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院梦” 助力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大学

2015-12-26顾建俊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外交学院学科

顾建俊

秦亚青,外交学院院长,政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常务副会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高等社会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创始委员,南开大学兼职教授,《外交评论》《世界经济与政治》《美国研究》等多家学术期刊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政治理论、中国外交等。

记者:今年是外交学院建校60周年,您认为外交学院六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怎样一种独特的精神气质?

秦亚青:外交学院是一所拥有光荣历史的高等学府。六十年来,学院的每一步成长都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紧密相连。1955年9月10日,为开拓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培养专业外交外事人才,由周恩来总理倡议,经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批准,外交学院正式建校。周恩来总理亲笔为学院题写校名,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长陈毅元帅担任学院首任院长。建校30周年、40周年、50周年之际,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为学院题词、发贺信,寄予殷切期望,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历任外交部长也曾多次来学院视察和指导工作。领导人的亲切关怀既是学院的一份殊荣,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政治责任和嘱托,这就要求学院在任何时候都要把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放在第一位,并将此贯穿在办学育人的方方面面。

六十年来,学院始终践行“忠诚、使命、奉献”的外交人员核心价值观,秉持艰苦奋斗、勤俭办学的良好校风,并将其作为立院之本,办学之基。学院坚持以周恩来总理为外交人员提出的“站稳立场、掌握政策、熟悉业务、严守纪律”十六字方针为校训,弘扬江泽民同志为学院所作的“立足祖国、放眼世界、面向未来、培育英才”的题词精神,贯彻钱其琛同志对学院提出的“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社会、面向实际”的办学方针,努力实现温家宝同志对学院提出的“外交学院一定要有一流师资、一流学科、一流理念,将一流人才输送给祖国外交事业”的殷切期望。

六十年来,学院始终秉承优良传统,凝聚特色,坚持“外交特色鲜明、外语优势突出”的办学理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层次、小规模、特色鲜明”的办学风格。高层次是指人才培养的高层次、学术研究的高层次、对外交流的高层次。小规模是指因“小”而“精”,以“小”促“优”,形成了以人为本的外交外事人才培养模式。特色鲜明是指学科布局特色鲜明、教学体系特色鲜明、学术研究特色鲜明、社会培训特色鲜明。

记者:外交学院被誉为“中国外交官的摇篮”,六十年国际风云变幻,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这种变化对人才培养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与挑战,在适应这种变化中学院人才培养的变与不变是什么?

秦亚青:外交学院,仅仅四个字的简洁校名,已经将学院与中国外交事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决定了学院肩负着服务于中国外交事业的使命。外交学院作为外交部唯一直属高校,第一要务是为国家外交事业输送人才,这是外交学院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外交学院发展壮大的根基,学院的各项工作都应紧紧围绕这个中心任务展开。在人才培养方面,学院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始终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和作风,始终秉承服务外交工作的宗旨和目标。六十年来,学院始终紧紧围绕“爱祖国、知世界,通专业、精外语,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坚持政治与业务、外语与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立德树人、德智体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形成了一套独特的高端外交外事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培养了两万余名优秀毕业生,其中仅驻外大使就有近五百人,还有数千名参赞以上高级外交官以及一大批著名外交和国际问题研究专家,他们已成为中国外交外事和从事国际问题研究的中坚力量。2012年9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和刘云山同志亲临外交学院沙河校区视察,温家宝同志还为学院亲笔题写了“中国外交官的摇篮”。

当前,中国外交已经今非昔比,中国日益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大国气派,承担大国责任,开拓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已经成为伟大的历史性实践。今天的中国外交,需要大批高素质、复合型、专业化的优秀人才,外交学院责无旁贷。新起点带来新使命,学院要积极进取,锐意改革,努力为中国外交事业培养更多适应时代发展和国家需要的合格人才。一是要进一步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国情意识、组织纪律教育。二是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学院特色学科、优势学科和交叉学科,完善 “外语化”“开放式”“小班型”和本科生“导师制”等教育机制,突出人才培养特色。以国家级英语特色专业和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外交外事翻译教学团队建设为平台,探索和创新非外语本科专业的双语化教学模式,努力培养具有多种语言能力、多种专业能力的复合型外交外事人才,办好国家级外交外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创立具有外交学院特色的学科专业品牌。三是要不断加大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力度。四是要继续创新教育模式,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育的重点,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式,完成“立足研究、面向实践”的实践性教学改革,通过知识和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能力,利用隶属外交部的体制优势,聘请资深大使做兼职教授,使课堂教学与外交实践密切结合。五是要坚持采取“多规格、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体制,进一步推进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六是要积极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如全国大学生外交外事礼仪大赛、模拟联合国大会、提案中国·全国大学生模拟政协提案大赛、全国高校模拟新闻发言人大赛、北京高校外交谈判大赛、模拟法庭、英语演讲、英语辩论、法律援助等,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开阔学生视野。

记者:近年来,学院积极构建高水平学术平台和高端智库,请您介绍一下学校学科与智库建设方面的情况?

秦亚青:外交学院在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方面都体现着明显的“外交”特色。首先,学院学科总体围绕“外交外事”布局,学科发展特色鲜明。国际关系、外交学教学与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国家首批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专业,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学院还是中国外交学学科年会机制始创者,推动了我国外交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其他学科的设置和设计也是紧扣“外交外事”主题,形成了国际关系、外交学、国际法、世界经济、外语学科相互支撑、相互加强的学科体系。其次,学院作为外交部唯一直属高校,学术研究特色鲜明。中国外交理论研究和国际关系研究是主要发展方向,建设高层次智库、为国家外交战略决策提供智力支撑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取向。中国国际关系学会、中国国际法学会两个国家一级学会秘书处以及“北京市对外交流与外事管理研究基地”均设在外交学院。同时,学院还是“10+3”思想库网络、中国—东盟思想库网络、中日韩思想库网络的中国国家协调员单位,承担第二轨道外交任务。学院承担着外交部和其他部委的大量科研项目,在为国家外交提供咨询建议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学院教师为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人大常委会集体学习授课,担任外交部、商务部等部委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积极为中国外交建言献策。学院教师不仅可以到国外使领馆等外交一线任职常驻,亲历外交实践,为“智库型”学术研究提供重要的一线素材,也有机会与外交外事主管部门面对面商讨,密切贴近外交一线,直接参与外交决策。

记者:近年来,学院积极参与对外交流与合作,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秦亚青:高层次国际交流是外交学院的重要职责,也是相较于其他高校的突出特点。学院直接承担着外交部及其他部委委托的大量高端对外交流活动,接待外国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来访,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和现任秘书长潘基文、美国前总统卡特和前国务卿基辛格、法国前总统德斯坦和希拉克、英国前首相希思、韩国前总统金大中等数百位外国国家领导人和政要在任时或卸任后都曾到学院演讲或访问,使广大师生能有机会也与他们展开面对面的交流。学院每年举办多场高端学术研讨会,聚集世界一流学者共同承担学术研究、冲击学术高端。学院同国外院校的校际交流日益扩大,是世界外交学院院长会议机制和东亚外交学院院长会议机制成员。学院还同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9所大学或机构建立了友好关系,每年选派教师到世界一流高校讲学,选派优秀本科生及研究生到国外进行交流学习。学院在哥伦比亚、早稻田等大学交流的学生成绩优异,受到对方高度赞扬。

今天,中国外交的内涵和外延都已经得到极大的拓展、极大的丰富,是多领域、多层面、全方位的外交,是不断发展、独具特色的大国外交,这就要求学院继续坚持把国际交流与合作当做自身发展的推进器,在第二轨道外交和公共外交领域发挥独特作用。学院将以宽广的国际视野和扎实的知识积淀,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不同途径、以不同方式,带领师生开展外宣活动和公共外交,发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营造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舆论环境,赢得更多理解支持“中国梦”的国际力量。学校将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实现国际合作办学的多元化地区布局和国别布局,选择国外知名院校,建立紧密合作伙伴关系,构建师生互换、学分互认、联合培养等交流合作特色项目,推进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学校还要不断加强与国际知名大学或高端科研机构合作,联合承办高水平与高规格国际学术会议,在有重大影响力的国际学术期刊发表研究成果,提升在国际学术领域的话语权。

记者:您在学院60周年校庆纪念大会上曾提到“外院梦”,其具体内涵是什么?学院又有哪些具体措施去实现它?

秦亚青:2012年9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前往沙河校区考察,对学院提出了“四个一流”的殷切期望。2014年9月,外交部部长王毅在学院开学典礼上提出了要把学院打造成“新时期中国外交人才队伍的孵化器、新时期中国外交理论研究与创新的排头兵、新时期对外交流合作的生力军”。这是学院未来努力的方向,也是“外院梦”的基本内涵。

为实现“外院梦”,学院将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国际交流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不断攻坚克难,积极争创世界一流学科大学。要把建设现代大学制度作为学院发展的基点,加快学院体制改革与创新,坚决贯彻“从严治校”要求,以《外交学院章程》为依据,完善现代大学管理体制,认真贯彻民主办学方针,建立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有效机制。加强队伍建设,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全员聘用制度,坚持岗位设置管理和竞争机制,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重点培养和引进学科带头人和青年学术骨干,为教职员工搭建良好的事业发展平台,推进民生工程,将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落到实处。要把学科建设作为学院发展的重点,进一步完善以外交学、国际关系为主导学科,以外语为优势学科,国际法、国际经济等多个涉外学科相互支撑、优势互补、外交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力争将外交学、国际关系学科率先建设成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一流学科;力争使英语学科整体学术实力达到国家重点学科水平,使该学科成为我国外语类院校的标志性学科,同时加强法语、日语和西班牙语三个语种建设;深入发展以国际法和国际经济为主的交叉学科群,促进这些学科与学院特色学科群、优势学科群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实现各学科协调发展,力促交叉学科整体学术实力达到北京市重点学科水平。要把学术研究和智库建设作为学院发展的着力点,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勇于担当,紧紧服务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和创新,努力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的大国外交理论体系,填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研究的空白。积极推进中国外交研究所、国际关系研究所、亚洲研究所和国际法研究所等高端智库建设。继续加强“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使科研工作的重点转向生产高端和精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形成冲击世界社会科学研究高端的能力,提高中国在世界国际关系和外交研究领域的话语权,力争在外交理论、安全外交、经济外交、法律外交和公共外交等领域产出一大批高质量的学术研究成果与政策研究报告,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具有全局性与方向性的重大问题提供理论指导。

当今,中国外交正在开创一条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之路,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家发展日新月异,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身处今天这样一个变化如此之多、之快、之复杂的时代,作为一个世界大国,中国外交更需要有理想、有思想、有理论、有谋略,外交学院愿为此作出自己的努力与贡献。

[责任编辑:李艺英]

猜你喜欢

外交学院学科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冬奥外交促进团结,一起向未来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超学科”来啦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西行学院
扁亲信为“外交案”出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