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PDCA模式在急诊患者院内转运中的运用

2015-12-26陈洁莹鲁锦胜何巧萍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6期
关键词:危重症病情护士

陈洁莹 鲁锦胜 何巧萍

(佛山市中医院急诊科,广东 佛山 528000)

PDCA模式在急诊患者院内转运中的运用

陈洁莹 鲁锦胜 何巧萍

(佛山市中医院急诊科,广东 佛山 528000)

目的通过运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为制定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安全转运提供依据和方法参考。方法按照时间段为分界点,将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从我院急诊转移至其他部门的612例设为对照组,从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转运的713例设为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转运模式,观察组采取PDCA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院内转运期间漏项发生率、转运不当发生率、接收科室的满意率等方面的指标。结果观察组在转运中,总漏项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护士转运处理不当次数发生率及院内平均转运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接收部门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PDCA循环能够及时发现急诊危重症患者转运中的安全问题,减少转运途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转运的安全性,在临床值得进一步推广。

院内转运;急诊;PDCA

急诊收治来自院外的危重症患者,为保证患者得到更好的救治,大部分的危重症患者在病情评估后需转移至其他相应的部门,虽然转运过程中仅十余分钟,研究报道高达71%的转运患者在转运途中或检查过程中发生轻微甚至严重的并发症,转运患者的病死率比平常高9.6%[1],急诊危重症患者的转运也是影响护理服务质量、甚至引起护患纠纷的关键环节,因此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PDCA循环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休哈特博士首先提出的,由戴明采纳、宣传,获得普及,从而也被称为“戴明环”。它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包括计划(Plan)、执行(Design)、检查(Check)和处理(Act)四个环节,PDCA循环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质量管理,并且循环不止地进行下去的科学程序[2],在本研究中将PDCA循环用于提升急诊危重症患者的院内安全转运的安全性,取得良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急诊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共计1325例由急诊转运至院内其他部门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转运的612例设为对照组,其中男352例、女260例,平均年龄(47.8± 9.2)岁,脑血管意外170例,颅脑外伤145例,心血管疾病110例,消化系统疾病91例,呼吸系统疾病72例,其他疾病24例;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转运的713例设为观察组,其中男393例、女320例,平均年龄(48.2±9.8)岁,脑血管意外190例,颅脑外伤175例,心血管疾病130例,消化系统疾病99例,呼吸系统疾病88例,其他疾病31例,组性别、年龄、病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 对照组:采取的常规院内转运方法,由护士、医师及护工护送,常规心电监护仪监护,备抢救药物箱、氧袋或氧瓶吸氧、浅静脉穿刺输液等。

1.2.2 观察组:采取PDCA循环对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的各个环节进行干预,包括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理四个阶段。

计划阶段(Plan):计划的制定首先需要掌握目前存在的问题,对前期院内转运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人员培训不足,缺乏风险意识,应变能力不足;②转运指引不完善,常出现转运物资准备不充分;③转运前预处理不充分;④过床时风险高发,与接收部门的交接不详细。根据目前存在的问题,为达到保证患者安全转运至目的地,减少转运相关风险的发生率的目的;我们建立院内转运流程指引,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应变能力培训,转运前进行双人预处理评估制度,过床前再评估制度,保证到达目的地后患者的安全,并完善院内转运交接班表,对患者病情、治疗、护理、药物等相关指标情况进行登记与交接。

实施阶段(Do):根据计划阶段的目标,我们按照如下的步骤进行实施:①建立急诊患者院内转运流程与指引:针对危重症患者的复杂性、特殊性、多变性,制定《外送患者检查流程与指引》、《重症患者转科流程与指引》等规范;并配置转运相关的设备,保证院内各转运绿色通道的通畅,转运设备由专人负责,定期检修。②加强专业技能培训,提高护士应变能力:按《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有关知识,增加转运中存在的、潜在的护理风险的法律意识;从法律的角度尊重患者的知情权,使其有思想准备。加强急诊常见的急、危、重症疾病抢救的临床护理路径的学习,以提高护理人员的应变能力和水平。③转运前充分准备和预处理:提前30 min通知接收单位对床单位及相关的治疗设备和药物进行准备,急诊护士与主管医师一起充分评估转运的可行性,评估内容包括患者的生命体征、用药情况、途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等,如生命体征不稳定而又必须进行诊断检查或治疗时,由主管医师随同,并做好充分准备;在转出前对患者进行预处理,包括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建立外周静脉通道、排空尿袋、妥善固定管道、妥善固定约束烦躁患者及使用镇静剂等,在准备完成后再由另外一位护士进行核对,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④转运时拉起床栏,保持安全合适的转运体位,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神志变化情况,及时处理发现的问题。⑤转运到达目的地后,在过床前再次评估患者的病情、管道及设备情况,由护送人员与接收部门护士一起进行过床;按照标准化患者病情交接本,对患者的治疗、护理、管道、生命体征等情况的详细交接班,在接收护士明确每项内容后予以签名确认,护送护士需对接收护士存在的疑问进行解释和处理。

检查阶段(Check):建立急诊护理安全转运小组,由护士长担任组长,每月进行院内转运的实施和登记情况进行调查,收集接收单位对每次转运满意登记表,安全转运小组对转运质量指标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及时发现偏差,对存在的问题给予及时纠正,减少不良后果对患者的影响。护士长根据每个护士的薄弱环节进行抽查,并对普遍存在的问题组织科室培训;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进步、经验、教训与差距,对不符合规范的项目,找出影响因素,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限期整改,并及时填写护理质量监控反馈到个人,实现护士自我控制,护士长直接控制的监管模式。

处理(Act):每月组织一次院内安全转运小组分析会,对本月院内转运不良事件和满意度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总结,并将每个月实施效果向护士长汇报,同时对每个护士的工作情况进行反馈,形成由下向上,再由上向下的反馈系统。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总结护理新经验,调整护理目标;对出现的问题加以分析,对于广泛接受并行之有效的方案写入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相关指引中,降低不良事件的再次发生率,并将遗留问题转入下一个循环。如此反反复复,每次循环都解决一批问题,使质量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1.3 收集指标。①转运漏项发生率:包括病情、各种检查、用药情况、管道情况、仪器物资5类漏记项目,[漏项率=总漏项数/(急诊转运、入院患者例数×5)×100%];②接收科室的满意率及转运投诉率:包括转运实施是否恰当、接收部门的满意情况及因转运而发生的投诉情况等。

1.4 统计分析:采取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对于发生率的比较采取χ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转运漏项发生率情况:观察组患者在病情、检查、管道、仪器物资及总漏项发生率方面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用药漏项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见表1。

2.2 转运意外发生情况和接收科室的满意率:观察组护士转运处理不当次数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接收部门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的患者的院内平均转运时间明显缩短(P<0.01),结果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漏项发生率情况[n(%)]

表2 接收科室的满意率及转运人员准备情况

3 讨 论

危重症患者常由急诊收治入院,并根据治疗的需要转移至其他病区,而危重患者能否转运,取决于转运利益与风险的综合评估。转运目的是为患者能得到更好救治。危重患者转运存在着高风险,除患者自身病情变化外,还包括硬件设备支持、职业责任心、技术等方面[4],在本项目研究中,对照组存在转运前准备不充分、转运途中风险管理能力不足,不能及时处理出现的病情变化而导致病情加重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制定细致周密的准备工作是保证转运成功的关键,急诊危重症患者的转运不仅局限于本科室人员,同时也需要后勤等其他部门的协调,构建急诊转运专用物资体系、绿色专用通道及充足的人员配备,保证急诊与接收病区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在转运前对由主管医师及护士对患者进行系统病情评估,并制订个性化的转运方案和转运应急预案。同时由于在转运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因此在危重患者转运前应认真做好评估并取得家属的合作,同时签订同意书后才启动转运程序[3]。

PDCA循环的运用避免了传统的护理质量改进方法中没有计划性、目标性和随意性强的缺点。通过实施护理质量控制,减少了护士工作的盲目性[5]。护士长定期从院内安全转运的反馈中收集信息,早期识别影响院内安全转运的影响因素,将每次发现的问题融入到下一次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理的循环中,加强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在本项目研究中证实通过PDCA循环的实施,观察组在转运中总漏项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护士转运不当次数发生率、接收部门不满意率及因转运发生的病情加重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通过PDCA循环可以健全转运护理风险管理机制,从根本上降低危重患者转运过程中护理风险的发生率。同时在PDCA循环的实施中,我们通过建立院内安全转运小组,加强团队的协调与沟通,激发了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6]。在问题的解决中强调从问题入手、全员参与、持续改进,促进了护理人员学习理论知识和技能的自觉性,提高了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也有利于保障患者的安全。

[1]Day MW.Transport of the critically ill:the northwest med star experience[J].Crit Care Nurs Clin North Am,2005,17(2):183-190.

[2]宋爱红,李中侠.PDCA在护理文件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z1):118-119.

[3]卢勇,苏磊,秦伟毅,等.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探讨[J].中国急救医学杂志,2005,25(6):457-458.

[4]方方.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8,23(9): 22-23.

[5]任小琴.PDCA循环管理方法在急诊护理中的运用[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3):393-394.

[6]蒋红梅,李力,王贤华.论如何提高医院护理队伍的团队精神[J].护理管理杂志,2005,5(7): 39-41.

R473

B

1671-8194(2015)06-0132-02

猜你喜欢

危重症病情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HBV-ACLF患者血清miR-122和HMGB1水平及其与病情、预后的关系
体外膜肺氧合救治心脏危重症患者的研究进展
首都医科大学危重症医学系
不戒烟糖友病情更难控制
低GI饮食模式或能显著改善糖尿病病情
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所致危重症手足口病的诊治分析