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研究

2015-12-30王兴鹏副教授副教授石家庄铁道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石家庄050043河北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石家庄05006

商业经济研究 2015年22期
关键词:生产性京津冀服务业

■ 王兴鹏 副教授 桂 莉 副教授(、石家庄铁道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石家庄 050043、河北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石家庄 05006)

京津冀的重要性在于其发展不仅关乎三地而且影响国家发展全局。实现三地协同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将成为国家经济未来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动力引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实现产业协同。以生产性服务业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必须把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一个重要着力点。

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

(一)区域发展总体情况

京津冀三地总人口达10860.5万,占全国的7.98%,总面积只有21.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2%。2013年,三地GDP总额达6.2万亿元,占全国10.9%。京津冀三地具体GDP和三次产业数据见表1。

2013年全国第三产业占GDP的平均比重为46.1%,而北京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76.9%,遥遥领先,稳居全国第一;天津的比重为48.1%,比全国平均水平略高;而河北第三产业的比重仅为35.5%,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数据可以看出,京津冀三地产业结构有很大不同,北京已是典型的服务性经济,服务业占主导地位,而且正逐步向依靠科技、智力的高端化趋势发展。天津呈现出第二、三产业并行发展态势,正处于大规模工业和服务扩张期,而且第三产业的发展势头更猛。河北省第二产业为主导,第一产业基础较好,第三产业明显滞后,其发展主要依赖大量低成本劳动力和自然资源投入。

(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

本文选取了2012年京津冀三地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增加值,分析了其各行业占地区GDP的比重,并重点分析了各行业的区位熵。本文采用的产业区位熵模型为:

其中:i表示产业,j表示地区,n表示地区数量,X表示产业增加值等,Y表示生产总值。一般来说,区位熵大于1,表明该地区的该产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具有明显比较优势;区位熵等于1,表明该地区该产业均势水平,并无明显的优势;区位熵小于1,说明该地区该产业缺乏竞争力,在这个区域中处于劣势。

如表2所示,从总体看,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优势明显,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50%,而天津市和河北省发展较滞后,尤其是河北省其占GDP的比重仅有25%。从具体行业看,北京在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金融业行业具有较大优势,这些行业的区位熵均接近或超过2,天津市在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发展较好,但竞争力和辐射作用不够强,而河北省只有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传统服务业具有一定优势,而在科学研究、技术服务、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高端服务业领域竞争力非常疲弱。根据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京津冀三地生产性服务业存在如下特点:

产业的梯度性。三地生产性服务产业之间存在明显的梯度差,处于明显不同的发展阶段。从产业结构看,北京和天津的优势产业集中在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现代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河北的优势产业主要是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这说明三地在产业梯度差明显,技术和产业结构水平由高到低,这种梯度差有利于资源流动,为区域生产性服务业升级与整合提供了内在动力。

产业的互补性。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和调整,三地产业分工已经从雷同逐步向互补性转变,北京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两地的制造业间的合作增加、互有需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需要有现实的产业需求,北京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需要周边地区制造业的壮大,需要有更广阔市场的支撑;而天津和河北的现代制造业的大发展和传统加工业的升级,也迫切需要北京具有优势的现代服务业提供更全面、更深入的服务支持。这种互补性有利于区域产业合作和对接。因此,如何充分发挥好三地间的这种互补、梯度差异关系,对实现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发展,提升京津冀区域整体发展水平意义重大。

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的基本思路

在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问题,突出表现在:缺乏统筹,产业分工定位不明;产业辐射能力弱,产业转移动力不足;产业布局分散,聚集效应不显;产业合作缺乏深度,产业链条延伸不够四个方面。针对上述问题,根据三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和特点,本文提出如下思路:

(一)发挥优势,明确分工和定位

北京应围绕首都和世界级现代化服务型城市的目标,立足高端、高效、高辐射的产业发展方向,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核心,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金融、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产品研发和中介咨询等产业,增强其服务功能和辐射力。天津应围绕北方经济中心、国际航运物流中心、高端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的功能定位,重点发展与高端制造业相互促进的服务业,建设海陆空立体物流网络,加快发展物流业,壮大完善现代金融服务业。河北充分发挥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和产业基础好的优势,利用京津的智力、技术优势,通过生产服务化对钢铁、建材、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进行改造升级;积极发展具有潜力和基础好的交通运输、仓储物流、批发零售等服务业务,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表1 京津冀2013年GDP及三次产业增加值数据

表2 2012年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增加值、占地区GDP比重及区位熵

(二)借力级差,推动产业转移和对接

面对京津冀三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现状,三地应借助产业级差动力,推动三地间的产业转移,发达地区可以集中资源发展高端服务业,向外转移低端或不适合发展的产业,落后地区则通过承接这些产业以较低的成本引进相对成熟的产业与技术,加快优势产业状态和升级,进而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

北京应发挥科技、人才智力优势,大力发展高新产业和高端的服务业,强化与区域内高新的技术产业园、大型企业相结合,推进科技产业化,加大技术的辐射和扩散的能力,并逐步向河北转移商品批发、机械加工、钢铁化工等传统产业。天津同样作为直辖市,应注意与北京形成错位发展,应发挥区位、港口、产业优势,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定位溢出的高端产业,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河北省是承接北京产业转移的主阵地。河北省劳动力、土地资源丰富,对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具有吸引力,尤其是以水泥、钢铁、石化等为代表的“两高”制造业和商品批发、物流仓储中心等人力和土地密集型的服务业是河北承接的重点。河北在积极承接京津的产业转移同时,也应大力加强本地产业配套和产业对接的能力,加强与京津智力、高新技术对接合作,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加快落后产能淘汰,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三)共建产业园区,加快公共平台建设

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布局长期受行政壁垒的桎梏,布局分散,没有形成聚集效应。因此,共建产业园区是京津冀扩大产业合作的重要载体,是实现三地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的重要途径。三地可以通过共建产业园区实现产业转移与合作,以产业园区合作带动区域之间要素流动、技术溢出、人才培养等,形成区域间产业融合发展、优势互补的良好格局。

(四)延伸产业链,提升区域国际竞争力

在全球化的今天,应将京津冀协同发展深植于国内外市场,以高度开放的姿态,整合全球资源和要素,兼收并蓄,多元发展。京津冀具有围绕生产的研发服务和销售服务的较好产业基础,应紧跟全球产业链发展,打造研发创新——生产制造——配套服务一体化产业链条,在产业链条延伸中寻求更多的合作机会。

北京在研发、设计、营销、战略管理和资本运营等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力争一席之地;天津应着力在全球价值链的制造环节形成比较优势;河北应根据现有产业基础和优势,通过生产服务化延伸传统优势产业的生产链条,提高产品附加价值,同时,加大京津地区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要素向河北的扩散,促进河北制造业升级,通过产业链密切合作从总体上提高京津冀地区参与全球竞争的能力。

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对策建议

(一)建立高层次区域合作协调机构

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的最大的瓶颈在于行政壁垒。因此,建立一个超越三方行政权力的发展协调领导机构刻不容缓,通过具有行政约束力的高层次协调机构,加强京津冀协同发展顶层设计,推进规划编制和区域协调,构建利益协调长效机制,强化规划约束力;另一方面建立针对区域发展的重大问题或重大项目的会商机制,寻找各方互惠互利的合作切入点。

(二)建立区域一体化市场

建立区域内统一、开放、有序的大市场,充分调动区域内各种资源,有力推动三地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通过法制建设、机制创新打破市场的地区分割,消除地方行政保护,积极推进京津冀区域市场一体化。建立京津冀市场协调工作机构,建立合作处理机制,定期交流信息,跨地区执法协作,及时协调解决出现的问题,实现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和服务、信息等要素在区域间的自由流动,进而提升整个区域市场的运作效率。

(三)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公共服务均等化、一体化,是实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京津冀三地文化、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资源严重失衡、服务能力和水平差别巨大,造成行政和市场配置资源能力失效,严重阻碍了三地劳动力、资金等资源的优化配置。要大力推进三地文化、教育和卫生等公共资源的均等化、公平化,首先公共服务保障政策要衔接,另外可通过加大资金投入、部分优势服务外迁、开办分支机构、合并、技术帮扶等方式提高落后地区的公共服务能力。

(四)加快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

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需要大力推进京津冀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建设,打造交通、信息、电力、环境治理一体化。统一部署区域内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其中,首要的是交通体系建设一体化,构建包括铁路、公路、空港、轨道交通等的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三地统一的现代物流网络,强化城市间的空间网络联系,实施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从空间上融合城市圈,优化经济协同发展环境。

1.祝尔娟.京津冀一体化中的产业升级与整合[J].经济地理,2009(6)

2.许箫迪,王子龙,谭清美.高技术产业演化的时空分异测度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7(6)

3.肖金成,李忠.促进京津冀产业分工合作的基本思路及政策建议[J].中国发展观察,2014(5)

4.魏际刚.京津冀产业协调发展方案[N].东方早报,2014-7-1

5.王小平.区域生产性服务业协作机制探讨[J].商业时代,2007(25)

6.左双双.京津冀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分工特点及优化建议[D].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

7.于刃刚.推进京津冀现代服务业一体化的意义与对策[J].城市,2010(1)

8.董玉霞.河北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J].商业时代,2014(24)

猜你喜欢

生产性京津冀服务业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生产性保护研究
煤矿工人生产性粉尘对身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
新媒体时代的生产性受众浅析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
中介服务业
服务业集聚区
京津冀一体化如何实现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