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渡金沙江毛泽东的神来之笔

2015-12-28本刊编辑部

中国西部 2015年25期
关键词:龙云安州渡江

巧渡金沙江毛泽东的神来之笔

今日的金沙江依旧波澜壮阔图/汇图网

1935年5月,中央红军全部渡过金沙江,从此跳出数十万敌军围追堵截的包围圈,取得了战略转移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巧渡金沙江,是毛泽东继四渡赤水之战后,巧妙导演的又一场生动、感人的战争舞台剧。正如肖华在《长征组歌》中赞扬的那样:“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敌人弃甲丢烟枪,我军乘胜赶路程。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金沙江古称绳水、丽水,位于长江上游宜宾以上河段,因江中沙土呈黄色而得名。金沙江干流2308公里,穿行于川、藏、滇三省区之间,为长江的上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长江的雄沉博大、气概非凡、伟力无穷等气质,都是在金沙江的河床上孕育出来的。横断山区的磨砺,使它面对任何阻挡都无所畏惧,以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而这,也正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精神。当一往无前的红军与桀骜不驯的金沙江,相遇在80年前的那个暮春四月之时,又会迸发出怎样波澜壮阔的人间史诗呢?或许,在孕育了无数传奇的金沙江畔,毛泽东指挥的巧渡金沙江战役就是其中最精彩的一篇!

巧渡金沙江版画

调虎离山袭金沙

四渡赤水后的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迅速重整队伍,兵锋直指贵阳,此举意在佯攻贵阳,调出滇军,为红军进军云南,实现遵义会议决定的转入川西创立新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然而此番佯攻贵阳的军事活动,却将正在贵阳城内督战的蒋介石吓了一跳,因为此番赴黔督战,蒋介石的身边只有一个正规团的兵力,如果此时红军攻入贵阳,那蒋介石自然难逃“阶下囚”的命运,此刻焦急万分的蒋介石急忙调令滇军主力部队火速增援贵阳。心惊胆战的蒋介石或许并不知道,此番调兵遣将却正好中了毛泽东的圈套——云南境内一时兵力空虚,出现了毛泽东预料的“只要能调出滇军,就是胜利”的战机。于是红军立刻长驱西进,以一天120里的速度由黔西进入云南,红军的先头部队甚至距昆明城不足15公里,可谓“兵临城下”。这就让坐镇昆明的“云南王”云龙坐立不安了。

龙云,字志丹,原名登云,因是彝族人,又有彝名纳吉乌梯。龙云的父亲原是四川凉山彝族奴隶主,父亲病逝后,家道中落。龙云幼年时曾流浪于云南昭通与四川凉山的金沙江两岸地区,拜江湖术士马得胜为师,学了一手好拳法。1914年,正在云南讲武学堂第四期骑兵科学习的龙云,在一次与法国大力士的擂台比武中,打败了那名自称“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法国人,因而轰动整座昆明城,并引起了云南都督唐继尧的注意,后被唐继尧委任为副官处中尉侍从副官。龙云从此发迹,1922年便升任滇军第五军军长。1928年1月,蒋介石任命龙云为云南省政府主席兼国民革命军第十三路军总指挥。此后,龙云一心致力于建立忠于自己的滇军体系,从而统治云南长达18年之久,堪称名副其实的“云南王”。

80年前那个柳絮纷飞的昆明城,正是一派春光明媚的好风光,可是龙云这位叱咤滇西的“云南王”,面对着数万红军“兵临城下”的局面,恐怕也没有心思欣赏这春城美景了。此时的云龙,在他的指挥部里来回地踱步,额头上布满了细小的汗珠,急得好像一只热锅上的蚂蚁。其实,面对今日的局面,龙云也不是没有早作打算。早在红军即将入滇之际,龙云就曾召集他的高级军政人员讨论对策。不仅如此,为了增强昆明的防务,龙云还组织了昆明城防司令部,并决定将来势汹汹的红军尽量堵截于云南境外,不使其深入滇境,就算是万一堵截不住,也一定要想尽各种方法让红军通过边隅转向邻省,从而将红军逼向西昌和会理等地。此外,为了防止蒋介石假途灭虢,龙云还力请蒋介石严令中央军各“追剿”部队,务须向会泽、巧家方面“追剿”,迫使红军进入会理方向,从而实现当年清军消灭石达开那样的效果。龙云还派心腹、旅长刘正富驰赴巧家金沙江边,明为加强防务,封锁渡口,实际是想同红军罗炳辉接洽。罗炳辉是云南省彝良县人,曾在滇军中任过职,龙云欲用老乡关系来劝说他由巧家过江,不要深入云南,并声明滇军志在保境,不欲远追,切望红军不要经过昆明附近。由于红军疾速进入云南,龙云眼看红军直指昆明,吓得手忙脚乱。他急调第三旅、滇越路警大队和附近各县民团来昆明防守,并昼夜赶修碉堡工事,准备顽抗。另外,他还作好准备,如果昆明守不住,就西逃缅甸。

然而,有趣的是,当佯攻昆明的战斗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的时候,中央红军的主力部队却已经悄悄地迅速北进,直奔金沙江了。因为渡过金沙江北进川西才是毛泽东和中央红军的最终计划,佯攻昆明不过是做做样子而已,于是虚晃几枪的红军从昆明城下拐了个弯,向着北方波涛滚滚的金沙江直奔而去。不知此时的“云南王”龙云,是否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呢?

智夺皎平渡口

直到红军即将抢渡金沙江之时,蒋介石才大梦初醒,判断出红军之意不在攻占昆明,而是“必渡金沙江无疑”。于是,他赶忙部署新的“围歼”计划,命令薛岳部及滇军尾追红军,命令川军在金沙江北岸阻截,妄图把红军消灭在金沙江畔。4月28日,蒋介石给龙云发来密电,下达了“坚壁清野”“竹木板片亦应严密收集或烧毁”的指令。收到这份密电后,龙云急忙下达有关各县封锁金沙江各渡口,并藏匿和毁坏所有渡船。如此一来,无船可渡的红军来到金沙江畔,怕是插翅难飞了。想到这里,龙云终于舒展了紧缩数日的眉头,喝了一口香醇的普洱茶,得意地笑了。

龙云之所以对剿灭红军如此胸有成竹,全凭他对金沙江天险的熟悉。作为一个在云南生活了几十年的军阀,龙云对金沙江再熟悉不过了。正如前文提到的那样,金沙江是万里长江的上游,全长2308公里,是一条桀骜不驯的野性大江。它沿川藏边界奔腾而下,到云南石鼓急转北流,来了个110多度的急转弯,从而形成了著名的长江第一湾,并削出了3000多米深的大峡谷,这就是举世闻名的虎跳峡。金沙江两岸都是崇山峻岭,江涛汹涌,水深流急,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渡口可以通过,因而自古有天险之称。凭借此处天险,“云南王”云龙自然有恃无恐,难怪会如此得意忘形。

1935年4月30日,云南省禄劝县已经能感受到夏天的湿热了。金沙江畔的皎平渡,波涛拍岸,江水起伏,毒辣的太阳将黄色的江水蒸发成一层若明若暗的水雾,好似一层白纱笼罩在金沙江的上空,像极了舞台剧里的幕布,而这也预示着一幕好剧即将在这里上演。不远处,波涛滚滚的金沙江畔挤满了准备渡江的红军部队,他们整装待发,等待有利时机迅速渡江。渐渐地,天色已近黄昏,担任前卫连的九连根据便衣侦察员了解的敌情和渡河点,迅速、秘密地接近了江边,发现江中停着两条船。原来这两条船是皎平渡对岸敌人送便衣探子过江来侦察情况用的。由于没有料到红军来得这么快,这些探子便寻欢作乐去了。于是,侦查组不费吹灰之力就将两条船缴获了。此外,九连战士还从船工那里了解到,对岸的镇子并不大,有个管税收的厘金局,里面一共有三四十名保安队员。敌人认为这里不是主要渡口,因而防守并不严密,这给红军偷渡金沙江提供了有利的时机。于是红军战士们迅速冲到敌人的门口,俘虏了敌人,并在老船工张朝寿的帮助下,俘虏了许多躲在厘金局里的保安人员,缴获了厘金局的5000元白洋。至此,渡江的所有障碍已经扫除,如今万事俱备,只等大部队渡江了。

美丽的金沙江 摄影/梁凤英

七条船七天渡完两万人

夺取皎平渡之后,红军主力迅速集合,向着皎平渡以北20公里的通安州进发。夜色中,远处的通安州仿佛一枚镶嵌在金沙江畔的夜明珠,在满天繁星的映衬下散发出胜利的光芒。红军占领通安州也是作了一番调查的。通安州是一个不大的山地集镇。它居高临下,地势险要,如果占据这个高地,就可以直接控制住皎平渡渡口。为了迅速奔袭通安州,日夜行军的红军部队来不及休息,便立即组织分批抢渡。从江边到通安州,只有一条很陡很窄的山间小路盘旋在悬崖峭壁上。有一段路面仅能容一人通过,一面临深谷,一面靠绝壁。陈赓带领干部团在前往通安州的途中,遇到零星敌人的袭扰。敌人在山头上不时向部队打冷枪,并推大石头往下砸。冲在前面的红军战士,有的中弹牺牲,有的被大石头砸伤,而后面的同志则机警地贴着峭壁躲闪跃进,终于冲了上去。经过几轮冲锋,英勇的红军战士终于消灭了大部分敌人。敌人的残部则向会理县城溃逃。入夜时分,红军终于占领了通安州,从而确保了红军主力在皎平渡渡江时的安全。

皎平渡口江宽浪急,根本就无法架设浮桥。渡江第一天,只有两条小船来回摆渡,这对两万余众的红军来说可谓杯水车薪。但天无绝人之路,红军很快又在江边找到了五条破船,暂时解了燃眉之急。然而这五条破船并不理想,其中最大的一条一次可以渡三十人,小的只能一次渡十一人,而且这些破船大都破烂不堪,渡江的时候江水不停地从船底渗入船舱,每次来回,都要将船中的水倒入江中才能重新起航。当时金沙江两岸的悬崖峭壁之上,满是部队、马匹和行李担子。渡船上,人马拥挤,一不小心,小船就会翻,红军战士们就会迎来灭顶之灾。这七条破旧不堪的小木船,承载着两万红军的性命,甚至承载着中国革命的前途与命运,因而由不得半分马虎。于是,精于财政经济统筹和组织工作的中央政治局委员陈云,当时严密组织了渡江。各部队未到江边,就被告知渡江纪律,要求各部到江边时必须停止,不能走近船旁。一条船只能渡多少人,即命令多少人到渡口沙滩上,预先指定先上哪一只船。每船有号码,船内规定所载人数及担数,并标明坐位次序,不得同时几人上船,只能一路纵队上船,不能有争先恐后的现象。不仅如此,陈云还为每条船配上一名船上司令员,在这条风雨飘摇的小木船上,这位船上司令员就是最高指挥官,享有绝对的指挥权,即使军团长、师长渡江,也须听命于船上司令员,从而在最大程度上确保了渡江的安全与快捷。此外,因为小船不能承载骡马,于是红军将士便将其都赶到江里,人坐在船尾牵着牲畜过江。于是,茫茫夜色中,一条条破旧的小木船摇曳在风雨飘摇的金沙江上,将中国革命的希望带向了充满黎明的对岸!(责任编辑/王鑫 设计/王静)

猜你喜欢

龙云安州渡江
《安州文艺》鲜活的文艺现场 超拔的精神高地
出滇抗战时期龙云对滇军的治理研究
电影《渡江侦察记》与聂凤智
吕蒙白衣渡江
龙云:被破格摘掉“右派”帽子的“云南王”
梦在前方 路在脚下
——安州区文学创作综述
命题小品——一苇渡江
云南王龙云险随汪精卫一同投日?
去安州
《土镇的百年孤独—安昌河小说研究》首发式暨研讨会在安州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