涉及。目前只有14 家企业参与交易,参与的煤炭企业只有子洲县永兴煤矿、陕西彬长矿业集团有限公司、皇陵煤矿、神木大柳塔水井渠煤矿等几家煤炭企业。并且陕西省环境权交所交易流程简单,主要是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2 金融对煤炭企业发展低碳经济支持不足的成因分析

2.1 金融机构对低碳经济认识不足

2.1.1 对金融支持低碳经济的意识不强

根据《绿色信贷报告2012》,中国排名前50 位的银行,处于A 级(80 分以上)以上的银行只有兴业银行一家,处于B(60 ~80 分)级以上的银行只有6 家,42%的银行被评为E 级(20 分以下),只有12%的银行全面执行了绿色信贷,18%的银行没有任何绿色信贷的信息。在世界各国都致力于碳金融业务的今天,从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的相关业务来看,对碳金融重视程度严重不足。

2.1.2 对低碳金融市场价值认识不足

在国际市场上,碳交易的规模逐年增加,2011年碳交易额已达到1 760,较2010 年增长率为24%(图3)。据市场有关信息显示,到2015 年6月30 日,碳排放权的价格将攀升61%。瑞银集团(UBS Group AG)称,2015 年,碳排放成本可能提高一倍以上。导致在2015 年美国加州碳市场第四季拍卖会上,2016 年供应的配额全部卖出,而且价格比以往高出39%.2016 年碳金融市场将会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从中可以看出,低碳金融市场在快速发展,市场价值在不断增大,但我国金融机构对这种现象的认识严重不足,市场参与度很低。

图3 全球碳金融交易总额Fig.3 Global transactions of carbon finance

2.2 低碳项目潜在风险大

煤炭低碳项目具有建设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如一个煤化工项目,从实施性研究到煤化工产品的生产,投资规模会达到几百亿元人民币,投资周期也会在5 a 以上,而且市场对低碳产品认知度低,这些都会使煤炭企业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和技术风险。另外,现在要求企业将环境成本内部化的呼声越来越高,增大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加之煤炭价格下跌,煤炭企业经营困难,中小型企业面临破产的风险。而现如今,我国还缺乏对金融机构的风险分担和利益补偿机制,金融机构在碳金融领域还没有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缺乏完备的风险管理人才。因此,出于对煤炭企业低碳化前景以及自身风险管理水平的考虑,很少金融机构能够为煤炭企业提供担保和长期贷款。

3 陕西省金融机构支持煤炭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选择

3.1 构建完善的金融政策体系

低碳经济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扯多方经济利益,完善的政府政策体系是陕西省煤炭企业实现低碳经济的必要支撑。通过建立相应的激励政策,运用财政手段帮助煤炭企业发展低碳经济。消除对煤炭企业的各种不合理征税,切实减轻煤炭企业负担;对于开发新的低碳技术及新能源的企业给予低税率、减征、免征税收、贴息贷款等优惠;对于购买符合低碳技术要求的技术设备的企业实施财政补贴、税收返还政策和抵扣增值税进项税等政策;设立低碳专项资金,奖励那些在研究低碳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的企业。

金融机构对煤炭企业贷款缺乏动力很大原因是政府在对金融机构的风险补偿以及税收减免方面做的还不到位。因此,陕西省应出台相关政策,对煤炭企业进行贷款融资的金融机构进行税收优惠和专项资金补贴,对为国家或省重点节能项目进行贷款的机构提供担保,降低银行运营风险与成本。鼓励环保部门为金融机构提供企业环保行为评估信息,弥补市场信息与配套机制相对落后的缺陷。

在煤炭企业方面,资金投向是煤炭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金融机构应建立企业跟踪制度,加强企业审核力度,对企业理念、企业管理、资金使用方向等进行严格审核。在资金使用过程中,应要求企业定期提交企业发展报告、资金使用情况表等,定期到企业进行现场检查[13-15]。加强与环境保护部门的沟通与合作,明确对环境评价的审查要求,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和成长性进行客观理性的分析和判断,引导贷款资金投向。

3.2 银行加大绿色信贷

尽管陕西省金融机构对低碳企业进行一定的支持,但煤炭企业在低碳化进程中对资金需求的规模很大,金融机构提供的资金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金融机构可实行差别化贷款,对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实行“一票否决制”,对有技术、有市场前景的企业,适当降低担保要求,简化贷款手续;对小型煤炭企业的低碳项目,实行小额信贷,对于大型煤炭企业的低碳项目在贷款期限和利率上给予优惠;积极探索为节能环保提供金融服务的长效机制,加强对低碳技术的独立评估,在保障收益的前提下加大对企业的绿色贷款[16-18]。

3.3 构建完善的金融产品体系

面对陕西省单一的低碳金融产品和服务现状,构建完善的低碳金融产品体系是帮助煤炭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选择。国际上已经出现碳期权、碳证券、碳期货等衍生产品的创新产品,而我国只有碳基金、碳证券、碳国债等金融产品。陕西省应该根据自身发展特点,鼓励金融机构开发碳金融衍生产品,如煤炭产业发展基金、煤炭企业低碳技术支持基金、新能源发展基金以及与这些挂钩的理财产品或债券,充分发挥碳基金、碳理财资金规模大、封闭期长,碳期权、期货能套期保值的优势,更大程度地分散企业承担的风险,解决企业融资难题。

3.4 促进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参与,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到目前为止,我国7 大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已经取得很好的成绩,陕西省环境权交易所应充分发挥自身交易平台的作用,尽快成为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担当起CDM 项目和碳金融国际交易的中介角色,制定相应的详细交易细则,开展如CO2排放权等多方面交易,鼓励煤炭企业参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让处于被动状态下的企业发挥主导作用。中国人民银行应设立指导窗口,引导商业银行向低碳企业融资。证监会根据企业经营状况,适当降低煤炭企业入市门槛,可设立“低碳板块”,帮助煤炭企业融资。证券公司可以帮助企业发行资本证券,加大低碳企业的融资力度。资信评级机构应秉承客观、公正的原则对低碳企业进行评估,帮助其各类融资证券的顺利发行。保险公司可开发设计适合发展低碳经济的保险产品,对相关低碳项目提供担保,降低煤炭企业风险。基金公司可利用资金规模大、资金支持持续时间长等特点,为周期长、科研难度大的低碳项目提供持续的资金支持。融资租赁公司可向低碳企业租赁先进的低碳设备,帮助企业淘汰落后产能。总之,只有各类金融机构积极的参与,才能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功能,使煤炭企业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兼用,保证资金畅通。

3.5 提高金融机构对碳金融的认识

在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低碳经济势必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碳金融也会成为未来金融机构的核心业务之一,金融机构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尽快设立自身的低碳研究部门,充分利用陕西省独特的人才优势,加强校企合作,培养专业的低碳金融人才。开发低碳金融产品,加强与国际金融机构合作,研究国际碳交易市场规则、熟悉碳排放权交易操作流程,为我国煤炭企业在世界上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开展关于“碳交易”、清洁发展机制、“碳清算”等相关技术培训,打造一支专业的低碳金融团队。建立自己的低碳信息评估系统和低碳风险防御机制,增强自身风险管理水平。

4 结 论

陕西煤炭企业在低碳化道路上存在诸多困难和不足,加快煤炭行业发展低碳经济对陕西省乃至全国来说都具有急迫性与迫切性。而金融又是经济的核心,一切经济事物的发展都不能没有金融参与。陕西省虽然在近年来出台了许多政策,省环境交易所得到了初步发展,金融机构对煤炭企业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信贷支持,但是在省政府投资规模、金融机构绿色信贷和参与度、CDM 中介机构数量、金融机构对低碳经济的认识度上还存在一系列不足。通过构建完善的金融政策体系、银行加大绿色信贷、构建完善的金融产品体系、促进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参与等多种方式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是陕西煤炭企业实现低碳化发展的必经之路。

References

[1] 徐 扬.安徽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2.XU Yang.Research on the financial support on low-carbon economy development in Anhui province[D].Hefei:Anhui University,2012.

[2] Lewis J I.The evolving role of carbon finance in promoting renewable energy development in China[J].Energy Policy ,2010(38):2 875 -2 886.

[3] 何建奎,江 通,王稳利.绿色金融与经济可持续发展[J].生态经济,2006(6),78 -81.HE Jian-kui,JIANG Tong,WANG Wen-li. Green Finance and Econom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Ecological Economy,2006(6),78 -81.

[4] Jeucken.Benchmarking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M].NewYork:McGraw Hill Press,2010.

[5] Martin Nell,Andreas Richter. Business proeess benchmarking:finding and lmPlementing best praetiees[M].Millwaukee Wise:ASQC Quality Press,2000.

[6] 徐建宇.从国际经验看全国金融改革创新基地如何建设[J].经济,2008(6):26 -30.XU Jian-yu.How to build the country’s financial reform and innovation base-learned from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J].Economy,2008(6):26 -30.

[7] 韩雪梅,刘欢欢.我国生态消耗与经济发展的动态比较研究——关于西部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考量[J].兰州大学学报,2009,37(3):118 -125.HAN Xue-mei,LIU Huan-huan. Dynamic comparative study on ecological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consideration on the low carbon-economy in the west region[J]. Journal of Lanzhou University,2009,37(3):118 -125.

[8] 沈 冰,冉光和,鲁钊阳.中国碳金融问题研究进展[J].经济问题探索,2011(9):148 -152.SHEN Bing,RAN Guang-he,LU Zhao-yang. Research progress of carbon finance problems in China[J]. Inquiry Into Economic Issues,2011(9):148 -152.

[9] 任 力.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及启示[J]. 发展研究,2009(2):47 -50.REN Li.Policy and enlightenment of foreign low-carbon economy development[J]. Development Research,2009(2):47 -50.

[10]何诚颖.城市的制度变迁与资本市场创新[J]. 经济研究,2001(6):22 -25.HE Cheng-ying. City system reform and capital market innovation[J].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2001(6):22 -25.

[11]任 力,黄崇杰.中国金融发展会影响能源消费吗?基于动态面板数据的分析[J]. 经济管理,2009(2):47 -50.REN Li,HUANG Chong-jie.Can China financial development affect energy consumption:based on dynamic panel data[J]. Economic Management,2009(2):47 -50.

[12] 杨锦琦.基于清洁发展机制的我国碳金融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科技广场,2014(8):165 -168.YANG Jin-qi.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and countermeasure of carbon finance development based on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J]. Science Mosaic,2014(8):165 -168.

[13]薛淑玲,孙宏.绿色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模式与措施[J].经济导刊,2011(10):36 -37.XUE Shu-ling,SUN Hong.Models and measures of lowcarbon economy development supported by green finance[J].Economic Herald,2011(10):36 -37.

[14]李 平. 低碳经济的金融支持研究[J]. 理论探讨,2010(5):67 -70.LI Ping. Research on the financial support for low-carbon economy[J].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2010(5),67-70.

[15]张 磊.陕西煤炭行业发展现状、展望及金融支持策略[J].现代经济信息,2014(15):475,490.ZHANG Lei.Shaanxi coal industry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prospect and financial support strategy[J].Modern Economic Information,2014(15):475,490.

[16]孙晓娟. 欠发达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以甘肃省为例[J]. 生产力研究,2014(1):56-61.SUN Xiao-juan.Research on the financial support of low carbon economy development in the underdeveloped areas take Gansu province as an example[J]. Productivity Research,2014(1):56 -61.

[17] Banaloes-lpoe S Z. Norberg-bohm V. Public policy for energy technology innovation a historical analysis of fluidized bed combustion development in the USA[J].Energy Policy,2002(30):1 173 -1 180.

[18]刘禹君.基于低碳经济的金融创新发展研究[J]. 金融视线,2014(4):139 -140.LIU Yu-jun.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innovation based on low carbon economy[J]. Financial Line of Sight,2014(4):139 -140.

猜你喜欢

陕西省煤炭企业金融机构
试述煤炭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推行与有效实施
煤炭企业走好走实群众路线的制度思考
金融机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
陕西省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实践与思考
聚焦两会
陕西省青年书法家协会
陕西省阅读文化节
资金结算中心:集团公司的金融机构
一季度境内金融机构对外直接投资17.79亿美元
浅谈新形势下煤炭企业政工干部的休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