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佛相美学的风格意蕴之思

2015-12-29

建材与装饰 2015年44期
关键词:佛像意蕴雕刻

黄 辉

(福建省 福州市 350000)

佛相美学的风格意蕴之思

黄辉

(福建省福州市350000)

法相最美一张脸,它镌刻在芸芸信众最虔诚的信仰里,所有宗教的产生都是为了印证三种基本心理而来,即畏惧心,好奇心,希圣心。由宗教信仰而衍生的佛像雕刻艺术,佛像雕刻艺术家在造像的时候需要满足这三种心理,通过梳理我国造像艺术的发展史,我们从中获得在艺术创造上的美学启示,进而印证佛像美学的风格意蕴之思,今天,就佛像美学的风格意蕴之思我们进行了探讨和分析,仅供参考。

佛像美学;艺术创造;美学启示;意蕴之思

我国拥有悠久的佛像雕刻文化,追溯佛像雕刻文化的起源应该从追溯佛教文化起源开始,佛像雕刻艺术作为佛教文化产生、传播的载体,在早期一直受到印度佛像雕刻艺术的影响,中国佛像雕刻艺术与印度佛像雕刻艺术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融合期,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佛像雕刻艺术对印度佛像雕刻艺术进行了吸收,掘取,扬弃,改造逐渐形成了符合中华民族审美情趣和具有中华民族民族气派和烙印的佛像雕刻艺术文化。

1 佛像雕刻的基本特征

(1)佛像雕刻艺术时间跨度大,宗教文化传入我国后,佛像雕刻艺术也随之传播而发展。佛像雕刻艺术在流传发展的过程中,从南北朝到隋唐再到五代十国,以及唐宋元明清各朝,每一个朝代都有符合其国情,民情,风俗等具有其朝代发展特色的佛像雕刻作品。作品的内容题材都极其丰富,其中包括:释迦牟尼佛,观音,文殊,普贤菩萨,罗汉等,这些作品有些在具有艺术欣赏的同时,更兼具着一定学术研究的价值,都是一些难得一见的艺术珍品。

(2)佛像雕刻艺术的民族化,由宗教信仰起源的佛像雕刻艺术,在佛教刚刚传入我国的时候,为了表示对佛虔诚的态度和对佛的敬仰,佛像雕刻艺术家不敢妄自改变佛陀的形象。早期雕刻的佛陀形象多为印度面孔,高臂深目,头发卷曲,包括胡须也都是向上翻翘着。佛陀服装也多为偏袒右臂,裸露服装的印度披肩装,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到了北魏时期,佛像开始一点点的趋于民族化,但其也只是服装趋于汉服化,佛陀的面孔依然保持着印度人的模样[1]。

随着佛教迅速发展,同时在经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国家体制之后,佛像雕刻的民族化程度越来越高,其中,尤以西魏期的时佛像雕刻像为例,西魏时期的佛陀形象普遍面貌清瘦,脖颈细长,已贴合中国人的面孔,衣着方面也汉化了,佛陀服装多为内穿交领襦,向前束带作小结,外套则以对襟式袈裟为主,佛像雕刻形象民族化程度越来越高,大冠高履,裹衣博带,一派南朝士大夫的形象。唐代以后,佛像雕刻形象已完全汉化,佛像雕刻形象无论是从衣着还是面孔全部以中国人的传统习俗进行了改造。这时的中国佛像雕刻艺术已完成了与印度佛像雕刻艺术的融合,形成了带有中国人习俗和信仰的佛像雕刻艺术[2],如图1。

(3)佛像雕刻艺术男相女性化特征,佛像雕刻艺术在印度一直是以男性为雕刻的原型,在传入中国后,却慢慢的趋于女性化,其中,尤以隋唐时期的佛、菩萨造像女性化趋势最为明显。

图1 

唐代的佛像雕刻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开始进入成熟阶段,由于继承了南北朝以来的风气,进行了大规模的造像石窟和寺庙的修建,佛像雕刻出现了内容更为丰富,表现范围更扩大,雕像技巧更为熟练的众多的佛像形象,其中有一些更有纪念碑式的意义。初唐时期的造像,在形态方面多呈现,体态丰腴,饱满壮硕,头部略显偏大,面相圆润且偏方的形象,衣饰多以隆起如圆绳的纹线,以及圆形或六角形的台座上搭敷批布为主,佛像菩萨的形象都被有意识的女性化了,如图2。

图2 

而盛唐时期的佛像雕刻在造型上完全摆脱了初唐时期,佛像头部偏大,体态僵硬的感觉,佛的体态更为活泼,头部与身材的比例合理,面态丰满,方圆适度,衣饰方面,除通肩式和袒右肩大衣以及褒衣博带式大衣外,又流行所谓的方领下垂式大衣,内着僧祗支和裙,体态饱满丰肥,喜用束腰式台底,底边为六角、八角、圆形或花口形,上搭覆布,布纹转折曲复生动。佛像菩萨多束高鬓,发型优美,五官姣好,上身袒,束腰,重心向一侧扭曲,体态极为生动妩媚[3]。这一时期的佛像菩萨女性化的特征更为明显与现实生活中女陛年轻貌美的摸样极为相似,唐朝时期的佛像菩萨趋于女性化在一定程度上与当时的政治面貌有所联系,如图3。

图3 

2 佛像雕刻的具体内涵

(1)雕刻风格对雕刻的重要性,雕刻作为佛像雕刻艺术家对情感以及内心感受的表达载体,在雕刻的过程中,雕刻家的感受尤为重要,没有感情就不会有感受,没有感受就不会有艺术,雕刻家在雕刻佛像时会将自己的情感以及感受注入其中,每一个艺术家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雕刻风格,而他们手下创作的每一樽佛像的一颦一笑都是他们对情感表达最直接的方式,弘法利生,妙相殊胜佛像的庄严肃穆,精致细腻,会给每一位信众传达佛法的美与真,会使广大信众对佛产生由衷的敬仰之心[4]。

(2)雕塑语言对雕刻的重要性,雕塑语言是一种视觉艺术言语,是雕塑家临时的艺术理论构成的,因每一位雕塑家对情感表达方式的不同,雕塑语言有着分明的个性,作为雕塑创作最基本,最原始的来源,在艺术创作时应讲究“有感而发”通过言语的点播达到情感,雕塑,肉体三者的合一,进而一点点的去感受雕塑家为信众创造的美的感受。

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历史与文明开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就美术而言,是欧洲美术史上第二个顶峰。米开朗基罗是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他的创作代表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的最高峰。米开朗基罗在晚期所创作的人物雕像大多都雄伟强健,魄力庞大,充溢了力气与思想,这些在雕塑史上的伟大突破,都是他对古希腊雕塑进行深化研讨的结果。在创作的过程中,他往往不满足于希腊式的“静穆”,于是将他对男人体充溢力气的肌肉的赞誉经过他的雕塑表达出来。他的某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他在写实根底上非同寻常的理想加工,成为跨时代的创作。他的艺术创作也曾到很深的人文主义思想和宗教变革运动的影响,经常以理想主义的手法和浪漫主义的梦想,表现事先市民阶级的爱国主义和为自在斗争的肉体相貌。他最著名的作品《大卫》,就是为他的家乡佛罗伦萨所做的一尊雕塑。这件雕像是奠定了其充溢意志与力气的雕塑作风的代表作[5]。

3 佛像美学的风格意蕴之思

任何一种艺术方式,只要在其中融入了情感,就一定会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佛像雕刻艺术经受了时间的洗礼、经过了岁月的沉淀,即使是与其他文化产生激烈的冲突与碰撞,依然保持着民族风格,在融合的过程中一点点去汲取,去整合,最终形成光耀千古的民族雕刻艺术。努力保持着其自成一派独特的意志与气力。寺院的师父以法度人,讲经论道教授世人学会以静,善,源,美。佛像雕刻师以心以情造出精美的佛像,佛像似一位循循善教的老者以其品相度人,由内而外发出慈悲心,欢喜心的精神内涵[6]。

佛像雕刻不仅仅是铸造一尊佛像的过程,它是佛像雕刻艺术家通过不同材质不同手法表达对佛陀的敬仰和赞颂之情,雕塑一尊佛像是心灵走向慈悲心,欢喜心,畏惧心,好奇心,希圣心的过程,信众造雕塑意见佛像的时候倾注了自己对佛深厚的信仰热情,以及对佛法的一片虔诚之心,在那片虔诚的心灵后,是对佛法最美好,最圣洁,最崇高的理想。在这里艺术家们的一切艺术行为都是虔诚的。不同于佛法的严肃,佛像传达给我们的是心灵的感悟,是对美好的生活的向往,雕塑一尊佛像,透过佛像一颦一笑,去感悟世间的至纯,至真,至善,至美。

观赏佛像艺术是一件赏心之事,雕刻一尊佛像则是一件悦目之事。在美学中增进信仰,在信仰里去寻找佛像美学的意蕴之思。我们都要有一颗朝圣心,不仅仅是对佛,同时也是对生活,当我们能用一颗朝圣的心的去了解去欣赏佛像时,不仅仅是对美学的欣赏同时也是对历史的肯定,当我们被安详,欢喜,慈悲之美所熏陶,生活中的所有羁绊将成为正能量的加油站,不卑不亢,透过佛法的慈悲去迎接生活的光明,去感知生命的美好。

4 结束语

中国佛像雕刻文化博大精深,它经受了时间的洗礼、经过了岁月的沉淀,充满了许多不可言喻的智慧与光芒,笔者认为,在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在追寻着一些在我们看来不可或缺的东西,殊不知人间悲喜不过一挥手一弹指之间。当我们静思静想,透过佛法去感知人世间的一切悲愁烦哭,纷乱争夺,对于一切,我们都可以了然置之,即使是身在世俗,我们依然可以不被世俗化,生活化的东西感染,我们依然可以如生命来时的那样,即使空空如也,即使孑然一身,依然可以不卑不亢,依然可以笑傲人生。

[1]于永森.论豪放[D].山东师范大学,2012,18(3):196~198.

[2]刘冬梅.造像的法度与创造力[D].中央民族大学,2013,11(1):14~18.

[3]龙宏.山地城市-建筑-雕塑:人居环境的空间美学研究[D].重庆大学,2013,15(4):58~59.

[4]赵彦辉.中国古典美学之“空”范畴研究[D].暨南大学,2013,19(12):33~35.

[5]张鹏.神游的飞天[D].山东师范大学,2014,18(3):56~59.

[6]罗小珊.传神论的起源[D].中国美术学院,2013,11(16):20~27.

B946.5

A

1673-0038(2015)44-0101-02

2015-10-16

猜你喜欢

佛像意蕴雕刻
On art
佛像面前的 菩萨
雕刻时光
刘红卫
尼玛泽仁佛像画欣赏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红木家具一定雕刻繁冗?
论秦观词的感伤意蕴
意蕴难求
佛像面前的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