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日华人导演揭开靖国神社面纱

2015-12-27张东亮

侨园 2015年4期
关键词:靖国神社纪录片日本

文 / 张东亮

旅日华人导演揭开靖国神社面纱

文 / 张东亮

旅日纪录片导演李缨

听到“鬼子军歌”父亲突发心脏病

今年51岁的李缨是广东人,去日本之前,他是中央电视台的纪录片导演。1989年3月他辞职到东京留学,并与在那里工作的妻子团聚。

东京都千代田区九段北,有一处著名的景点,每到初春樱花盛开时总是游人如织。李缨刚到日本时也曾到这里赏花,后来他才知道,原来这就是靖国神社。1993年,他成立了龙影电影公司。公司除了制作一些小影片外,也代理一些纪录片在日本发行。租好房子才发现,竟然住在了靖国神社旁边。

在周边日本人眼里,靖国神社、大相扑、艺能、舞蹈以及樱花都很迷人,这儿只是一个娱乐的好地方。一次,李缨带着探亲来的父母去赏樱花,没想到当时神社里播放的军乐,恰是日军攻打徐州时的战歌。儿时在徐州生活过也经历过战乱的李父,听到“鬼子音乐”脸色突变,当场突发心脏病。那次靖国神社之行,让这对中国父子感到心灵深深的刺痛。

1997年,李缨应邀参加在东京举行的一个纪念南京事件60周年的研讨会。会议开场的第一个项目是放映日本军方制作的纪录片《南京》,里面竟完全没有触及大屠杀事件。当放映到日军占领南京举行升国旗仪式时,会场上竟然响起一片掌声和欢呼。那一刻,李缨如同听到了一阵横扫而来的枪声。

那个研讨会会场富丽堂皇,1000多名与会者全都西装革履,有些人却对当时身处南京的那些人的证词视而不见,反而狡辩说大屠杀从未发生过。

更令李缨气愤的是,在那次研讨会上,参加“百人斩竞赛”的其中一位军官的女儿,甚至要求恢复她父亲的名誉,也就是说不要把她父亲当作战犯,而是当作靖国神社的英灵。

还有一名平时对李缨非常友好的日本导演,说自己拍了一个电影叫《尊严》,是东条英机怎么在东京审判上维护日本的尊严,维护他们的历史跟战争的这种“正义”。李缨觉得简直难以想象。他和导演、学者们辩论了很久,却毫无意义,因为自己的声音压根就没有人会重视。

镜头对准靖国神社

李缨决定拍一部电影来回答。于是,他开始将镜头对向靖国神社——这个在日本国内影视界完全不敢触碰的禁区。

李缨拍摄时发现,在靖国神社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叫“游就馆”,它是一个战争博物馆。日军侵华战争在这里被称为“支那事变”,而它发动的太平洋战争被称为“自卫战争”。

馆内陈列了飞机、大炮等各种战争中的实物。从明治天皇以来的战争都有。比如陆军大臣怎样勇敢剖腹,剖腹后留下的军刀和血书;写着“武运长久”的太阳旗,各种人物在上面的签名等。

李缨和同事在漫长而艰难的拍摄中,真正了解这个在日本有着强大军事和政治号召力的靖国神社,以及为什么那么多日本人会对其顶礼膜拜。“很多人觉得为天皇而死是理所当然的,自己生命并不重要。而且战死后能躺在天皇身边是一种莫大荣光”。

其间,李缨在台北采访了一位名叫陈阿娇的老人,她的青少年时代是在日本统治台湾时期渡过的。1943年她的丈夫被征兵,穿着日本军服开往南洋,一个月后战死,年仅22岁。阿娇去高雄港口领取丈夫遗骨时,怀着8个月的身孕,还抱着一个3岁的孩子,用了一个星期步行了近150公里。一路历尽辛苦,她说,支撑她的是丈夫在出征前,两人一起从日本人那里学来的“靖国神社之歌”,那是一首约定死后在靖国神社相见的歌。在她的观念中,那是自己精神寄托和丈夫灵魂安息的地方。

大多数人以为靖国神社里供奉的是墓碑,而李缨的答案是:靖国刀。“靖国刀才是靖国神社的供奉,也是日本文化的神体”。

这部纪录片以无解说词的形式,从靖国神社的灵魂象征体“日本刀”作为切入点,以最后一位“靖国刀”刀匠——92岁的刈谷直治为线索,结合在靖国神社发生的种种参拜现象和冲突故事,从多方视点将其“神圣性”及矛盾性予以层层深入的呈现与追寻,从而将一座“神殿”的虚构性予以破解。

李缨没有加入一句画外音,只是将摄像机的焦点安静地落在了这位年逾90的老人身上。“因为靖国神社的神体就是一把刀,所有的英灵是在一把刀里面,所以我是用靖国刀匠把这部电影整个贯穿起来”。

靖国神社

老人回忆起当年做刀的过程很是兴奋:每把刀做好后都要进行试斩。其制作可谓千锤百炼,从一团被神纸包着并浇上“汁”的玉钢到成刀需要经过15个折叠的过程,最后的成刀最起码有3万层钢在里面。李缨说,拍摄做刀的整个过程令人毛骨悚然。“到战争结束,几十名工匠在靖国神社里已经做了8100把靖国刀”。

李缨问老人是否知道“百人斩”这件事?对方低下了头。“但沉默本身就是一种回答,更显意味深长。”李缨特意强调,最突出代表日本军人精神的神风敢死队在上飞机时都拿着日本刀,其实就是一种精神象征。

《靖国神社》震惊世人

10年拍片,李缨走遍日本和台湾,采访了数百人。其中既有两名老妇人缅怀他们战死的亲属,并要求日本首相去参拜,也有一位和尚憎恨当局违背他父亲的意愿将他安葬在靖国神社里。由于题材敏感,《靖国神社》在2007年春天尚未公映就引起日本右翼的攻击,他们叫嚣“没有屠杀”,《靖国神社》是一部“反日电影”。

自民党重量级议员稻田朋美反应最为激烈,他谴责为该片资助750万日元的日本文化事务署。在日本极右势力来势汹汹的批评和暴力威胁下,原定4月12日上映《靖国神社》的四家东京电影院,只得取消上映。当时,李缨还收到了匿名的死亡威胁。

稻田朋美还以侵犯个人肖像权等罪名,把李缨告上法庭。但日本的一些导演和媒体支持他。双方最终和解。

《靖国神社》停止放映后,在日本引起轩然大波,尤其文化艺术和法律界人士,纷纷提出抗议。因为这涉及到民主自由和言论自由。后来日本首相福田康夫站出来表态了,“如果仅仅因为遭到故意骚扰或部分人的某些特别原因而停映,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

2008年春天,这部123分钟的电影终于在日本全国公映,并引起公众巨大反响,成为日本影院历史上最卖座的纪录片。

在《靖国神社》之前,很多日本人不觉得这座神社有什么问题,如果有,那就是外交问题。但该片一出,“靖国”骚动起来,“越来越多的日本人意识到,日本内部尚未解决的症结太多了,这是人们一直都不太了解的”。该片在日本的宣传语是:“不为人知的历史就在这里。”李缨促使日本人必须去面对这部电影带来的冲击和思考,比如:靖国神社的神体究竟是什么?李缨通过靖国刀,让观众重新认识日本。

后来,《靖国神社》这部纪录片在柏林电影节、美国圣丹斯与釜山等重要的国际电影节上,都得到广泛而热烈的反响,并获得香港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电影人道大奖。

此后,李缨又用3年时间写了《神魂颠倒日本国》一书,作为对《靖国神社》的补充,该书于2011年首先在国内发行。

2014年12月12日,《靖国神社》在伦敦上映。英国导演协会主席艾弗·本杰明说,这是世界上首部以靖国神社为主角、直面靖国神社历史的优秀纪实电影。《靖国神社》展示了日本社会的深层矛盾,可以帮助年轻一代加深对这段历史的了解。

2015年,该片还要在欧洲、美洲和非洲等地上映。李缨说,日本发动的所有战争都以神圣的名义进行。他们都要对自己的生命和死亡找一个归宿点。而李缨的目的,就是揭开靖国神社的神秘面纱,让世界看清它的真面目!

侨园

猜你喜欢

靖国神社纪录片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探寻日本
《黄金时代》日本版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
麻生暗示不参拜靖国神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