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三五”全力全面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

2015-12-31刘福林

唯实 2015年12期
关键词:十三五江苏建设

刘福林

“十三五”时期,是江苏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推动“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取得重大进展的关键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和积极探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重要阶段。围绕这一奋斗目标,必须按照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的要求,坚持问题导向,以更加科学、理性、务实的态度谋划好江苏“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和举措,一步一个脚印地把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勾画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

“十二五”时期江苏发展取得的

成绩与存在问题

“十二五”时期是江苏发展史上综合实力提升最快、转型发展突破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省上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团结一致、顽强拼搏,胜利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有望创造江苏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一是全省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连跨5万亿元、6万亿元台阶,“十二五”末将突破7万亿元,年均增幅约9.6%,人均GDP超过1.3万美元,位居全国各省区前列,达到上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水平。二是经济转型升级取得重大实质性进展,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历史性跨越,第三产业占比超过第二产业,总量稳居全国第二,战略性新兴产业迅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六年位居全国第一。三是城乡区域发展更趋协调,苏南提升、苏中崛起、苏北振兴取得重大突破,苏南、苏中、苏北GDP占全省比重调整为58:19.2:22.8,区域协调发展态势良好。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南京江北新区建设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成效明显,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全面推开,苏州工业园区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区获批。四是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生态省建设深入推进,蓝天、清水、绿地工程加快实施,资源节约水平显著提高,大气污染防治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基本建立,太湖水质持续改善,长江、淮河流域治污规划考核居全国前列,城乡环境整治深入推进,森林覆盖率达到22.2%,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有效实施,生态环保建设成效显著,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显著增强。五是民生改善和社会建设达到新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基本公共服务“六大体系”日益完善,民生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2015年可全面实现人均纯收入低于4000元的贫困人口脱贫,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区和法治建设先导区建设加快推进,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绩效连续三年全国第一。六是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全面深化改革有力有序推进,转变政府职能取得重要进展。全方位开放格局全面展开,对内对外开放优势进一步强化,在国家开放大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利用外资规模连续12年保持全国第一,累计利用外资超过全国的1/4,省级以上开发区以占全省2%的土地,创造了全省1/2的GDP、2/5以上的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实现新的提升。所有这些,为推进“两个率先”、“建设新江苏”创造了有利条件,为江苏“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些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深层次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需要我们保持清醒认识,引起足够重视,积极有效应对。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有待提高。经济下行的压力仍然较大,新旧增长动力的转换尚未完成,各种潜在的经济风险不容忽视。经济结构深层次矛盾仍然存在,产业结构偏重、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农业现代化步伐有待加快,产业附加值率亟待提高,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尚未真正确立,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城乡区域发展的差距依然较大。二是环境资源制约尚未得到有效缓解。生态文明建设仍然任重道远,生态环境总体上仍处于高污染、高风险阶段,单位国土面积污染负荷较重,流域性水污染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区域性雾霾污染改善难度加大。能源资源消耗总量较大,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国土开放强度偏高,土地开发利用效率亟待提升。三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务艰巨。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长效机制有待健全,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促进社会保障更加公平和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压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基本公共服务不够均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有待提升,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还不能得到完全满足。四是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面临新情况。社会治理主体单一,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仍在增加,社会治理的理念和方式亟须创新,社会治理的能力亟待提升。五是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有待破解。改革攻坚的任务艰巨,政府和市场、社会的关系还没有根本理顺,经济发展市场化、行政管理现代化和社会治理多元化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

“十三五”时期江苏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

纵观国内外形势和江苏发展的基础条件,在即将到来的“十三五”时期,我们发展既面临大有作为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也面对诸多矛盾互相叠加的严峻挑战。这种挑战来自于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大调整、大变革的外部激烈竞争,也来自于江苏经济新常态下换挡升级的内部现实压力,兼有再度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发展要求。从国际来看,全球经济结构深度调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发展变革蓬勃兴起,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必将极大改变人类社会的生产组织形式和需求结构,并加快国际分工格局的重塑。同时,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依然存在,结构性失衡矛盾日益显著,国际经济利益格局存在新的变数,国际经济规则与秩序的挑战之争更加激烈,各国特别是主要经济体内部和相互之间的矛盾和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复杂、更具国际性,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和贸易摩擦将日趋激烈,这对于开放程度较高的江苏经济影响尤为深刻。从国内来看,经过长达十余年的高速增长,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党的十八大以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展开,国家启动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沿海和内陆互为依托、东中西联动发展的全方位拓展新阶段,区域协调发展迎来重大历史机遇期,为江苏更好地发挥产业、科教、开放优势,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提高国际竞争力带来了有利条件。经过“十二五”时期的奋斗,江苏综合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有了一个大提升,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城乡结构不断优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加快推进,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加速形成,发展空间不断优化,这些都为江苏在世界经济格局大调整、大变革中抢占先机、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率先探索多做贡献,在更高平台和新起点上实现更好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安全与风险的构成和表现形式等都非同以往,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势必因时而变,迫切需要江苏用好机遇,趋利避害、顺势而为,进一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推进生态环境质量逐步好转,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十三五”时期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举措

“十三五”期间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任务紧迫而繁重。实现这一时期发展目标,必须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要求,按照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的奋斗目标,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围绕“经济强”,推动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创新驱动为主引擎,大力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在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中推动发展迈向中高端。一是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主体战略,用好创新型省份试点和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等重大机遇,发挥江苏科教资源丰富的优势,推动转型升级工程和科技创新工程取得更大突破,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对传统产业加速转型升级,坚定不移地发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高地。二是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要紧紧围绕“人的城镇化”这一核心,着力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动城镇化进入以提高质量和内涵为主的新阶段,全面完成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各项任务。加大城乡发展“六个一体化”统筹推进力度,因地制宜探索适合区域特点的城乡发展一体化路径,促进城乡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在统筹城乡关系上取得更大进展,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更高层次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推动苏南提升、苏中崛起、苏北振兴。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扎实推进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和南京江北新区建设,加快建设沿江、沿海、沿运河和沿东陇海线经济发展带,着力推动苏中跨江融合、特色发展,深入实施支持苏北发展六项关键工程,深化南北挂钩、四项转移,不断缩小南北发展差距。四是增创开放型经济新优势。全面对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重大国家战略,深化陆海内外联动和东西双向开放,不断创新合作模式,推进全方位交流合作,形成南中北区域发展与沿海沿江等经济带建设良性互动格局。加快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积极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提升利用外资质量水平,推动江苏由利用外资大省向双向投资大省转变。

围绕“百姓富”,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牢固树立群众观念,紧紧围绕“七个更”的目标,深入实施民生幸福工程,扎实办好各项民生实事,完善改善民生制度安排,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和共享发展成果,从而推动民生建设迈上新台阶。一是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落实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不断激发创业创新市场活力,把促进就业创业作为增加居民收入的根本途径,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增收。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坚持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相协调、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相结合,合理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完善初次分配机制,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加大脱贫攻坚力度,减少相对贫困,努力缩小低收入群体与全面小康目标之间的差距。二是加快社会公共事业发展。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积极推进教育、医疗改革试点,开展积极应对老龄化行动,扩大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满足人民群众服务需求。三是建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着眼于化解风险、增减福利、兜住底线,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以稳步提升待遇和强化制度衔接为重点,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促进社会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围绕“环境美”,建设美丽宜居新江苏。围绕打造自然环境之美、景观特色之美、文化交融之美、城乡协调之美的目标,深入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坚持把改善环境质量作为环境保护的核心任务,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努力为人民提供更多的优质生态产品。一是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严格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进一步优化生态空间结构,加强生态保护修复,保障生态安全。控制国土开发强度,把国土空间开发的着力点放到调整和优化空间结构、提高空间利用效率上,从占用土地的外延扩张为主转向调整优化空间结构为主,以保护自然生态为前提、以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为基础进行有度有序开发。二是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坚持节约优先,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推动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化转型,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着力推进节能减排,切实提升环境质量,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三是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家园。转变城乡发展方式,建设宜居城镇、美丽乡村。要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实现市县“多规合一”,完善镇村布局规划,进一步优化城乡布局和形态。推进绿色城镇化,深化城市和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强化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统筹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分类推进小城镇和村庄发展,持续提高城乡建设管理水平,营造优良生产生活生态环境。

围绕“社会文明程度高”,加强文化建设和社会治理创新。社会文明程度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落脚点。要积极顺应社会发展进步、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把建设文化强省、创新社会治理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最大限度汇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一是加快文化强省建设。突出思想引领、全民参与、融合发展,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宣传“三创三先”新时期精神,不断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推动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加快把江苏建设成为文化凝聚力和引领力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强、文化人才队伍强的文化强省。二是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政务诚信建设,建立覆盖全社会的信用信息系统和管理制度,普及诚信教育,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推进信用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和共享应用,全面提高社会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营造平等公正、诚信和谐的社会信用环境。三是加强社会治理创新。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推动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促进政府、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在社会治理中协同协作、相辅相成,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四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民主权利,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制度,使全体人民能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多更好地平等参与、平等竞争、平等发展、平等享有。

(作者系江苏省经济学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高 莉

猜你喜欢

十三五江苏建设
水韵江苏
水韵江苏
水韵江苏
寒露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图说江苏制造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